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高铁”要来啦!千年古城惠州河源“再握手”
惠州北上,乃客家古邑、万绿河源。
河源是岭南文化发祥地之一,
自秦置龙川县至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
南越王赵佗曾担任龙川县首任县令,
是岭南开发最早的地区。
历朝历代,
大量中原人士南下岭南,
部分留在今河源五县一区内繁衍生息,
中原文化与百越文化交融发展,
最终形成一种内容丰富、开放包容、
独具地方特色的河源客家地域文化,
是为“岭南文化发祥地之一”。
在惠州博物馆,展示着在惠州境内出土的一批恐龙蛋化石,让众多孩子很感兴趣。但全国出土恐龙蛋化石最多的地方,要数河源。
1996年3月6日在东江边发现第一窝恐龙蛋化石至今,河源已抢救、发掘16000多枚恐龙蛋化石。
河源还陆续发现了8具恐龙化石,其中7具恐龙化石被正式命名为“黄氏河源龙”。
河源市区南端的2.26平方公里保护区内,裸露的恐龙蛋化石数量之多、品种之丰富在世界上绝无仅有,河源也因此成了恐龙蛋化石藏量全球第一、恐龙蛋化石馆藏量最多的地方。
因为恐龙蛋化石数量之巨,2005年,河源市博物馆获颁第3届吉尼斯世界纪录证书,河源也被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层与古生物中心授予“中华恐龙之乡”。河源恐龙博物馆是中科院在广东地级市中首个直接授牌的国家级博物馆。
赵佗曾被毛泽东称为“南下干部第一人”,20岁出头就成为大秦帝国南征岭南大军副将;平定岭南后,出任龙川首任县令;秦末乱世,已成为南海郡尉的赵佗,趁机吞并桂林、象郡,建南越国,裂地封王,君临岭南。
龙川学宫。河源日报供图。
古龙川是南越王赵佗的“兴王之地”,也是他开发岭南、播种中原文明的“试验田”。任龙川县令和南越王期间,赵佗细心呵护早在新石器时期以前就萌动绽放的岭南文化嫩芽,并大量施予中原文化中的有益养分,为兼具中原文化与海洋文化之美的岭南文化的形成、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龙川县佗城。河源日报供图
赵佗在岭南推行“和辑百越”的民族融合政策,让岭南有了较长时间安定团结的局面,对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起着直接的推动作用,促进了中原文化与以南越族文化、骆越族文化和西瓯族文化为主体的南越国内的“百越”文化的融合。有了这一基础,才使南方各越族最终大多融入了汉族大家庭。赵佗奠定了汉越文化融合期的基调,是岭南文化形成中的极为重要的环节。
随着历代客家人的迁徙,河源与惠州不仅是客家人主要集聚地,也是东江岸边的重镇。
东江穿惠州城而过。惠州东江图片社供图
旧时河源水运以东江为主干,上游可达龙川、和平,下游至惠阳、博罗,长年船只不绝。自秦以来,尤其是唐宋年间,由于东江航运发达,更成了一条交通大动脉,而这条大动脉的节点,便在龙川。清代中叶,佗城占漕运、盐运、河务三大政要之利,经济形势更是达到鼎盛。保存至今的龙川老隆镇福建会馆,建于清朝初期,是龙川县闽籍坐贾行商投资兴建的同乡会址。根据《嘉庆重修一统志·惠州府》记载,作为“三省咽喉,四州门户”,周边省市都在龙川建有会馆,有力地证明了龙川“为水陆舟车之会,闽粤商贾辐辏”的商贸中心地位。
河源交通四通八达。河源日报供图
赣深高铁河源东站。河源日报供图
短评:党媒联动让城市更“灵动”
11月17日上午,赣深高铁五城党媒联动暨“五城耀粤赣 融抱大湾区——走进多彩河源”大型联合采访活动正式启动,将强化媒体合作推动沿线城市互融、互利、互补、互学、互鉴,助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双丰收”。
发展新蓝图中,展现党媒担当。党媒联手发出权威声音,积极探索媒体融合创新模式,将助力赣深高铁沿线城市进一步突破发展空间,加速发展理念和模式革新,推动发展资源要素优化组合,充分体现了党媒在新时代发展中的导向作用和创新意识。党媒联合采访不仅突出了沿线城市整体发展优势,也将深入挖掘各城市发展潜力,促进彼此精准发力、彰显特色,加速高质量发展。
赣深高铁在惠州设博罗北、惠州北、仲恺等三站,惠州枢纽门户优势进一步彰显。惠州丰富的发展资源、厚重的历史文化、秀丽的城市颜值在党媒联动中将更广为人知,有助于吸引更多“新鲜血液”注入工业投资、旅游观光、休闲消费等领域,在粤港澳大湾区“半小时生活圈”和粤赣两地“两小时经济圈”中扮演的角色更显重要。
党媒联动,助力城市发展富于变化,更显“灵动”。党媒主动创新、联手协作服务高质量发展,赣深高铁沿线经济社会发展更具想象力。(捋事春秋)
关注惠州日报视频号
看好玩又温暖的视频
采写:赣深高铁五城党媒联合采访团记者谢宝树 李向英
编辑:刘建平;实习生:魏慧端
审核:陈正元、温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