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冯骥才:过好文化遗产日 | 2020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冯骥才 巴金故居 2021-02-13

点击巴金故居 关注我们



今天是2020年度的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世纪之交,冯骥才先生发起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并首先提出中国也应像欧洲一些国家那样确立文化遗产日。2005年,冯先生递交《关于建议国家设立文化遗产日的提案》,得到国家重视。国务院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2017年起又调整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转眼十余年来,每年的遗产日都成为民众亲近自己文化根脉的高潮。


如何过好遗产日?冯骥才先生认为,每一个公民都是这一天的主人,都有责任为这一天尽力,也有福份享受这一天独有的精神和文化的快乐。


在此分享他在2006年我国第一个遗产日前夕写下的一篇文章。


做田野调查时,冯骥才先生在闽西土楼前与原住民攀谈



过好文化遗产日


文 / 冯骥才


今年(2006年)六月的第二个周六是我国的“文化遗产日”,也是第一个文化遗产日。由此,我们这个创造了灿烂文明的华夏民族,要一年一度地纪念祖先留下的文明遗产了。


遗产日始于二十年前先发现代化的欧洲国家。这一天,全社会想尽办法通过对遗产的亲近,来重温历史,感受先人,体验其中本民族的精神个性和文化之美,从中获得无上的光荣和自豪。最早确立文化遗产日的是法国,在这一天全国有一万多个名胜古迹和博物馆免费向公众开放。遗产日是一个社会生活的主题日,就像植树日、消费者日、戒烟日一样,但对于酷爱文化的法国人来说,它更像一个文化节。每年将近六分之一的法国人会自动参加这个文化的盛会。


在尊重和热爱历史文明方面,中国人是决不会缺席的。近几年来,已经有一些省市开展了文化遗产日的活动。由中央美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几十个大学自发地举办的“青年遗产日”已历时四年,加入其中的大学愈来愈多愈踊跃。这一天,学生们怀着一种神圣感参加对先辈留下来的文化遗产的纪念。他们为知名学者摆设讲坛,自己也发表感想与见解;他们还举办各式各样的民间艺术展览,邀请杰出的民艺的传人到校园来演示,或者结队去造访古迹与田野采风。青年遗产日直接推动了一些大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组织的建立。今天,政府适时又及时地将六月份的第二个周末确定为全民的文化遗产日,这表明国家对文化遗产的高度关注,并希图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同质化的浪潮中,全社会都来自觉地珍视文化遗产,以保持中华民族的精神传统和文化个性与身份。


我之所以说“及时”,是因为我们已深切感受到全球化负面冲击之猛烈。似乎在不知不觉之间,曾经千姿百态的城市已经被我们“整容”得千篇一律,大量的历史记忆从地图上被抹去,节日情怀日渐稀薄,大量珍贵的口头相传的文化急速消失。但我们究竟是东方的文明古国和大国,对文化的命运是敏感和负责任的。近几年,从政府到民间开展了大规模文化抢救和保护的行动。由加紧制定文化遗产保护法、全方位的田野普查到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审定与编制。对文化遗产的关爱直接体现一个国家及其社会的文明高度。只有当人类进入现代社会,才会把前一历史阶段的文明视做遗产而倍加珍惜。所以说,珍视遗产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


文化遗产日正是在这一高度上确立的。它既是全面、整体、谐调发展观的具体的体现;也是全球化时代先进的文化观必不可少的内容。





文化遗产日前夕,天津大学众多学生走进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感受这座特殊的学院,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文化遗产日刚刚确立的日子里,我们首先应该做的是普及的工作。告诉大众什么是文化遗产,遗产包括哪些内容。什么是物质文化遗产,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遗产的价值在哪里。应当更多强调文化遗产中深在的精神价值,包括历史的、见证的、文化的、研究的、情感的、审美的价值等等。只有人人明白了这些价值,才会自觉地爱惜和保护。同时也要介绍怎样做才能保护好它们,以使我们的子孙永远拥有并享用着这取之不尽的巨大的文化财富。


当代人和这些古老的遗产是有隔膜的。特别是站在工业时代里的人们,必然与正在消解的农耕文化相去日远。然而沟通当代人与遗产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已经被各国使用的方式很多,包括游览名胜古迹,乡间采风,参观博物馆,访问杰出的传承人,专家讲座,电视展播和知识问答,以及各种各样的画展、音乐会与民间的故事会等等。比如在今年的遗产日里,北京将举行大型的文化遗产特展,在一些公园内,各种迷人而珍稀的民间艺术会展示在人们面前,此外,还要通过“民间守望者奖”的颁奖仪式,向公众推荐一些数十年默默地守护在田野而鲜为人知的文化志士,这些活动都是为过好遗产日而特意安排的。在这一天,引导孩子们参与遗产日活动则必不可少。一个民族不管创造多么灿烂文明,倘若不被后人珍视或忘却,便等同于无。


文化遗产日是全民性和全国性的活动日。我们的文化一方面博大精深,一方面灿烂多样。从各个城市到每一个乡镇,都要采用各种方式纪念与弘扬自己的遗产。为了过好遗产日,需要社会各界与公众的广泛参与。政府的一切文博单位都应免费开放。文化遗产日是公益性的文化日。商家参与也要本着公益原则,不从中牟取利益,以展现中国人高贵的文化情怀。这样才能避免文化遗产日的商业化,以保持其精神的纯洁与神圣。


遗产日是一个人为的主题日,落地生根需要靠全社会的精心培育。如果机关、学校、企业、社区都能积极加入,把遗产日做为提升全社会文明高度的一天,当代中国将会更加赢得世界的尊重。


我们每一个公民都是这一天的主人,都有责任为这一天尽力,也有福份享受这一天独有的精神和文化的快乐,以使我们的文化遗产在今天开花,在明天结果。


2006.5.6





游客排队参观巴金故居,参与故居拓印活动


注:本文转载自“冯骥才工作室”公众号。


往期回顾

品读 | 徐伏钢:我为巴金老人拍照

线上游巴金故居 | 云上观景,用心聆听(五)

今日直播 | 魔都漫步:武康路的文艺复苏——巴金故居第一站

新书 | 子仪:《江南文人的眼:追寻嘉兴文化名人的足迹》

云共建 | 【读五四】天气一天暖似一天,日子一寸一寸的都有意思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