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 | 陈思和作序——周洋:《海上书缘》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和读书、买书、藏书有关的散文随笔集。全书20余万字,书写了活跃在当今文学界、思想界、艺术界的近百位人物,这些人和事,都与一个“书”字有关。作者从名家签名本中钩沉书林掌故,从文化讲座中领略思想者的风采,从品书淘书中追忆逝去的前辈,以一个普通读书人的视角,观照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气质和家国情怀。饱含深情的文字背后,是对文化的敬畏和景仰。
作者介绍
周洋
1980年11月生于安徽芜湖,现定居上海,哲学硕士,中共党员,机关公务员。上过三尺讲台,扎根基层七载,将读书、写作、交友视为人生乐事。有书房入梦来斋,藏书三千册。已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秘书工作》《文汇读书周报》《新民晚报》《羊城晚报》等报刊发表文章300余篇,策划主编《最是书香能致远》《晒晒团支部好制度》等书籍。曾荣获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浦东新区优秀共青团干部等荣誉。
目录
序言
周洋读书
陈思和
周洋是一个公务员,又是一个爱书者。我与他相识于多次演讲的会场,他起先总是带来我的旧版书要我签名题词,后来就渐渐地如朋友一般,见面偶尔聊一会读书上的事情。再后来,我在公益性讲座时会主动留心一下,听众席上有没有周洋在座。前不久,在解放日报社举办“摩登茅盾”图片展以及座谈会上,我又一次遇到周洋,他取出一个大大的信封袋,里面装着他平常写的读书文章,说准备出一本随笔集,希望我能给他写一篇序文。其实他不知道,这个夏天我处于焦头烂额之中,本来想趁着假期完成一部已经拖欠了十多年的书稿,已经到了万不得已要交稿的时刻,但还是因为前面欠下的各种文债——其中主要都是朋友们催着要求为他们写的序文书评——有些已经拖了几个月甚至一年以上,我不得不再一次把书稿往后拖延,决心完成文债后再也不接这类活了,一心一意做我自己的研究项目。但是,——又是但是,当周洋交给我这一袋文稿时,我连犹豫都没有就答应了,为什么?因为我在这个普通读者的人格成长中看到了读书的真正意义。
我对周洋并不了解。从他的自述文章里大致可以看到,他真正自觉的读书是从考上高中开始的,家长为了庆贺他考上芜湖的重点中学,特意带他到上海来游玩,给他买了两本文学名著:老舍的《四世同堂》和巴金的《秋》。高中是高考的冲刺期,尤其是重点中学,应试教育风气之浓厚、教育体制之僵硬、教育方法之专制,都是可以想见,但是我要赞扬周洋就读的这家高中,它依然鼓励了学生们爱读书的风气;当周洋考上了大学,连续上本科、研究生期间,他把高中时的爱读书的习惯带进了校园,而且在爱读书的同时,已经开始节衣缩食把零花钱用在了购买书籍上。待到毕业后,他走上工作岗位,先是在浦东新区当公务员,后来又换了更高层面的政府部门,我们只要有一点社会经验的人都知道,在机关里当公务员一定是在忙忙碌碌的文山会海里度过的,再加上这段年龄要结婚生育,组织家庭,于公于私都可谓是从理想境界落到务实生活的阶段,可是周洋偏偏读书兴趣更加浓了。我们从他的一篇篇文章里可以看到,他利用休息时间,不断出入于各种读书讲座和读书活动,见贤思齐,结识各种爱读书者,形成了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当他的工作单位离家远了,每天要花几个小时乘坐地铁上班时,他却把途中读书作为人生一大乐趣。地铁是现代都市飞速发展的一个象征,乘坐地铁的大多数是上班族的青年人,我们只要走进地铁,总是可以看到一幅不变的景象:不管是空是挤,不管是坐是立,每一个人手里都是拿着手机,埋头在读,——当然读的内容是五花八门,但是很少见到一个拿着书本读书的人。我想象着周洋每天捧着一本书坐在拥挤的地铁里,精神世界却沉醉在书本的美妙境界里,是一幅多么动人的景象。从高中考上大学,从大学考上研究生,又从校园走上社会,从一个政府机关走向另一个政府机关,读书伴随着周洋的成长,非但没有因为读“闲书”而耽误了他的前程,而是催生了他的成熟,智慧和工作经验。过去有人说,不读书者,语言乏味,面目可憎,这话未免有些高高在上的腐酸气,然而青年才俊周洋却因为爱读书走上了一条灵气飘动、活力四溅的人生道路。
从周洋的读书人生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当下的上海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民间社会确实涌动着一股欣欣向荣的读书景象。我们在媒体和新媒体上看不到真实的有意义的上海人文化生活,我们从那些流行于社会各阶层的微信这个群那个圈里,看到的民间日常生活大多数是围绕着吃喝玩乐,怪话连篇,看不到沉浸在浮躁雾霾底下真正有意义的生活。就说是读书吧,媒体总是渲染青年人不爱读书、全民读书热情下降等等耸人听闻的流言,可是周洋和他的朋友们就为我们树立了另外一种生活的图像。他们都是非专业读书者,也不是什么“职业读者”,他们都是普普通通的公务员,机关职工,白领,私人企业的从业者,等等,可是他们的读书热情非常饱满,非常纯粹,没有什么功利性目的,就是因为爱读书而已。近十来年读书民刊的蓬勃盛行,地方公益性的文化讲座和读书活动的开展,以及民间各种读书会的方兴未艾,都助长了良好的社会读书风气。我们从周洋经常性参与的各类活动中可以看到:思南公馆的读书会,巴金故居的文化活动,各市区图书馆、文化馆的举办的讲座,高校学府举行的各种论坛,上海书展的新书推广等等,形成了多元的上下互动、连绵不断的读书文化运动。周洋和他的爱读书的朋友们正是在这样一种社会氛围里获得了读书的动力和提升。
周洋从爱读书到收藏书,进入到爱书者的第二个境界。其实藏书不是一件容易坚持的事情。不仅仅需要有雅兴,还需要有足够的物质条件,譬如存书空间,书籍的无限量增长会使每一个藏书者都感到头痛。像周洋这样年轻的藏书者可能还没有遇到这些现实的困境,但他的藏书的丰富已经在各篇文章里展现出来的。他参加各种演讲会和读书活动,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请书的作者题签,前提就是他已经有准备地收藏了各类图书,而不是临时抱佛脚所能够办到的。周洋的许多篇文章里都写到了他拥有作家旧作的初版本,或者某些年代久远的版本,对于一些他所爱好的作家(譬如黄裳),他几乎收齐了作家的所有著作。这是非常不容易的。我觉得藏书者可以分成几类,一类是以收藏的眼光来藏书,这类收藏比较注重版本年代和书的价值;第二类是以爱书的眼光来收藏,比较注意版本的品相,样式(如签名本、毛边书、特藏本等等);还有第三类,主要是出于工作、研究的需要而搜集某专题的书籍。第一类是为了保值,第二类为了赏玩,第三类是为了研究或者利用。各有所取。我不知道爱书者周洋将来会成为第几类的藏书者。但我自己因为担任了图书馆馆长的缘故,有条件接触到一些顶尖的民间藏书家,有几次我到现场观看民间藏书家的收藏,都让我感到震撼。我对藏书家的工作充满敬意,不管他们出于什么动机,首先一个前提就是他们都是自觉的文化守护者,并且为之付出了极大的心力和财力。在中国这样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里,文化的厄运随时可能降临大地摧毁一切,唯有存在于人心深处的文化底蕴无法摧毁,大量民间藏书家们正是在“文革”大破坏期间开始一点一点地积累文化的残片,现在已成蔚然大观。在今天经济繁荣文化再度兴盛之时,我也希望有更多的图书爱好者能够加入藏书行列,藏书于民,造福于社会,并且为国家的文化积累奠定坚实的基础。
周洋把读书的过程看作是学习的过程,这也是非常好的读书经验。他在一篇谈自己在思南读书会听讲座的文章里说:“对于我这样的上班族来说,参加思南读书会正是工作之余不可多得的学习机会。《论语》有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把‘学思并重’作为自己在思南听讲座的一个信条坚持于今,自觉受益匪浅。首先是边听边记勤思考,从第一期王安忆与孙颙对谈活动开始,我就拿出专门的本子作为讲座笔记,读书会上听到的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我都一一记下,闲暇时翻阅笔记‘温故而知新’。其次是购读新书促思考,这一年在思南因讲座喜结书缘,陆续购读了……,通过文本阅读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再次是撰写书评深思考,在听讲座、做笔记、读新书之外,我还尝试着将自己的阅读感受写成书评文字,与更多的书友分享思考的快乐。”(《带一本<论语>去思南》)。从读书到购书再到写书,应该说是爱书者的第三境界,把自己的读书心得,交流体会,藏书喜悦都写出来,与书友们分享,并且慢慢走上了写书者的行列。我觉得周洋的读书道路完美达到了这一境界。
这本随笔集就是周洋的读书、购书的心得结集,我衷心祝贺周洋在已有的成绩面前不骄傲、不满足、继续在读书做人、修身养性的道路上走下去,以期获得更高的境界。
2016年9月12日于鱼焦了斋
书籍信息
《海上书缘》
编 著:周洋
出版社:文汇出版社
出版年:2017年7月
价 格:48.00元
编辑:张瑞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