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总书记,安徽向您报告

安徽日报 2022-03-22

2020年8月18日至2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安徽,赴阜阳、马鞍山、合肥等地考察调研。


今天,安徽日报用4个整版篇幅,向总书记报告一年来的发展变化。



奋力在皖北高质量发展中走在前列


一年来,阜阳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定实施高质量、可持续支撑的追赶型发展战略。



加快补齐水利短板 提升防灾减灾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来皖考察时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要提高抗御灾害能力,在抗御自然灾害方面要达到现代化水平。


淮水汤汤,自上游蜿蜒而下。位于皖豫两省交界处的阜南县王家坝闸,每到汛期便成为人们目光的焦点,被视作淮河防汛的“风向标”“晴雨表”。近日,记者在王家坝闸、蒙洼蓄洪区等地走访时了解到,水利设施经过改造加固,防洪能力进一步提升,蓄洪区因地制宜种植水生作物、发展适应性农业,人水和谐的路子越走越宽。



去年淮河流域特大暴雨洪涝灾害中,包括蒙洼在内的沿淮多个行蓄洪区人民再次舍小家为大家,良田、道路、鱼塘等都成一片泽国,损失巨大。阜阳市按照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要求,全力做好灾后恢复重建,引导群众抢抓农时改种补种,加强对受灾农业经营大户的帮扶,帮助受灾地区恢复生产。做好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核查、申报、发放和审计等工作,共发放补偿资金4.73亿元,惠及受灾群众5.4万户、23.7万人。


被洪水损毁的设施得到及时修复。阜阳市坚持“先抢通、后修复”,积极抢修道路、通信、电力、供水等受损公共设施,迅速恢复受灾地区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开展水毁水利工程摸底核查,全市81处水毁水利工程设施修复项目于今年4月前全部完成。


兴水利、除水害,提高抗御灾害能力,必须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一年来,阜阳市针对洪涝灾害中暴露出的短板,围绕淮河、颍河、洪河、泉河等河流治理,城市防洪排涝,水利涵闸修复等,深入谋划建设一批基础性、枢纽性重大项目,积极配合推进淮河重要行蓄洪区建设工程、沿淮行蓄洪区等其他洼地治理工程的前期工作,全力推进国家级重点水利工程建设。淮干王临段整治工程于去年10月26日开工建设,累计下达投资计划9.5亿元,截至目前累计完成投资5.43亿元。洪汝河治理工程去年11月24日开工建设,累计下达投资计划1.5亿元,累计完成投资0.81亿元。


把脱贫成果巩固好 把乡村振兴接续好


习近平总书记来皖考察时,对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十分关注,强调要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贫困地区走向全面振兴。


知重负重,迎难而上。去年,在灾情和疫情双重影响下,阜阳市突出阜南尤其是沿淮行蓄洪区这个重点,综合采取有效举措,如期实现8个县(市、区)全部摘帽、516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00.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这一历史性任务,颍淮大地上彻底消除了绝对贫困。今年初以来,阜阳市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过渡期内政策总体稳定,不断健全防范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



把脱贫成果巩固好,把乡村振兴接续好。走进阜南县林海生态技术公司,墙上的标语“养出来的新能源 种出来的天然气”格外引人注目。阜南县政府与林海生态技术公司合作实施的农业废弃物沼气与生物天然气开发利用PPP项目,是当地发展循环经济、推动乡村振兴的重点项目,利用秸秆、畜禽粪污、餐厨垃圾等,年生产生物天然气5000万立方米、有机肥20万吨,可消耗177万头猪粪污、县域内25%的秸秆,既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又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益。


作为粮食年产量超百亿斤的农业大市,推动乡村振兴必须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和现代农业经营体系。阜阳全面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广“优质粮食工程”助力乡村振兴“阜南样板”,形成“产、购、储、加、销”五优联动,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协同”的粮食发展新格局。探索建立农产品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加工流通、消费全程可追溯体系,对专用品牌粮食基地继续实行供种、耕种、管理、收获、销售“五统一”,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提高粮食溢价能力。从“百亿粮仓”到“千亿厨房”,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愈加坚实的支撑。


抢抓国家战略机遇 拓展空间积蓄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来皖考察期间,专门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指出一体化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强调要增强欠发达区域高质量发展动能。


作为欠发达地区,阜阳紧紧围绕党中央及省委赋予的新定位、新使命,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机遇,加快融入长三角“朋友圈”。


可用消毒液雾化消毒,可用紫外线消毒,可设定工作区域全自动运行……适应疫情催生的医卫市场巨大需求,复旦大学科研团队研发的专业级消毒机器人在阜阳复旦科技园投产,半年来已销售120余台。这是阜阳借力长三角大院大所提升创新能力的硕果。“我们采取上海、阜阳双基地、双中心运营模式,在上海设立科研成果前孵化基地,在阜阳承接科研成果转化落地。”阜阳复旦科技园负责人介绍,复旦科研团队为园区提供项目源泉和科技支撑,园区组建了总规模1亿元种子创业投资基金,支持初创型企业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政策、区位、交通、人口等多方面优势,吸引着长三角产业、科创等领域优质要素加快集聚,一批前景广阔的新兴产业项目在阜阳落地。在阜合产业园,总投资2亿元的上海祺力年产1000台高端礼仪车项目有望填补国产高端礼仪车市场的空白;在颍上县,总投资20亿元的赛拉弗电池片及光伏组件生产项目,将于下月初试产,达产后年产值可达50亿元,并为当地带来约2000个就业岗位。


组建6个长三角招商中心,大力开展“双招双引”;持续深化城市结对共建、城区对口合作、共建省际产业合作园区;选派多批优秀干部到沪苏浙党政机关、大型企业等跟班学习、挂职锻炼;推进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建成省级示范基地26个……阜阳全面加强与长三角中心区理念、机制和项目对接,在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中,发展空间不断拓展,发展动能更加强劲。



打造长三角“白菜心”


马鞍山市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三地一区”的重大展示窗口。



去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马鞍山市考察时,作出“把马鞍山打造成长三角‘白菜心’”的重要指示,将马鞍山的发展层次、发展要求、发展定位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该市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大的里程碑意义。


一年来,马鞍山市把打造长三角“白菜心”作为总遵循、总航向,将“白菜心”的内涵具化为生态优、产业强、活力足、城乡美、百姓富,以创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示范区为抓手,实施生态环保、一体化发展、产业转型、城乡融合、社会治理“五大提升行动”,政治生态、经济生态、社会生态、自然生态同步优化,环境质量持续改善,长江岸线美丽蝶变。今年上半年该市GDP为1222亿元,同比增长14.6%,增速居全省第四。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41.8%、27.5%。


保护修复生态 守护一江清流


一场秋雨后,长江之畔的马鞍山薛家洼生态园,空气清新、江风送爽。“以前这里脏得不得了,现在漂亮得不得了!”家住附近的65岁居民王宗富感慨。曾经,薛家洼一带,是非法码头和“散乱污”企业的聚集区,乱搭乱建、污水横流。经过整治,江面空阔清朗、滩涂绿意葱茏,成为百姓亲江亲水亲绿的美丽岸线。


去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薛家洼生态园,实地察看长江水势和岸线生态环境。他强调,要增强爱护长江、保护长江的意识,实现“人民保护长江、长江造福人民”的良性循环,早日重现“一江碧水向东流”的胜景。


“对于马鞍山来说,没有生态优先,就没有一马当先。”马鞍山市政府有关负责人表示,打造长三角“白菜心”,首先就是聚焦生态环保高水准,打造生态优的“白菜心”。“这既是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迫切需要,更是打造‘白菜心’的首要任务。”


一年来,马鞍山市勇当长江大保护的模范生,坚持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流域治理、源头治理、精准治理,一体推进治污、治岸、治渔;促进生态价值转化,加快推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整合长江东岸等生态文旅资源,打造长三角旅游胜地。



实现生态优,要啃“硬骨头”。向山地区是马鞍山的主矿区、城市的发祥地,但由于长期矿产资源开采,生态环境问题点多面广。当前,马鞍山市把向山地区综合整治作为创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示范区的“一号工程”,组建市、区两级工作专班,实施重点污染治理、生态短板补修等十大工程,举全市之力打好“向山大会战”。


今年,向山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成功获批国家首批EOD(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试点项目。矿山修复、基础设施提升等36个重点项目拉开生态“骨架”,智能制造、节能环保、文旅康养等新兴产业充实生态“内涵”……向山地区正成为马鞍山打造“两山”理念样板区的试验田。


全面绿色转型 同筑智造名城


“钢铁+智慧”,会擦出怎样的火花?走进被誉为“最强大脑”的马钢智园,一块块大型屏幕上数据滚动更新,生产指令从这里精准下达,生产现场实况尽收眼底。在宝武马钢集团,越来越多的“在线”“远程”“无人”操作,实现生产从经验依赖到数字驱动的根本性转变,大幅度提升了生产效率和产能。


“马鞍山以工业起家、靠制造业吃饭,工业的基因深深融入这座城市的血脉当中。当前,我们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需要创新驱动、数字赋能,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马鞍山市政府有关负责人表示,要聚焦经济发展高质量,打造产业强的“白菜心”。



一年来,该市深入实施产业转型提升行动,勇当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先锋军,强化“双招双引”,今年上半年新签约20亿元以上项目24个,其中50亿元以上项目8个;推进智能化改造,在全市推广宝武马钢智能化改造经验;推进改革创新,坚持“亩产论英雄”,对所有工业企业实行亩均效益评价并强化结果运用,差别化配置资源,做到扶优扶强、优胜劣汰,推进“标准地”改革,做到“拿地即开工”,推动项目建设提速提效。去年,该市共150户低效企业转型或退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亩均税收平均较上年度增长10.88%。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带来重大机遇。马鞍山市聚焦开放联动高水平,勇当一体化发展的排头兵,打造活力足的“白菜心”。


新型功能区方面,建设江宁-博望新型功能区,和南京市江宁区联合招商;省际产业合作园区方面,合作共建马鞍山青浦工业园等园区;围绕南京、合肥主导产业,加强产业链招商,形成郑蒲港新区半导体、慈湖高新区通信通讯、经开区绿色食品产业集群。上半年,该市实际利用省外亿元以上项目资金、签约亿元以上工业项目中,来自沪苏浙地区的分别占比54.6%、54.3%。


增进民生福祉 共建生态福地


在马鞍山,全长26.1公里的慈湖河被当地百姓称为“母亲河”。过去,由于沿线生产生活污水无序排放,造成水体黑臭。如今,经过“矿山修复、源头治污”“截污纳管、雨污分流”“整治河堤、完善设施”等综合治理,慈湖河告别黑臭,全部工程完成后水质将达到地表Ⅳ类水标准。步入慈湖河1号湿地广场,放眼望去,长河蜿蜒、曲桥卧波、风姿别具。近处,美人蕉、再力花、芦苇等水生植物让人赏心悦目。“环境好多了,我经常来这散步。”67岁的王必正老人高兴地说。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马鞍山市聚焦城乡建设高颜值,打造城乡美的“白菜心”,聚焦人民生活高品质,打造百姓富的“白菜心”。


一年来,该市勇当城乡融合发展的样板地。提升城市品质,加快建设全国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全面推进205国道沿线25.8平方公里开发整治,围绕宁马城际、巢马高铁建设优化城市布局等;打造“城市大脑”,建成政务服务“一朵云”,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推进乡村振兴,重点打造7个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全域建设美丽乡村。



“让马鞍山的老百姓过上高品质的生活,是我们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特别是马鞍山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在安徽稳居第一,更有责任和条件在推动共同富裕上一马当先。”马鞍山市政府有关负责人表示。


勇当推动共同富裕的先行区,该市坚持共同富裕方向,不断增进群众福祉。如加快棚户区、老旧小区改造步伐,去年以来实施76个棚户区1.2万户109万平方米改造,今年老旧小区改造数量达到115个,改造数量和投资规模居全省前列;扎实推进33项民生工程,每年办好10件市级民生实事;扩大优质公共服务供给,抓好就业、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养老等各项社会事业,获评全国居家和社会养老服务改革试点优秀城市;创新社会治理,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推深做实城乡网格化服务管理,让群众的安全感更有保障。


马鞍山市政府有关负责人表示,“十四五”期间,将奋力打造长三角“白菜心”,在推进长江大保护、打造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保障和改善民生上一马当先,力争到“十四五”末,“白菜心”建设取得突破性成果、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




勇当排头兵 开创新局面

——合肥奋力书写高质量发展答卷


8月的合肥,碧空如洗。来到壮丽的巢湖之滨,937万合肥人民厚重而难忘的记忆屡屡浮现:去年8月19日至21日,习近平总书记时隔4年再次考察合肥。他走上巢湖大堤,亲切看望抗洪救灾一线的部队官兵,慰问抗洪斗争中牺牲同志的家属;参观安徽创新馆,充分肯定安徽在推进科技创新和发展战新产业的成效;走进渡江战役纪念馆,缅怀革命先烈,重温革命历史。在合肥,习近平总书记还主持召开了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发表了重要讲话。


时光奔涌不歇,奋斗驰而不息。一年来,合肥市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引导各级领导干部以强烈的使命担当抓好落实,凝聚干群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强大合力,勇当先锋、勇创佳绩。


2020年,合肥市积极应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历史极值的汛情,攻坚克难、砥砺奋进,成功实现“全年过万亿、迈进二十强”奋斗目标。今年上半年,该市经济总量首次突破5000亿元,地区生产总值5203.5亿元、同比增长13.6%,增速居省会城市第4位。“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期间一系列重要讲话指示精神,为我们加快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明确的行动纲领、系统的方法路径。”合肥市委主要负责同志表示。


打造科创策源地 特色更鲜明


作为4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之一,合肥市坚持把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核心驱动力,集聚优势资源、塑造良好生态。


8月5日,合肥本源量子团队发布了自主研发的量子生成对抗网络算法,可实现图像处理指数级提升。该团队核心技术源于我国首个新型国家实验室——合肥国家实验室。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关心下,依托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该市着力打造量子信息国家实验室等“七大平台”作为创新发展重要抓手。截至目前,合肥市已布局建设11个大科学装置,数量位居全国第一,科创策源地特色更加鲜明。


4月底,国家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大会首次落户合肥。诸多创新成果转化,让科创更有力度和深度。目前,该市有效发明专利3.66万件,占全省比重超过34%。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国科大“托珠单抗”治疗方案、智飞龙科马重组亚单位新冠疫苗等技术和产品的成功研发与运用,展示了抗疫的中国速度和中国力量。



为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合肥市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构筑良好战新产业生态。今年上半年,该市战新产业产值增长39.2%,占工业比重57.4%,创历史新高。


去年以来,为贯彻落实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指示精神,合肥进一步推动长三角地区科创协同共进:深化上海张江、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创新合作,打造长三角科创共同体;建设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集聚1723台(套)仪器设备信息,已有1414家(次)单位租用;建立高校院所应用型科技成果资源库,发布成果1791项(次)。


擦亮最好的名片 治理更系统


“巢湖是安徽人民的宝贝,是合肥最美丽动人的地方。一定要把巢湖治理好,把生态湿地保护好,让巢湖成为合肥最好的名片。”去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合肥时,对巢湖治理提出明确要求。


一年来,合肥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决把打造最好名片作为重大政治任务、重大历史责任、重大民生实事,全面启动新一轮巢湖综合治理。


秋阳下的八百里巢湖,青山叠翠、绿水银光,一派壮阔的美景。“湖景拍出来就是‘大片’,都不用修图!”8月16日傍晚,合肥市摄影爱好者刘明指着刚拍的照片感叹。


系统修复流域生态是巢湖综合治理重要举措之一。合肥市将巢湖流域作为整体,实施治湖先治河、治河先治污、治污先治源、治源先建制等“四个优先”,统筹水陆、城乡、江湖、河湖,统筹上下游、左右岸,深入推进综合治理进程。


“总书记考察时要求,要坚持生态湿地蓄洪区的定位和规划,防止被侵占蚕食,保护好生态湿地的行蓄洪功能和生态保护功能。为此,我们在补齐基础设施短板上持续用力。”合肥市水利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一年来,该市接续实施巢湖综合治理各项基础性工程,大幅提升城乡污水处理、防洪调蓄能力。今年汛期,防洪工程提前外排巢湖水24亿立方米,确保安全度汛。



巢湖综合治理的可喜成果,必须加以巩固。为此,合肥进一步优化管护机制,在全国率先推行“河湖长+排长+警长+检察长+民间河长”“五长治河(湖)”模式,设立河湖长4185名、生态检察长19名、河湖警长493名、入河排污口治理长105名、民间河长675名,聘用护河员5542人,形成点、线、面结合的立体水污染防治体系。同时推行“田长制”,指导农业生产者合理使用农药、肥料,精准防控农业面源污染。


经系统治理,目前,巢湖全湖平均水质为Ⅳ类,国控断面考核全面达标,鸟类升至300多种。总面积100平方公里的环湖十大湿地已建成8个,重现百鸟齐飞、鱼跃人欢的美景。今年6月,巢湖作为唯一系统治理湖泊,入选国家第一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十大工程”。


当好忠诚服务员 群众更满意


在考察渡江战役纪念馆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任何时候我们都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都不能忘了人民这个根,永远做忠诚的人民服务员。


合肥市始终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自觉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最大追求,努力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惠及人民。


7月20日晚,合肥市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监测中心发现,市区一处燃气井内阀门漏气,可燃气体浓度超限。该中心立即联动供气单位协同处置,有效避免了一起可能引发燃爆的安全隐患。


水、电、气以及交通等设施,被称为城市生命线,在对其管理、监测、动态预警等方面,合肥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在国内率先建成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监测系统,运行4年多来,平均每月有效报警92.8起,提前排险6000多起。今年全国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要求全面推广城市生命线工程“合肥模式”。


“今年送考的家长少了一些,有些孩子都自行到考点。”谈起今年改革市区高考考区划分办法,合肥市民李晓娟连连点赞。为顺应群众期盼、更好服务考生,今年,合肥市相关部门将单一高考考区拆分为4个分考区,让考生从“全城跑”变为“就近考”。


完成6处拥堵点治理,市区免费停车时间增加至30分钟,科学合理短截修剪意杨5万多株,开工建设既有住宅加装电梯212部……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合肥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实施重点民生项目27项、微民生项目512项,破解群众“急难愁盼”问题32项。


新时代,新征程,新气象。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合肥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不断提升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努力为加快建设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年回眸看变化


2020年8月18日至2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安徽,赴阜阳、马鞍山、合肥等地考察调研。日前,记者回访三市,用镜头展示一年来的新变化。


在阜阳市阜南县,经过全面检修的王家坝闸宛如“定盘星”守护淮河安澜;新建的王家坝抗洪纪念馆于今年6月29日开馆迎客,2000余件珍贵史料全面而生动诠释着王家坝精神内涵;曹集镇西田坡庄台积极谋划农旅融合,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在马鞍山,“爱护长江,保护长江”已成共识,长江岸线成为亲江亲水的城市生态客厅;去年12月15日,宝武马钢智园炼铁智控中心正式投运,这是目前国内炼铁行业“最强大脑”,公司各产线高效稳定运行,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屡创新高。




在合肥,安徽创新馆“秀”出更加丰富高端的创新成果,令人目不暇接;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渡江战役纪念馆里全景展示“百万雄师过大江”场面,吸引数以万计的参观者前来寻访红色足迹。




新时代,新征程,新气象。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全省上下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正努力谱写着经济强、百姓富、生态美的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新篇章。


来源:安徽日报

编辑:陈树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