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陆正伟:《永远的巴金》
(陆正伟《永远的巴金》,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年1月)
作者介绍:
陆正伟,上海市川沙人,1952年8月出生于上海,1970年5月安徽省凤台县插队落户,1982年10月调入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至今。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获“首届冰心摄影文学奖”等多种奖项。主要作品有《世纪巴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晚年巴金》(文汇出版社)、《巴金:这二十年》(上海人民出版社)等。
《永远的巴金》后记
陆正伟
在过去的十年里,巴老的音容笑貌时不时地在我脑海中显现,伴随着我从中年跨进“准老年”的行列。巴老那无私奉献的精神和敢于讲真话的品行始终鼓舞着我们前进。这种精神在当今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年代里越发显出其强大的生命力,是巴老留给人类的一笔不可多的精神财富。真像美国著名军事家麦克阿瑟将军推崇为座右铭的那段话所言:“……真正的青春啊,这是一种坚强的意志,是一种想象力的品德,是感情的充沛饱满,是生命之泉的清澈常新……若竖立无线去收听乐观进取的电波,你仍会青春焕发。”
(上图为巴金与本书作者陆正伟合影)
巴老的心同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前途一同跳动。晚年的他仍保持着一颗不泯的童心,不断地探索着新事物,追求者人生的乐趣。我在他身边工作时,目睹着他当体力无法参与人生搏斗时,便着手考虑“身后事”了——把自己用辛勤汗水换来的稿酬用来关心失学的孩子,关心下岗的困难职工,关心受灾的贫困地区,将援助之手伸向弱势群体。而今,巴老离开我们已有近十年,但爱心已在他的儿女小林、小棠那里得以延续。只要得悉哪里发生自然灾害,小林都会在第一时间委托我以他父亲之名“李尧棠”向有关单位捐款,每次捐款都达数万元,次数多了,市红十字会和慈善基金会及“希望工程”的工作人员也都心知肚明“李尧棠”是谁了,但大家都不愿捅开这层纸,仍像十年前那样有条不紊地办理着捐赠手续,因为巴老似活在大家心中,巴老的“生命”仍在前行。
(上图为巴金捐给上图的俄文版《托尔斯泰全集》,该书为国内保存得最为完好的一套)
把藏书捐出去是巴老晚年计划中的又一件大事。关于巴老究竟有多少藏书,他去世后我在他居住的武康路家中帮助整理图书时,才感受到生前捐给各地图书馆、档案馆及中国现代文学馆的书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可以说是冰山一角,大部分藏书尚留在家中。目前已整理出来的数百箱珍贵图书,正等待着巴金故居有个合适的场地,便可向读者开放。这也是巴老生前希望看到的一幕。它可以实现巴老为读者题下的“散布知识、散布生命”的愿望,让文化知识充实每个人的头脑,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使其摆脱愚昧与无知,从而不让“文革”这样的历史悲剧重演。
(上图为1995年,现代文学馆馆长李凖【右二】、常务副馆长舒乙【右一】向巴老汇报现代文学馆建设进展情况)
可以说,在巴老身边工作二十年是幸运和幸福的。我亲眼目睹病中的巴老在家中客厅接待来自不同国家的友人,以文会友。每次,他都不坐那把惯坐的高靠背椅,而改坐低矮的沙发,与客人平起平坐地谈笑自如,结束时还拄着手杖和友人在屋前的台阶或花园的草坪上合影留念,始终保持着一种平等、亲切又温馨的气氛……平时,巴老对在他身边工作的老花匠、护理员、宾馆的服务员及驾驶员都一视同仁,当家人一样相待,在他眼中人无有高低贵贱。所以,大家都愿意与这位和蔼可亲的老人拉家常,讲心里话。我常对曾经在巴老身边工作的徐钤同志说,巴老在为人方面是楷模,够我一辈子学习的了,“巴金是海”。所以,尽管我用拙劣的笔记下些许文字先后发表,但又怎能在区区几篇小文中说尽巴老的为人与为文呢?就让它权作一朵浪花,融入浩瀚无比的大海吧。
这次借纪念巴老诞生一百一十周年,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周立民提议把我的旧作重新出版,以《永远的巴金》为书名,收入复旦大学出版社的“巴金研究丛书”中。于是,我对发表的小文做了些补充,又把在巴老身边工作时制作的年表进行了修改,一并收入此书,以求为巴金研究者提供可靠的依据。同时,我还在书中增加了一些以往没发表过的图片,以使内容更加翔实。
此书的问世,得感谢周立民的牵线搭桥,更得感谢巴老女儿李小林这么多年给予的热忱帮助,最后还要对该书的责任编辑毛蒙莎付出的辛劳表示谢意。
二〇一四年十月二十七日
(上图为陆正伟著《永远的巴金》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