查看原文
其他

今日开幕!又一新展来了→

请关注 浙大城市学院
2024-10-20

这两份同为1949年的年历,内容一样,为什么要印两个版本?大家来仔细找找不同?


这张50年代的识字证书,代表了时年49岁的汪根华先生经过学习摘掉了文盲的帽子,可喜可贺。但上面有一个有趣的小bug,大家能发现么?


提到“抗美援朝”,我们会联想到人民志愿军在前线浴血奋战,其实,那更是一场举全国之力的群众性运动。这些“爱国公约”中的誓词、留作纪念的小花瓷碗、捐献稻谷的收据等等,都是当年浙江的村民们支援前线踊跃出钱出物出力的见证。

策展老师如数家珍,引领师生穿行在这些六七十年前的旧纸页、老物件中,触摸当年新政策推行与实践的余温,寻觅乡村经济文化生活变迁的点滴印记。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9月30日,由校图书馆、浙江历史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浙藏”民间文书中的乡土新中国(1949-1959)展览在图书馆开展。校党委副书记叶桂方出席开幕式,并与师生一同观展。

叶桂方指出,“浙藏”民间文书项目不仅仅是一个收藏项目,更是一项文化传承的使命。今后,希望该项目继续加大收藏、整理与研究力度,努力建设成为国内有影响力、有竞争力、有话语权的特色收藏,助力学校的高质量发展,为未来全面打造浙江民间文书数据中心奠定坚实基础。

浙江历史研究中心主任包伟民介绍了策展思路——“新中国”和“乡土”的融合。1949-1959这十年是新中国国家政策转变的关键期,这些政策对浙江各地区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体现了制度的延续性。另一方面,建国后基层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时代变迁对老百姓生活的影响也是展览要着重呈现的。

据悉,学校自2022年起启动民间文书整理与研究计划。经校图书馆、浙江历史研究中心及各部门多方合作努力,迄今为止共搜集民间文书近五万件,经专家鉴定数量与质量均居于省内高校前列,修复、数字化、整理、研究等一系列工作也在有序开展中。文书资源项目题名“浙藏”,一语双关,既是指浙大城市学院收藏,也希望其成为发掘和阐释浙江地方历史文化的珍贵宝藏。


 “浙藏”民间文书既是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培育研究基地——浙江历史研究中心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也是校图书馆重点打造的特藏项目。项目启动以来,相继举办了浙江地方文书与数字人文高峰论坛、故纸不飘零——校藏民间文书展等。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项目特别策划了此次专题展,体现了建设与研究的深化与细化,展现出“浙藏”民间文书这座富矿的无限活力与潜力。


此次展览特别遴选1949至1959年的民间文书百余件,生动反映了新中国第一个十年乡村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引领大家走近从土地改革到“一化三改”,从思想改造到识字扫盲等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也从立契凭照、婚丧嫁娶、宗谱草簿等细微处寻觅乡民记忆深处的传统文化基因。“新”“旧”元素在碰撞中融合,在融合中发展,汇聚成蓬勃向上的时代乐章,于无声处聆听山乡巨变,见证伟大奇迹。 


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人才人事处、学生工作部、研究生处、教务处、科研处、工会、图书馆、人文学院相关负责人,和来自浙江大学、浙江树人学院、杭州市图书馆、杭州源清中学的嘉宾参加开幕式。

展览时间为2024年9月30日至11月6日

地点在校图书馆一楼门厅

欢迎更多有兴趣的师生前来观展

喜迎佳节,共贺华诞!


来源 / 图书馆

摄影 / 肖婷 郭雨烁 张雨婷

责任编辑 / 孙亚飞

审核 / 张丹

终审 / 陈雯婕

出品

tuī

jiàn

yuè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浙大城市学院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