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活动︱复刻经典,向巴金先生致敬——《寒夜》初版复刻本发布活动

巴金故居 2021-02-13


点击上方“巴金故居” 可以订阅!

  1947年,巴金的经典小说《寒夜》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首次出版。

  2017年,是《寒夜》出版70周年。11月19日下午,由巴金故居联合上海市静安区文化局和上海宋庆龄基金会-合众公益基金一起主办的“对话巴金——‘在寒夜中求索’暨《寒夜》复刻本新书发布会”在静安区图书馆举行,以纪念巴金和《寒夜》这部经典小说。

  在活动现场,华东师范大学中陈子善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张忠良教授、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周立民先生三位嘉宾与读者们进行了深入的互动交流,分享了他们对《寒夜》这部作品的认识和解读。

一、

关于《寒夜》复刻本的来龙去脉

  陈子善教授介绍,《寒夜》单行本最初是由赵家璧主持的晨光出版公司出版,在随后的70年中,有许许多多《寒夜》版本发行。之所以选择初版复刻,不仅仅这是第一个版本的作品,更重的是复刻本可以最大程度地还原图书的本来面貌,仿佛回到当年的历史中,给读者一种与众不同的阅读体验。

  周立民先生补充道,今年是《寒夜》出版七十周年,得当年《寒夜》出版,正值内战爆发,兵荒马乱,人们没有心思关心一本小说,它便成了一本生不逢时的书。虽然,在新时期,它得到重新评价,然而,从研究和阅读而言,都不是很充分,因此,在今年组织一些相关的学术活动,包括,编辑《〈寒夜〉研究资料》(复旦大学出版社即出),召开小型的研讨会,近三十位中外学者与会,发表了对它的最新看法。同时,在征得李小林老师授权的前提下,巴金故居联合海豚出版社推出《寒夜》复刻本。叫“复刻”而不是“影印”,原初的想法是仿真程度高一点,让读者能够大体把握原书的样子。复刻本的《寒夜》,书的开本,严格按照原书的尺寸。但是,书脊的厚度在制作中遇到麻烦,因为已经不可能找到当年的纸张,换用纸张同样的页码会造成不同的厚度,到最后,只能退而求其次,选用尽量可以达到原书书脊厚度的纸张。为了有一点历史感,不让人翻开就是白光光的页面,仿佛时空穿越。

  复刻本是一种新版本,是《寒夜》版本系列中的一种,它也有它的独立性,因此,必然也在细节上有与初版明显的区别。就《寒夜》复刻本而言,在书的封面一侧,特意保留巴金先生钢笔的签名,这既有纪念意义,也显示此书的底本是巴金故居馆藏的巴金先生的藏书。在初版的版权页上,加盖了一枚“巴金故居复刻本”的篆字印,手工钤印,标明此书是复刻而不是原版。作为新书,它必然要有出版社和版权信息,这些都印在用硫酸纸所做的护封的后勒口上。选硫酸纸,考虑其透明,套在书上,又能够看到原书的面目,欲显又掩,欲盖弥彰,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外面,再配一个布面的硬函套,既保护书,又让当年的一本小小的平装书有了被珍藏的感觉。

二、

为什么要重读《寒夜》这样的经典小说?

  为什么要重读经典?陈子善教授对此评说道:“在你的人生当中,这么一些文学经典与你擦肩而过是不是有点可惜?是不是应该抽时间来读一读,哪怕听一听。”

  就拿《寒夜》来说,因为有其永恒的价值在里面。虽然这部小说创作至今已过去70年了,“但是人类的感情是亘古不变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我们今天读起来一样是津津有味;读唐诗宋词,依然韵味无穷。例如小说汪母的对待汪文宣的那种偏执感情,就和《红楼梦》中王夫人对待贾宝玉的感情是相通的,也是当今一些母亲的真实心理写照。

  同样,小说也通过曾树生这个女性形象,表现了一个社会回避不了的矛盾,那就是个性主义与人道主义的矛盾,这个矛盾也是永恒的。汪母和曾树生之间的婆媳关系,对当下的人们来说,同要有启示意义。

三、

对《寒夜》的解读,从抗战书写说起

  有读者提问说,《寒夜》中对汪文宣的塑造是否有自身的投射?巴金这样描写是想表达什么?对此,张中良教授从抗战书写的角度,为大家提供了一种新颖的角度视角。

  在抗战期间,巴金的大哥、三哥,以及一些朋友都不幸去世,这对巴金造成了很大的打击。现实生活的冲击深深地影响了巴金的创作,他的内心是痛苦的,因此他的灰暗心理和激愤心情就映射在了《寒夜》中。巴金曾在文章中解释过,导致汪家悲剧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其一是蒋介石及其反动政府,其二是社会的黑暗,例如小说中一些有权有势的人趁着战争大发国难财,而辛辛苦苦的老百姓却没有活路。但是这些所有的黑暗和痛苦,是谁造成的呢?这是巴金始终没有说的,那就是日本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如果没有战争,汪文宣和曾树生也不会逃难至重庆,放弃自己的职业和理想,也就没有后来汪家的悲剧。所以战争才是这一切的罪魁祸首,是作者要控诉的对象。

  在场的读者不论男女老少,都纷纷向嘉宾提出自己阅读的思考和困惑,嘉宾们也从不同视角为读者深入浅出地讲述巴金的创作背景以及《寒夜》,在“海关楼”静谧的阅览室,大家都作为巴金的读者,共享这样一份对于巴金及其作品的热爱。

《寒夜》复刻本 书影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购书链接

巴金故居| 公众微信号

往期精选 Editors' Choice

故人︱岁月静好,仿佛下一刻,巴金先生就会拄着拐杖笑盈盈地出现——纪念巴金先生诞辰113周年

品读︱黄裳:伤逝——怀念巴金老人

品读︱陈思和:我心中的巴金先生

憩园讲坛︱老舍把第一幕读完了之后,曹禺先生说:"经典。"——傅光明:《茶馆》及其他(讲座内容摘要)

品读 | 陈思和:文本细读的几个前提


供稿:陈璞

编辑:忻世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