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故居 | 冯沛龄:寻访巴金沪上旧居
我们去寻访时,遍寻黄陂南路却未找到天祥里。是拆掉了?还是搞错了?正在疑惑之间,有一位幼时曾在天祥里附近居住过的同事得悉后,很热情、很肯定地说:“天祥里还在,就在黄陂南路隔壁的一条小马路永年路上。”我们闻说喜出望外,即赴永年路寻找,一问天祥里果然还在,即今永年路149弄,位于黄陂南路与顺昌路之间,弄口在永年路,弄尾通徐家汇路,是一条进深很长的大弄堂。全弄系三层石库门住宅,弄堂口过街楼上方的墙壁上用水泥写了“1925”,标明该弄系1925年建造。进得弄内,只见房子已很陈旧,居民们说,按规划这里将要进行拆迁改造。望着这条即将消失的老弄堂,我不禁感慨万千。70多年前,就在这条弄堂里,青年巴金虽身患肺病,每天只“靠着两个小面包和一壶白开水度日”(巴金语),为了追求真理,向往光明,在风雨如晦的年代里,仍在顽强艰苦地奋斗着。每念及此,怎不令人肃然起敬! 1926年下半年,巴金搬出天祥里,住到了康悌路(今建国东路)康益里4号的亭子间,在那里,他翻译了克鲁泡特金的《面包略取》。我们去找康益里4号时,颇具戏剧性。一位老伯说:康益里早已拆掉,现已建为新工房,边说边用手指指建国东路与黄陂南路交叉处。跑去一看,果然矗立着几排新楼房。我们有些疑问,遂又返回建国东路一弄堂口询问,适有三位老人在纳凉,一位老太太斩钉截铁地说:“康益里还在,就在荣金大戏院(今建国电影院)隔壁。”近前一打听,才知康益里即今建国东路39弄,整条弄堂是典型的石库门建筑,系上世纪20年代初建造,至今已有80多年历史,岁月风雨的洗涤,墙壁已斑驳破旧,房屋也垂垂老矣,居民们说过两年这里要拆迁改造。对着尚存的康益里4号的前门、后门,我们高兴地按下了快门,把70多年前巴金曾居住过的房子,定格在一瞬间。 1926年年底,巴金又搬到马浪路(今马当路)的一条弄堂里,他在这里住得并不久,1927年1月15日,就和朋友卫惠林一起登上了昂热号轮船,到法国去了。在法期间,巴金创作了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在谈到《灭亡》的写作过程时,巴金说:“我住在上海康悌路康益里某号亭子间里的时候,常常睡在床上,听到房东夫妇在楼下打架。我无意间把这些全写下来了。”巴金还说:“《灭亡》的发表……替我选定了一种职业,我的文学生活就从此开始了。”
说起《新生》,还有一段故事。《新生》的初稿,是巴金早在“九·一八”事变前在宝光里14号写成的,原准备在第二年即1932年第一期《小说月报》上刊出,报上也登了目录预告。孰料在书印好准备装订发行时,“一·二八”战争发生了,商务印书馆印刷厂被日军用燃烧弹烧毁,《新生》的原稿及排印好的刊物也一并被焚毁。巴金闻讯十分愤慨:“我的精力是侵略者的炸弹毁灭不了的!”他以炽烈的热情与惊人的毅力,在当年7月间,以短短的两个星期时间,重新写竣了中篇小说《新生》。花园别墅1号,今乃南昌路136弄1号,为三层新式里弄楼房。我们去实地寻访时,因天气炎热,弄内空无一人,很安静,1号也安在。1933年春,巴金离开花园别墅后,又搬迁了多次。
1937年,巴金告别敦和里,搬入霞飞路霞飞坊(即今淮海中路淮海坊)59号三楼,他在这里写完了《春》。后来巴金在谈创作经过时说:“《春》是在狄思威路(溧阳路)一个弄堂的亭子间里开了头,后来在拉都路敦和里21号三楼续写了一部分,最后在霞飞路霞飞坊59号三楼完成,那是1936年到1937年的事。”霞飞坊59号,现为淮海中路927弄59号,系三层的新式里弄楼房,大门墙上有一勒石,上写:“著名文学大师巴金1937年曾在此居住”。1939年10月到次年5月,巴金在此完成了长篇小说《秋》的写作。巴金说:“《秋》不曾在任何刊物上发表过,它是我一口气写出来的。1939年下半年到第二年上半年,我躲在上海‘孤岛’(日本军队包围中的租界)上,主要是为了写《秋》。当时我在上海的隐居生活很有规律,白天读书或者从事翻译工作,晚上9时后开始写《秋》,写到深夜2点,有时甚至到3、4点,然后上床睡觉……”抗战时期,巴金离开上海辗转于广州、桂林、昆明、贵阳、成都、重庆等地,回到上海依然住在霞飞坊。1946年,夫人萧珊与女儿小林自重庆返沪后,巴金遂在此安家,直到1955年乔迁到现在的寓所。 自1923年巴金抵沪求学、写作、办刊物、办出版社,迄今已有80年。建国前20多年中,风雨沧桑、坎坎坷坷、生活艰困、漂泊无定,加之战乱,令巴金居无定所频频搬迁,不时更换住址,大略统计一下,约有10余处之多。经寻访,除宝山路上海世界语学会、宝山路宝光里及溧阳路麦加里等处因故均已不存外,现有8处旧居尚存,按居住时间先后排列为: 南洋中学、永年路149弄(原贝勒路天祥里)、建国东路39弄4号(原康悌路康益里4号)、陕西南路287弄52号(原亚尔培路步高里52号)、南昌路148弄11号(原环龙路志丰里11号)、南昌路136弄1号(原环龙路花园别墅1号)、襄阳南路306弄22号(原拉都路敦和里21号)、淮海中路927弄59号(原霞飞路霞飞坊59号)。 8处旧居,有些保存尚好,有些已岌岌可危,建议有关方面可否采取措施,妥加保护,予以纪念。这对大力培育塑造城市精神,提升精神文明建设不无益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