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 | 巴金:《新生》(红色经典初版本影印文库)
关
注
我
们
新
书
书名:《新生》
作者:巴金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5月
丛书:红色经典初版本影印文库
内
容
简
介
《新生》初版本影印版是中国作家协会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策划推出的“红色经典初版本影印文库”中的一册。
《新生》是巴金《灭亡》的姐妹篇,描写了主人公李冷投身革命前后的重重矛盾心态和艰难历程。作品对“五四”时期青年的苦闷彷徨,对爱情和革命的渴望、追求等心态写得淋漓尽致。作者笔墨酣畅,感情炙热,所有的叙述和描写,用的都是抒情诗般的语言,极富感染力。
自
序
赏
读
自序
我带着一颗纯白的心,走进这个世界来。这颗心是母亲给我的。她还给了我沸腾的热血和同情的眼泪。
但是不久母亲就离开了我。
日子在风雨中过去了。我还活着。我并没有浪费我底时间。我已经在悬崖上建筑了我底楼台。我说这是一座很美丽的楼台,我要整天坐在里面。
然而暴风雨来了,这是时代底暴风雨。这风是人底哭泣和呼号,这雨是人底热血和眼泪。那许多失了人形的人和我一样,也有着血和泪。
我不能够在我底楼台里住下去了。但是父亲他们拉着我说 :“你不能够出去!这是一座很好的楼台,你建筑它时,我们都给你帮了忙。”我知道实际上帮忙我造成楼台的,正是那些失了人形的人。我进了楼台却让他们陷落在崖下的深渊里面。
我不听从长辈底话。他们依旧不许我走。他们底眼睛里是没有那暴风雨的。
然而在暴风雨底打击下,我底楼台终于倒塌了。我找到一块草地,救了我底命,因为我在楼台快要倒塌的时候跳了出来。
我看见那废墟,我就想起过去的生活,我拾了些瓦片来纪念它。在瓦堆里我发见了白骨,我才知道我已经死过一次了。
我离开了悬崖。那已经不是悬崖了,不知道在什么时候,人填平了深渊。我辞别了山,渡过了江,划起一只独木小舟,向着人间的海驶去。暴风吹打我底脸,巨浪颠簸我底船。但是它们并不曾淹没了我。
于是一个寒冷的冬夜来了,我底疲倦的身子,我底发痛的手实在不能够支持下去。在一个大岩石底脚下我底船给打破了。
远远地在山那边现着强烈的光芒,光芒里闪烁着无数的眼睛。我知道那是什么地方。
那些明亮的眼睛照彻了我底心。我认出来:这正是那些帮忙我建筑我底楼台的人底眼睛,我走进楼台就忘记了他们。可是如今在我底楼台毁灭了以后,他们从深渊里跳出来,却向着我呼唤了。
我低下头看我底胸膛,破烂的衣服不曾给我遮住它。那上面忽然现出了旧的字迹:忠实地生活,忠实地爱人。这是母亲给我刻印的。只有这十个字。那上面并没有“休息”,并没有“幸福”并没有“光荣”。母亲决不会欺骗我。
去罢。我开始收拾破船底木片。我要补好我底船。我要驶到山那边去,去找着那般人,帮忙建筑他们底楼台。他们底楼台不会建筑在悬崖上,也没有风雨来吹打它。在那座新的楼台里我一定可以找到居住的地方。
在我底楼台底废墟上新的楼台开始在建筑了。我希望我能够看见人们完成它。
1931年9月。
内
页
赏
鉴
文
库
介
绍
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中国作家出版集团管委会主任吴义勤在该书发布会上指出,《红色经典初版本影印文库》是中国文学界向党的百年华诞的庄严献礼,既是对党的历史的总结、呈现和致敬,也是鲜活的党史学习教育教材。60部红色经典以文学的方式再现了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彰显了一代代进步作家与党同心、与党同行、以笔为旗的革命情怀。
吴义勤介绍,中国作协党组非常重视这套书的编辑出版工作,铁凝主席、钱小芊书记亲自担任总策划,并全程跟踪指导整套书出版的全流程。作家出版社在第一时间邀请著名评论家、文学史家、编辑家组成编委会,反复研究、筛选、增补入选篇目,最终确定60本红色经典图书进入文库。“文库”系统梳理百年中国文学的辉煌历程和巨大成就,入选的红色革命文学经典,兼具时代性、文学性与历史感,是以独特的视角向党的伟大历史致敬,向老一代的经典作家致敬。“文库是中国出版史上首次如此大规模地集中对红色经典初版本进行影印出版,既是为了重回文学现场,再现经典原貌,也是对很多稀缺初版本的抢救性重现,具有珍贵的文献、史料及版本价值。”
梁鸿鹰:让人们重回百年文学现场——写在“红色经典初版本影印文库”出版之际(节选)
多彩人物画廊的立体展现
文学是人学,所有经典作品的成功,无不凝聚着作者在作品人物塑造上的心血。回看百年中国文学史,体会现当代作家笔下人物形象的不同嬗变,感受时代的发展变化,人民的艰辛探索,依据的就是逐渐化为文学记忆重要组成部分的人物形象。
身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不少作家,受进步思想的影响,曾通过写作探索自身出路和社会出路,因此,他们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和农民形象,有着那个时代的鲜明印记。在柔石的《二月》里,巴金的《新生》里,我们看到的是追求光明和进步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作家通过他们揭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对人性的窒息,知识分子对出路的寻找及苦恼,赞许和鼓励他们从迷茫走向觉醒。叶紫的《丰收》所塑造的主人公云普叔,则是旧中国老一辈农民的典型形象,他有着勤俭厚道、心地善良等传统品质,但美德阻止不了高利贷的盘剥,丰收后的破产使他明白,摆脱贫困要靠革命,而不是辛苦劳动本身。
对于解放区的作家来说,他们笔下的农民则有着更强的革命自觉性和主人公意识。周立波的《暴风骤雨》里觉醒的农民赵玉林走的是由普通农民向党的战士的转变之路,在土改运动中成长起来的新型农民郭全海,则具有了坚强的性格和高度的政治觉悟,这都是巨变的时代赋予的。
新中国成立后,农民和知识分子的形象无论是外延还是内涵,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青春之歌》里的林道静,投身革命洪流,在大浪淘沙的冲刷中,在接受了党的领导之后,内心世界和精神面貌都发生了变化,她与于永泽的矛盾,他们对人生道路的不同选择,再鲜明不过地反映着革命时代的本质。人们同样不会忘记李准笔下的李双双,这已经是一个当家作主的农村女性形象,身上再也没有鲁迅笔下祥林嫂那样的麻木和无助,也没有了《二月》里文嫂的困窘与无奈,她以泼辣的性格享受着新社会带给她的平等与扬眉吐气,这个站起来的新社会的农村女性形象,鼓舞了一代代农村妇女的成长。柳青《创业史》中的梁生宝作为当时历史条件下产生的英雄形象,有着扎实的现实主义典型真实,同时又有着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从而成为鼓舞和教育人民的榜样。吴强的《红日》成功塑造了革命军人沈振新和梁波等生动形象,这些具体历史语境和伟大战争中的军人形象,凝聚了作家对战争英雄的艺术化认识。
革命历史题材和战争题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有不少已经家喻户晓,如《红岩》里的许云峰、江姐,《吕梁英雄传》中的抗日英雄群体,《烈火金刚》里的史更新、肖飞,《野火春风斗古城》里的我党地下工作者杨晓冬、金环、银环等。他们从人民中、在战争里成长起来,富于个性,具有生动的民族表情与民族人格,这些人物身上洋溢着集体主义、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是光照后人的英雄谱系的一部分。他们展示着民族的精神力量,可亲可敬可学。
艺术探索的多方面体现
时间是艺术的试金石,经典作品之所以难以被时光泯灭,既在于其思想内涵具有穿越时空的力量,也在于其在艺术探索上有能够为后世铭记的独到之处。“文库”中不少作品虽出现于特定年代,最初被赋予演绎革命历史以及教育民众、激发革命精神与热情的使命,却因在艺术上的精益求精,成为传诵已久的名篇。
夏衍《包身工》以包身苦工“芦柴棒”等一天紧张劳碌的生产生活活动为线索,按时间顺序书写,将这些农村女工一天的悲惨生活形象表现出来,作品交错运用议论、描写、抒情、补叙和插叙等,将细节描写与全景勾画、群像与个体刻画结合起来,揭露了帝国主义对中国工人的野蛮压榨掠夺,篇幅精短却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作者在毛泽东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精神的鼓舞下,深入土改实践,认真体验和提炼生活后的艺术结晶,作品没有简单化一般化地描写农民与地主的矛盾,更摒弃了概念化和公式化地反映土改斗争的弊端,而是循着生活的脉络,把延续千百年的中国农村封建关系和社会情况真实表现出来,小说吸收中国传统小说有头有尾、情节集中等长处,又与自己擅长的心理分析、环境描写结合起来,五十多个章节,每节都描写一个中心情节或中心人物,结构宏大,故事线索纷繁,然而主次分明,繁而不乱。
孙犁的《白洋淀纪事》在记述白洋淀人民英勇抗日、积极生产、学习上进故事的时候,用的是一种乐观从容的笔触,时代的风云变幻,战争的严酷和生活的艰难,以及白洋淀人民的真诚、纯朴、进取等品质,被作者用一种亲切轻柔的笔调加以直观展示,实现了深刻思想意义和独特艺术价值的统一。赵树理的《三里湾》充分运用评书和中国传统小说的手法,开门见山,从头说起,结构严密紧凑,情节连贯曲折有致,叙述语言和人物语言口语化、形象化、个性化,深受群众欢迎。马烽、西戎的《吕梁英雄传》运用传统章回体小说的结构塑造英雄群体、展开战斗故事,叙事从容不迫,故事节奏推进有条不紊,人物思想转变与情感起伏自然流畅,富于传奇的叙事中融入更多民族形式和民间元素。阮章竞《漳河水》取材于太行山区漳河两岸人民的斗争生活,将叙事、写人、写景、抒情完美结合,诗中人物的对话个性鲜明,诗歌语言清新、朴素明快自由,富于较强的节奏感,深刻反映了农村劳动妇女在新旧两个社会里不同的生活道路和不同的历史命运,为群众喜闻乐见。王蒙的《青春万岁》以热情的笔触讴歌青春力量的美与善,对革命新时代的拥抱与投入,讴歌他们勇于改变生活、创造未来的魄力,小说在人物设置、空间建构等方面采用了色调鲜明的对比衬托手法,塑造人物形象时注重心理描写,突出青春的热情、锐气和力量,以新时代的青春光彩与声音,震撼了文坛。
“文库”中不少作品的作者既是革命斗争的亲历者、见证者,也是现当代文学的创造者、书写者,他们满怀激情,以坚定的信念和丰富的文学经验,为后人留下了传世之作。
“文库”以初版本影印的方式将60部具有珍贵文献、史料及版本价值的经典作品整体出版,是对稀缺初版本的抢救性重现,是对现当代文学传统的生动回顾,便于再现现当代文学经典原貌,让人们重回文学现场,更便于人们在重温那些饱含民族记忆和民族精神的经典之作的同时,铭记历史,锻造信念,激发热情,是以独特的视角向党的伟大历史致敬,向老一代的经典作家致敬,有助于推动全民阅读,延续人们对文学经典的温馨记忆,凝聚奋斗的智慧与力量,值得永久收藏阅读。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2021年6月24日第11版
巴金故居| 公众微信号
往期精选 Editors' Choice
书讯 | “一切梦都消失了,我还是不能忘记他”——《点滴》2021年第3期看点
编辑:刘现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