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百度
2
今日热点
3
微信公众平台
4
贴吧
5
opgg
6
dnf私服
7
百度贴吧
8
知乎
9
dnf公益服
10
百度傻逼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百度
2
今日热点
3
微信公众平台
4
贴吧
5
opgg
6
dnf私服
7
百度贴吧
8
知乎
9
dnf公益服
10
百度傻逼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付鹏 —— 《2024年年终回顾和2025年展望——对冲风险VS软着陆》
清华女神,34岁的美女博士县长,辞职了
13人被撤销本届全国政协委员资格丨时政周报
豆瓣9.7!鲁迅赞叹不已、余华为它失眠,看完后劲太大···
“湿冷魔法”攻击!鸟家三合一冲锋衣、羽绒服、软壳裤帮你抵挡
生成图片,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查看原文
其他
品读 | 茹佳:探寻理想的足迹 ——重访巴金上海旧居
巴金故居
2021-02-13
点击上方
“巴金故居”
可订阅哦!
巴金上海
旧居
探寻理想的足迹
名为“重访”,其实不然,因为巴金在武康路113号之前居住的十余处住所,我从未亲访过。但是因为工作的原因,曾多次整理这些旧居的资料和照片,仿佛他们是交往已久的老友,只待对面一见。 见面的机会就在过年后的三月三日来临。故居多媒体室开始装修,房间右壁按计划,将把巴金在上海所有居所简笔画出、刻印其上。画画需要原型,而翻遍旧照,符合绘画要求的并不多,而且没有亲自寻访,总是不能得到全面准确的印象。重访行动因此成行。 是日天朗气清,初春的阳光驱散冬日凉意,连空气都闪闪发亮。按照规划路线,和同事先在十号线海伦路站碰头,上午到达四平路、宝山路鸿兴路路口、海宁路四川北路的虹口大楼、景灵堂、武昌路,完成北面区域寻访;下午从淮海中路927弄淮海坊59号出发,经过南昌路148弄11号、南昌路136弄1号,随后驱车到永年路149弄,再步行至建国东路39弄4号,随后经过马当路,到达陕西南路287弄步高里52号,最后在襄阳南路306弄22号结束。上午和下午的路线分别形成一个圈,保证路线不重复,节约时间。南洋中学两日后专程再访。
绿皮
一
◎狄思威路麦加里21号,后改为溧阳路965弄21号
狄思威路麦加里21号,后改为溧阳路965弄21号,后溧阳路被四平路拓宽截断后,改为四平路122弄21号。麦加里原系新式里弄住宅,1923年由麦加利银行投资建造,共有38幢坐北朝南的西式砖木结构二层楼房。1925年五卅运动后,上海总工会机关被查封后曾在此设立秘密机关,汪寿华等人在此办公。1927年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时,周恩来就在此地指挥,1977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但是住址编号一改再改,甚至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依旧没能抗拒城市发展的步伐。走出海伦路地铁站7号口,右边围墙圈起的工地,就是往昔的麦加里。我们寻访的第一个地点,已然全部拆毁。绕工地一周,不得门而进,只见崭新的高楼耸立其间,玻璃幕墙光芒耀眼。1933年春至1936年11月,巴金在此居住期间,正式就任文化生活出版社的总编辑,主持出版百多种丛刊、选集等,并开始创作长篇小说《春》,工作繁忙,成绩显著。巴金在《窗外》一文中曾写到住在麦加里的亭子间所看到的景象:“我的写字台放在窗前,窗台很低,我一侧头便可以看见窗外的景物。上面是一段天空,蓝天下是土红色的屋顶,淡黄色的墙壁,红色的门,墙壁上一株牵牛藤沿着玻璃窗直爬到露台上面。门前有一条清洁幽静的巷子。”而这景象如今已无从寻觅。麦加里东面也是新式里弄小区,里面仅剩几户人家,红砖上布满青苔,外面画上了大大的“拆”字。溧阳路附近这一片密集的老式住宅,仅有海伦路南面的瑞康里还留存当年的影子。
◎上海世界语学会
1928年12月上旬,巴金自法国返沪,先借住在宝山路鸿兴坊75号上海世界语学会,翌年搬往宝山路宝光里14号一幢石库门房子的楼下客堂间,在此一直到1932年“一·二八”淞沪战争,住了三年多时间。在鸿兴坊,他获得了回国后第一份工作,进行世界语教学,翻译《过客之花》《丹东之死》《骷髅的跳舞》《秋天里的春天》等世界语作品,开始理想的初步实践。搬入宝光里后,他步入第一次文学创作的高潮期,完成《家》《新生》《死去的太阳》《雾》《雨》等,成为当时文坛的多产作家,经历了惨烈的“一·二八”事变。因两处住址均毁于炮火,经过多年的建设,旧日的印迹点滴无存,只能根据路名,依稀判断当年的位置。从鸿兴路宝山路交界口沿着宝山路向北走去,路边高楼林立,成片的高层住宅散发着现代气息。走过宝通路口,左侧即是宝山路584号,举世闻名的东方图书馆遗址据传就在这里。现在大门外挂的是上海市市北职业高级中学,校内绿草如茵,环境优美,树立两块碑石:“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工人纠察队总指挥部旧址”“暨南大学旧址”。据说校内原有“上海文物纪念地”石碑,为纪念日军“一·二八”轰炸事件所立,但没有亲眼见到。学校以宝通路、中兴路为界,沿宝通路向西北即可到达天通庵路。1932年1月29日,日军飞机向宝山路上的商务印书馆总厂投下六枚重磅炸弹,以天通庵路为中心的印刷厂、制造总厂、栈房等建筑顿成火海。马路对面的东方图书馆也被潜入的日本浪人放火焚烧。巴金先生在宝山路居住的三年间,频频出入其间,他的小说《新生》也在轰炸中化身灰烬。
◎虹口大楼
巴金在其译文全集第九卷代跋中提到虹口大楼时说:“三五年,我去日本,住在东京……怀念祖国的时候,找出这本书来,翻译一、两篇,寄回国内……我回国以后,文化生活出版社开办,我在上海虹口公寓住了半个月,编译了这个节本《狱中记》。”原文中称为虹口公寓,但经查上海在那个时期并没有名为“虹口公寓”的建筑,经闸北虹口文化部门专家反复论证确定,巴金所指应该是虹口大楼,上海有许多名为虹口大楼的建筑,而巴金所居住的虹口大楼,即是海宁路四川北路路口西南角的白色建筑。2013年起大楼经历整修,如今以崭新的面貌矗立在街口,与对面的中国银行虹口大楼遥相呼应,把无数的风雨故事定格在典雅的七层欧式楼宇中,背后的摩天大楼更映衬出它浓浓的历史感。巴金1935年从日本回来后,仅在此居住一个月,随后受朋友马宗融夫妇之托,搬往拉都路敦和里为其守宅。虽然居住时间不长,但年轻的巴金在阁楼奋笔疾书,忧思满怀,以他的勤奋和高产,依然翻译出克鲁泡特金的《狱中记》。
◎景林堂
景林堂位于离虹口大楼不远的昆山路135号,现名景灵堂,上海知名的基督教堂之一,由美国传教士林乐知于1884年创立。宋氏三姐妹之父宋耀如曾在此任牧师,宋美龄年幼时也在此唱诗。尖顶礼堂气度卓然,砖墙泛着崭新的色泽,百余年的时间似乎悄悄在它身边溜走,没有留下岁月的痕迹。但是,巴金先生居住的并不是景林堂内,而是景灵堂教友所办位于武昌路上的“谈道学舍”。学舍的历史和具体地址已不得而知,仅根据巴金当年的境遇来判断,应是带有慈善性质的,它不以盈利为目的,收费低廉,并且多为教友管理,环境尚可,因而深受普通工人和巴金这样的年轻学生欢迎。对于初到上海的巴金而言,一个适合温习迎考的相对稳定安宁的环境是十分重要的。走到武昌路,步程离景林堂十几分钟,来往较为便利,然而如今路边都是一大片的拆迁区,更无法推测学舍的具体地点。
绿皮
二
◎淮海坊59号
下午南区的行程从淮海坊59号开始。淮海坊原名霞飞坊,因枕霞飞路得名,霞飞二字来源于一战期间法国的一位将军,也给人彩霞翻飞的美感。霞飞坊闹中取静,坊外便是人声鼎沸的淮海路(原霞飞路),高楼林立,电子灯窗闪动不息,一派时尚现代的风貌,而进入坊内,不过五十米的距离,便仿若另一个世界。一排排小洋房整洁精致,新式里弄建筑保存上个世纪的气息,赭色砖墙在暮色时确
如一片烟霞,厚重又飘逸。走了几排找到59号,黑色铁门并不宽阔,容易辨认的是门左边挂的相框,框内是中年巴金的黑白速写像,挂框的铁钉锈迹斑驳,听同事说上次来时还未有这个相框,可能是现在的房主为纪念巴金而挂的,门右侧被大盆花木挡住一块白色石板铭牌,标有“巴金旧居”的字样。当年巴金住在二楼,一楼是好友索非家。友人们往来其间,书籍渐多,人口见长,空间日渐局促。便是在这样逼仄的空间里,巴金完成了抗战中期最重要的著作——《秋》。抗战后,他与妻子萧珊及女儿小林从重庆飞回上海在霞飞坊的家,小林在此度过了快乐的童年,儿子小棠于1950年出生,长篇小说《寒夜》也在此创作完成。至1955年前,这里即是巴金一家在上海最为稳定的“家”。
淮海坊居所旁移几步便是许广平女士的旧居,淮海坊内还曾有徐悲鸿、竺可桢、萧军等名人做过邻居,行走其间,便若时光再回,那些在历史上留下印记,在各自领域内戮力进取,为中国进步,推动历史前进做出过努力的人,都曾在这不变的建筑中匆匆地走过。
◎环龙路志丰里11号
◎环龙路花园别墅1号
走到坊底,一个门洞后便是南昌路,原称环龙路。巴金曾在环龙路投靠舅父,从1932年3月至1933年春,居住一年左右,初时在志丰里11号,后随舅父搬到花园别墅1号。沿南昌路由西向东,找到南昌路148弄堂口,对面是上海科学会堂。进入弄一看,弄内建筑风格鲜明,分为左右两类,左侧一列风格一致,年代相近,为旧式海派建筑,右侧明显经过翻新整修,是新式小区。门牌号也颇为有趣,左侧建筑一列都是南昌路148弄,牌号自1号顺序向前延伸,至11号为止。右侧门牌号都是南昌路136弄,即是花园别墅后来所属的弄堂编号。原来巴金居住的两个地址竟在一个弄门内,可互相走动连通?问了附近老阿姨才知道,左边一列属于原来的志丰里,编号原样保留。右边的里弄属于现今的南昌路136弄,中间原有墙壁分隔,近来才拆除,合为一个公共区域。148弄1至10号排列十分整齐,11号在转角巷弄里,分为“-1”“-2”两个牌号,分住不同人家,主体部分似经过加建。巴金在此居住仅一个星期,之后便前往福建晋江、厦门等地旅行访友。 南昌路136弄1号可从148弄或136弄弄口进入寻找。这一片建筑房型规整,外形也保存得较为完整,只是1号房的天井被改建成房间,入户门也改成防盗门,不复原貌。1号房位置在巷道最深处,与巷底墙面还有一座二层的加构建筑,故而粗粗一看,竟有两个1号。正在疑问时,房门一开,一对老夫妇出来洒扫,看到我们一行背着相机左右探看,夫妇俩有点警惕,不过一经解释也就释然了。他们
知道这房子曾经是巴金的居所,也奇怪我们为何来寻访:“巴金在这里住的时间很短的,有什么好看的啦”,并为我们解释旁边“违章1号”的由来——原来是利用巷底墙面搭建的披厦,后加高加顶变成二层,向外来客出租。他们更告知后门对面即是徐志摩旧居。带着两人相邻而居的遐想,一行人绕至1号后门,对面11号确是徐志摩旧居,但徐志摩携陆小曼于1927—1928年在此居住,其时巴金正在法国求学,因而两人并未成为邻居。这一区域的建筑与淮海坊相似,应也属于新式里弄房,但前院更小,进深较短,主体为淡黄色,二三楼墙面粉白,显得清丽淡雅。在谈及《新生》重写的经历时,他说:“我把自己关在坟墓一般的房间里已经有许多许多的日子了。每天每天我坐在阳光照耀的窗前,常常坐到深夜。窗户外面是一排高耸的房屋。这房屋虽然不曾给我遮住阳光,却给我遮住了街市,而且使我看不见这个大都市里的群众。……日也写,夜也写,坐在蒸笼似的房间里,坐在被烈火般的阳光焦炙的窗前,忘了动,忘了吃,这样经过了两个星期的夏季的日子以后,我终于完成了我底‘纪念碑’。”回到南昌路马路边,惊讶地发现对面是画家林风眠的寓所,如今南昌路51号,想到故居客厅中悬挂的那幅《鹭鸶图》,体会画家送画时“孤雁离群”的心情,不由黯然神伤。
◎贝勒路天祥里
南昌路探访结束,驱车前往下一个地点,贝勒路(今黄陂南路)天祥里,在今永年路149弄。在所有亲见的现存巴金旧居中,永年路的寓所最为破旧,居住质量也最低。门口过街楼上用水泥砌成“1925”的字样,标志着里弄的建造年代,不仔细看已经看不出来。而小区今景也与年代一致,竟能让人感觉自1925年以来从未整修。小区各建筑的外墙已看不出原色,污迹斑斑,前后楼间距甚小,最小的仅容一人通过,楼间管线纵横,不知哪些年代的电缆线路通通交杂在一起,裸露于粗陋的房檐外,也令人深深地为这些房屋的安全担心。据小区居民说,这里至今一直使用公共卫生间,不时还有拎着马桶的居民经过。因为没有晾晒空间,头顶的电缆上,楼间仅有的方寸天空都挂满衣物,万国旗一般,写满隐私无处安放的尴尬。可能巴金早年在此居住的时间不长,附近居民无人知晓,他住处的门牌号也无从查证。这是初来上海求学受挫后,年轻巴金的第三处居所,朋友卢剑波夫妇住在底楼,巴金同好友卫惠林、毛一波同住二楼。虽然收入微薄,生活艰难,但是他已经结交了许多朋友,并撰写大量关于无政府主义的文章。青年巴金满怀激情和理想,虽然与朋友合租,收入也很微薄,但他理想的风帆已从此扬起。
◎康悌路康益里4号
经过污渍满满、飞蝇乱舞的两条小街,步行大概五分钟,就抵达巴金于天祥里之后的居所——康悌路(今建国东路)康益里4号,这里是比较陈旧的石库门弄堂,但是与天祥里现状相比,还是整洁宽敞许多。门口的居民显然是对巴金在此的居住状况颇为熟悉,一看我们手捧相机,就问是不是来看巴金的老房子,然后热情地指点方向和门牌号,还问我们是不是韩国来客。整条里弄形制规整,许是夕阳照射的缘故,泛出淡淡的红色。走到四号门口,发现原貌保存较为完好,条石门框纹路清晰,乌漆实心木门漆色尚新,门口线缆上也挂满衣物。发现我们对着门口拍照,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太太把本欲打开的大门又掩上,在门内静候着,似是不堪外人打扰,于是我们迅速地离开了。巴金当时住在四号的二楼亭子间,房东夫妇住在楼下,艰苦的租住生活中,他翻译了不少无政府主义的著作,如克鲁泡特金的《面包略取》等,楼下房东夫妇时常打架吵闹,竟也成为他写作的素材。“我住在上海康悌路康益里某号亭子间里的时候,常常睡在床上,听到房东夫妇在楼下打架。我无意间把这些全写下来了。”居住将近一年后,巴金搬到马当路(原马浪路),并在不久后登上去法国的邮轮,开始了法国求学生涯。马浪路住址牌号已不可查,车子经过时入目一片繁华,旧景只能通过老照片一品风味。
◎步高里
车在陕西南路287弄对面停下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中式特色牌楼,三间三层,飞檐高翘,据说高八米多,上书数字“1930”和中文“步高里”、法文“CITE BOURGOGNE”字样——法文原意也是法国的地名,今多译为“勃艮第”。因为步高里原是由1930年由法商投资建造,租售予法国人,当时法国业主多来自于勃艮第,取此名有纪念家乡之意。而中文名译为“步高”又契合中国民俗“步步高升”的吉祥口彩,故有此名。从牌楼下进入里弄,不多时便找到了52号。与周围环境一样,52号外形保存完整,外墙面使用红砖砌设,门框一周似用水泥涂抹加固,显现出中西结合的新式里弄形象,但是红砖墙面也有不少破损、碎裂,大门上漆色斑驳,多处脱落。“一·二八”事变后,巴金宝光里的住处在轰炸声中葬身火海,由于去往南京看望亲友,他正好躲过了这次劫难。从南京一回上海,他就住到了朋友伍禅和黄子方的避难处——步高里52号。“然而上海的炮声响了。我赶回到上海只来得及看见北面天空的火光,于是又继续了一个月痛苦的、隔岸观火的生活。后来在三月二目的夜晚,我知道我的住所和全部书籍到了日本侵略者的手中,看见大半个天空的火光,听见几个中年人的彷徨的、绝望的呼吁(“我们应该怎样做?”)以后,一个人走在冷清清的马路上,到朋友家里去睡觉。
我在路上一面思索,一面诅咒,这时候我又睁起眼睛做了一个梦。……每天傍晚我带着疲倦的身子回到朋友的家,在平静的空气中我坐下来拿起笔继续我的‘海底梦’。”带着对侵略者的愤恨和反抗的激情,他奋笔疾书,完成了中篇小说《海底梦》。与此同时,他每天参与抗日活动,并和朋友们促膝长谈,在思想上、见识上得到新的成长,促成了《砂丁》、《萌芽》等小说的创作。这“痛苦的、隔岸观火的”一个月,给巴金的生命涂上了厚重的色彩。
◎
襄阳南路306弄21号、22号
当天最后一个地点是襄阳南路306弄(原拉都路敦和里)22号,走到襄阳南路时一行人已疲惫不堪。望着对面各种陈旧的小店面——服饰店、熟食店、水果店,以及临街楼上各种加建的雨棚、披厦,感觉这条街似乎还停留在上一个世纪。306弄的弄堂口,就夹杂在这一片店面中,虽然不小,但是不起眼,没有门牌号的指引,很容易错过。进入弄堂,入目是一排排整齐的新式里弄住房,多数人家都装上了防盗门,墙面上外露的各种水管和空调机,显示新时代的生活气息。按门牌号一一找去,1至20号有序排列,23号之后也是标志清晰,但是21和22号却并未标明。经过前后寻访、反复查验,我们确认其中两间没有门牌号的房子分别为21和22号。门牌号似乎新近才涂刷过,不知为何漏掉了关键的两间。此处原是巴金好友马宗融、罗淑伉俪的住所,1936年两人去往广西大学任教,巴金便迁来为两人守宅。至于两人先后因病辞世,留下一对年幼儿女孤苦无依,随后由巴金收养的事,那都是后话了。巴金在此居住九个月左右,开始了文学创作的多面探索,创作涉足童话、散文、诗歌、杂感等多种体裁,童话集《长生塔》便是在此完成。同时他积极进行抗日救亡运动,主持编辑《呐喊》周刊(后改名为《烽火》),一直在文化抗日的前线,显示出以笔为刃,与侵略者暴行相抗争的气概。
绿皮
三
◎南洋中学
两天后,我们拿起相机,在南洋中学老师的陪同下,来到南洋中学老校区寻访。新旧两个校区仅一墙之隔,老校区大门面向中山南二路开,对面是大木桥路的底端。新校区大门在龙华中路上,后门连接着老校区。虽说老校区仍在,但是其中一部分早分给其他单位重建,巴金曾居住的宿舍楼就在此列。原来的学生宿舍楼,如今已被几十层高的上海教育报业大楼取代。老校区因封闭多时,杂草丛生,野猫出没,完全是废弃的模样。据说老校区的地块将让位给大木桥路南延伸段,以后大木桥路将与龙华中路相连。宿舍楼已拆,校区已封,不过校方十分有心,保留了年轻巴金曾经漫步求学的青石板路,亭子和石板都是原物。巴金和三哥尧林通过入学考试,于1923年秋进入南洋中学,求学,半年后因学费问题转入南京东南大学附中学习。在校期间,巴金勤奋学习,
并发表多篇诗作,抒发远离故乡、憧憬未来的年轻心境。1993年巴金曾为学校写下“百年树人,素质第一”的题词,树立在学校行政楼一楼大堂。学校还设有巴金文学选修课,成立巴金学习小组和读书会,巴金精神至今还在学校中传承。
◎武康路113号
巴金居住时间最长、历史原貌保留最为完整丰富的居所为武康路113号,如今的巴金故居,也是我们工作、学习的圣地。经过一天半的寻访,我们圆满完成拍摄任务,也进行了一次难得的旧居游览。坐在故居整理照片,看着风格多样的建筑,遥想巴金当年频频搬家、坚持写作的场景,仍是思绪万千。巴金的前半生,几乎一直在辗转颠沛中,直至建立家庭,回到霞飞坊居住,才稳定下来。从1923年到达上海,到1937年迁入霞飞坊,十四年间他迁居十三处,居住最短时间仅一周,整个上海的中心区域,几乎都可以挂上“巴金旧居”的铭牌。他一生的激情、热血、忧郁、幸福被这些旧居见证和记录下,与上海这座城市融合在一起,再也分割不开。
✬本文配图选自“巴金旧居图标征集活动”参赛作品✬
文字 | 茹佳制作 | 饶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title}}}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