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今天,我们如何面对巴金的精神遗产(座谈会精彩发言集锦) | 纪念巴金先生逝世15周年系列活动

巴金故居 巴金故居 2021-02-13

点击巴金故居关注我们



今年是巴金先生逝世15周年,也是巴金故居向公众开放的第十个年份。在众多纪念方式中,阅读巴金或许是最好的方式之一。

9月6日,由巴金故居、巴金研究会、世纪朵云共同主办的“巴金藏名家书画展开幕仪式暨《巴金的世界》新书首发式”在朵云书院旗舰店举行。

开幕式之后,嘉宾们在现场就“怎么才是追思巴金的最好方式”、“巴金先生的哪些精神遗产需要重视与发扬”、“后浪时代,如何弘扬巴金精神”等话题进行探讨。座谈会由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巴金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周立民先生主持。

周立民

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巴金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巴金先生已经离开我们15周年了,但是巴金先生的精神却没有远去,他的爱并没有在人间消失。比如巴老大量稿费迄今还在源源不断地回馈社会,他的亲属一直在捐赠稿费。今年春节之后,为武汉疫情,特别是武汉青少年,他们就通过希望工程捐款50万元。巴老是作家,收入都来自于稿费,以此方式回报社会,他的爱也不断地在人间发散。

  今天谈论巴金和他的创作,应当看到,我们的文学版图,比起三四十多年前已经变得更阔大,更多元化。这样看来,仿佛巴金等作家的价值和作用不像以前那么辉煌和突出了。但是,反过来再看,在这样的文学版图里,我们更有比较,更能看清巴金的独特意义,他们存在的意义,在这样一个宏大版图里反倒彰显了他的独特位置。不管你喜不喜欢他们,像鲁迅、巴金这样的作家,你是绕不开的。

  今天我们聚在一起,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论怎么变化,我想人类精神中要面对的问题却是共同的、永恒的。那么,在一个“后浪”滔滔的时代里,该如何看待巴金的精神遗产,它是早已失效了,还是仍然有更大的价值和巨大的作用等待我们开掘。下面,想请各位发表高见。


阚宁辉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党委副书记、总裁


首先谢谢巴老,因为有巴金先生的事业,有巴金先生的作品,有巴金先生的精神,才有我们这些一代又一代的追随者、传承人。

大家所在的朵云书院是世纪出版集团大约在两年前开始布局的新型阅读文化空间,一个全新的,也是最高的代表作。这是上海之巅读书会的第39期活动,今天我们正式启动的上海之巅读书会的“上海首发”系列,让这个“有高度”的上海空中文化地标,在内容上、文本上也真正能够做到表里如一,形神兼备。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一直以来秉承的职业精神和文化追求,就是巴金先生教导我们的“把心交给读者”,成为世纪出版人、文艺出版人和上海出版人共同的座右铭。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巴金的世界》新书首发活动,同时举行巴金珍藏名人书画展,作为巴金先生事业和精神的传人,我们用一种特别的形式向他致敬。



林青松

浙江摄影出版社总编辑


《巴金的世界》是一部难得一见的全面反映巴金先生思想历程、文学成就和生平经历的画册。作为这本书的出版方,首先我们也感到非常荣幸。两年前,巴金故居将这部沉甸甸的书稿交到我们手上,我仍然记得那份激动,激动这样一部内容丰富、扎实的巴金画册将由我们社出版。

第二,我感到非常感动,因为我们是一家以艺术出版见长,文学出版领域并不是专长的出版社,而且我们在浙江杭州,巴金故居把这样一份书稿交给我们出版,我们感到非常感动。

第三,感到了责任心,面对这样一部优秀的书稿,我们有责任在编辑、校对、印刷、装订等各个环节精益求精,今天终于交了一份答卷,接下来期望各位专家和读者的指正。

出版这部画册的过程中,我们有幸先行一步领略了巴金先生丰富的精神遗产,我简单结合工作分享点对我们的启示:

首先我们做出版要有一丝不苟的精神,对读者负责。《巴金的世界》的这本画册最主要的特点是摘录了大量巴金先生著作中的文句,让人读来犹如听到萦绕在耳的谆谆教导。编者显然花了大量精力摘抄这些文句,为了不辜负作者对读者的心意,我们同样仔细核对了一些引文,核对过程中我们发现,巴金同一部著作同一篇文章在不同时期不同版本中会有遣词造句上的不同,比较晚年出版的《巴金译文全集》和更早年出版的《巴金全集》仍会发现不同。

第二个出版人要不忘初心,巴金作为出版家,是出版界的老前辈,《巴金的世界》专门开辟了一个章节展现巴金先生的编辑活动,我们读来尤为亲切。巴老先后参与过《文学月刊》《文学季刊》《收获》等杂志的创办和编辑,曹禺、萧乾等都是在巴老助推下步入文坛。但是巴老总是轻描淡写,他说我做出版不是为了要报酬,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给予而不是在于接受,我想这是我们做出版最重要的朴素情怀。

第三做出版要有理想主义,《巴金的世界》用了三分之一的篇幅来剖析巴老的信仰世界,用许多珍贵的图文资料展现了一位少年如何走上探索真理正义,人类互爱和社会进步的道路。他从来不空谈理想,不用理想打扮自己,不把理想强加于别人,他忠于理想,他不停止追求理想。其实他笔下的人物是这样,巴老自己也是这样,我们作为一个出版者也是这样,这种理想的光辉在消费主义盛行的当今社会,显得尤为稀缺和重要。出版人在知识之生产中肩负着文化选择和文化整理的重任,理应多一些理想主义的追求。

巴老像一部大书,《巴金的世界》是这部大书的前言,相信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细节,进而探索巴金先生的精神世界,因而我在此真诚地向大家推荐这部画册。

毛时安

学者、评论家、

原中国文艺家评论协会副主席


我们这代人,有幸接触过巴老和巴老同时代的大作家,包括墙上这些名人,我在和巴金的接触中深受其精神的感染。世界风云变幻,在这样的一个时代,我们都有一种期待,期待有一种具有超越性力量的伟大,能让我们静静思考的声音,我想巴金就属于这样的声音。

巴金是一个对自己的祖国每一个进步,每一个微小的变化,都抱着巨大欣喜和肯定的人。但同时,他对历史有自己深沉的反省,所以他把自己的生命变成了一种对真理的不懈探索的过程,他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真理的探索和讲真话,包括他对自己的反省。所以这次周立民和巴金故居的同事们做了一个非常好的工作,出版了这本《巴金的世界》画册,对我个人也是非常大的启发和教育。

在我自己接触当中,我觉得巴金是一个集伟大与平凡、高贵与质朴于一身的人。巴老对我们今天来说,就是重构我们精神世界的动力资源,他有一种内在的人格坚定性。

 无论文学事业也好、文化事业也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好,就像叶圣陶发了巴金的作品,巴金发了曹禺的作品,这是一个生命与文化不断积累传承的过程。而我们在生命积累的过程中,也要竭尽所能地在时代中发挥出我们自己的能量,就像巴老说的,让生命开花,我们每个人都要争奇斗艳地让自己的生命开花,这个世界才会姹紫嫣红,这个世界才会朝气蓬勃,这个世界才会有未来和希望。

王圣思

学者,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我看了《巴金的世界》画册,与2014年的展览相比,画册更集中、更突出重点,详细展现巴金的信仰世界、文学世界和生活世界,全面直接地组成了巴金的人生历程。我觉得很不容易,要从巴金先生的那么多著作中,选出符合他们勾勒历史历程的思路与文字是很不容易的,工程浩大,而且画册做得很精致,画面和文字配得都很好。

我父母在的时候,同他们一起去拜访过巴金先生多次,但是我真正受到巴金先生文学精神的影响还是因为读他的作品。印象最深的是我在一个小山村读他的《家》。那天在小屋里,房东的女儿已经睡了,我点上油灯半躺在床上读巴金的《家》,当我读到鸣凤之死的时候眼泪情不自禁地流出来,最后泣不成声,我也惊喜于我还能受触动而哭泣。当时我就认定了文学的魅力,就是使人变成真正的人,恢复人能哭能笑能感受的天性,所以我觉得这是巴金作品给我最大的一个启迪。

后来读到巴金先生的《随想录》,他对历史的反思,对自我无情的解剖,都对我们有极大的触动,我觉得自己以后在写作过程中,要学习巴金先生的独立思考、追求、探索的精神,这应该是我们今后写作中都应遵循的一个准则。


陈子善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现代中文学刊》主编、巴金研究会副会长


《巴金的世界》这本画册很厚重,不仅仅是手感的厚重,而是内容上的厚重。这本书给我们展示的巴金,实际上就是巴金作为作家、翻译家、编辑出版家的各个方面。除此之外,还展示了巴金的日常生活。2014年展览的时候,我记得很清楚,我看巴金的票证,什么飞机票、戏票,这个不容易。实际上虽然我们搞现代文学史,但巴金才是真正的文学史家,他收藏那么多东西,这些就是巴金具体形象的展示,我认为很重要,这正好展现了一个作家的日常到底是什么样的。

巴金故居是个宝库,而且这个宝库正在逐步展开,像一个清明上河图慢慢打开一样,里面迷人的地方会更好地体现出来,不管是前浪还是后浪都要去看看,你的人生才丰富。

巴金是个非常细心、非常可爱的一个人,他跟读者是平等的交流,这个很重要。所以那么多读者给巴老写信,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巴金故居这些年一直在做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我是坚决赞成支持的就是青年论坛,大学里的研究生、包括硕士生、博士生等研究巴金论文提交评选,推荐优秀论文参加巴金研讨会,这个做法很好。这个就是让青年朋友、后浪朋友进一步走近巴金的一种方法。我现在在主编一个学刊,我们也出巴金研究专题的,也不算太落后,每年还能发表关于巴金的文章。所以这个大数据给我们很多提示,我们怎么样把巴金研究提到一个更高的高度,让更多的读者、更多的青年朋友来走近巴金。


张伟

学者、上海图书馆研究员


我拿到这本《巴金的世界》以后也感到非常亲切,因为这个展览最初是2014年在上图展出的,名字就叫“巴金的世界”,这里面的东西有很多是非常熟悉的,我印象最深感触最深的就是生活的世界。这里有各种各样的戏单,有的根据他作品改编的,有的他自己去看的,还有很多生活的票据,类似电视机、冰箱的票据,甚至还有萧珊当年生病医院里的票据,都是些我们日常一看就非常熟悉的东西,但却非常珍贵。

这么多年来巴金的版税收入一直在回馈给读者,他的作品一直在刊印。还有,他是处在一个非常稳定的有很多人去研究状态的作家。

最后我想说,巴金先生不仅是个文学家,也是一个收藏家、现代文学家,他收藏了这么多东西,被比较完整地保留下来,这个是由巴金本人的性格脾性所决定的,还有就是碰上了巴金故居这样一个团队。这是我这么多年感触一直很深的,一个故居一个博物馆、纪念馆,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在管理,这个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我希望越来越多的名人故居团队,能呈现给我们的不是冷冰冰的展览,而是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


曹元勇

出版人、翻译家、

浙江文艺出版社常务副社长兼上海分社社长


《巴金的世界》应该算是国内现代文学大家中非常有内容的一本书。这里的巴金作为一个文学大家,有很多感受、有图像、有文字;作为一个翻译家,也是第一次有这么多信息;作为出版家、编辑家,给出了我们很多从未见过的资料,我们可以看到对生活抱有赤子之爱的老人一生中的很多的细节,更重要的还有巴金对社会一直抱有的坚定信念。

另外我想讲,我们其实今天对巴金的认识、研究,包括学者们的研究,可能有一些方面需要去关注。巴金的文学语言平易近人,他是一个我们读了他的文字,马上就知道他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的一个作家,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能够接近大众的语言技巧。但有一段时间无论是创作界还是批评界,感觉巴金文体上没有什么创新,对语言文字也没有什么高深的造诣,我觉得这可能是个误解。

巴金先生不只是一位了不起的作家,还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大翻译家,比方屠格涅夫,读巴金先生的翻译不感觉是在翻译,是在用屠格涅夫的话语写作一样,翻译水平非常高。我们很多后浪从巴金翻译里受益匪浅,而且会忘却这是巴金翻译的了,以为是作者本人的表达。


文贵良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


我在疫情期间重读了一些经典著作,当读到巴老的《家》时就会感觉有激情并大受感动,这其实就是通过语言唤起了激情,并不是一句话就让你感觉到激情,而是需要你细细品味他语言的独特魅力。

巴老在1986年出《巴金全集》中写的自序,我概括为自觉受审精神,不仅仅是接受别人对他的批评,更重要的是接受对自己的批评的精神。这种自觉的受审精神是接续了现代文学里的理性精神,我们从鲁迅的《狂人日记》里可以看到,……怀疑精神是一种自己审判批判自己的精神,这种精神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非常宝贵。尤其是在我们今天,依托互联网,每个人都能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是时代的进步。但是在这样一个公共空间里,我们也会发现有一个最大的问题,言语的暴力、语言的戾气太浓厚了,这个浓厚背后第一个就是缺乏一种容纳别人的精神,也缺乏对自己的批评精神。而我觉得巴老这样一个晚年总结,他自己的受审意识对我们这个时代来讲,是能够持续地警示自己的。


简平

作家、学者、上海广播电视台高级编辑、影视剧制片人


巴老作为出版家,是非常关心儿童童书出版的。我们一直提出,对巴金先生在儿童文学的创作研究开拓一个新的领域,因为我读过他的《长生塔》,是在日本的时候他写的儿童文学,在当时大家都认为儿童文学是很温情的传递温暖的大的概念下,他当时写的《长生塔》甚至比《家》的批判力度还要高,这个事实上就是他的一种韧性、批判性,而且延续到现在他的《随想录》。因此把他当成是一个文学家,也是一个思想家,他真的是当之无愧的。

我们在当下要继承他的精神遗产。他到今天还是在提醒着我们,在鼓励着我们,让我们要有穿山甲一样的精神,要把这种结论贯彻到底。


走走

作家、上海谷臻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我们公司做了一个近十年来,巴金研究情况的大数据统计成果,分为两份报告。第一份是接受巴金故居的委托,检索日期自2009年10月1日至2019年10月1日的报告,根据知网论文相关。第二份报告基于2010年到2019年《点滴》杂志的数据所做。

第一份报告以巴金为主题词,以2009年10月1日至2019年10月1日为检索日期范围,在中国知网上进行文献检索,得到相关检索结果是1725条。经过科学剔除,余下有效数据是761篇,一共956万多字。从发表时间来看,2009年10月到2010年10月133篇,2010年10月到2011年10月份是54篇,之后几年较少,2014年10月份到2015年10月份是第二个高潮,有102篇。近五年来,平均每年有80篇左右的研究文章,2018-2019年10月份又降低,只有57篇。在十年里,跟巴金论文有关出现的人物,按顺序是巴金、鲁迅、汪文宣、曹禺、曾树生、老舍、屠格涅夫、陈思和、张爱玲等。

第二部分是我们统计了十年的《点滴》杂志,是上海巴金故居编辑出版的内刊,本文统计范围覆盖2010年第1期到2016年第6期,相关检索结果符合统计目标的文章是256篇,2010年65篇,2011年49篇,基本是下降趋势,2019年只有13篇。这256篇署名文章是141个作者,发表5篇文章以上的作者6个人,周立民34篇,因为《点滴》杂志上刊载很多巴金的文章,故而巴金先生有15篇,龚明德8篇,李树德7篇,李辉6篇,陈子善5篇。我们看到《点滴》里提到的巴金相关人物的高频词,从这十年来看,第一个是巴金,第二个是萧珊,第三个是萧乾,第四个是鲁迅,第五个是沈从文,第六个是曹禺......  

我们还会继续就巴金的日记、书信等做更深一步的研究,包括他和同时代其他文人之间的差别。


楼乘震

作家、摄影家、资深记者


这本书能够把巴老的《随想录》里主要内容巧妙地安排进去,非常不容易。希望巴老的精神能够通过故居各位的努力,一步步传下去。感谢浙江摄影出版社,巴老的手迹看得清清楚楚,印得特别好。另外我有一个奢望,去年有一个巴老和友人的书信展,是不是也能出这么一本书,这是非常有价值的。


刘明辉

上海图书馆中国文化名人手稿馆馆员


我出生很晚,没有机会跟巴金先生见面,但是通过手稿,还有巴金先生的好朋友们的叙述中,我好像跟他见过了面,在做手稿工作中,亲笔书写的字迹给我们带来的震撼是出版物或者是印刷品永远无法企及的高度。

最近我去南京拜访杨苡先生,她是《呼啸山庄》的著名翻译家,在她口中,巴金先生是个高频词,她每次都要念叨一遍巴金故居的地址,她现在101岁高龄,仍然记得清清楚楚。现在杨先生还念念不忘许多与巴老交往的细节,可以说明巴先生伟大的人格魅力,一个是体现在他这些伟大的著作中,还有体现在跟他有过交往的,不管有多么深入交往,还是有一面之交的这些朋友们当中,这些手稿给我们留下了非常宝贵的财富。


蔡兴水

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教授


《巴金的世界》是一本形象化的书,图文并茂,多角度、多方位呈现出一个立体的巴老的形象;也是一本学术化的书,它很系统很深入,从很多层面浓缩巴老的人生精华,在各个不同的角度有条有理,把巴老放到不同的视角上加以关照,在形象化、感染力之外很有说服力。书中很多图片很珍贵难得,不光是呈现出一个较为全面的巴老的形象,还试图从文化意义和价值体系上去建构巴老的形象,能够对人们研究巴金、理解巴金有所帮助。对于进一步推动巴金思想的研究不可或缺。

 同时,这还是一本个性化的书,它既表现巴金的创作,也反映他的生活,欢欣与苦痛、崇高与谦卑,尽可能还原作为个体的巴老及其人生的方方面面。它既能在我们熟悉的领域中梳理出巴老的精神细节,还关心巴老不为我们所知的细枝末节,让我们更充分、更直观地了解一位可亲可敬的感性的巴老,走进巴老可爱的人生世界,去高呼畅想,感同身受。


 王贺

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这本书在我个人看来不是简单的图录,是一个非常好的图像文献资料集,不仅印得好而且内容资料非常翔实。

我有三点小小的建议:

第一,故居以后再印类似的出版物的时候,考虑多放一些展览、筹备、运作、进展中的资料。巴金特别重视保存自己的资料,我们当代人对史料的保存整理,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事情。对以后研究巴金故居,也能有相关的出版物作参考。

第二,我参观巴金故居多次,注意到“徽章”是巴金故居独有的,有些巴老自己的,也有他的朋友戴过的。西方有一个专门的学问叫徽章学,但这本图录里收录比较少,是否可以增加加强这方面的研究。这本书的图文互证的编排非常好,在每篇文章备注作者、篇名,是否能再加上发表出版的时间,明确历史的定位。

最后,本书有大量的照片,有些没有标注具体信息。比如,线装本《托尔斯泰小说集》这张作品,是巴金自己藏书,还是网上找的?


吴天舟

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生、青年评论家


对于现在的我们,读《随想录》是需要在进行注释的基础上来读。这本图册(《巴金的世界》)提供了很多之前没有看过的图片,比如卢梭的像,巴金的旧照和实物,这些都是帮助读《随想录》非常有用的资料。这本书里有很多实录的资料我以前没有看过,比如巴金参加文代会的资料,看到组员名单以后我才明白,他所说“我是来学习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会有更加直接的体会。

去年我在东京进修的时候,经常去日本近代文学馆,他们所有展览不论大型还是专题纪念展,都会出图录,这对研究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我很希望也很期待之后还能再看到这些资料。


刘运辉

上海市作家协会华语文学网总编辑、云文学网主编


对于巴金先生,我们身在巨鹿路675号的每位文学服务者都是相对熟悉的。巴金故居的工作,是让更多的人,一代又一代的人熟悉、理解、走进巴金的世界。巴金故居编辑出版的《巴金的世界》,是走进巴金的世界的一种正确打开方式。

在本书的167页上,收有巴金用过的10个收音机的图片,当然只是一部分。这个很亲切,让人想到现代人每位用过的手机数量,以及型号上的更新换代。同样是获取资讯,时代不同,载体各有风貌。

这让我想到了巴金的精神如何“在场”的问题?一方面,更多的人如何更好地走进巴金的世界中去,能够在巴金那个文学时代的现场;另一方面,如何让巴金在如今的现实生活中更多人生活工作精神的现场。这双向的“在现场”,可以让巴金文学精神一直活着,准确地活着。

《巴金的世界》是巴金得以双向“在现场”的很好的书体表达和媒介。

巴金先生1996年4月为上海图书馆题词:“散布知识,散布生命。”今天,从纯正的文学的意义上,从当下生活上看,我们“散布巴金”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注明


本文内容根据现场速记稿整理,未经发言本人审定,如有差错,请指正。

关于此次座谈会更多详细内容

请关注稍后出版的《点滴》

往期推荐


在今天,我们如何面对巴金精神遗产?| 纪念巴金先生逝世15周年系列活动

抗战胜利75周年纪念 | 火——中国作家的抗战岁月多媒体展览全部上线!

云上观展 | 抗战展下篇上线,图文朗诵组成抗战作家群像图

光明日报 | 民族记忆中永不熄灭的火炬——追寻抗战烽火中中国作家留下的价值航标

活动 | 我们的征文活动有底线,但无局限



资料整理:忻世超,饶悦

文字校对:茹佳、朱银宇

图文编辑:忻世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