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回眸2020 | 朱银宇:按计划进行——一些平淡无奇的展览幕后

朱银宇 巴金故居 2021-02-13


按计划进行

-一些平淡无奇的展览幕后-


2020年微信个人总结









“执行小组组长”



  八月的一天,领导交给我一项任务,负责“温暖的友情——巴金与友朋往来手札展”在嘉兴的巡展。

  展览将在10月17日巴老逝世十五周年的日子开幕。

领导

小朱,你是嘉兴人,这个展览就由你来负责吧。

好的!


内心os:尽管海宁归嘉兴管,但我很少说自己是嘉兴人,因为浙江其实也是比较散装的;再加上我在上海混饭,人家问老家哪里的?我就说,浙江。浙江哪里?海宁。哦,哦,哦,皮革城。

看到这,小编忍不住网上搜了搜“海宁”,想为同事的老家“伸张正义/主持公道”。结果...小朱同志,海宁皮革扬四方啊。


海宁


  如果放在几年前,一听由我来负责一个展览,我会比较“方”。


  不过现在我已经明白,所谓“负责”,实际上是执行小组组长的概念。展览和配套活动的创意和宏观的策划,领导都会拿主意的,我只要把领导的创意落实、执行好就可以了。


  当然,如果能进献几个靠谱的主意,就锦上添花了。





  那天工作会议结束,“巴金故居2020年嘉兴展览执行小组”自动成立(这个机构虽然是虚拟的,名字也是我杜撰的,但它对应的职能确实存在,并且发挥作用),

  我是组长,副组长是李秀芳。


小编忍不住出来了。

在仅有2人的组里做组长,是种什么体验?

  当时已经是八月下旬了,领导大概跟嘉兴方面的人已经达成了意向,不过具体的事务都还没有落实。好在手札展2019年启动以来,从最初的资料搜集、整理到文字校对,再到后来介入北京和大连两个城市的巡展,我都参与其中。对展览本身,我心里还是有谱的。


该推敲的推敲,

该规划的规划,

该问清的问清,

该讲定的讲定



  9月11日,我跟着领导来到嘉兴图书馆,与嘉兴日报人文副刊部的沈秀红主任、嘉兴图书馆的许馆长和鲁馆长会面。我们看了展览的场地——嘉兴图书馆一楼一个大小适中的展厅。领导们谈笑风生之间,落实了几个对于我这个“执行组长”来说非常重要的问题,比如活动分哪几块,经费谁出,展览放什么内容,布展工人谁找,布展时间,展览场地联系人等。归纳下来,整个活动主要包括展览、文学沙龙(相当于讲座)、朗读会,巴金故居负责提供展览内容、协助布展,(展览以手札为主、巴金藏名家书画为辅),设计展览海报、主画面、背景板等初稿,负责将展板从深圳运到上海,邀请并安排上海和北京嘉宾的行程。而活动的经费主要则由嘉报人文副刊部的沈主任筹措。简而言之,故居出人、出内容,嘉兴出钱、出地方。


9月11日,在嘉兴图书馆展厅

  看场地那天,我请求嘉兴图书馆的魏晋老师测绘一个展厅平面图。两天后,她就把标有详细尺寸数据的平面图发给了我。我据此又手绘了1:100的平面图,再把手札展和名家书画展每块展板严格按照比例进行推演、规划。绘成第一版布展图纸后,发现略显拥挤;领导看过图纸后,指示减少手札展展板,可以考虑只用去年深圳展出的那一套,手札展则用九月份在上海中心朵云书院展出的一套。如此一来,展出手札的作家从51个减少到34个(一对夫妇算一家),从54个画框、19个亚克力板减少到37个画框、18个亚克力板。为此,我又绘制了第二版布展图。我深知,前面趴在桌子上写写画画,发发微信,打打电话这种事情,不能嫌麻烦,该推敲的推敲,该规划的规划,该问清的问清,该讲定的讲定,前面偷懒,后面犯难。


布展草图第一版。前后一共画了四版。

小编不禁“海豹式”鼓掌~~~

快说!你还有什么技能没有展示?

  与此同时,我又请同事茹佳联系深圳坪山区图书馆,将展板打包运出。深圳的小伙伴很给力,确定嘉兴图书馆接收场地后,他们当天就打包好了。当时,我看到天气预报,受11号台风红霞影响,广东普降暴雨,我曾担心展板进水,造成这次活动最大的不确定因素。幸好,三天后展板运抵嘉兴图书馆,安然无恙。另一方面,巴金故居美编孙豫苏设计的背景板、主画面、海报等一系列初稿也在9月底完成了。一切有条不紊,按计划进行。



  很快到了十一假期。假期最后一天,各方面都开动了,我们逐渐忙乱起来,联系北京和上海的学者,确定行程、购票,核对朗读会手札文字,布展,准备微信宣传素材,各种要资料、找资料、给资料、改资料……有些事情又环环相扣,必须理清前因后果、分出轻重缓急,顶住压力,一件件来做。幸好,经过几天计划外的忙乱,我们的工作又回到了正轨。10月15日,我和李秀芳来到嘉兴图书馆装展,我的图纸可以说丝毫不爽,布展很顺利,当天下午我们就返回上海。


布展中...

嘉兴图书馆请了广告公司来布展,有专门的工具和仪器,相比去年在大连的布展工作,我们真是轻松不少。

大连的布展故事来一波...


  布展完成,嘉宾都已联系好,行程、车票皆已定下,故居微信该给的也都给了。应该没啥了。第二天下午,巴金故居还在上海中心朵云书院办了“巴金与托尔斯泰——罗雪村手绘藏书票、人文版版本书展”。正好我找到一个自认为说过得去的借口,没去参加,高兴地看了半天闲书。

哈?哦...嗨~好!





这一回,

我没有舍不得胶卷



  10月17日,展览开幕,几场活动,一切都如大家在报纸上、微信上、app上看到的一样。会务、接待等工作主要是嘉报人文副刊部的朋友们在做,他们人也不多,还要兼顾报社的工作,非常辛苦。而我们“执行组”的主要任务是现场拍照、要资料,提供给故居微信组的同事。如果当场没弄清某个人名、某个职务,或者漏拍了哪个场景、桥段,往往后方微信小伙伴要用到的就是这些。到那时,我就躲不过微信小伙伴的“连环夺命CALL”了。而且,领导还会说:小朱,你好像舍不得胶卷似的?

  所以,展览、开幕式、文学沙龙、寻访李家祠堂旧址、朗读会,我不停地拍。

名单、速记、主持词,老子全要来。


  晚上8:44,故居的微信公众号推文《让我们开启一场温暖的回“嘉”之旅纪念巴金》发出。

回顾:请戳链接

巴金先生逝世15周年 | 让我们开启一场温暖的回“嘉”之旅纪念巴金


  微信小编在朋友圈说,“前方小伙伴给力,照片资料完善,不用做微信到半夜了,哦耶!”(您的满意,是我最大的动力。)


  半夜,嘉报人文副刊部的周伟达兄发来微信,他们要借用下故居微信上发的一张塘汇李家祠堂旧址(如今是足球场)的照片。那张照片是我拍的,是一群小朋友在午后的阳光下踢足球,动感鲜艳,人脸又模糊得恰到好处。下午在朗读会上,周老师说:“这个祠堂变成了孩子们非常欢快地玩的球场,巴金先生的心里会感到非常欣慰的,我认为这符合他追求的目标。”当时嘉报可能没有拍到合适的旧址照片。我当然很高兴他们使用这张照片。还好,这一回,我没有舍不得胶卷……


嘉兴塘汇李家祠堂旧址(现为足球场)



  这就是一场展览幕后的一篇流水账,没有活泼的“吐槽会”,没有跌宕的“惊魂记”,平淡无奇,如此而已。

  如果领导和小编都觉得我是偷懒,那我就承认一回吧。






朱银宇

在上海混饭的海宁人

2人组组长

《点滴》背后的男人

舍得用胶卷的摄影师




图文:朱银宇

编辑:饶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