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对革命老人的遗愿实现了

安徽日报 2022-08-11


“我们都是中国共产党的普通党员,毕生从事革命工作,我们死后,不发讣告,不开追悼会,不向遗体告别……人民育我终一生,情深似海难回报。愿将遗体捐医学,聊为民利尽绵薄。”这是2005年流炜和丈夫陈清伦在自己的遗嘱上所写上的一段话。两位老同志留下遗嘱,逝去后将遗体捐献给国家,用于医学研究,并将有用器官无偿捐赠给有需要救治的伤员。


2014年7月11日陈清伦去世,2022年7月13日流炜去世,他们的女儿陈静怡遵照父母的遗愿,先后为他们办理了遗体、角膜捐献手续 。


陈清伦、流炜所撰写的遗嘱


“我的爸妈都是革命战士,跟着部队跑过不少前线报道,经历过很多生死时刻。正是这样,锻炼出一种谦虚、朴素、平和的品质,生活节约,剩菜剩饭都不愿扔掉,对自己的功劳十分低调,不愿意张扬。”回顾两位老人的一生,陈静怡介绍,陈清伦1944年参加革命工作,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华野12纵队新华社前线支社记者,皖北日报记者组长、皖南大学党办秘书、合肥工业大学水利系总支副书记、合肥工业大学校纪委副书记等职。流炜1944年参加革命工作,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安徽日报编辑组副组长、马鞍山日报社副总编辑、皖南大学党办秘书、合肥工业大学校医院指导员等职,为新闻战线及校医疗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陈清伦(左)、流炜(中)与儿子留影


“我父亲曾在1947年随华东野战军第十一纵队暨苏中军区和对敌斗争时,曾任新华社苏北前线支社记者,负责报道战士们的战斗场景。”陈静怡谈到自己的父亲,感叹到父亲作为战地记者,深入前线观察战士们的战斗作风,真实记录重大的战役行动,可谓是九死一生,但这些父亲很少提及。后来是在杂志上才知道父亲这件事。


“我父亲和母亲都是经历过战争,他们的这种坚韧的品质也感染着我,所以一直以来,父母对我的要求也是十分严格。”陈静怡回想自己的父亲,饱含热泪感慨地说道。



2005年的某一天,陈清伦、流炜叫女儿陈静怡来签字。“那天父母立下捐献遗体器官的遗嘱让我签字,我也很吃惊,老话都说入土为安,父亲却说‘听我的就是孝顺,去世后一把火烧了多浪费,捐出去可以为医学事业做贡献’。”陈静怡说。


“我记得我爸爸走的前几天,凭借着最后一点力气,他艰难地抬起手,点了点床头柜。想告诉我们,一定要按照他的遗愿办事。”陈静怡谈到,父亲离世时已经88岁高龄,父亲的遗体和角膜也顺利地捐赠给安徽省红十字会遗体(器官)捐献中心安医大接受站。随后几天,父亲的角膜也顺利移植到了患者体内,让患者重建光明。


2015年,流炜补充遗嘱内容,“我死后即通知安医大接受遗体”。


2021年12月,流炜身体不适,女儿陈静怡送她去医院检查,诊断为三级心衰。那时流炜已经96岁高龄,出院后一直在家静养。流炜对家人说,到了走的那一天,一定要按照自己的遗嘱,捐出遗体(角膜)。


“他们是最好的父亲和母亲,在生命离去的最后一刻,做出的榜样让我们铭记在心。”7月13日凌晨,流炜在睡梦中离世了,按照她的遗嘱,陈静怡和丈夫立刻联系安医大遗体接受站,捐献了母亲的遗体和角膜。


“两位老人的捐赠举动十分触动我们,作为老党员,他们带头捐献,以自身做法感染更多人加入捐献志愿者行列,真正让自己的生命实现接力。”省红十字会遗体器官捐献中心安医大接受站副站长付杰说。


出品:皖派工作室
监制:吴晓征 杨飞
文/视频:罗晓宇
剪辑:王珂
编辑:何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