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百度
2
今日热点
3
微信公众平台
4
贴吧
5
opgg
6
dnf私服
7
百度贴吧
8
知乎
9
dnf公益服
10
百度傻逼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上海
2
习近平
3
新疆
4
鄂州父女瓜
5
乌鲁木齐
6
疫情
7
H工口小学生赛高
8
习明泽
9
芊川一笑图包
10
印尼排华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清华女神,34岁的美女博士县长,辞职了
薄公子低调成台湾女婿 23日已在台举办婚礼
警察殴打打人学生,舆论撕裂的背后
你手放哪呢,出生啊
故宫蛇年限定款藏书票,错过再等12年!
生成图片,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查看原文
其他
纪念︱冯骥才:透彻的真诚
巴金故居
2021-02-13
点击上方
“巴金故居”
可以订阅哦!
一天,我去北京办事住在人文社里,在前楼走廊上遇见当代文学编辑部的副主任孟伟哉。他说:“前些天刚刚复刊的上海《收获》的编辑李小林来北京约稿,我把你的《铺花的歧路》推荐给她。我不知你来,她已经回上海了,她会和你联系的。”跟着还说一句:“她是巴金的女儿。” 过些天,我回到天津后,一个从上海打来的电话找到我。声调很高、透亮、年轻。她说她是《收获》的编辑李小林,知道我有一部小说在北京压了许久,她要看看。我说我这小说是写“文革”的,写红卫兵运动的悲剧,可能太敏感,她说她正是要这样的小说。她的语调中有种激情,使我怦然心动,像遇到知己一般。她叫我把稿子挂号寄给她。 我马上就把书稿寄去,但我没指望能发表。因为我知道《收获》的主编是巴金,这刊物的文学标准太高,像一座山,很难上去。我还想,既然这小说在人文社能否出版一直难以确定,为什么还要“推荐”给别人?到了《收获》又会怎样?这么一想,我对自己这部小说的出路仍然没有信心。 这时的我,只觉得自己像坐在搁浅的一动不动的船上,看着大海深处不安的风浪。 …… 会后转天,我便与李小林通了电话,我把中长篇小说座谈会的种种情况、茅公对《铺花的歧路》的肯定以及关于小说结尾的意见告诉她。我想这会有助于这部小说审稿时通过。没想到李小林说巴老已经看了《铺花的歧路》,肯定了这部小说,也觉得结尾不大好,生硬一些。完全没想到两位我崇敬的文学大师同时肯定我的作品,也同样地指出我的不足,所指出的竟在同一点上,我决定把结尾改好。李小林叫我修改后马上寄给她,巴老决定用在《收获》第二期上。这叫我一下子触到了《收获》鲜明的思想立场。同时感受到又一只巨大、温暖而有力的手撑在我的后背上。为什么这时真正的文学支持都来自遥远的“五四”?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中长篇小说作者座谈会简报
李小林编稿相当严格,抓得又紧,很快就发稿和刊出了。“文革”后复刊的《收获》第二期是颗炸弹。与我这篇在北京搁置了至少半年的《铺花的歧路》同期刊出的,还有从维熙的重炮《大墙下的红玉兰》和张抗抗大胆的呼喊人性的短篇《爱的权利》。这期《收获》发行后,“引起了社会上强烈的反响,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收获》编辑部收到一封发自“北京语言学院13楼”的匿名信。信中说:
“人民给你们纸张,是希望你们提供好的作品,而不是要这些思想和艺术都很低劣的东西,这类东西名曰批四人帮,其实质是向人民散播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满情绪,搞乱人民的思想。”“希望我们的文学不要步五十年代苏联解冻文学的后尘,希望我们的作家不要学集中营文学作者索尔仁尼琴,不要学帕斯捷尔纳克。”
真没想到,我的这部小说发表前受阻击,发表后受攻击。 这封信不胫而走,很快北京文坛全知道了。人文社分别于7月4日和7月26日召开两次会,组织社内编辑讨论《大墙下的红玉兰》和《铺花的歧路》这两部中篇小说。主持人仍是严文井和韦君宜。事后,在人文社理论编辑室工作的评论家胡德培在出版局的《出版工作》(1979年第9期)发一篇文章《各抒己见,求同存异》,详述这两次讨论的详情,并以“活跃了民主空气,觉得我社大有希望,不致抹杀和埋没好作品,更增强我们对事业的信心”为结束语。当时看了胡德培那篇关于“人民文学出版社两部中篇小说讨论”的纪要,更钦佩严文井和韦君宜在拨乱反正时期的思想坚守及其品格。 当年11月,人文社出版了《铺花的歧路》单行本,我请了我的好友画家沈尧伊为这本书画的插图。
画家沈尧伊为冯骥才中篇小说《铺花的歧路》绘制的插图
那个时代(1977—1979)站在最前沿是伤痕文学。作家不分年龄,主要是三代作家。一代是“文革”后冲出来的,这一代作家“文革”期间都在生活底层,感受着芸芸众生的境遇与心中的苦乐悲欢,作品有鲜明和自觉的平民意识与平民情感,他们是伤痕文学的主力军;另一代是1957年遭受厄运而后复出的一代,这代人把作品的时代背景往前又拉了十年,给伤痕文学注入了反思的意义。再有便是远接五四运动的巴金和冰心。特别是巴金的《随想录》,不仅将自己的创作生命在由世纪初贯穿到世纪末,从现代贯穿到当代,还将那一代作家的良知贯穿到当代文坛。这也是巴金对现当代文学最重要的、无可替代的贡献。 至于那些革命年代与新中国时期(俗称十七年)的作家们,很少进入伤痕文学。一是可能与原有的文学观有关,一是心有余悸。记得1979年《乔厂长上任记》引起文坛争论时,我在孙犁家,见他书架上贴一纸条,写着“莫谈小说”四个字。显然那个年代文坛不是个吉祥的地方。 巴金早在1978年就开始发表《随想录》,最初在香港《大公报》上。我好像是从一位来自香港友人带来的报纸上读到的,最早读到的一篇是《怀念萧珊》,非常震撼。我见到巴老是1979年4月,巴老去法国访问之前来到北京,我正好住在人文社。李小林约我一见。那时《铺花的歧路》已在《收获》刊出,我却没见过责编小林,只听过她的声音。小林电话里告诉我正好可以见见巴老。我特别高兴。心里的感觉有点像去“朝圣”。当时巴老住在金鱼胡同一带的和平宾馆,原以为是个讲究的地方,待到了一看,竟很破旧。然而,见到巴老的感觉却十分美好;虽然他浓重的四川口音使我听起来费劲,但还是听懂他问我当下的写作,下一步的想法,他更关切我的想法。他那时身体还很好,握手时,温暖而有力,叫我感受到他那种“透彻的真诚”。第一次见到小林,她人就像她的声音一样真率。她是不会拐弯的人。她太像她的爸爸。那天她见面就问我在写什么。我说打算写“文革”中心灵恐怖的中篇。我告诉她,我爱人现在还最怕夜里紧急的敲门声,以为又来搜查和抄家了。这是她的“文革后遗症”。我说“文革”不是肉体的折磨,而是心灵恐怖与虐杀。她当即说她约定这部小说了,叫我写好就寄给她。这便是同年刊载在《收获》上的中篇小说《啊!》。 那天一位相识的美籍华人作家包柏漪随基辛格访华,她说她非常想去见巴老。经李小林同意,叫她随我去了。那天她还带着一本英译本的《家》,请巴老签了名。可是当晩小林便把电话打到人文社找我,说巴老在我们离开后,看到包柏漪的名片,发现他签名时把人家的名字写错,将“漪”字写成“特”字,觉得特别对不住,叫我去找她把书要来,巴老要改正。 我说:“没关系,人家已兴奋之极,笔误的事常有,不会当回事的。” 小林说:“不行,我爸说写错人家名字是不尊重人,一定要改。” 我便到包柏漪的住处取了书,拿到巴老的旅店,改好再送回去。我现在还记得包柏漪收到书感动的样子。 这件事叫我领略到别人在巴老心中的位置,还有他怎么处事待人。
巴金改写扉页上题写的名款
在巴老从法国返回北京时我又去见一次小林。小林正在和一个瘦瘦干练的中年男子结算外币。桌上散着些纸币与硬币。经李小林介绍他是巴老访法的全程翻译,法文十分好,通晓西方现代文学,也在写东西,名叫高行健。后来,他的现代戏剧《绝对信号》在北京人艺上演,闹出轩然大波,跟着他又写了一本小书《现代小说技巧初探》,出版后又闹出轩然大波。我和李陀、刘心武三人决定用通信方式推荐这本书,意在提倡文学形式与文本的创新。这一来,触到了当时尚未解除的另一个禁区,把我们也卷入很激烈的争议的旋涡。同时带来了一场形式试验甚至是一场“文本革命”,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本文选自2015年第5期《点滴》,标题为编者所拟。原文节录自冯骥才《凌汛(1977-1979)》,原刊《收获》2014年第1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title}}}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