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鲁迅先生诞辰140周年·读鲁迅 | 《鲁迅图传》
点击蓝字
XIN
SHU
关注我们
BAJINGUJU
国庆读鲁迅
今年是鲁迅先生诞辰140周年。进一步弘扬鲁迅精神与鲁迅思想,对于整个现代中国,仍有其不可替代的意义。
巴金故居微平台从国庆起,将持续推荐鲁迅和关于鲁迅的读物与大家分享。趁着闲暇之余,静下心来读读鲁迅,定能心向光明,时刻保持清醒。
新 书
《鲁迅图传》
上海鲁迅纪念馆 编著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21年8月
内容简介
《鲁迅图传》全书约34万字,使用文物史料图片约360多张,对应鲁迅的人生历程,结合时空的转变及鲁迅生平重大事件、关键转折点和突出成就,按“1881-1902绍兴 南京”、“1902-1912 日本 杭州 绍兴”、“1912-1926 北京”、“1926-1927厦门 广州”和“1927-1936 上海”五个篇章,呈现了鲁迅从去异地寻异路的少年,到弃医从文归乡任教经历辛亥革命的青年,再到成为新文化运动闯将、左翼文化运动旗手的中年,及至逝世后被推崇为“民族魂”的一生。
(《鲁迅图传》内页展示)
其中第五篇章即上海时期为本书的重点和亮点,该部分从社会组织和人物交往等方面梳理了鲁迅如何引领左翼运动,如何造就下一代文化新人,并展示了鲁迅日常生活中的温情一面。立足上海的鲁迅文物,同时彰显上海地域特色,较全面地展示了鲁迅光辉的一生,尽力塑造出了一个不懈战斗并具人性、有血肉的鲁迅形象。
《《中国小说史略》纸型
上海鲁迅纪念馆藏
《鲁迅图传》大量使用了上海鲁迅纪念馆的特色藏品,其中不乏首次亮相的珍品,如《中国小说史略》《伪自由书》等书的纸型,鲁迅手书的版税收据、名片留言,《〈死魂灵〉一百图》设计手稿,以及《田所广海勤务日志》等。
《伪自由书》纸型
上海鲁迅纪念馆藏
(鲁迅手书的名片留言)
目录
内容赏读
LUXUN
(双击可查看高清原图)
////
第二篇 日本 杭州 绍兴(1902-1912)节选
亲历辛亥
1912年初,鲁迅辞别故乡和家人,应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蔡元培的邀请,再次来到南京,到教育部任职。
鲁迅离开绍兴后不久,《越铎日报》内部发生了分裂。宋紫佩应鲁迅之邀去北京工作。从此“越社”解散。“越社”成立于南社之后,消亡于南社之前,虽然活动时间仅一年有余,但它却扩大了南社在绍兴的影响,为绍兴的光复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也正是从这时候起,鲁迅开始了对辛亥革命以及民族文化心理深刻而冷静的反省和反思,于1911 年冬撰写出了第一篇文言文小说《怀旧》。这篇小说鲁迅本不想发表,后周作人将它署名“周逴”,投寄出去,发表在1913年商务印书馆主办的《小说月报》上,被主编恽铁樵大加赞赏:“实处可致力,空处不能致力,然初步不误,灵机人所固有,非难事也。曾见青年才解握管,便讲词章,卒致满纸恒订,无有是处,亟宜以此等文字药之。”① 小说反映了当时刚刚发生不久的辛亥革命在乡间所引起的各阶层的反应,以一个儿童的视角,描绘出一幅革命浪潮中的世态图。
这种对辛亥革命的反思逐渐构成了鲁迅“五四”后创作的主要内容。此后,鲁迅以辛亥革命到张勋复辟这一时期为背景写就了许多作品,这些作品与《怀旧》在思想上一脉相承,其中许多人物形象甚至可以在《怀旧》中找到影子。鲁迅也正是从《怀旧》开始,以小说作为武器,深入触及那个时代最切要的症结,如《药》《阿Q正传》《范爱农》等。范爱农(1883-1912),浙江绍兴人,在留学日本期间与鲁迅相识。辛亥革命后,鲁迅任浙江山会师范学堂监督时,曾聘任范爱农为学监,次年鲁迅辞职,范爱农也被后任监督解聘,以致穷困潦倒、郁郁寡欢。他在给鲁迅的信中说:“如此世界,实生何为?盖吾辈生生傲骨未能随波逐流,惟死而已,端无生理。”② 1912年7月10日,范爱农在绍兴溺水身亡。鲁迅在散文《范爱农》中,追忆了他的生平和不幸遭遇,书写了辛亥革命后一代知识分子的遭际。
① 周逴:《怀旧》,《小说月报》第四卷第一号。
② 周启明:《鲁迅的青年时代》,北京鲁迅博物馆鲁迅研究室《鲁迅研究月刊》编辑部选编:《鲁迅回忆录》中册,第848页,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
LUXUN
(双击可查看高清原图)
////
第三篇 北京(1912-1926)节选
新文学开山
鲁迅是文学革命的主将,他的《狂人日记》开白话小说先河,系列小说作品体现了新文化运动实绩。鲁迅还深度地开展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挖掘历史文化的根源,进人人性的深处。散文诗集《野草》包含了鲁迅哲学、性格甚至整个内心世界的各个侧面,展现了一个启蒙战士的现代心灵史。在外国文学的翻译上,鲁迅也是中国第一批介绍波兰、芬兰、荷兰、罗马尼亚等弱小民族文学的翻译家。
小说
1917年8月9日晚,钱玄同来到绍兴县馆,为《新青年》约稿,力邀鲁迅参与文学革命活动。在《呐喊·自序》中,鲁迅回忆了自己对文学革命从疑虑到参与的思想转变:
我懂得他的意思了,他们正办《新青年》,然而那时仿佛不特没有人来赞同,并且也还没有人来反对,我想,他们许是感到寂寞了,但是说:“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是的,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于是我终于答应他也做文章了,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记》。
在经历了一遍遍反复思考和犹豫后,鲁迅终于答应为《新青年》写文章,并以“为人生”的启蒙主义为创作目的。鲁迅说:“是我自己所愿意遵奉的命令,决不是皇上的圣旨,也不是金元和真的指挥刀。”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鲁迅写道:
例如,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我深恶先前的称小说为“闲书”,而且将“为艺术的艺术”,看作不过是“消闲”的新式的别号。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鲁迅从创作小说一开始,便是从思想革命的角度提出反封建的问题,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积淀,使得鲁迅的小说一出现,就以空前的深刻、成熟站上中国现代文学的巅峰。《狂人日记》是鲁迅的反封建“宣言”,也是此后全部创作的“总序言”,一发表就轰动全国,成为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最经典、最有力量的作品。
小说通过“狂人”自述式的心理描写,把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摧残归结为“吃人”。鲁迅借狂人之言指出中国这间“铁屋子”之所以难以打破,是由历史的惯性和以血缘为纽带的家族制度决定的。“狂人”发现自己与其他“吃人者”并无本质区别中国人从出生伊始便难逃其传承“吃人”文化的历史命运,他的反抗也就失去了意义,其结局也只能是回归“正常”的世界。
在形式上,《狂人日记》多有开创,鲁迅响应了胡适、陈独秀等人白话文运动的号召,作中国第一部短篇白话日记体小说,鲁迅用文言文写“正常人”的世界,以白话文写觉醒的“狂人”的内心独白,也寄托了通过语言转变思维、改造国民的理想。
《狂人日记》也是“鲁迅”这一笔名的首次使用,鲁迅说这是因为曾经用过“迅行”的别号,同时因为“(一)母亲姓鲁,(二)周鲁是同姓之国,(三)取愚鲁而迅速之意”。
在发表《狂人日记》后,鲁迅又接连写了一系列批判现实的小说。1919年鲁迅发表了《孔乙己》和《药》。其中最让鲁迅满意的一篇小说是《孔乙己》》,认为这篇小说写得“从容不迫”。
孔乙己是鲁迅笔下的旧时代没落知识分子典型,鲁迅用清醒的、现实主义的笔触刻画了一个穷困、迂腐,在人们的嘲笑戏谑中度日,最后受尽冷眼,无声无息死去的旧式文人的悲惨形象。《孔乙己》只有2000多字,却展现了下层社会的方方面面,还原了封建思想是如何一步步无声地把人吞噬的过程。
LUXUN
LUXUN
(双击可查看高清原图)
////
第五篇 上海(1927-1936)节选
鲁迅与海婴
1929年5月,鲁迅首次北上探母。许广平因已有身孕,不便长途旅行,留在上海。爱人暂别,彼此生出无限的眷念。5月15日,到达北京的第一天夜晚,鲁迅给许广平写信时,特地选用了两张信笺。一张画有一枝枇杷,枝叶间结有两大一小三个果实;另一张画有两个莲蓬,一高一矮,充满子实,侧有一诗:“并头曾忆睡香波,老去同心住翠窠。甘苦个中侬自解,西湖风月味还多。”许广平在复信中说:“打开信来,首先看见的自然是那三个通红的枇杷。这是我所喜欢的东西……其次是那两个莲蓬,并题着的几句,都很好,我也读熟了。你是十分精细的,那两张纸必不是随手检起就用的。”鲁迅后来在信中说:“(信笺)确也有一点意思的,大略如你所推测。莲蓬中有莲子尤是我所以取用的原因。”字里行间,情意绵长,流露出鲁迅就要当上父亲的期盼和喜悦。这次回北京原定住一个月,实际只有二十二天,其间两人书信来往共二十一封,几乎每天一封。信中鲁迅称许广平为“小刺猬”“乖姑”“我的有莲子的小莲蓬”;许广平称鲁迅为“小白象”,出典是林语堂曾在一篇文章中说过:鲁迅是“天才”,像白象一样罕见。
1929年9月27日,许广平难产,经过二十多个小时的磨难,诞下一个男孩。鲁迅做父亲了。这一年他四十九岁,两鬓已有了许多细密的白发。次日一早,鲁迅特意去花店选购了一盆翠绿的文竹,放在许广平的床头。孩子取名为海婴,鲁迅在征求许广平的意见时说,因为是上海生的婴儿,以后如果他不满意还可以改的。至于小名,因为许广平叫鲁迅“小白象”,所以鲁迅称呼海婴“小红象”。鲁迅还为他们的小红象编了一首催眠曲,经常在抱孩子时吟唱:
小红,小象,小红象,
小象,红红,小象红;
小象,小红,小红象,
小红,小象,小红红。
(海婴一百天全家合影,1930年1月4日摄)
海婴年幼时体弱多病,鲁迅在日记中经常记载带儿子去医院或者请医生来家里看病,还详尽记载了关于买药、种痘、晒太阳、称体重、洗澡、过生日等等,他为孩子也是倾注了大量时间心血,全身心地爱护孩子,并经常在给母亲的信中报告孩子平安和成长中的各种趣事。
在孩子的教育方面,鲁迅亲身实践与孩子平等相处,据其性情予以引导。鲁迅自己生长于旧家庭,对一切戕害儿童天性的做法和规矩,他都很反感。他对儿子的教育是:顺其自然,极力不多给他打击。在给朋友的信中他曾这样写道:“这孩子也不受委屈,虽然还没有发明屁股温冰法(上海也无冰可温),但不肯吃饭之类的消极抵抗法,却已经有了的。这时,我也往往只好对他说几句好话,以息事宁人。我对别人就从来没有这样屈服过。”(350319致萧军)有人因此就说鲁迅溺爱儿子,鲁迅因而作《答客诮》一首: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
鲁迅原本很讨厌爆竹,但在上海的最后几年,每逢春节,他都会带着孩子燃放烟花爆竹,让自己和孩子高兴。对此,周海婴以及周建人的女儿周晔也都在各自的回忆录中有所描述:
到了春节要燃放花炮、烟花......当时我们都不敢点,父亲也不插手,因为有建人叔叔在。......焰火压轴戏是一个“花筒”小碗直径,半尺多高。点燃时喷出一蓬二米高的银花,一分钟便熄灭了。我们带着余兴未尽的依恋,在父母“明年再买!"的许诺中下楼。(周海婴:《鲁迅和我七十年》)
鲁迅与母亲的通信中经常会提到海婴。比如1933年12月19日,鲁迅选用了一张素雅的牵牛花信笺纸给母亲写信,写道:“海婴仍不读书,专在家里捣乱,拆破玩具,但比上半年懂事得多,且较为听话了。”尤其懂得母亲挂念儿孙的心情。
内页赏鉴
(双击可查看高清原图)
更多书目,持续更新
巴金故居| 公众微信号
往期精选 Editors' Choice
纪念鲁迅先生诞辰140周年·读鲁迅 | 《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
编辑:刘现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