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品读︱未经历悲苦,如何尽写黑暗——豆瓣书友读《寒夜》

巴金故居 2021-02-13

点击上方“巴金故居“可订阅

前言


  为纪念《寒夜》出版七十周年,巴金故居2017年将推出系列活动,七十年后重温《寒夜》,相信一定会别有一番滋味。小编为大家总结整理了豆瓣上的读书笔记,让大家可以从更亲民的角度来重新审视这本著作吧。

1

《寒夜》读后感——作者:周六我要休息 (豆瓣读书)

  在《寒夜》之前,读了《憩园》。 跳过了《第四病室》,来读《寒夜》。
  《寒夜》与从前我读过的巴金先生的作品大不一样,整部小说弥漫着死亡与悲观的气息,叫人透不过气来。作品的背景是抗战期间,地点是重庆,主人公是一对自上海逃难至重庆落脚的一对年轻夫妻:汪文宣与曾树生,还有汪文宣的母亲。文宣与树生结婚14年,儿子小宣13岁;本是有着理想的年轻人,读教育出身,想办教育,办好的学校。抗战期间,背井离乡,逃到重庆,放弃了一切曾经的梦想。文宣在一间半官半商的公司当校对,树生在一家银行上班,以汪母的话来说,是当“花瓶”。小说的主线为文宣在1944年到1945年日本投降期间的经历,如果换一句话来说,也是文宣走向死亡的经历,字字句句为录。
  小说中的人物皆无望。我曾经读到,有人讲这是另一个“双面胶”的故事。诚然,小说中的大部分的情节是关于汪母与树生之间的婆媳关系。汪母看不惯媳妇,媳妇也无法讨汪母的欢心,文宣则夹在二人之间,试图两头讨好,却屡屡失败。只是小说开篇不久,文宣就已经怨愤的叫道:“我这是一个怎样的家呵!没有人真正关心到我!各人只顾自己。谁都不肯让步!” 莫说汪母爱自己的儿子,汪母根本不曾了解文宣究竟需要什么;她从来不曾看到过,文宣爱着树生,文宣的大部分快乐来自于树生的陪伴。莫说汪母爱树生,当她用恶毒的言语骂树生的时候,她看到的只是她自己。爱,是成全;汪母根本不会。
  而文宣呢。文宣怨愤地叫道“没有人真正关心到我”,他自己又曾真正的关心过他人。文宣有一条好心肠,毋庸置疑。可是他几乎是个废物。真抱歉,讲出这么重的字眼。在小说记录文宣经历的这段期间,他可曾真正的帮助过一个人?他可曾有勇气试图解决母亲与树生之间的不合?他可曾真正的为了改善家庭的环境而做出些什么?他可曾真正努力为母亲,为妻子,为儿子真正带来过快乐和喜悦?他所有的行为几乎可以概括为:忍耐和哀求。人,得自个儿成全自个儿。文宣,通等着别人成全他自个儿。
  至于树生,小说的结尾中说道“她为了自己的幸福,却帮忙毁了别一个人的……”不晓得,小说的意思是什么。树生,留下来,只会让那一个不知爱,一个等着别人成全自个儿的人来拖垮自己,然后三人一同在生活中毁灭。只是对于小宣,树生的不负责任,将让小宣成为第二个文宣。
  无望。没有人有希望。
  小说中颇死了几个人。唐柏青的孩子气的太太死了,难产死的;唐柏青死了,被汽车轧死的;好心人钟老死了,因为染上了霍乱死的;当然,文宣也死了,肺病死的。小说将文宣染上肺病,病情逐渐加重,到他病重到无法发声,靠纸笔与母亲交流,一点一滴如电影一般在读者面前。写到这里,我想起当初读《憩园》的时候闪过的念头。在《憩园》中,姚先生的前妻留下一名14岁的儿子,姚先生娶了新太太之后,姚太太一直试图好好养育小虎;无奈小虎的外婆家从中作梗,而小虎又被姚先生娇纵,成为了一个自私,懒惰,势利的孩子,成天只知赌钱打牌耍子,简直无可救药,甚至成了姚先生与姚太太之间的定时炸弹,终将影响他们夫妇的关系,以及姚太太的未来。读到这儿的时候,脑中曾经一闪念:如果小虎死了,就没有这些危险了。自己也被这个想法吓了一跳。没想到,小虎竟然真的最后溺水死了。当时我想,是不是作者觉得人的性格定型之后,尤其是某些“坏”定形之后,是无法改变的,这样的人只能一路拽着他人的腿,除非有别的方法解决。
  而在《寒夜》中,唐柏青不一定要被车轧死的,那位好心的钟老根本不一定要染上霍乱而死的,而他们都死了。在那个环境下,人,知识分子,皆被拖死。...” 
  在《憩园》中,身为作家的主人公想“给人间多添一点温暖,揩干每只流泪的眼睛,让每个人欢笑”。《憩园》出版于1944年,而1948年抗战胜利后的作家却写下了更多的死亡。 巴金先生在1948年一月为《寒夜》写的一篇后记中说道:“...我只写了一些耳闻目睹的小事,我只写了一个肺病患者的血痰,我只写了一个渺小的读书人的生与死。但是我并没有撒谎。我亲眼看见那些血痰,它们至今还深深印在我的脑际,它们逼着我拿起笔替那些吐尽了血痰死去的人和那些还没有吐尽血痰的人讲话 
  作者只是写了他所看见的他所经历。唐柏青的死,钟老的死,文宣的死皆是不可避免的,正如梅表姐的死,小虎的死。作者对于环境对个人影响之悲观,可见一斑;而这些也不过是来自于他的所见所闻所感,也许我们没有看到。 
  甚至当作品中战争的背景被拿掉,都未曾给予人希望或慰藉。1945年九月三日,抗战胜利日,欢笑日,文宣在“这一天晕过去三次,而又醒了转来。他觉得已经到了一个人所能忍受的痛苦的顶点了,他愿意死马上来带他走。”终于,夜晚八点钟的光景,当街头锣鼓喧天的时候,文宣紧紧捏着母亲与儿子的手,咽了气。
  抗战胜利后,人人抢着回家,买不到船票,当黄鱼,上了船还给人抓下来,方太太说“胜利是他们胜利,不是我们胜利。我们没有发过国难财,却倒了胜利楣....."
  胜利,也没有希望。
  文宣去给钟老上坟的时候,他望着献给钟老的花圈,“他揉眼睛,用力擦眼睛。怎么花圈上写着他的名字:文宣!他定了定神。他看错了,那里明明是‘又安'两个字.....” 花圈上面是文宣,是唐柏青,是钟老,是很多很多被毁灭的人的未来。也许巴金先生在为他的三个得肺病去世的哥哥送行的时候,也如文宣一样,将花圈上的名字曾经看错。不过,巴金先生很长寿。 
  读罢,胡言乱语,更找不到结语,就这样吧。

2

浅读《寒夜》 ——作者: 不喜茶 (豆瓣读书)

关于巴金
  从图书馆借这本《寒夜》回来,放在床头若干天都不曾动过。提起半个世纪前的中国,脑海中会不自觉地涌现出单调和漠然,那些战争时期的民生疾苦,那些对旧时代旧社会的沉痛控诉,离我太遥远,干涩得提不起半点兴致。
   对于巴金,知道的更多是基础教育的年代从书本上得到的半强化式的知识。他的激流三部曲,爱情三部曲,抗战三部曲,那些个备考的日子里强迫留下的不能被称作教养的记忆。很多人认为巴金的作品看过一本《家》就足够,这样的观点听上去十分内行。论文里说巴金的代表作是《家》,放大一点再加上《春》《秋》,其他的便不重要了,起码不那么著名。更有专家言之凿凿,巴金写完《家》之后再没什么重要作品,是一个走下坡路的作家。
   除了这一本在小说中厚度很一般的《寒夜》,我不曾拜读过巴老先生的任何著作,甚至那本家喻户晓的《家》,所以也自然无法判知这究竟是一种对现代文学的老练概括,还是故作高深的草率批评。但仅在此引用一下《寒夜》序言里的一段话:“巴金的文学道路,是中国现代文学进步的真实写照。纵观他的创作生涯,《家》是一个不错的起点,《秋》是进步的转折点,从《憩园》开始,他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境界。中国现代文学经历了一个主题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小说变得越来越好看,越来越专业,越来越深刻。”“巴金最后的这三部小说,不仅是个人的绝唱,也是一个文学繁荣时期骤然停止的标本,不仅代表着他的最高创作成就,也代表着整体的中国现代文学的最高艺术水准。”
 
关于寒夜
  对于评论家来讲,要概括寒夜的内容是很简单的,整本书讲述了一个大时代的小人物走向灭亡的过程。出场人物不多,时间跨度仅仅在一两年之内,地点也只有国统区的重庆。中心思想更是干脆,巴金自己也在说造成小说里主人公家庭悲剧的主犯是蒋介石国民党,是反动政权的统治。(读到此我还是有些许遗憾的,小说里的东西还来不及让我去思考这么“正义”的内涵,但心里多多少少会期待着这是一部“不同”的书,结果还是给作者自己一语道破。也许要求那个时代的小说写些反映其他思想的东西确实是个无理的要求吧)
   文宣------“他从悲欢离合的梦中醒过来了。他还有一种怅惘的感觉。”
   整部寒夜里,无法说出究竟谁最可怜,不过汪文宣给人的直观感受---他的懦弱和老好,他半梦半醒的精神状态,他得了肺痨的身子,他的死---让人最怜悯他。几乎整部书里面,文宣都在清醒与迷蒙之间梦呓着,诉说着他在母亲和妻子之间,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痛苦和愁愤。一个男人做到这个样子应该算是相当失败的了吧,经济上要靠老婆的钱去支撑家用,事业上被同辈的同事也踩在脚下,情感上要忍受母亲和妻子的双重压迫,却毫无能力反抗其中的任何一个。“他没有方法把母亲和妻拉在一起,也没有毅力在两个人中间选取一个。永远是敷衍和拖。除了这个,他似乎在不能做别的事情。”
   可是痛苦的是,他,汪文宣,是一个好人,不折不扣的好人。他为人正直,从无恶意对待任何一人,工作诚诚恳恳,永远都默默忍受着一切不合理的待遇,即使到今天他依然是个默默无闻的老好人。可是这就是好人的下场吗,虽然对于他自己来讲,死或许是件更幸福的事,可是这样的好人就该死吗,这样的“愚忠”就真的已经不合时宜了吗?究竟什么样的“德”才是“美德”,究竟什么样的“美德”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被重新定义。
   汪文宣德死带有一种必然性,就像我曾经哀叹过的杜十娘一样(众人怒:为什么会有古人跑出来?--|||)他们都是那个时代必定的送葬品,一个重来没有抗争过,一个抗争过还是逃不过命运。无法想像如果寒夜的结局是汪文宣病好了和母亲妻子幸福的生活在一起整本书将会变得多么荒谬。毕竟一个时代的终结都是要有牺牲的,或者说,一个时代的终结就是由一波又一波的牺牲推动的。
   树生-----“飞啊,飞啊!好像有一个声音反复地在她的耳边轻轻地鼓舞她。”
   树生这个名字着实让我惊喜了一下,简单而朴实的名字,刚刚好将那个受过大学教育曾经充满理想的女性活生生地衬托出来。就像她的名字一样,曾树生同她的丈夫不同,有着旺盛的生命的活力。她不能算是一个贤惠的妻子,称职的母亲,孝顺的媳妇,可是她亦不是一个坏女人。读关于树生的段落时是一种很矛盾的心情,一方面不愿意看到她接受诱惑离开生病的丈夫,一方面又不忍心看见她在活人坟墓般的家庭里过着单纯消耗生命的生活。可是她最终还是走了,成了整本书里貌似下场最好的人,可是每个人又都知道等待她的决不是美好的未来。
   我一向不喜欢看依附于男人生活的女人,树生虽然算作是一个独立的女性---她心地善良,受过良好的大学教育,怀抱过热情的理想,有独立的工作并能贴补家用。可是她终究还是要靠男人逃离她的枷锁,虽然那也只不过是投奔向另一个枷锁而已。她一直都在迷茫,即使最后离开的时候也都从未坚定过信念,离开还是留下,逃跑还是忍受,她无从知道什么才是她该走的路。如果我们将那个时代的女性解读为弱者,那么在苦难和危机之中追寻解脱和欢愉则不是什么天理不容的事,女人做出这样的事并不稀罕(当然也有陈世美存在)。可是我们又什么时候才可以不再将女人解读为弱者呢?
   汪母-----“哼,你配跟我比!你不过是我儿子的姘头。我是那花轿接来的。”
   汪母这个人物恐怕是我最不喜欢的一个,可是又没有理由去讨厌她。她也只是一个全身心爱儿子,愤恨媳妇不能像自己一样爱他,却又唯恐她夺走儿子全部爱的母亲。她揪住树生和文宣没有成过大礼(事实上那个时代人们已经无暇care这个)的事实,打心眼里蔑视这个媳妇。可是另一方面,却又因为花着摩登的媳妇的钱而自卑和嫉妒。典型的寡妇心理和典型的婆婆心理,无从评论,只是在想,同样读到汪母和树生争吵的时候,与心向树生的我相反,是不是做婆婆们的读者则会在心理暗暗地愤慨树生的行为,为汪母叫好?
 
关于文字
   寒夜精彩的一大看点就是它的语言,除了那些贴合着环境氛围无比恰到好处的周边描写,大量的人物内心独白更是相当精彩。将近300页的一本书,8成的部分都是心理描写,至始至终却无半点重复和腻烦。大环境未有改变,故事的行进也并无大的更迭,在这种情况下的人物心理描也不曾带给人半点烦躁实在是让人慨叹大家手笔。读者能真正通过内心这一条看似单调的线索深入到人物心理,继而了解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
 
关于悲哀
  巴金说寒夜虽不是一个真人的故事,可是小说里的每一个人物,每一个场景他都亲眼见过,亲身经历过。这也是为什么整部书里从未刻意提过悲哀却让人读完感受到无比悲哀的原因,他经历过,他体味过,他有资格和能力去驾驭它。不免想起某快餐文学的领军人文(诚然两个人是无法相提并论的)书写新书“悲伤逆流成河”,区区几章已让我大倒胃口,反感辈出。一方面过着极度奢侈和狂妄的生活,另一方面却要书写城市低缘人们的悲惨处境。同是悲哀,一个深入心理,一个就连停留在文字表面都会被翻书的气息吹走。只能摇头感叹一句:未经历悲苦,如何尽写黑暗?
   我不是读书的专家,更不敢妄作评论什么,只能衷心地感叹一句这是一部有大家风范的好书。个中滋味终究因人而异。

不可不读的巴金《寒夜》——作者:菩城雨霏 (豆瓣读书)

   推荐这本书,实在是“憋闷”了很久,自然而然的事。事情是这样的,一次偶然逛书市,看到了地摊上一本黑色封皮的书就顺手拿起来看,只看作者就当即决定买下来了。必定是大家,而且看着封皮也是喜欢的那种。买回后就没有多管,去忙别的事情了。直到半年后的一天偶然翻到了这书,恰是个冬天又有时间,于是就围坐在火边看了起来。这一看不要紧,我进入了一个“忘我”的境界,竟忘记了时间和空间,一气的看了下去。这本小说,实在太吸引人了。
  这书名叫《寒夜》,作者是德高望重的巴金先生。这是巴金最后一部长篇小说,1946年8月开始在《文艺复兴》连载,它标志着巴金在现实主义艺术探索中所达到的最高成就。
  作品反映的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胜利的前夕。八年抗战的胜利并没有给作家带来太多快乐和喜悦以及对希望的憧憬,他沉重的写了男主人公汪文宣怎样在庆祝抗战胜利的锣鼓声中默默地死去,留下的凄凉。小说最后让女主人公在失去亲人的孤独中真切的感受到:“夜,的确太冷了!”这种个人悲凉命运感与社会喜庆场面的鲜明对照、艺术氛围上弥散的绝望的冷气,都表明了作家对国家和社会的清醒认识。
  小说是通过三个小人物之间的感情纠葛和凄凉命运来展示这一主题的。它描写的是一个走向崩溃的家,但已经不是封建末世大家庭了,而是新文化运动中产生的新型家庭模式:一对理想主义者因恋爱而同居,并产生出爱情结晶而形成的三口之家。汪文宣和他妻子曾树生都是新文化运动的产物,他们大学毕业,追求爱情与理想的统一,对生活充满着信心和勇气。可是,这样一个称得上美满的家庭最终还是被无情的现实击碎了!战争、日常生活中的贫困、疾病的折磨,特别是在长期仰人鼻息的社会环境中讨生活,使得他们的理想、性格,心理状态都发生了巨大的扭曲。汪文宣成了一个楚楚可怜的小公务员,懦弱、多病、善良而无能。曾树生则凭借美色当了资本家银行的“花瓶”,必须不断应付着感情和经济双重压力。这种贫困以及心理的沉重负担给家庭带来严重危机,而战争又为它加了一道催命符——汪文宣的母亲为逃避战祸由云南来到了重庆,加入了他们的家庭,婆媳不和使原有潜在的感情矛盾急速升级并复杂化,终于陷入了无法自拔的悲剧。尽管这对知识分子夫妻很相爱,温情无法与寒夜般的现实抗衡,他们不得不走向破裂;曾树生随人他去,汪文宣吐血身亡。
  这部小说让人称道的是几个主人公。写到了灵魂入微的境地。
  先说汪母,首先她不是大家认为的“恶婆婆”形象,她是个善良,富有自我牺牲精神的母亲,但她可恨就可恨在她对儿子的爱上!她越爱儿子,就越不满意媳妇。她看不起媳妇的职业,可又不得不间接地用媳妇赚的钱;她想恢复昔日婆母的权威,而事实又不得不做着“二等老妈”的事情,现实处境让她感到了自己处于下风的痛苦,于是她操起了落后中国人惯用的自卫武器——精神胜利法:“你不过是儿子的姘头,我是拿花轿接来的。”无可奈何的老女人只能搬出早在五四时期就被打碎的“旧式婚姻”来作为保护自己的武器。这是一个丧失了原先优厚地位的旧时代人物在现实生活大变动面前软弱、可笑、自欺欺人的精神状态的反映。值得回味的是不仅汪母,即便是受到新文化熏陶的汪文宣在经济上、道德上束缚不住曾树生时,他也像他母亲一样,竟怀恋起旧式婚姻来,懊悔自己当初轻易丢掉了这个唯一可以用来对付妻子的武器。这个细节的出现,表明了作家对生活严峻性的思考,他不再像创作《激流三部曲》那样,把反对旧式婚姻制度的斗争看做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了。事实上,“人必须活着,爱才有所附丽”。巴金通过二十几年的探索,在《寒夜》中表现出了真正的现实主义的深刻性。
  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曾树生的形象也是耐人寻味的。作家没有过多的指责她抛弃了重病中的丈夫随人而去,相反,对她给予了许多同情,并认为她找到了一条为争取自己幸福走出家庭束缚的道路。从这个意义上,这部作品任然在沉重的令人窒息的黑暗中,留下了一线希望的光明!曾树声是个人主义者,她健康,漂亮,追求幸福和自由,她无法容忍丈夫毫无生气的生活方式,无法容忍守旧婆母的恶语中伤,甚至无法容忍早熟的儿子的沉默寡言,整个家庭都笼罩着一股死亡的气息。她感到了压抑,并本能的企图摆脱这种压抑,于是她面临着道德的决绝和感情的折磨。作家同情她啊,这么美丽,美好的一个女性,就要葬身在封建的尾翼里,是多么的于心不忍!作家相当细腻地写出了这一复杂的心里过程,写她在汪文宣与陈经理之前的抉择以及对汪文宣的深厚感情,但最终,她还是因受不住生活希望的诱惑而离弃了丈夫和家庭。这种行径完全是一种个人意义上的追求幸福,至于她所走的那条路是否正确,是否一定会带来幸福,就不在小说表现范围内了。从小说文本看,作家强调了敢于改变生活方式的道路,敢于自主选择,而没有陪同毫无希望的家庭做无谓的牺牲。汪文宣的家庭并不是封建式家庭,因而曾树生也谈不上是追求个性解放的资产阶级女性,更不同于娜拉出走;她只是一个困境中企图拯救自己的妇女,她靠自己的选择来确定自己的生活意义和价值,哪怕这本身包含着无穷的辛酸和痛苦。
  汪文宣这个人物是既可怜又可气。他可怜在于他得了很重的肺病,他不停的咳嗽,身体上痛苦,而当他看到妻子和银行家的暧昧关系后,又只得“默不作声”,在心里压抑着。可谓精神上痛苦。而当妻子被他母亲无理辱骂的时候,他更多的不是选择来保护一个,而是在心底里站到母亲一边,更试图和母亲一气用封建对妇女的三从四德约束她!母亲近乎变态的爱被他全盘接受了!
  这部小说在艺术上体现了巴金美学理想:无技巧的艺术。《寒夜》完全达到了不资炉冶,自然天成的艺术水平。从小说的第一页起,凄厉的防空警报声把人们带进了抗战后期国民党统治区的典型环境:战争失利,物价飞涨,人心浮动,谣言四起,喝酒,打架,生病,死亡。。。。。。小公务员汪文宣一家的悲剧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展开的,生活艰难造成的婆媳失和,无穷无尽的争吵又导致家庭破裂。作者是把人物都放到具体的环境中去任由它发展,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寻找人物的命运根源。整部小说结构上仿佛没有刻意布局,情节发展都是在一系列的日常生活不知不觉的推进,使人读了,不觉得是在读小说,而是就像进入了生活本身一样朴素自然,浑然一体。
  在创作之后的采访中,巴金说,汪文宣并不是真实的人,但是,他总觉得自己和他是很好的朋友,而且及其熟悉。“在过去,我天天看见他,处处看见他。他总是脸色苍白,眼睛无光,脸颊少肉,埋着头,垂着手,小声咳嗽,轻轻走路,好像害怕惊动旁人一样。他心地善良,从来不想伤害别人,只希望自己能够无病无灾,简简单单地活下去。他们在旧社会里处处遭白眼,生活辛苦,终日劳累。他们一步步走向死亡,只有在断气的时候才真正得到休息。可是妻儿的生活还是没有安排和保障,到死都不能瞑目。”巴金说几个人物都是虚构的,但是背景,事件却十分真实。对于小说中的三个人物,巴金全同情,但又要批评每一个人。他们都有缺点,当然也有好处。他们彼此相爱,却又互相伤害。他们都是在追求幸福,可是反而努力加速走向灭亡。对于汪文宣的死,他的母亲和妻子都有责任。她们不愿意他病死,她们想尽办法挽救他,然而实际却正正相反,她们加速了他的死亡脚步。
  其实写这些也不能够完全表达对《寒夜》的感受。因为这个作品给人带来的艺术的感染力简直令我无法形容。小说远远比评论好看一万倍。
  巴金是个了不起的作家。《寒夜》看完后,我的心久久无法平静。小说里的三个人在我的头脑里挥之不去。那种刻骨铭心的压抑令我感觉不到我还停留在现代,新的世纪,我仿佛已经进入了那个特定的时代和人物生活的情境里。在那间黑暗的小屋子里,我仿佛还能看到汪文宣在病床上不断的又寂寞的咳嗽着,而不多时仔细的闻一下,那是一种曾树生身上才有的淡淡的香水味道。听!脚步声,在墙的另一端是否有汪母正悄悄的偷听或偷看?无论如何灯光都照不亮这黑暗的,彻底黑暗的小屋。一切都太令人窒息了。书中的人物仿佛要和我一起逃离。
  我还是没有哭过,在看书的过程中或者看完它之后。因为这部作品简直叫人欲哭无泪!仔细回想当时我看《寒夜》时候的情景,不知道何时了,大概是另一天的清晨了,我已经看了一夜的书,终于把它看完了。我感觉到胸口很闷,忘记了世界。书中的人物也压抑的要和我一样想逃离出来。呆呆的坐着,对,就那模样的傻傻的坐着。久久的,久久的都不能回到现实中来。
  当我睡了一觉醒来后,看到桌子上的《寒夜》,恍如一梦。而当翻开书的第一页的时候,想起我从来没有看懂过的三排字来。因为这是旧书市上买的,第一页上想必是从前的主人留下的感慨吧。但我一直都没有看懂为何物。这时候我猛然间认出来了!那三排,用毛笔字写的黑黑的字竟然是:“愤怒!”这,这不正是我看完书后的感悟吗?
  巴金先生,长篇小说,《寒夜》,无论如何,您要读读。

注:书评转载自“豆瓣读书”,文中作者可联系我们微信后台,将获得巴金故居提供的精美礼品。


编辑:忻世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