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他们辱华时,我们该做傅满洲还是李小龙?|灰狼专栏
连日来,似乎帝国主义亡我之心愈演愈烈。
我们的应对策略是“打回去”、“抵制”、“封杀”。
其底色,全是硬碰硬的暴力逻辑。可是,正如中国文明对海外输出的最大成就李小龙先生所推崇的那样,中华文明的特征是上善若水、兼容并包。
更何况,真正“自信”的强者,又岂会在意外界的非议?
如果只剩下了怒不可遏及对抗封杀,如果辱华者只是基于我们强大的武力或庞大的市场而投机地“改正”,这样的反“辱华”,会不会适得其反?
从李小龙到傅满洲:
“辱华”意味着什么
文|灰狼
作者简介:大学教师,电影学博士。
01
最近,“辱华”风波尘嚣至上。
范思哲、蔻驰和纪梵希等品牌相继被举报。稍早,迪士尼/漫威也因为电影《尚气》而深陷舆论漩涡,有影迷给出演该片反派“满大人”的梁朝伟写了一封公开信,抱着从此拉黑的态度,劝他“回头是岸”。
梁朝伟不止一次演过反派,图为他在《色戒》中饰演的汉奸易先生。
再加上韩国小球员踩踏足球奖杯事件、游泳世锦赛上的孙杨风波、热播剧《亲爱的,热爱的》的地图事件,都证明“辱华”已经进入新的活跃期。而相对的,网友们热情高涨,一定要跟辱华份子斗争到底,连带着让一众坐拥无数粉丝、身负众多品牌代言的明星们都如惊弓之鸟。
因此,无论你是想逼梁朝伟先生表态,还是同情他的处境,恐怕都必须先搞清楚几个问题:什么是辱华?为什么要辱华?为什么最近老有人在辱华?
易烊千玺、杨幂、刘雯等明星纷纷与辱华品牌解约。
02
就第一个问题来看,“辱华”意味着几点:发表政治不正确的言论、丑化中国形象、辱骂讽刺中国和中国人、玷污中国国旗国徽护照等国家象征、制造发售涉嫌分裂国家的文化产品等等。
以漫威的《尚气》为例,我们可以将其涉嫌辱华的行为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故事里的反派“满大人”的英文名为Mandarin(普通话),涉及对中国的直接影射攻击;第二,影片的主角“尚气”以著名功夫巨星李小龙为原型,但他又是著名“黄货”符号、辱华形象“傅满洲”的儿子,涉及丑化中国人;第三,“尚气”最终弑父并加入复仇者联盟,可以被理解为归附美国的“投敌行为”;第四,该片反派“满大人”的原型为“傅满洲”,而华人影帝梁朝伟接演该角色,有辱国格。第五,该片男女主演形象不佳,仍然代表欧美对于中国人相貌、气质的刻板印象。
《尚气》主人公漫画原型灵感来自于李小龙经典双节棍造型。
这些罪名累积下来,几乎可以判《尚气》死刑。虽然“尚气”本来是1970年代李小龙爆红之后,漫威与时俱进加以“高仿”的一个功夫超级英雄。不得不说,其实本来是李小龙扬威世界的证据和副产品。但事已至此,想要挽回败局,漫威显然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辱华”的代价是中国市场的危机,这是范思哲、蔻驰、纪梵希和漫威等跨国公司不愿承担的后果,也是全球跨国资本主义的运作逻辑:没有什么“政治正确”,只有“经济正确”。至少在贸易战上升为更严峻的版图政治之前,跨国资本主义的首选姿态仍是求和。
奢侈品牌D&G2017年“D&G 爱中国”的广告硬照涉嫌丑化中国人民。
03
经过《尚气》事件的发酵和科普,傅满洲这个面目狰狞、心肠歹毒、走路没声、无恶不作且又绝顶聪明的华人恐怖主义份子的形象,再次变得家喻户晓。
从文化历史上来看,傅满洲的确能跟弗里茨·朗的马布斯博士、DC宇宙的小丑或者罗琳魔法世界的伏地魔等邪恶反派分庭抗礼。
显而易见,傅满洲不是一个空洞的能指,而是一个“辱华”的具体形象。关于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要辱华的问题,傅满洲这个形象最具有参照性。
漫画中的华人恐怖主义分子满大人。
我们可以简单拆分一下“傅满洲辱华”的几个阶段:首先是1913年英国作家萨克斯·罗默创造傅满洲这个形象到一系列以其主题的默片的拍摄,属于“黄祸论”以及美国排华法案的时期,这种辱华属于西方对自己不了解的中国的妖魔化想象;其次是二战后的冷战时期,一系列傅满洲(克里斯托弗·李饰演)电影问世,这代表着西方对赤色中国的恐惧和污名化,而漫威的操作则是先在“钢铁侠”系列漫画里创作了一个傅满洲的山寨款“满大人”,而后又在“尚气”系列漫画里,把尚气设定为傅满洲之子,李小龙和傅满洲这一对华人之光和华人之丑,被拉郎配在了一起。
在后冷战时代的21世纪,上至漫威影业下到漫威粉丝,都开始极力撇清“满大人”“傅满洲”的关系,甚至在漫威的《钢铁侠3》中,“满大人”被移花接木改装为中东恐怖分子。
1968年电影《傅满洲之血》中的傅满洲由英国演员克里斯托弗·李扮演,扮相看起来是个阴险狡诈的亚洲人。
这些相对积极的线索,一方面证明国际反恐行动已经成为21世纪的主旋律,而另一方面中国与西方社会也在积极达成相互的文化理解。然而,突如其来的一场贸易战,让这一切归于尘土,在很多人看来,这场贸易战不啻于第二次冷战。而冷战的壁垒一旦重新树立,诸如“傅满洲”这样确凿的辱华形象就会幽灵再现,重新占据西方媒介话语的漩涡中心。
因此,傅满洲或者满大人的银幕回归,即便是一种巧合,它也微妙地与当前的贸易摩擦及政治局势有关了起来,仿佛是一种冷战重启的先兆。在这种时候,“辱华”的“辱”字也显得过于简单了,西方对于“华”的态度,或许很大程度上是敌视的,但当然还混杂着畏惧、嫉妒、推崇等心理——而且,很可能其程度不低。
国际上近期频繁的“辱华”声调告诉我们,“辱华” 很可能是个事实,也很可能成为某种外部舆论格局内的主流声调。但造成这种纷争的原因,又可能是极为复杂的,决不止是西方文化的猎奇性假想或习惯性傲慢。这就像孙杨在游泳世锦赛上被对方拒绝握手和登台那样,他已经成为世界体坛最让人讨厌的运动员(之一),虽然技艺超群,他却丝毫没有赢得像姚明、李娜那样的国际尊重。
澳大利亚选手霍顿做出解释,暗指禁药风波。
04
也许,唯一能够改变西方对中国贫穷、野蛮、居心叵测之刻板印象的方式就是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输出符号。从这一点来说,李小龙是一个,也可能是唯一一个。
在1970年代,李小龙以《唐山大兄》和《龙争虎斗》等电影进击西方,在将中国功夫传播到全世界的同时,也将Kung Fu一词写入了英文辞典。无论作为武术家还是电影明星,他都赢得了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尊重,也成为一个持续输出的形象符号,今天我们在《北斗神拳》《杀死比尔》里仍然能够领略到他的威风。
《杀死比尔》中乌玛·瑟曼的造型致敬了李小龙。
李小龙获得尊重和认可,成为华人中凤毛麟角的国际ICON的原因,除了他拳拳到肉的真功夫外,也在于他能够将功夫和政治符号分开,他在书写一种个人英雄主义的同时,间接地为黄种人赢回认同感——这是文化符号生成和传播的必然顺序,反之则不成立,因为功夫无须和民族主义挂钩,更不必为意识形态所用。
在李小龙之后,成龙(虽然他的部分灵感来自巴斯特·基顿)与李连杰都沿着这条路取得国际成功,然而一旦他们被绑定为民族主义的代言人,这种纯粹的能够引发跨国认同感的元素便开始磨损甚至消失。
时至今日,李小龙仍然是外国人能记住的为数不多的几个名字之一。但在华语文化语境里,这个ICON像过时的老黄历,失去了往日的光彩。的确,我们开始了新时期的文化军备竞赛,但无论是票房近60亿的《战狼2》还是近50亿的《流浪地球》都无法撬动海外市场,也证明了意识形态加身的“中国力”推广,确实存在着某种壁垒问题。
成龙是另一位在西方世界获得较高认同度的中国明星,图为《尖峰时刻》剧照。
05
满大人+尚气,或者干脆说就是傅满洲+李小龙,这种搭配无疑是漫威电影宇宙的逻辑,将最负盛名的两个华人文化ICON组接在一起,以兑换注意力经济。但这种组合,还能被阐释为傅满洲的纯阴和李小龙的纯阳,能够嫁接出对中国太极图说的文化理解,或者龙纹身在传递某种“坏血”。这意味着愈演愈烈的文化阐释在主宰着一些经济故事,或者当下的话语审查正在激进地批判旧有的话语。
这就是为什么最近才出现第三个问题,即如此多且频繁的辱华故事轮番上演的原因,事实上这些“政治错误”的文化商品一直存在,地图事件和辱华言论在外圈也一直存在,但这种大规模的检索、批判并逼其认错表态,实际上是舆论引导、文化护旗手越来越多、网络监察愈发完善、举报系统逐渐成熟的后果。
如此来看,李小龙和傅满洲,一个如同开放回路中的枢纽,一个像是堵塞开放回路病毒。对漫威这样的从事文化剥削事业的跨国企业来说,前者是积极的,后者是消极的,积极认错必然也是明智之举。或许在某种程度上,他们会和范思哲、蔻驰、纪梵希一样认为这是华人舆论在“小题大做”,但是互联网和潜在市场的压力终会让他们就范。
加拿大华裔刘思慕饰演尚气,但这部东方面孔主演的英雄大片并未获得像《花木兰》一样的好评。
如今,在电商取代传统贸易的时代,一些国外奢侈品仍然不愿意进驻中国电商平台,理由是假货仍在泛滥,缺少真正有效的管制措施。假货在某种程度上,属于西方人眼里的傅满洲逻辑,因为这是一种劣币驱逐良币的活动,就像某种会传染的病毒,能抗拒全球网络的开放回路,甚至取得贸易顺差。
与此同时,源源不断的奢侈品海淘行业,证明某种高额的关税确实是不寻常的地方,这种壁垒或许就是贸易战的根源——无论冷战还是贸易战,终究是开放回路与闭合回路之间的战争,而与之平行的国民精神战争,则是内网和外网之间的战争——互联网至今都被分割开来,一如冷战时代的柏林墙。
何况,这种市场战争并不是等价的存在,就像对方可以宣判某国产手机的死刑,但我们却无法做出相同的回应——你无法想象掌握了计算机软硬件核心技术的英特尔、微软、高通、苹果、谷歌等被全面逐出中国市场的情形,除非我们能够退回到蒸汽机时代。
不知道漫威最终是否会对满大人一角的设定做出调整。
所以“辱华”需要从多方面进行理解:第一,“辱华”是否已经是一种普遍的国际现象或者既成事实,而这现象和事实的根源又在哪里?抛开那些纯粹的恶意和偏见,那么,是不是还有一些来自境外的负面评判是促进我们躬身自省的、有建设性的外部刺激?
第二,面对林林总总的“辱华”,我们到底应该持有什么样的态度?是睚眦必报?还是韬光养晦?或者一笑了之?毕竟根据性质和程度的不同,某些“辱华”行为当然难以原谅,需要上升到官方通道去处理,而相应的,另外有一些言行,或许并不需要对其激烈反应。尤其是,如果我们寄望于外人改变对我们的负面印象,高度的对抗、抵制、惩罚姿态,会不会反而导致事与愿违?
2018年北美大爆的全华裔主演玛丽苏爱情片《摘金奇缘》也反映了西方世界对华人的另一种刻板印象。
第三,在此间越来越彰显的民族主义情绪、举报风潮的大背景下,“辱华”是不是已经成了一种新型的文字狱?算上其他活跃于互联网平台上的各种举报行为,以意识形态来定罪,几乎成了今天不少国人津津乐道的危险游戏,然而,历史已经告诉我们,“思想罪”“文字狱”所带来的灾难,不仅是对文明的瓦解,也是对人性的毁灭。
在“辱华”的诸多风波里,傅满洲成了李小龙的一面镜子:文化的跨国传输终究是一种去意识形态的东西(就像李小龙),而一旦将文化捆绑在意识形态上(就如傅满洲),就必然会为其所缚。
实习编辑|郝伊任
排版|透纳
THE END
【枪稿系头条号签约作者】
枪稿个体户,点击不迷路
点击枪稿→右上角···→星标⭐️
相关回顾:
工作事宜请联络微信:paperbullet
©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 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