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点开“规划一件事”,你究竟点开了什么?
前言:
数字化是全球教育变革的重要方向,也是深入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引擎与关键路径。自2020年以来,浙大城市学院借鉴杭州城市大脑“始终在线、一键直达”的治理理念,着力推进校园大脑建设,打造“一脑治校园、两端同赋能”的高校治理新生态。学校官微特别推出“校园大脑”系列报道,聚焦具有代表性的数字化应用场景,分享场景建设的探索和实践,以期为全国高校整体智治提供“城院经验”,助力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
“其实感觉大学里机会很多,但根本不知道该抓住哪个。”
“感觉时间比高中多很多,但不知道怎么规划。”
“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擅长什么、真正想做什么。”……
校园里的你,迷茫吗?
调查显示,对于人生发展方向感到困惑的大学生比例,正在不断升高。因为缺乏对自我和所学专业的正确认知,他们往往无法对接下来的人生作出合理规划,在读研还是就业中反复摇摆。
11月24日,浙大城市学院新一轮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启动。3200余名大一学生,将打开“规划一件事”应用,系统思考自己未来的方向。
当你点开“规划一件事”,你究竟点开了什么?
“重新认识了自己”
如果说规划是未来人生启航的第一步,那么认识自己无疑是规划的第一步。
“原来我是个p人(注重过程,但缺乏时间管理能力)。”应用统计2301的骆佳乐,至今记得去年第一次使用“规划一件事”之后被“看穿”的讶异。
“我在平台上面做了MBTI、霍兰德等测试,做完每个测试都会得到一份详细的报告。里面不仅有指出我的优势劣势,也提供了改进方法。”骆佳乐说,自己以前一直很苦恼:好像总在规划,但又无法控制拖延。针对这点,报告里指出:有时候做事会无秩序,难以把握事情的优先级别,并建议注意提升思考的逻辑性和客观性,学习有计划地做事。
如果以为“规划一件事”只是指出缺点,那你就错了。
“我平常很少看到自己的优势,但是报告里显示我是一个考虑问题细致周到,敢于跳出定式和框架去思考新的可能性的人,这给了我很大的鼓励。”她说。
了解自己的价值观、兴趣、性格等多方面的特质,才能扬长避短。当下,不少学生缺乏对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的清晰认识,过多地追求经济利益和个人资源,忽视了个人兴趣和志向,面临职业的迷茫。
“规划一件事”平台引入北森生涯教育一体化平台,免费为学生提供的MBTI、霍兰德职业测试等,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
“性格没有好坏之分,但是只有正确认识自己的性格,才能更好地建立规划意识、提高规划能力。”学工部部长张美宁说。
“更好了解了专业”
学语言只能当翻译吗?
两年前,身为德语系的首届学生,包益恒时常问自己这个问题。
“我们没有学长学姐的亲身经历和指导,‘规划一件事’平台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这个角色。”她告诉我们,“平台里有个职业探索板块,里面不仅展示了‘本专业收藏职业排行’,还有系统结合专业类别和测评结果后推荐的职业。让我知道原来学德语还可以做这些工作,给我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这些也让她意识到,未来就业光靠语言这门本领是不够的,别的技能也很重要,这样才能呈现出1+1>2的效果。
可能许多大学生对于自己所学的专业认识都只停留在社会面信息,大多都是听“别人”说,而很少可以全面系统地去了解本专业。该专业未来从业的整体情况如何?本学校的本专业进入社会后又是什么样的情况?其实这些才是和自身去向联系最紧密的内容。
“规划一件事”平台对全体学生进行相关数据的汇总分析。在平台中,我们既可以了解到本专业近三年就业目标分布比例、就业去向Top10、毕业一年和毕业三年的薪资情况;又能了解自身专业在省内高校同类专业中的所处的层级。内外结合,帮助学生进行基础信息的收集和整理,为学习规划和就业规划做全面的准备。
“和同学们走得更近了”
“曾经坚定的考研‘份子’朱秋煌同学的意向已改为就业,昨天和她就就业形势做了一次具体分析,对她拿到的两个实习OFFER进行了比较,今天已顺利进入中科曙光实习。”大数据2101班班主任寿晓琴的“规划一件事”后台里,密密麻麻都是诸如此类的谈话记录。
如今在城院,“规划一件事”平台也已经成为老师和学校了解学生需求的重要渠道。通过这套体系,能够直观了解班里学生的规划和发展情况,并对学生提交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系统分析、反馈建议和意见,帮助学生科学制定自身发展规划。
“我们的下一步是引入并整合企业端数据,根据学生们的发展规划,个性化推送企业单位的实习岗位,提供更多、更优质的行业信息。在未来,我们也会继续完善和深化校内的职业规划机制,围绕学生需求更加精准对接,为学生们提供切实的帮助。”场景设计开发负责人、学工部副部长林飞龙说。
同学们,还在等什么呢?
赶紧一起规划起来吧!
文字 / 顾琦琦
素材来源 / 学生工作部 宣传部
责任编辑 / 张丹
审核 / 孙亚飞
终审 / 陈雯婕
出品:
tuī
推
jiàn
荐
yuè
阅
dú
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