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点击“巴金故居”关注我们在这个春暖花开的季节里,我们一起跟随巴金先生的足迹,以一种全新的打开方式游览了上海,终于今天我们又再次回到武康路113号——巴金故居,巴金曾在这里居住了长达50年。相信对关注巴金故居微信号的朋友来说,武康路113号并不陌生,通过线下参观和云上游故居,您或许都在故居留下了拜访的身影,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巴金故居,为这次难忘又独特的旅程画上完美的句号。第九站北武康路113号南NWUKANGLUS巴金的“家”:武康路113号居住时间:1955年9月至2005年10月地址:上海市徐汇区武康路113号1巴金与它的故事在武康路113号小楼里,写出了《随想录》位于武康路113号的巴金故居,主建筑建于1923年,由一栋主楼和两座辅楼及花园组成,主楼为别有特色的假三层花园洋房。1955年9月,巴金一家迁入,并定居于此。巴金夫妇对此处寓所十分有感情,经历了大半生漂泊生涯的巴金也终于在这里找到了幸福、安稳的家。(巴金一家1962年在寓所书房中)(1984年春节巴金家人团圆,外孙女端端唱歌)巴金1956年6月23日自北京致妻子萧珊说:“知道你喜欢我们的房子,我很高兴,我很喜欢我们那块草地和葡萄架,我回来葡萄一定结得很多很大了。孩子们高兴,我也高兴。希望书架能够在那个时候弄好。……我希望在上海安静地住一个时候写点东西。”(巴金的妻子萧珊和小狗包弟)在晚年,巴金曾经深情地回忆:“我想念过去同我一起散步的人,在绿草如茵的时节,她常常弯着身子,或者坐在地上拔除杂草,在午饭前后她有时逗着包弟玩……”(巴金与萧珊1960年代摄于家中花园)在武康路寓所的二楼主卧里,除了巴金和萧珊的床,还有一张外孙女端端的小床,在卧室内靠外廊处安放的,是巴金外孙女端端的小床。(巴金故居主卧室中,紧邻着巴金大床的就是端端的小床)巴金曾在《再说端端》里写道,我摔伤后从医院回家,生活不能自理,我和孩子的两张床放在一个房间里,每天清早她六点起身后就过来给我穿好袜子,轻轻地说声“再见”,然后一个人走下楼去。晚上她上楼睡觉,总是先给我铺好床。星期天我比她早起,就叫她过来给我穿好袜子,让她再上床睡一会,我笑着说:“这是包给你的。”她得意地回答:“我承包下来了。”似乎她为这种没有报酬的“承包”感到自豪。她不会想到每天早晨那一声“再见”让我的心感到多么暖和。(巴金与小端端的合影)巴金爱小外孙女,《随想录》中有三篇文章是为她而作。在这些文章里,巴金提出了一些对于现代教育问题的看法。每当他看到端端在书桌前做作业一坐就是几个小时,还经常被父母批评“动作慢”,他就觉得如今学生功课负担太重。他认为:“儿童嘛,应当让她有时间活动活动,多跑跑,多笑笑,多动动脑筋。整天坐着看书写字,就不像小孩了。”(巴金与朋友们在客厅谈笑风生,摄于1978年)巴金的客厅中,巴老接待过很多批国外友人,也多次在此举行国内外的颁奖仪式,但这里更多的还是鲜花和掌声,如逢巴老生日,那这里真成了“花的海洋”了。(巴金与挚友曹禺的合影,拍摄于武康路寓所)在这里巴金写下了《团圆》(后被改编成电影《英雄儿女》)等反映抗美援朝的小说,《倾吐不尽的感情》《赞歌集》等多本散文集,翻译了《往事与随想》等文学名著。(巴金阅读和写作的场景,摄于武康路寓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被誉为“讲真话的大书”的《随想录》也完成于此。(巴金《随想录》合订本)《随想录》是巴金的自省之书、反思之书,它有一位世纪老人对于自我和历史的清理、总结和沉思,但是,它不是一部学术著作,巴金是一位作家,他写的仍然是一部文学作品。文学作品的形式多种多样,《随想录》历时八年,一篇篇写出,看似零散,其实有纵贯其中的思想和形象的,思想的核心是讲真话,而巴金创造出的一个重要形象则是一个遍体鳞伤的多病的老人,他在垂暮之年声嘶力竭地呼喊。这是巴金在《随想录》中所创造出的“自我”,这个自我非常清晰地出现在这部大书中。选自周立民《从三十年前说起——关于巴金和写作》2今时今日的它武康路113号今年是巴金故居向公众开放的第十年,十年中有150余万游客曾到访参观。令人欣喜的是许许多多的8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