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活动︱“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这一本”——“读巴金,晒藏书”活动4月份成果展示

巴金故居 2021-02-13



点击“巴金故居”关注

可以订阅哦

读巴金,晒藏书

  “……春天终于来了。大地渐渐地变了颜色。春天带来的是生命,是欢乐,是花香,是鸟鸣,是温暖,是新绿,以及别的许多许多的东西。”(巴金《春·尾声》)

  

  春暖花开的季节,你是不是有一种晒美食、晒美景、晒美颜、晒美装、晒亲娃的冲动?你有没有想过晒一晒“别的许多许多的东西”?想不想剑走偏锋地晒一晒别人晒不出的东西?现在,巴金故居邀请有条件的读者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活动举办了一个多月来,就收到众多读者的投稿,看着大家晒的藏书,小编真的眼红红啊。现在就为各位读者精编了一些精彩的内容,让大家一睹为快吧。

《家书》——巴金、萧珊书信集

者:李小林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1994年10月

读书随想:

  这本由巴金先生女儿李小林老师选编的《家书:巴金萧珊书信集》,收录了巴金和萧珊夫妇间往来的近400封书信,起自1937年春,讫于1966年夏天,信中叙说的种种颠沛辗转,风风雨雨,家国兴亡,个人沉浮,是关于友情、爱情、家庭、责任的点点滴滴,是巴金和萧珊半世人生的缩影,更是巴金散文名篇、本书代序《怀念萧珊》的丰富的注脚。

晒书人:飞入芦花都不见

2

《我的生活故事》

作 者:凡宰地(意大利)

译 者:巴金

出版社:文化生活出版社

出版年:1940年9月

读书随想:

  天津古文化街有一家旧书店,女老板是我家老宅的邻居,姓孟,年龄比我小很多,当姑娘时,邻居们都叫她“小霞”,现在我还是这样称呼她,她则叫我“大哥”。每次去古文化街淘书,我总要到的小霞旧书店里转一转,聊一会儿天,买几本旧书,从不空手出来。

  2009年暑假期间,我到天津三弟家闲住,一天我们一起去古文化街,又来到小霞的旧书店。没有聊几句,小霞从算账收钱的桌子下面,拿出一个塑料袋,对她说:“大哥一定喜欢这样的旧书。”说着,便把塑料袋递给我。我取出一看,里面有十几本线装书,品相都很差,有的没有封面,有的缺少封底,卷边,缺页的更多,都不是我需要的。我正要重新装好,还给她,突然看到,在其中一本里面,夹着一个小塑料袋,里面有一本很小的小书,一看书名,是巴金翻译的《我的生活故事》。我取出翻看了一下,书的品相还好,封面、封底、版权页完整,也不缺页。我对小霞说,我就要这本小书了,并问她价钱。她爽快地说:“给10块钱吧。”我掏出一张20元的纸币,她要找钱,我说:“不用找了。以后有解放前出的文学书。给我老兄弟打电话就行。”就这样,我收藏了这本巴金先生的翻译作品。

  《我的生活故事》,意大利巴托罗米欧·凡宰地(现在通译凡宰特)(Bartolomeo Vanzetti)著,巴金译。这是一本薄薄的64开的小书。浅绿色的封面,从上到下分行印着:翻译小文库、第四种、我的生活故事、凡宰地著、巴金译;最下面是“文化生活出版社刊”;封底印着文化生活出版社的社标:罗丹的“拔脚上荆棘的小孩”雕塑的照片。版权页上注明“二十九年(1940年)九月初版,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十月再版”,我收藏的这本就是再版本。书的定价是二元。全书包括前言、小引、代序以及后面的两个附录,共83页,文字竖排每行26字,每页10行,全书满打满算只有2万字左右。另外,在书的衬页上,有一幅凡宰特的头像,从粗线条漫画式的头像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凡宰特朴质的形象。

  《我的生活故事》是凡宰特的自传,巴金是从英文翻译过来的,1927年11月在法国翻译完毕。最早书名为《一个无产阶级的生涯底故事》,载于《革命的先驱》 (上海自由书店,1928年),1929年由上海自由书店以《一个卖鱼者的生涯(凡宰地著自叙传)》为名出版。1938年平明出版社又以《一个无产者生活的故事》的书名出单行本。1940年9月收入“翻译小文库”时,改名为《我的生活故事》。“我的生活故事”包括“我的童年”“希望之国”“工作!工作!工作”“我的精神生活与信仰”4部分,作者以朴实无华的文字,讲述自己的故事。

  凡宰特是美籍意大利人,是个鱼贩子。他与他的同志费迪南多·萨珂((Ferdinando Sacco),是新英格兰地区的劳工领袖,他们都是无政府主义者,多次组织劳工运动。当局对他们恨之入骨。1920年5月5日,当局以捏造的杀人抢劫罪,把他们二人逮捕,并进行挑衅性的审判。案件前后审理了7年,引起了全世界进步人士的抗议,法朗士、罗曼·罗兰、巴比塞、爱因斯坦等世界著名人士都曾发表过抗议声明。马萨诸塞州政府不顾世界舆论的谴责,终于在1927年8月23日对他们执行了死刑。1927年5月,在这场著名的“萨凡事件”最高潮的时候,巴金正在巴黎求学,住在一家小公寓的五层楼上,他也极其热情地投入对凡宰特和萨珂的营救活动。这一年5月17日,巴金给囚禁在波士顿查理斯顿监狱中的凡宰特写去一封信,“把我的痛苦、我的寂寞、我的挣扎、我的希望……全写在信纸上”。很快就收到凡宰特给他的回信和一包书。凡宰特在信中,鼓励巴金增加勇气来应对生活中的斗争:“不要灰心罢,且快乐起来! 我以兄弟般的心情拥抱你……”。这包书里就包括凡宰特的这本自传——《一个无产阶级的生涯底故事》。收到凡宰特的信,巴金非常感动,立即写去第二封信并寄去自己的照片,7月23日,巴金又收到了凡宰特写给他的第二封信,他“仍然用乐观的调子谈到未来的变革和人类的前途”。但是不到一个月,凡宰特与萨珂就从容地坐上反动政府的电椅,告别了人世。 

  巴金怀着悲痛的心情,很快把凡宰特的自传翻译出来。凡宰特没有受过什么文学训练,但这位被称作“二十世纪优美精神”的意大利人的自传,却由于真心真情的诉说,而呈现一种感人的魅力。巴金在1938年写的《前记》中,说:“这篇短文比我所写的一切纪念文章都有力,它本身是很朴质而又很雄辩的”。也正因此,巴金“把这小小的自传印出来。这是一本真实的书。它会感动许多纯洁的心灵的”。

  “萨凡事件”对巴金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他称凡宰特为敬爱的“先生”,把他比作当代的“耶稣”,一直对他怀有崇高的敬意。同时,这一事件也影响了巴金的创作,他的第一部小说《灭亡》,可以说就是对这一事件的狂热和愤怒催生的。后来他又创作了《电椅》《我底眼泪》《死囚牢中的六年》《萨珂与凡宰特之死》等作品。

  令巴金欣慰的是,1977年8月23日,在事情过去整整50年之后,马萨诸塞州州长,承认当年的审判不公,为两名被告平反,并宣布当天为“萨珂—凡宰特纪念日”。虽然这一天来得很晚,但终于来了。另外,萨珂和凡宰特的冤案故事也被搬上银幕,意大利著名导演朱里亚诺·梦达多拍摄了一部名为Sacco and Vanzetti(中文译名为《死刑台的旋律》/《两个人的故事》/《萨科和万泽提》)的电影,检讨美国历史上那场臭名昭著的审判。

  《我的生活故事》是巴金为文化生活出版社主编的“翻译小文库”的第四种。这套64开本的“翻译小文库”是典型的袖珍读本,从1940年到1948年一共出版了10种。别看它开本小,收入的却是名家的名著,而且译者也是一流的。我们不妨看一下其他9本书及其译者和作者:巴金译普希金(俄)等著的《叛逆者之歌》、亚米契斯(意大利)的《过客之花》和奈米洛夫(保加利亚)等的《笑》,毕修勺译左拉(法)的《磨坊之役》,李林译布宁(俄)的《伊达》,罗叔译马尔格里特(法)等的《白甲骑士》,马宗融译米尔博(法)的《仓库里的男子》,庄重译乌娜董诺(西班牙)的《寂寞》,以及许天虹译欧曼特林(英)的《白石》。

  抗日战争爆发后,巴金任总编辑的文化生活出版社,遭到严重的破坏,出版事业受到重创,但是巴金和他的同仁们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为理想献身、为文明播火的信念从没有动摇过。他们根据形势的变化,努力结合战时需要为读者奉献新的丛书。在此期间出版的“翻译小文库”就是其中的一种。“小文库”采用的是64开,是地地道道的袖珍本、掌中书。这套书虽以“小”为名,但小而不俗;定价低廉,二三元左右。书籍的封面一律是浅绿色的,第一行是“翻译小文库”几个字,下面是小字印刷的“第×种”,接着一行是大字的书名,再下面两行是著者和译者,封面的底部标明“文化生活出版社刊”,格式统一,美观大方。这套“翻译小文库”出版于抗日烽火之中,小开本十分符合战时便于携带的要求。书籍开本虽小,设计装帧却一如既往地认真考究,印刷精致,也很美观。反映出在战时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文化生活出版社的敬业和认真精神始终不变。

  包括《我的生活故事》在内的这10本翻译作品,是文化生活出版社所出书籍中开本最小的一种,这10本可爱的小书,是在抗日战争硝烟中,我国文化园地里开放的10朵鲜艳的姊妹花。它们的质朴和美丽,不但给战火中的文化界带来信心和希望,而且它们将永远在我国文学史和翻译史上,散发着淡雅的幽香。

晒书人:李树德

《随想录》

作 者:巴金

出版社:南京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

出版年:1980年1月

读书随想:

第一本《随想录》


  巴老的《随想录》我读过无数遍,《随想录》的版本也收藏了一些,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一本。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们饥渴的读者多么希望这位逃过了“十年浩劫”的老作家能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啊!我们等来了他发表在文汇报上的《一封信》,我们又听说老人家在香港大公报的副刊上开了一个《随想录》的专栏,在不间断地发表随感,有许多是冲破了思想禁锢的牢笼而发出的振聋发聩之声,因此,这些还不能在内地当时的思想环境下发表的文章我们是看不到的。于是,就象在文革中传阅手抄本一样,我们千方百计地找香港大公报,传阅、抄录《随想录》。这时,不知从什么途径传来消息,说《随想录》在香港结集岀版了,可是内地买不到。又不知道从什么渠道得到消息,说南京师范学院学报翻印了《随想录》,可邮购。我立即去邮局汇上工本费和邮寄费共四毛钱。等啊等,等啊等,我当时在工厂劳动,天天去传达室问有没有我的邮件。半个月过去了,还没音讯,是不是我把地址写错了呢?又汇上四毛钱,还给编辑部写了封信。大概过了一个多星期,两本《随想录》终于一齐来了!

  捧着这本只有116页薄薄的小书,心里别说有多么激动了。封面是巴老的手迹“随想录第一集一九七九年巴金”,封底左上角印着“文教资料简报丛书之三”,右下角除印有书名外,还印有“南京师范学院编辑部印,江苏省无锡报印刷厂印刷一九八〇年一月”,可见这是没有书号,以内部资料名义出版的。翻开书是一幅巴老在1979年4月访法前于北京的留影,拍摄者傅靖生的“靖”字用的还是在1977年推广,后在1986年被废止使用的第二套简化字。在巴老照片的背面是我们如今很熟悉的“巴金的夫人萧珊同志”照,注明是1970年8月摄于上海。这张照片在当时我还是第一次见到,相信大多数读者也与我同样。读完《怀念萧珊》,再回过头来看这张于病逝前两年所摄照片,不禁潸然泪下。 大概是为了节约成本,这本书排得非常紧,文章之间也没分隔,甚至连封三上还印了文字。在第108页的空余处印有四行编辑附记,说眀此书是征得作者同意,根据1979年12月香港三联的单行本翻印的。在111页(即封三)空白处还印有一则邮购此书的启事。真是充分利用了。

  与一年后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的《随想录》不同的是这本书多了两篇附录。一是出书时已发表的随想录第三十一篇《豪言壮语》,二是魏绍昌先生所写的《𡿨随想录〉读后随感》。魏老除了谈到他与巴老的友谊及他为此书的翻印所作的牵线工作外,有几点极具史料价值:一是把上海作协的“牛鬼蛇神”名单一一列出。二是讲了巴老在五七干校的遭遇。三是讲了萧珊两次被揪到作协批斗,萧珊为保护巴老而挨打的细节。四是点明了当时社会上谣传的巴老要“结婚”的对象是指著名越剧演员“徐某某”,实际上是子虚乌有。虽然此事已过去好长时间,但总有喜欢嚼舌头的人还在传,我当时就是拿魏老的这篇文章来为巴老辟谣的。

  三十多年来,巴老的《随想录》我陆陆续续地买了好几种版本,书的装帧也越来越精美,但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这一本。这是内地出版的第一本,也是我所收藏的第一本。

晒书人:楼乘震

《英雄的故事》

作 者:巴金

出版社:新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1956年6月

读书随想:

  2014年春节即将来临的一个星期日上午,阳光明媚,是个外出逛书店、淘旧书的好辰光。那天,我再次踏入上海文庙旧书市场淘书,竟然又有了新收获,购得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版的巴金《英雄的故事》、唐弢《鲁迅在文学战线上》、苏鹰《战胜时间的人们》等六种。其中我最珍爱的要数巴金小说散文集《英雄的故事》。该书的装订为当年最流行的小32开竖排本,封面是浅黄色底色,醒目横排的五个黑体标题字,显得格外端庄简洁。《英雄的故事》初版于1953年9月平明出版社,这次我淘得的是新文艺出版社1956年6月新第1版,该版虽不是初版本,却也属不可多得的稀罕旧版本。全书收录散文《寄朝鲜某地》(1953年3月),小说《坚强战士》(1952年11月)、《一个侦察员的故事》(1953年1月)、《黄文元同志》(1953年6月)、《爱的故事》(1953年6月),共计小说、散文五篇及《后记》一篇。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为了贯彻文艺的工农兵方向,推动文艺工作者与工农兵相结合,1952年初,全国文联调集一批文艺工作者到朝鲜和工厂,体验生活,创作富有时代旋律的新作品。当时,担任中共中央宣传部文艺处长的丁玲写信给巴金,信中说:“我极希望你抽出一段时间来,如果不能去朝鲜,则去工厂也可。”丁玲还要曹禺写信给巴金,动员他参加赴朝鲜创作组。巴金经过考虑决定去朝鲜。

  这个创作组由十七位文学、美术、音乐家组成,巴金任组长,作家葛洛、美术家古元任副组长。巴金于1952年3月16日跨过鸭绿江,踏上了战火纷飞的朝鲜土地。此后,巴金在中国志愿军19兵团各部队生活了两百多天。10月中旬回国。一年以后,1953年8月,朝鲜停战协定生效后半个月,巴金再次去朝鲜,在那里又生活了一百五十天。在朝鲜与志愿军的那段生活,给巴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在1953年致全国第二次文代会(9月23日—10月6日在北京召开)的信中,他流露心声地说:“我在志愿军部队中间七个月的生活,对我一生有很大的影响,在生活上和在创作上都有很大的影响。因为我生活在新的人中间,我生活在英雄们中间。在我的周围每天都在发生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我每天都受到那种深厚的爱和强烈的恨的感染。我自己的感情也逐渐在变……可是……我没有写出我应该写的文章,我没有写出堆积在我心中的爱……一直到现在我仍然因为我没有写出我应该写的文章而感到苦恼。”巴金的感情是真实的,巴金也是勤奋的,朝鲜归来之后,他的写作找到了新的题材和方向,战地的生活成了他那段时期写作的主要内容。为此也就有了《英雄的故事》集,该书中的作品都是以抗美援朝战争为历史背景,通过巴金亲临战场,接触了大量英雄人物,写出了不少志愿军战士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热爱人民的英雄事迹,也流露和表达了巴金对志愿军“英雄们的深厚的爱”。如书中根据荣获“坚强战士二级英雄”称号的张渭良同志事迹写成的《坚强战士》,就是其中的佳篇之一,在文中巴金运用擅长描述人物心理活动的特长,把张渭良战士在阵地上身负重伤,爬行十天九夜终于返回自己连队的惊人事迹,淋漓尽致、惟妙惟肖地展现出来。整篇小说都是由张渭良一个人在战地上苦熬、苦战的心理活动构成的。小说集中展现和讴歌了不屈不挠、意志坚强的英雄战士张渭良的光辉形象。战士的坚强来源于对祖国的信念。祖国必胜!这一坚强信念产生了无穷无尽、难以想象的精神力量。这一点,也是我们最可爱的人身上精神闪光之处。从某种意义也反映了巴金对建国初期那种极为普遍的抗击侵略者、保家卫国思想的认可。

  该集首篇《寄朝鲜某地》,也是一篇热情洋溢的英雄颂歌。巴金以真诚的语言歌颂了部队政工干部所作出的贡献。他写道:“没有人称你们做英雄,然而每个英雄的事迹里都有你们的份。功臣榜上没有你们的名字,然而你们却是启发、鼓励、帮助英雄立功的人。”巴金将部队的政工人员也编入了他的英雄史册,让他们在这部史诗中占有一个明显的地位。这也说明巴金对党所领导部队建制是熟悉和认可的。他动情地写道:“在那些日子里我看够了一位同志的痛苦,就是跟我同住在一个土屋子的那位科长同志,他在胃病的折磨中始终没有放弃工作。每一次我看见他一只手按着肚子一只手写字的情形。”他描写了一个带病坚持工作的政工人员,歌颂他以坚强的意志战胜疾病,忘我工作的精神。《爱的故事》是《英雄的故事》集中的末篇,也是篇幅最短的短篇小说,小说讲述了志愿军政治部宣教干事王敬冒着危险冲进燃烧的房屋,把一个不能走路的朝鲜少年李光玉救了出来,演绎了一幕战火版“爱的故事”。在巴金眼里舍己救人的志愿军王敬,是“一个人心里充满着爱”的人,也是令人羡慕的人。为此,巴金在小说结尾时动情地说道:“我多么羡慕他!”

  在《英雄的故事》这本小说散文集里,无论从思想上还是从艺术上,我最欣赏的要数《黄文元同志》那篇小说,这篇小说最初发表于《人民文学》1953年7—8月合刊上。巴金将此篇小说收入集中后,在该书《后记》中作了些说明和介绍,他说:“黄文元同志不是一个真人。我把我在朝鲜遇见的几个四川青年战士给我的印象合在一起写成这篇小说。但是我那几位年青朋友仍然强壮地活在朝鲜的战地上,我在小说的最后所写的是邱少云烈士的惊天动地的英雄事迹。它太使人感动了,我想借它来给我的平凡的文章添一点光彩。”所以黄文元是巴金采用邱少云烈士英雄事迹为基础而塑造的一个艺术典型。巴金被邱少云的精神所感动,并以独具匠心的艺术才华,成功地将黄文元的平时表现和战时表现及英勇献身精神有机结合起来,构成了一幅幅动人的画卷:雨夜查洞、炕前问安、深情说梦、托捎佳音、献出一切。《英雄的故事》,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抗美援朝战争中的英雄叙事的范例及志愿军战士爱国热忱和“一人吃苦万人享福”的牺牲精神,也让我们看到巴金以其无政府主义中的某些理念,以人为本的人文情怀,蕴涵着对于战争中的个体命运的关注。这种文学精神无疑是对“五四”文学精神的承接。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五十年代后期到六十年代初期,巴金的这一文化立场逐步被主流意识形态所取代,并最终在全民失却理性的狂热思潮下,放逐了自我既有的异质性,与主流意识形态趋于“同质同构”。巴金的英雄叙事具有的鲜明个性也失落殆尽。然而巴金是个沐浴过“五四”思想精髓的人,也是个善于独立思考的人,伴随祖国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的深入发展,晚年巴金再次传承和发扬“五四”文学精神,创作了闪耀人本思想光芒和敢于“讲真话”的《随想录》名著。巴老的人本思想和爱人民、爱祖国的情怀,再次成为中华民族不可缺少的精神动力之一。

晒书人:翁长松

5

巴金签名本《家》《真话集》《探索集》

作 者:巴金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读书随想:

巴金先生的签名本

  

  说起读书,我们这一茬人真是可怜。求知欲望最旺盛的时候,却只有几本几乎人人能背诵的红皮书摆在书店。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有幸赶上“高考”,进大学后读起书来,真用得上“热狂”二字。

  实在说,在此之前,“巴金”的名字听说过,见到过,但那是在震耳欲聋的大喇叭里,在打着血淋淋红叉叉刺目的大字报上,一连串的可怕“罪恶”“帽子”构成了我对“巴金”的最初印象。到了大学,上现代文学课,巴金当然绕不开。读巴金,是从《家》进入的。只记得当时是一口气“吞噬”下去。当年二十出头,心律和书中人物的脉动相互应和,激荡不已。虽然《家》中年轻人的命运都并不顺畅,但我还是从中深切体会到巴金在1937年及1957年为《家》写的序言和后记中反复申说的话:我自己喜欢这本小说,因为它至少告诉我一件事情:青春是美丽的东西。我始终记住:青春是美丽的东西。而且它一直是鼓舞我的泉源。

  当时阅读比较方便了。学校的“文科阅览室”,放置了一套“文革”前出版,已不大完全的《巴金文集》,约六七本的样子。陆陆续续,将这些书大致翻阅了一遍。就当时心性来说,《家》仍是给我最强烈印象的作品。1981年9月人民文学出版社重印该书,我赶到新华书店,几番等待,好不容易才购到这次新出的版本。翻看版权页,这已经是第二次印刷本了。书的扉页,我记下了购书日子:“八一·十一·廿四”。

  1979年,巴金先生的《随想录》开始发表。当时书刊极多,令人有目不暇给之感。巴金的这批文字在内地发表并不集中,只是零星见到。但是,仅这一点点阅读,我感到了这些文章忧思中带出的沉实分量。《随想录》第一集出版,学校书亭没有见到。第二集《探索集》出版,已到了我们快毕业的日子。这册薄薄却有分量的集子购到的时间是“八二·四·二”。

  “随想录”第三集《真话集》,是在单位上班后的1983年购到的。当时大约印制水平有所提高,质量看起来稍好一点。书的封面,加了一层塑膜,“巴金”的手写签名还镀上一层金色,看起来显得较为贵气,也比较耐磨,便于阅读和保存。这本书虽然不过100来页,可面对巴金先生如他翻译作品中主人公丹柯,把心掏出,高高燃起,给人们照亮道路,我的心被强烈震动。当时我给几位友人谈巴金先生文章的真实锐利,许多是我一个二十郎当的人不曾想,不敢想的。

  一读再读,我激起了想向作者倾吐感受的强烈欲念:写一封信吧!告诉巴金:您真是“年轻”——在精神上,您永远处于“青春期”。我,一个年龄上的青年人,被您——一位前辈,一位长者的精神震撼。只能通过一封信,几行稚嫩的文字,表达一点清浅却由衷的敬意。

  写完信,我又想,能不能从收存的巴金著述中,寻出几种,请巴金给签个名?真想看看那如椽大笔书出的笔迹。当时并不知道巴金患病,十分冒昧地选出《家》《探索集》《真话集》三种,包裹起来寄往《收获》杂志。因为当时巴金署着该杂志“主编”,请他们转交,也许靠得住。当时附寄的信,大意表达一个读者的真诚仰慕和敬重,认为巴金的话表达了我们(严格说其实是我自己)的心声。当然,也表达了寄书的另一目的:希望先生能够为这几部著述题签。

  说实在的,将书寄去求作者题签,这在我还是第一次。在大学时虽然偶然请作家、学者题签,但那大都是他们到学校讲演或授课之际,不是刻意为之。当然,我不能保证巴金先生能给书签名,甚至不知道巴金能否收到,因为盲目地寄出毕竟有些太过草率。

  书寄出近一个月,两位到传达室去取报的年轻同事回来,拿着一个纸包,一面看一边说:“巴金?……”我一听心便急跳起来:肯定是我的。赶紧接过。大信封面上是别人写的,虽然在《收获》大信封的下面署着“巴金”二字。

  在同事的好奇目光中,我急急拆开邮包,寄去的三本书又完整归来。赶紧翻开,三本书先生都给签了名。略微有点意思的是,《真话集》上,“巴金”二字下落的时间是“六月卅一日”,而《家》和《探索集》上,签名下落的时间是“八三年七月一日”。这短短的签名,想来大约不会分两次来写的。也许是写出一册后,觉着时间有误,便在后两册上更正过来的吧。

  巴金的签名,都是连笔。他的字,也说不上一般意义的好看。空白页面,题在中间,独独地凸显。翻开,十分触目。看着这签名,想着书中热烈而坚实的文字,我怔怔了许久……

  后来陆陆续续,我还得到过一些作家签名本,但巴金先生的签名本,我却一直在柜底珍藏,极少示人。巴金先生,在我的心目中,是一方文学重镇。他的小说《家》,他的五卷“随想录”,先后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精神的象征。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巴金的作品能给人最有益的启迪。

  巴金先生逝世后,我从柜中取出这三册签名本,十分爱抚地翻读着。时间真快,转眼间距签名已二十多年了。《家》上的巴金签名,大约因为纸质,背面已经有些微微泛红。但是,后记中“青春是美丽的东西”这闪光的语言,仍然烧亮着我的眼睛;《探索集》和《真话集》中的文章,仍然给我很多启示。真正的生命文学,是并不随时间轻易流逝的,巴金先生的作品再次证明了这一点。这是我——一位普通读者,从心底深深感激作家的,并期望通过此文向先生奉上最诚挚的敬意。

晒书人:杨建民


6

《我的家》

作 者:巴金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年:2015年11月

读书随想:

家,我的家

    ——再读《我的家》有感

 

  在中国的现当代文学史上,巴金被誉为“人民作家”、“20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是对文学界、思想界始终就有巨大影响力的作家。在其代表作《家》中,巴金塑造了以觉慧、觉新、觉民为代表的青年一代在“五四”新思潮影响下的觉醒。2015年10月17日,是“世纪老人”巴金先生去世10周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和上海巴金故居推出了《我的家》精装本,全面展现了一代文学大师巴金鲜为人知的家庭生活。全书共分为四辑,内容由巴金先生回忆童年、谈《激流三部曲》以及巴金先生与家人的通信和本人日记构成,是现实生活中巴金对家庭生活的生动叙述。童年的爱与憎,家的温暖或冷漠,亲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或矛盾冲突,家庭生活带来的创作冲动和灵感,晚年追忆的深沉与忧郁,与萧珊通信的至情至爱,对子女、第三代私语的平等真挚……生动的细节准确地描画出一个家庭在过去一个世纪中的风雨晴暖,既是巴金一家生活的完整记录,更是他所经历时代的真实写照。

  记得我读小学时,第一次读巴金的著作,印象最深的是他的长篇小说和散文,笔触朴实无华、积极上进。其言以真而传世,其文因德而益彰。字里行间,巴金倾注了他的爱和恨,悲哀和渴望。真正使巴金进入大众流行文化的无疑是《家》《春》《秋》。巴金的长篇小说《家》已成为描写中国封建家庭制度和生活的文学经典长久留存。原以为,《家》写的只是一个小家,读完才暗自佩服先生,不,那时的他还只是一个小青年,一个有着犀利的思想、敏锐的洞察力、强烈的时代使命感的愤青。巴金只用了一年内发生的事,就写出了一个正在崩溃中的封建大家庭的全部悲欢离合的历史。“我有我的爱,有我的恨,有我的欢乐,也有我的痛苦。但是我并没有失去我的信仰:对于生活的信仰。”融入书中,爱我所爱,恨我所恨,感人肺腑的善良,坦诚相待的友情,跨越时空的恋情,超乎常规的抗争,患难见真情,至今时时撞击着我的心,使我回味不已,感触颇深。

  近二十年来,不同版本的《我的家》出版,我都要找来认真读一读。追忆巴金,怀念巴金,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巴金。像巴金这样,长达七十余年坚持写作,坚持用作品同读者见面,其作品在几代读者中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这在现代作家中的确不多见。巴金不想当作家,但生活却把他造就成一个作家。一个为写作事业贡献毕生精力的大作家。巴金写作如同在生活,为使世间更温暖、更幸福,人的心灵更纯洁、更美好,说真话,吐真情,他写作一生,探索一生,思考一生,奋斗一生。

  “人民作家”不做“人民币作家”,只做感动中国的作家。巴金曾经在二十世纪历史的关键时期感动过中国,这种感动已经铭记在历史之中。巴金今日之意义,已超越文学家的范围。《我的家》再版讲述巴金生活,今天看来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巴金是一个有梦想的人,他为了灵魂的快乐痛苦地生活着,抗争着,哪怕是他的内心充满了恐惧和彷徨,忧郁和惆怅。巴金的每一部作品,我更注重它带给我们的对生活的启迪和思考。活着,是为了更好地活着,谁是谁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心底的声音。巴金的《家》,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意味着结束,也意味着开始。我一直相信,生活里到处都有不幸,但到处都有阳光,都有新的希望。追求真理和光明,坚持理想和信仰。巴金像一盏明亮的灯,在我们的心里一直闪闪发光。有你在,灯亮着;你不在,心亮着。现在,文学巨匠巴金先生离开我们已经十年了,但他的精神永存,他将激励我们树立美好的理想和信念,抓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做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一个坚强而又勇敢的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当命运变成遗憾,当爱情变得伤感,你告诉我,你要如何承担,跨越时空,那就做一个战士,向旧制度发起最有力的进攻;做一个战士,尽管遍体鳞伤也决不能倒下;做一个战士,直面内心的恐惧,将卑微、无耻、愚昧狠狠揪下,然后重重地摔在地上。

晒书人:周俞林


《随想录》

作 者:巴金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年:2014年3月

读书随想:

读巴金作品《无题集》有感以及读巴金晚年作品集全五册之总感


  我一直在观察人,随时随地的,无论是神马年龄段的,无论是认识不认识的,无论在世的或已故的,只要在我眼前出现(已故的往往通过其文章或者绘画等作品来了解),我都会暗暗观察,观察穿衣带帽、观察言行举止、观察内心世界……(前两者一目了然,而观察内心世界就不那么容易了,需要“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虽说现在的人不像那个特殊历史时期那样统一着装,要么穿军装,要么穿蓝布工装,现在的服装花头特别多,尤其女性的行头,可谓是天天有新花样,日日层出不穷,然而,行头翻得再多,外表再怎么华丽,一旦接触下来大多数也不过尔尔,要么叽叽喳喳,要么工于心计,要么小肚鸡肠见不得别人好,真要叫这些徒有其表的人干出点啥名堂来却又是不能够的了。

  至于言行举止,那要比穿衣带帽稍微有点看头了,但看下来,言行举止能尽如人意的又不太多了,粗鄙不堪的言行举止比优雅得体的言行举止多得多,看下来又让人有点失望。

  若要想看到更多人的内心世界(别人当然不会主动来跟你解剖自己的内心,说自己内心的想法),只有等自己长成一双慧眼,用慧眼识人,主动找人交流或是找到其人其作品,通过其作品来了解其人。巴金老先生就是我找到的一位敢于说真话,解剖自己,把心交给读者的人,是我非常欣赏的一位文化人。

  读了巴老的《无题集》,感觉虽然“无题”但篇篇都是有主题的,将一篇篇有主题的文章汇总起来成为了一集有宽泛意义的“无题集”,说明了巴老的思路开阔,到了晚年,依旧文思泉涌,思路开拓,不愧为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泰斗级人物。

  延续了巴老前四部《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的文风,《无题集》还是以怀旧、“还债”为主,说说心里话,讲讲很多心事。不想用说的方式,于是就用执笔的方式写出来,想表达的思想,想倾诉的感情都表达和倾诉了,也就轻松了,也就死而无憾了。

  巴老晚年作品集全五册都读完了,我也通过了广播的形式对外传播了,通过这五册小书,大致还原了某一特殊历史时期的真实情况,随着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渐行渐远,随着历史人物的纷纷落幕,很多事实“浮出水面”,解密公布,让我等后世之人很客观地回看历史,了解历史。至于评论历史,我觉得我不敢妄加评论,那段灾难深重的历史不是一个或两个人就能造成的,而是整个社会的大动乱大浩劫,只希望这样黑白颠倒的黑暗时期别再出现,以史为鉴,历史千万不要重演。我想这就是巴老写书警醒世人的初衷吧。

  感谢巴老晚年写的《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全五册作品集,读了很受益,喜欢巴老朴实无华的文风,真情流露,实话实说,敢说真话,巴老是我人生路上的一盏闪亮的明灯,照亮我前行之路,让我一路走好,少走弯路、少跌跟头,教我怎样做人,谢谢巴老,巴老的文章我会一辈子受益的。

  在徐小凤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中掩卷了巴老的《无题集》,也将整个全五册作品的播读告一段落,正如徐小凤所唱“相见时难别亦难”,似乎有很多话要说,但却又觉得无从说起,那就暂且就此打住,接下来将开卷巴老所尊敬的,也是我所崇拜的鲁迅先生的经典全集——小说全集、散文全集、杂文全集、家书集,我会花时间好好研读并播讲,边读边学习,也算是乐在其中吧,再来好好了解了解另一位重量级文化人的内心世界,我想我的收获一定会更多。与鲁迅先生的“近距离”接触就此开始了~~

晒书人:在水一方

看了这么多读者晒的藏书,您是不是也蠢蠢欲动?是不是也想晒晒手上的巴金藏书呢?心动不如行动!让我们再回顾一下活动规则吧!

1

晒什么以及晒的要点

1,选择一本自己收藏并阅读过的巴金先生作品,封面、封底、扉页、签名页(如果有)、版权页等拍摄下来,还可以拍下其他有意义的内页,或自己写的读书笔记、批注之类的文字。

2,写一点关于这本书的文字,可以回忆购书、读书的经历、趣事,读书的收获,对这本书的评论、感想等等,少则一两百字,多则三五千字均可

3,晒书内容不追求一鸣惊人,只须言之有物,有真实感受,谢绝抄袭。


怎么晒?

1,在新浪微博上发布,格式为 #读巴金晒藏书# +文字内容+ @巴金故居志愿者,同时不要忘了上传拍摄的照片。

2,如果文字内容较长,可以点击微博首页的“头条文章”,在打开的页面中编辑标题、文章,并插入图片,编辑完成后保存,并以“ #读巴金晒藏书# + @巴金故居志愿者”的消息发布

3,对于玩微博还不得其法的朋友,巴金故居免费提供代晒服务,方法是把晒品(包括文字、图片)以“读巴金晒藏书”的邮件名发送至dd675@sina.com,并在邮件中注明联系方式和姓名。

4,活动时间即日起至2017年10月 23日

有什么福利?好处多着呢:

1,每月评出前五名作为年度奖候选人,并赠送评委签名书一部。其中第一名为月度优胜奖,再赠送巴金故居特别印制的《随想录》线装本一部。每月度23日24点截止,该时间点以后参与活动的,计入下月度评奖。

2,活动结束后,评出特等奖1名、一等奖5名、二等奖10名、三等奖20名、鼓励奖若干名。届时获奖名单将在巴金故居相关的宣传平台上公布,并颁发证书和奖品。

3,巴金故居将择取部分有一定故事性、趣味性、史料性的晒书内容,在巴金故居微信公众号、《点滴》内刊上发表,并酌付稿酬。

4,本次晒书活动将邀请国内一些资深的藏书家参与或充当评委,晒书者将有机会与他们进行互动。

更多精彩请点击:

活动︱世界读书日:巴金与书图片文献展4月22日开幕

品读︱世界读书日:巴金与书图片文献展先睹为快!

活动︱“读巴金,晒藏书”活动微博开启啦!

品读丨一位“藏书家”的日常生活

资讯丨巴金捐赠藏书知多少


编辑:忻世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