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书页的她们,听说过《华氏451》吗?|杨时旸专栏
一则地方官衙的新闻之截图,在这两天被传播和被讨论得沸沸扬扬。
其实“收缴/清理/销毁”这一连串行为,早就是本国的日常景观之一,没什么好惊讶好置喙的。
无非这一次就是明明可以送回印厂变成纸浆的,却变成了一团火。
然后也确实点燃了一团火。
没想到,我们真的见到了华氏451中的事
文|杨时旸
作者简介:普通影迷,媒体编辑,纯粹写字,不混圈子 ,某种程度上相信娱乐新闻里潜藏着人们的潜意识以及一个时代的病理。
1
在传统节气“大雪”的第二天,天寒地冻的时节里,一个小小的火堆悄悄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燃起那团火焰的是一些按照规定从图书馆被清除的“非法的”或者“不合时宜”的书籍。两个女性在火堆旁,一蹲一站共同完成了这次作业任务。这个任务好像是此前一段时间进行的,只不过这两天才在互联网上被人发布或者重新发现,但无论如何,这个由书籍燃起的小火堆也燃起了一阵小小的舆情。
美国作家雷·布雷德伯利的名著《华氏451》已在我国多次再版。华氏451度是纸张的燃点。
那舆情指向什么,可想而知,文明世界的人们对于“焚书”这件事有着本能的抵触和不可遏制的联想,很多人觉得它的象征意义远大于这事件本身,所以,这个发布于图书馆官方专业网站上的宣传性新闻很快就又被删除了。
一些人乐于把这件事进行延展,联系历史又放眼未来,实际上,谁都知道,这是个地处西部偏远地区的县级小图书馆,做出这种所谓“低级红高级黑”的事,实属玩砸了,她们非要表演性的拍照留念,还当做宣传范本向上供稿,结果弄巧成拙。
2
大多数人关注“焚书”的象征、预兆或者诸如此类的一些东西,说实话,我不太相信这样的事情真的会有所蔓延,相比于这些,我更关心照片中的那两位女士。因为她们是具体的实施者,人们永远也不会知道当时和如今,那两个人心里到底在想些什么,又发生了哪些心理变化。
《华氏451度》(1966)是弗朗索瓦·特吕弗的第一部彩色长片。故事发生在未来,那时,书籍因为有启迪人心灵的作用,而被视为全民公敌。
从照片里看,那两位在火堆旁的女士,一个年长一些,一个年轻一些,即便年长可能也不过四十多岁,年轻的还是个小姑娘的样子,她们穿着牛仔裤,粉色外套,从模糊的图像中判断,年轻女孩穿的可能是一双斯凯奇运动鞋——一个源自美国加州的品牌。某种程度上说,一个人的衣装是部分价值观念的外显,所以,从这个角度判断,她们两个人都过着正常的生活,一种现代文明的,由牛仔裤和运动鞋构筑出的审美。
所以,我对这样的两个人愈发有着着迷般的好奇,比如,她们当时是否知道自己在做些什么?她们在被拍下那幅照片的时候,是否听从摄影师的建议摆布出几组不同的表情供其选择?摄影师又是谁?或许是她们的同事吧,这个人又是否知道自己参与的是一桩怎样性质的事件?
作品被分门别类,按时烧毁。有关部门相信,把文学、哲学书籍烧掉,大师们的思想也会随之灰飞烟灭。
那一小堆被焚毁的书,这两位女士是否阅读过?如果没阅读过,她们是如何决定自己的行为,又或者她根本不需要判断和选择,这不过只是上级交给的任务和工作,是只需要服从和执行的一桩行动。在被拍照留影前,她们犹豫过吗?忸怩过吗?或者觉得这理所应当吗?在红绸标语前,在巍峨大楼前,她们可曾想过,自己漫长的未来人生中,这张影像将永久留存,四处传播,供人品头论足,换句话说,她们将被嵌入历史,以一种她们完全无法预料的方式。
3
按照常理判断,她们应该是两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基层员工,需要按时上下班,向领导问好,与同事聊天,完成一件一件上级交代的任务,这一次的焚书在她们心里或许也是诸如开会,学习,发放文件等等性质一样的一件活计。她们想着要完成,然后下班回家,但怎么会引发如此轩然大波呢?
如果她们是普通人,不是什么所谓文艺青年,也不是什么所谓知识分子,不会胡思乱想的话,她们应该不会联想到那个著名的什么烧书烧人的句子,同时,她们或许没有读过和看过《华氏451》这部小说与电影,不一定知道什么叫反乌托邦。以最大的善意去推测,她们想着的应该是,配合完成上面交代的一项工作还会有错吗?
普通的工作人员执行上级命令,烧毁书籍,群众们纷纷围观,不以为意,这是个映照了当下现实的场景。《华氏451》的故事于2018年重拍,人们对于思想控制恐惧的始终难以消弭。
如今,舆论的小小风暴里,她们或许会陷入短暂疑惑,这疑惑将导向什么?导向反思吗?反思自己,反思系统,反思舆论?可能会,也可能不会,可能这舆情会让她们清醒一些,也可能反而让他们坚定了自己焚烧一些文字的必要决心。又或许什么都不导向,她们周一仍然会照常上班,领导可能会和她们谈话、安抚,在会议上做一点警示,然后事情就过去,她们两个会从书籍焚烧者的身份蜕回普通基层员工,中午站在食堂边互相询问,一会吃什么?那个剧里的韩国欧巴帅不帅。
就像我们每个人一样。
4
她们都有家人吧,父母,孩子,丈夫,男友,那舆情之后,亲密的人会向她们问起吗?对于她们做的一切,会鼓励、批评或者嘲讽,还是开开玩笑,当做什么都未曾发生?真的,这太令人好奇。
《华氏451》(2018)中的消防员男主最终从麻木愚昧走向觉醒,和其他人反目。
在人工智能尚未完全取代我们的以前,任何一项工作都需要一个个具体的、肉身的人去完成,脏的、累的、阳光下的、暗地里的,无论什么工作,都是有人部署,有人策划,有人执行,最基层的具体执行者对所做的一切感受力是最直接、最强烈的,那部著名的电影《天空之眼》向我们展现过那一切,具体操作按下导弹发射按钮的士兵永远比坐在会议室里发布命令的官员更加受到内心折磨。
而我们在生活中,经常看到一些荒诞的事,那些具体执行这些荒诞事情的人们,到底是否曾感受到一点点困惑呢?荒诞的事情发生之后,一些人都愿意将其引向宏大的思考与思辨,但每一次,我都本能地好奇于那事件中一个个具体的人。他们过着怎样的生活,看什么电影,读什么书,谈恋爱的时候是怎样的状态,是否追星,看不看综艺,去旅行时想些什么,生活中是否也发牢骚,面对不公是否也会义愤……?
《天空之眼》中,士兵只能按领导的命令行事,没有其他的选择权。普通人与上司也大抵是这种关系。
想不出来。真的。想不出来。“他们”就是“我们”,却又这么近,那么远。
如果那照片中蹲在火堆旁的是我的家人,父母、妻子、子女,当他们回到家拧开房门,我们四目相对的时候,我会说些什么,会发生怎样的对话?当作什么都没有发生过,把情绪伴着饭吞咽下去继续生活,还是会做一些了断和重启?我不知道,不敢想,也不想去想。
现在,出于环保、防火和移风易俗的原因,各地都在想尽办法禁止人们在丧礼上动用明火焚烧纸张,总会在新闻中见到有城管队员冒着被家属辱骂殴打的风险用灭火器喷灭纸堆,但是这一次,这一堆小小的火苗,在燃烧的过程中没有被打扰,反而被悉心记录了下来,不知多久后会被人遗忘。
编辑|浪浪
排版|馒头
THE END
【枪稿系今日头条签约作者】
枪稿个体户,点击不迷路
点击枪稿→右上角···→星标⭐️
相关回顾:
工作事宜请联络微信:paperbullet
©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 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