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乡村生活图景』小暑,劳作而不劳心

东篱 安徽日报 2021-01-28

文/田婷 王弘毅


烈日当空,热浪袭人。


7月7日,太阳到达黄经105°,“小暑”登场,意味着梅雨尽,而伏天至,炙热的盛夏正式到来。  


万物皆在阳光照耀之下,猛烈直接。


小暑有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


暑气升腾,伏天近在眼前,老鹰都飞到高空乘凉去了。人不能飞到半空,“何以消烦暑?”——在没有空调的大唐,诗人白居易“端坐一院中”,陷入思索——


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

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

                  ——唐.白居易


这大概就是“心静自然凉”吧。“伏”不仅意味着炎夏酷热,阳气强势上升,阴气伏下,还蕴含着 “隐伏避暑”的生活哲学。


调伏内心,安然度夏。

   

铜陵大通镇,一位菜农乘凉。杨竹 摄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小暑时节,不仅温度高,湿度也非常大。无论是晴是阴是雨,空气中总带着梅雨季未散的水汽,在高温的“烘烤”下,让人如蒸桑拿。“出门五分钟,流汗两小时”,这是一段有点难熬的时光。


望江县乡村,两位儿童分享西瓜。周梦颖 摄


西瓜牢牢占据了夏季水果的“C位”。“拔出金佩刀,斫破苍玉瓶。千点红樱桃,一团黄水晶。下咽顿除烟火气,入齿便作冰雪声……”文天祥一首《西瓜吟》,描绘了酣畅淋漓的吃瓜场景。孩子们玩累了,口渴了,坐在田埂边啃起了西瓜,满口清甜,汁水滴答,这绝对是乐事一件。

 

岳西县巍岭乡金榜村民组,天色亮起。储杰 摄


夏日的清晨是用来写诗的。山脚茶园葱翠,山间雾霭缭绕,如同世外桃源。天光乍亮,村里的街灯明了。有人站在家中的露台上,呼吸这难得的夏日清凉。

 

旌德县, 夏夜星空中银河隐约可见。朱学文 摄


夏夜静好。远远的,盘山公路被车灯照亮,璀璨绵延。天河清浅,繁星点点,余霞绮丽。山村里也亮起灯火,仿佛星星掉落人间。

 

合肥,人们在欣赏一场露天电影。@糖糖 摄


让我们把镜头推进。乡村的夜晚,热气散去,热闹不减。村民们聚在广场上看起了露天电影,男女老少聚精会神。此时,他们放下了白天的忙碌,心里记挂的是影片主人公能否脱险。深夜人群散去后,在蛐蛐的叫声中,乡村才进入梦乡。

  

颍上县十八里铺镇,农民在给瓜蒌喷洒药剂。王林洪 摄

无为县一处农业示范区,早稻孕穗扬花。@小雄 摄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小暑时节,农作物茁壮成长,农事繁忙。大部分棉区的棉花开始开花结铃;早稻已进入扬花孕穗期。烈日炎炎,在瓜蒌园里,农民正忙着田间管理,


肥东县撮镇,汽车行驶在浓绿的原野。杨竹 摄


夏日风物中,乡间的林荫小路是最美的。绿道两侧郁郁葱葱的树木仿佛“遮阳伞”,行走其中,暑气顿消。远远望去,笔直的公路、成排的树木绵延远方,风景如画。


石台县乡村,两个儿童在水中玩耍。胡建强 摄


孩子们爱小暑,因为它意味着暑假的到来。顶着日头,娃娃们快乐地在水里嬉戏,搅动水花串串,脸上笑意盈盈。


砀山,果园里酥梨挂满枝头。王学良 摄


热辣的阳光酝酿着果实的甜美。在砀山,果园里的酥梨已有乒乓球大小。果实的成熟需要足够的温度和日照。不经历烈日,哪来“果中甘露”?


望江县乡下,小姑娘在展示她的收获。周梦颖 摄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小暑,山间翠竹如墨,池塘荷花怒放,并结出莲蓬,荷叶更加浓绿。夏季出汗多,饮食就显得很重要。莲子汤解暑降火,是夏日清凉佳品。此外,许多地方有小暑吃藕的习俗,健脾开胃。


泾县桃花潭,一位姑娘在写生。杨竹 摄


俗话说“夏练三伏”。小暑,蝉鸣阵阵,一位绘画爱好者屏气凝神在写生。静坐挥洒,沉浸其中,顿觉矜躁俱平。伏天降至,修心正当时。

 

伏季,萧县常举办伏羊节。许方 摄


“伏羊一碗汤,不用开药方”。入伏后,皖北地区有“吃伏羊”的习俗。此时草料丰盛而极富营养,山羊肉肥美可口。据说这一习俗早在尧舜时期就有了,萧县有民谣传唱“六月六接姑娘,新麦饼羊肉汤”,每年这里举办的“伏羊节”会吸引不少人远道而来。

 


自古农人便知“小暑不热,五谷不结。”此刻,从淮北到江南,夏播作物纷纷进入生长最旺盛的时期。心怀丰收愿景的人们,从来不会埋怨小暑的骄阳。


“小暑”来临,也意味着年轮转完了一半。回首看看,从萌芽、春花到夏收,几多付出、几多汗水、几多收获;往下张望,还有几多梦想,几多期待,几多憧憬……


“春争日、夏争时。”为了美好生活而劳作的人,一刻也不敢耽误。


出品:安徽日报东篱全媒体工作室

监制:张尚稳 杨飞

图片:杨竹 等

统筹:史力

编辑:陈树琛 关敬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