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山疙瘩”变身“金疙瘩”,秘诀在这里→

安徽日报 2023-02-12
靠山吃山。
大别山区如何依托自身资源,做好产业振兴大文章,让茶叶、板栗、竹笋、药材等“山疙瘩”成为市民欢迎的“金疙瘩”?
近日,记者赴金寨部分乡镇蹲点调研,一探究竟——






茶叶








高标准种植,提升加工工艺


地处大别山腹地的金寨县,是安徽省老茶区之一,也是中国名茶“六安瓜片”的原产地和主产区,茶产业发展基础良好。全县现有茶园22.7万亩,茶叶产量1.5万吨,综合产值35亿元。茶产业已成为该县的支柱产业,全县有20万人从事茶叶生产经营,是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手段。


“全军村以茶产业为特色,家家户户都种茶,但多是小作坊经营,用土锅炒后卖给茶贩子,品质和收益都很低。”金寨县全军乡全军村党支部副书记杨丙武说。这几年,通过引进龙头企业,改造了高标准茶园,改进了茶叶品种和种植方式,提升生产加工工艺,“老产业”散发新魅力。


“以前茶厂的制茶机是烧柴的,烟大、温度不好控制,茶叶的品质也不好把握。这几年我们全部完成了‘柴改电’,改造成清洁化的流水线。炒出的茶品质更好,效率大大提升。以前一个茶季也就做个1万斤干茶,现在流水线一天就能加工1万斤茶。”金寨大团山茶厂负责人陈阳介绍。


“我们在全县茶园实施了‘两个替代’行动,即有机肥替代化肥、生物防治替代化学农药,致力于生态茶园建设,全面提升茶产业发展水平,促进茶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金寨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江桦表示,该县还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加强茶产品质量监管,开展有机茶认证,有力推动了金寨县茶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药材








药旅融合,全产业链发展


金寨是中药材产业大县,中草药资源丰富,野生药源多达237科1363种,有“西山药库”之称。
以金寨县斑竹园镇为例,全镇中药材种植面积超过6000亩。“目前全镇中药材种植以农户零散为主,缺乏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短。”斑竹园镇农管中心主任徐生权认为,中药材产业虽然是当地主导产业,但始终处于自发发展阶段,以零散的小农户为主,规模小,基本上停留在原材料生产的阶段。这几年镇里陆续建起了5家切片厂,开始从事中药材的初加工。
“为促进产业升级,金寨县将中药材列为重点发展的特色产业,加大中药材产业扶持,加快药旅融合基地建设,带动中药产业全产业链发展。”金寨县中药产业发展中心主任杜继甫介绍。目前该县中药产业经营主体发展到465家,加工企业195家。






灵芝








提升价值,向深加工延伸


金寨灵芝产业基础好,全县灵芝加工企业占全国三分之一,灵芝孢子粉的市场份额更是高达60%-70%。


在金寨县的中药材产业园,云集了不少灵芝加工企业。芝神堂董事长赵伟介绍,大别山区中药材资源丰富,他的父辈就有不少以贩卖药材为生,到江浙沪走街串巷销售药材。受父辈们影响,毕业以后的赵伟来到上海从事中药材销售,利用电商平台销售孢子粉,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随着市场的发展,仅靠卖原材料附加值太低,利润透明,一吨只能赚几千块钱手工费。产业要发展,必须要向二产深加工延伸。”赵伟说。2016年,当地招商引资,赵伟回到了家乡投资建厂,从事灵芝深加工。


“目前我们主要加工孢子粉、孢子油和胶囊,年产值超4000多万元。”赵伟向记者透露,卖孢子粉、灵芝的原材料利润不到10%,但是通过深加工,毛利润可以提高到50%以上。



补齐加工短板
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


金寨特色产业现状,只是安徽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缩影。


“我省农产品加工企业虽然数量多,但规模和质量不高,农产品深加工能力弱,大生产、小加工格局尚未完全扭转。”省农业农村厅乡村产业发展处处长杨亚明表示,截至2022年,全省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达83家,低于河南省102家,远低于山东省130家。


“要按照‘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的理念,坚持初(粗)加工、深加工、农业废弃物加工递进的思路,抓好农产品加工业。”杨亚明表示,通过初(粗)加工,主要解决仓储物流、减损保鲜、分级分选的问题,可以实现产品增值在20%以上。精深加工是食品加工和食品制造,解决农产品精深加工、提质增效的问题,可以实现产品增值60%以上。农业废弃物加工,解决变废为宝、节能减排、环境污染的问题,可以实现产品增值高达3倍以上。


要鼓励和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中小微企业发展农产品初(粗)加工,补上农产品精深加工短板,提前做好预制菜等新产业谋篇布局,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废弃物加工。通过加工业发展,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让越来越多的“土特产”走出深山,走向全国各地。

出品:安徽日报走江淮融媒体工作室
记者:范克龙 见习记者:许昊杰
摄制:顾亦飞
编辑:王嵌 罗广心


文章好看 请点这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