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憩园讲坛︱经典回顾:海上听湖音——白马湖作家群的人与文(郑国民篇)

巴金故居 2021-02-13
点击上方巴金故居” 可以订阅哦!

海上听湖音——白马湖作家群的人与文


郑国民篇


白马湖畔曾经的美好时光

  我和朱晓江教授同是上虞人,又都来自于春晖园,能够将春晖文化告诉各位上海的朋友,万分荣幸。

  讲到上虞、上海,这两个地方差一个字,前面都是一个“上”,所以是不是可以把这两个地方做很好的连接,让今天讲的内容有所关联?于是,我首先想到了老校长经亨颐校长,他是春晖中学的第一任校长,说到经亨颐校长,我先说说近来很火的两部电影,一部《战狼2》,一个是《建军大业》。《建军大业》为主讲述南昌起义过程。据史料记载,起义完成之后发表了革命宣言,发起人名单中有何香凝、于右任等国民党元老,而经亨颐就是其中之一。经亨颐校长当时在国民党的政治地位非常高,他来春晖中学前是任浙一师校长,进行了大胆的教育革新,后因受排挤愤而辞职,才来到春晖办校。经校长在春晖也是大胆改革,延聘名师硕彦来校授课讲学,才促成了白马湖作家群陆续汇聚于白马湖畔春晖园,追求教育理想。最后,经亨颐校长在上海离世,现在他的骨灰安放在春晖园内,上虞和上海有千丝万缕联系。

  第二个讲述的对象,知者甚少,他叫陈春澜,是春晖的出资人。春晖之所以请到白马湖作家群那么多大家,主要是因为有富商出资创校,又建立发展基金用于学校的发展,学校也才能够请得到这些可以当大学教授的老师,否则,一切都是空谈。这是我应该告诉大家的事实。那么,他的财富从哪里来?陈春澜是上虞乡下的一个放牛娃,贫苦人家的孩子,之后到上海闯荡,从学徒做起,在上海致富发家,鼎盛时期他的家族名下有十一家钱庄,可见他当时在上海滩的地位,所以,现在回想白马湖畔名师荟萃这段往事的时候,需追根溯源,记得春晖的创始人陈春澜。补充一下,春晖中学“春晖”两个字的取名由来是什么?至少三个原因,其一源于陈春澜的“春”字;其二源自“报得三春晖”这句唐诗;其三是告诫后人——受春晖的沐浴,要懂得报恩。

  第三个我要讲述的人物,是春晖校友谢晋,他在抗战时期入读春晖,留下难忘印象。他一贯支持春晖的发展,上海开春晖校友会他每会必到,很遗憾,2008年参加春晖百年校庆的时候不幸离世。

  第四个讲讲春晖校友黄源。今天的讲座由巴金故居主办,据我了解,黄源和巴金先生都属于鲁迅先生的学生,两个人私交很好。黄源是浙江海盐人,1924年初他听说我们春晖聘了诸多名师,转学而来,师从夏丏尊、匡互生等修身治学。后来因为一个毡帽风波,黄源转学去了上海,入读了一所学校,就所学校就是曾经名闻遐迩的“立达学校”。学校主要由匡互生、丰子恺等白马湖作家群骨干创办,黄源先生愿意继续跟随他们的足迹,这是一种坚定地敬佩。

  概述白马湖作家群的整体特点,可以选用台湾著名教授张堂锜,他专门写过关于白马湖作家群的专著,张教授是这么概括的:

   “白马湖作家群”是指20世纪20年代初,在浙江上虞白马湖春晖中学任教、生活过的一群作家……他们以个性化的文学创作和理想性的教育实践,为现代文学史与教育史写下了一页动人的佳话。

   那么,这个作家群体曾经工作生活的场所,究竟怎样?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图片了解。春晖从1922年开校,地点一直没换,所以很多党和国家领导人来春晖参观的时候觉得很奇怪,现在很多百年名校都只留下一个名号,它们的故址都没有了,而春晖不仅保留了名人旧居,还保留了诸多校内老建筑。上图是春晖创办的时候老校区,下面是经过扩建之后是融合交叉一起的校区,三面环山,中间有湖,是白马湖,不仅仅是春晖旁边湖面,有大大小小很多湖面总称,空中俯视,整个湖面宛如一匹白马。老校区建筑和名人旧居,现在已成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纳入了国家级的保护体系。

  这些春晖园当中的老建筑,包括图书馆、平屋、长廊、山边一楼,这楼是经亨颐做校长时住过的房子,当时也是董事会开会的地方。还有一字楼、弘一法师禅修的地方“晚晴山房”。

  重点讲讲仰山楼。这楼原建于1921年,1980年代被界定为危房拆除了,2011年由上虞一位慈善家全额捐资按照原貌原样重建。这楼之所以重要,是留存着白马湖作家群名师们在春晖工作的气息,而故居是他们生活气息。名师们平常都在仰山楼办公、上课、和学生谈心,一切与教学有关的活动,都在这中西合璧的二层建筑当中,漫步其间,常常会催生无尽的感慨、神往。仰山楼现在改建为春晖文化校史馆,全面展示春晖百年历程,欢迎读者有机会前来参观指导。

白马湖作家群的聚焦人物——夏丏尊

  白马湖作家群中首先需要讲述的,肯定是夏丏尊先生。我很荣幸,与夏丏尊先生同乡,同属上虞松厦镇这么个小地方。我真没想到,崧厦诞生了中国文学现代教育史上这么重量级的人物,这让我对崧厦这块土地多了珍视。按照我的假设,如果1946年夏丏尊先生没有因病去世,那建国之后,他可能在中国现代教育、文化的领域的知名度,会远在很多名家之上。比如,叶圣陶先生。他和夏丏尊先生是亲家,当时白马湖作家群核心人物根本不是叶圣陶,将叶圣陶、朱自清、郑振铎等组成一个团,团长名副其实就是夏丏尊。何以他能够成为核心人物?除了他的人格和学术成就,年龄也是一个因素,按照他们的出生年月排列了一下,发现夏丏尊先生比较年长,他出生于1886年,比经亨颐先生1877年稍微迟一点,到白马湖工作是36岁,所以经亨颐校长是非常重视夏丏尊先生。夏丏尊先生邀请来的诸多顶级名师,年纪差夏丏尊一截。以1922年为线罗列一下,当时朱自清25岁,丰子恺25岁,俞平伯23岁,朱光潜26岁,夏先生就是和20多岁的小青年在一起组成了这个群体。

  这张图片比较珍贵,现在很多书上都在使用,是夏丏尊、叶圣陶、胡愈之等当时上海开明出版界的杰出成员来到白马湖畔平屋聚会,平屋就是夏丏尊先生的故居。此次聚会还有一个目的,就是为胡愈之先生践行。胡愈之先生既是中共党员,也是民盟成员,我很荣幸加入民盟团体。胡愈之做过盟中央代主席,上虞丰惠镇有胡愈之的故居敕五堂,现辟为全国盟员教育基地。我们春晖中学也于今年7月份被授予全国盟员教育基地,授牌人是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张平。很多民盟人在春晖留下足迹,比如说创始人黄炎培先生是民盟创始人,在春晖做过两次讲座,朱光潜先生是民盟中央委员,是春晖早期的名师等等。小小的平屋,留下了太多的文化轶事,真是一座神奇的小屋。

  《白马湖之冬》是夏丏尊先生代表作,印刷在发给大家的小册子中。《白马湖之冬》是非常珍贵的文本,据说曾入编台湾的教材,文中留下他对于白马湖的印象,留下他跟同事、朋友生活工作的足迹,每次读都感动万分。其中有这么一段文字:

  “靠山的小后轩,算是我的书斋,在全屋子中风最小的一间,我常把头上的罗宋帽拉得低低地,在洋灯下工作至夜深。松涛如吼,霜月当窗,饥鼠吱吱在承尘上奔窜。我于这种时候深感到萧瑟的诗趣,常独自拨划着炉灰,不肯就睡,把自己拟诸山水画中的人物,作种种幽邈的遐想。”

   是啊,当时夏丏尊先生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小平屋不是封闭的公寓,但是木质透风,没到冬天屋里特别寒冷,但他苦中作乐,用达观的心态实践教育理想,翻译出名著《爱的教育》。《爱的教育》中文版诞生地在白马湖、春晖园、平屋,这是很奇特又很幸运的事。

白马湖作家群主力——朱自清

  1924年,朱自清受夏丏尊先生邀请来到春晖园工作。春晖园对朱自清先生而言有两大意义,一个是意味着中学教育生涯的终结。朱自清最后是从春晖园走向了清华园,中间的介绍人是俞平伯。俞平伯与朱自清是至交好友,曾来春晖园看望朱自清,又留下此次来访的文本记录,这也成为我们春晖历史的宝贵资料。后得知朱自清有离开的愿望,就推荐他到清华园,朱自清就伴着火车的笛声北上清华园,从此扎根清华。我发现,春晖的学生报考大学有个特点——考清华、北大的时候,清华的多,北大的少,他们选择志愿的时候更多倾向于清华。我和同事们交流,我说,估计跟我们的校史教育做得好有关系,跟我们不断说起朱自清的故事有关系。其实,春晖与北大也很有渊源,北大校长蔡元培很牛,他曾专门到地处偏僻乡村的春晖做演讲,题目是《羡慕春晖的学生》。但是在学生心目中,似乎语文教材中出现的名家对他们的影响更大,而蔡元培先生的文章在初中、高中教育当中没有,而朱自清的有好几篇。

  朱自清来到白马湖是早春三月,下着蒙蒙细雨,他通过了一条马路来到校园,这条马路称春晖马路。春晖马路历经风雨毁坏严重,现在地方政府已经正式动工进行复原。明年大家就可以通过徒步这一公里多的马路,体验名师们曾经的足迹所到之处,他们怎么过来?怎么拐拐弯?

  如何还原这条马路的面貌呢?幸好朱自清先生留下文章《春晖的一月》,原载于《春晖》半月刊。此文详细描绘了朱自清第一次到春晖园的所见所感,如果不确定当时马路的材质,不清楚陆上桥梁的数量,不清楚路旁的风景,看这段文字就可以了!

  走向春晖,有一条狭狭的煤屑路。那黑黑的细小的颗粒,脚踏上去,便发出一种摩擦的骚音,给我多少轻新的趣味……山的容光,被云雾遮了一半,仿佛淡妆的姑娘,但三面映照起来,也就青得可以了,映在湖里,白马湖里,接着水光,却另有一番妙景。我的右手是个小湖,左手是个大湖。湖有这样大,使我自己觉得小了。

  湖在山的趾边,山在湖的唇边;他俩这样亲密,湖将山全吞下去了。吞的是青的,吐的是绿的,那软软的绿呀,绿的是一片,绿的却不安于一片;它无端的皱起来了。如絮的微痕,界出无数片的绿;闪闪闪闪的,象好看的眼睛…… ——《春晖的一月》”

   其中的部分句子,是春晖的最佳宣传语。春晖中学的网站也摘选了部分句子,是经典当中的经典。曾有做旅游业的嘉宾参观我校,我玩笑似地说:“如果《春晖的一月》,或者《白马湖》文本能够进入教材,估计春晖早已经成为5A级景区?”他们认可我的推测。因为对学生来讲,课文是了解中国文化的最佳途经之一。

  当然,从文学创作的角度分析,白马湖作家群的几篇代表作,的确非常精彩,堪称现代散文的精品。你看,夏丏尊先生的《白马湖之冬》,无论从语言、章法、主题意义、思想境界分析,我个人觉得完全有资格进入教材。朱自清的《白马湖》也是如此。请看选段:

  “白马湖并非圆圆的或方方的一个湖,如你所想到的,这是曲曲折折大大小小许多湖的总名。湖水清极了,如你所能想到的,一点儿不含糊像镜子。沿铁路的水,再没有比这里清的,这是公论。遇到旱年的夏季,别处湖里都长了草,这里却还是一清如故。白马湖最大的,也是最好的一个,便是我们住过的屋的门前那一个。那个湖不算小,但湖口让两面的山包抄住了。外面只见微微的碧波而已,想不到有那么大的一片。”

  朱先生对白马湖建筑,对火车的笛声,对夏丏尊的平屋都做了描述,读了这篇文章让人产生悠游白马湖的向往。

白马湖杨柳屋的主人——丰子恺

  丰子恺先生进春晖任教比较早。他是首批名师,其中夏丏尊先生最早,是1921年,丰子恺是第二。丰子恺先生担任艺术、英语两门教职。春晖北校门外现存丰子恺旧居,按照史料,此屋由丰子恺亲自设计,学校出资建造,是名师的集体宿舍,丰子恺一家择其两间。

  这跟夏丏尊先生的平屋有所区别。平屋是夏先生自己出资建造,是私有财产,丰子恺旧居(小杨柳屋)是公有财产,其中的名师只有居住权。小屋共有5开间,一进门有一个玄关,跟一般的中国民居有所区别,这是仿日式建筑设计。房子不高,但比较精致,中间有公共客厅,据说,这个客厅曾经成为令人向往的“湖畔雅集”所在,一个不大的客厅,在一段时期内,挤满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批牛人。

  综观1920年代丰子恺先生散文作品,凸显白马湖作家群风格最明显的,当数《山水间的生活》。丰子恺先生工作的第一站是上海,他对上海有很深刻的印象,他对城市的理解和对乡村的理解颇为独到,在经历了上海的白马湖的对比之后,他写道:“我觉得上海虽热闹,实在寂寞,山中虽冷静,实在热闹,不觉得寂寞。就是上海是骚扰的寂寞,山中是清静的热闹。”

   说实话,白马湖景色只是普通江南山水,说不上独特!那么,丰子恺先生产生如此感触,主要原因并非所处的自然环境,而是生活环境令他欢喜,因为身边的这群志同道合、共逐理想的知己让他欢喜,有知己,心境就好,心好一切都好,于是,目之所及,满是美景。

   在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中,也多次提到白马湖生涯是最不能忘、最愉悦的一段经历,那里,如世外桃源一般,同心相助、与世无争。是不是真的做到与世无争?不是!春晖毕竟是大社会中的春晖,理想毕竟会跟现实互相对冲。因为大家熟知的毡帽风波,白马湖作家群的主要成员陆续离开春晖,下一站落脚在上海,只有朱自清先生一路往北,去了清华园。

   丰子恺先生对春晖的另一个贡献就是为校歌《游子吟》谱曲,悠扬的旋律直到今天依然回荡在白马湖畔。

俞平伯、朱光潜与白马湖作家群的渊源

  俞平伯与朱自清至交好友。1924年3月朱自清来到春晖园工作不久,俞平伯就来看望朱先生,并于3月10日晚为春晖师生演讲《诗的方便》。1948年,写《忆白马湖宁波旧游》纪念朱自清,文中写到:

   “我虽然耽搁了三天多,他却每天有课,他总是这样忙呵。十日那一天日记上记载,“佩弦上下午各有课二小时,我作讲稿。”直到下午方同出散步。

  日记又说:春晖校址殊佳,四山拥翠,曲水环之。菜花弥望皆黄,间有红墙隐约。村居绝少,只十数家。校舍不砌恒墙,而亦无盗贼,大有盛世之风。学生朴实,理解力亦好。”

   俞平伯先生对春晖的肯定对我们又是一份荣幸,他的演讲也成为我们的文化珍藏。

  朱光潜先生在春晖工作时间虽短,留下的《无言之美》一文,却在现代美学史上举足轻重,可谓朱先生美学研究生涯的开山之作。此文发表的刊物就是刚才多次提及的《春晖》半月刊。此文是如何写就的,朱光潜先生曾经这样回忆:

   “ 在文艺界的朋友中,我认识最早而且得益也最多的要算佩弦先生。那还是民国十三年的夏季,吴淞中国公学中学部因江浙战事停顿,我在上海闲着,夏丐尊先生邀我到上虞春晖中学去教英文。当时佩弦先生正在那里教国文。学校范围不大,大家朝夕相处,宛如一家人。佩弦和丐尊、子恺诸人都爱好文艺,常以所作相传视。我于无形中受了他们的影响,开始学习写作。我的第一篇处女作《无言之美》,就是丐尊、佩弦两位先生鼓励之下写成的。他们认为我可以作说理文,就劝我走这一条路。这二十余年来我始终抱着这一条路走,如果有些微的成绩,就不能不归功于他们两位的诱导。                  ——《敬悼朱佩弦先生》”

   从上文可知,丏尊、佩弦二位先生对朱光潜的创作帮助很大,由此不难想象,朱光潜先生定然对春晖感念终生。

  晚晴山房,系弘一法师曾经的禅居之所。此楼毁于解放前,90年代原貌重建。弘一法师多次到白马湖小住的原因,这是为何?原来,弘一法师与夏丏尊是挚友,丰子恺等人又是弘一法师的学生,在时局动荡之时能有一处安稳的禅修之所,也是一件乐事!弘一法师也是欣然而来,静修悟禅,所以,直到今天,很多佛教界高僧常来晚晴山房拜祭弘一法师。正因为弘一法师与诸多春晖名师都有很深的交往,他们很多文风和思想曾经受过李叔同先生的影响,白马湖作家群的大范围中也应该包括弘一法师。

  还有如陈望道、叶圣陶、刘熏宇、刘大白等等著名学者,都曾来到白马湖畔,有的考察、有的讲演、有的访客、有的艺聚,有的还成为了亲家,比如夏丏尊和叶圣陶。所以,有时候想想,白马湖这个普通的湖,也透着一份神奇。

  当然,我能够在春晖园工作,的确也是幸事,我们的责任,就是通过挖掘白马湖作家群有关的史料,分析研究,以相对通俗的方式奉献给读者、观众,学习他们的文品、人品,为培养更多杰出人才助力!

  欢迎大家来到春晖园做客。

注:此文根据作者提供的稿件整理摘要,未经作者审阅,请见谅。

资讯 | 敲开“文学的大门”——作家徐则臣、弋舟访巴金故居,读巴老作品

资讯 | 新华社:中国作家集体接力拜谒鲁迅茅盾巴金等大师故址

资讯 | 文汇报:十小时接力朗读,接续城市文脉

资讯 | 感受朗读魅力,聆听内心声音——巴金故居“青少年《随想录》朗读大赛”颁奖仪式顺利举行!

新书 | 巴金:《讲真话的书》(2017新版)



文字整理:朱晓江

图文编辑:忻世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