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1年3月31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一件艺术品是怎么变成封杀事件的 | 郝建重读经典

郝建 枪稿 2021-03-31




郝建教授总结道,文工团女兵、女护士、国民党女特务是某些老干部们的三大性幻想对象。


而冯小刚在《芳华》里,便将文工团女性的美丽与性感一一展现。


除此之外,戏里“活雷锋”频频被时代玩弄,戏外该片的放映之路也一波三折。


下文就来说说,《芳华》是怎么差点演变成政治事件的。



郝建教授带你重温旧梦

中国电影倒退三十年,是这个水平

站街女怎么修理直男癌

让情敌变同志,这个姐姐是怎么兴风作浪的



《芳华》:性感怀旧写爱情,暴力美学引祸端


文|郝建


作者简介:北京电影学院教授,现任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访问学者。


《芳华》中人体的美、容颜的美、舞蹈的美都十分自然、无痕迹地与历史陈述和情感归属、价值取舍融合在一起。意识形态成功征用了美感完成对红色记忆的书写,写的是记忆,说的却是当下。


自由意志掌控的伦理情感,或许也会与人体和艺术形式的美感两情相悦。音乐舞蹈的形式美感,爱情温情和爱情纠结困境的真实呈现、优美呈现,在《芳华》里如珍珠散落、不时闪光。在今天,在冯小刚的文工团美学中,似乎可以看到红色记忆芳华永驻。


性感观赏与暴力美学


导演用文工团员的故事,串连起舞蹈、音乐的唯美场景和优美、性感的人体展现。当然这种唯美是在某一个风格领域、趣味方向上被辨识和享受。从视觉处理上说,影片大量使用饱和色,倾向使用原色的画面,这是文革中的宣传画的色系和色调,这类色彩处理目的明确,具有比较强化的视觉冲击力


优美的人体,舞蹈的形体构成了大量视觉吸引力场景。这些女孩优美面容和柔美舞姿与男性青春的面孔、健美的躯体彼此穿插,构成了性感观赏的丰富完美对象。在一定的风格需求中,这种经过加工的文革色调和宣传队舞蹈场景有永恒的魅力。

《芳华》通过大量的吸引力蒙太奇,带来巨大的视觉冲击力


影片有许多地方设计了醒目而有力的吸引力蒙太奇,非常强烈地指向了特定主题。如表现毛泽东先生逝世,是用一块黑布铺天盖地以慢动作从空中缓缓降落下来,盖住了文工团门口那巨大的毛泽东画像。那幅画像本身也是一种经过夸张处理的吸引力蒙太奇。它的视觉风格颇为强化,用红漆做底,画左是和蔼微笑的毛泽东侧面像,画面的右上角有党旗的标识:镰刀斧头。


说它是杂耍性处理,是因为其实文革当中不大见到这种把毛泽东像与党旗合二为一的画面处理方法。黑布从天而降遮盖住毛泽东画像似乎是传达出一种悲怆之情,那似乎是发自肺腑的一声叹息。这或许是普通老百姓当时的哭号声的视觉翻译:天塌了。

黑布的从天而降表示:天塌了


在影片后段,文工团大院的毛泽东画像被换成了可口可乐广告,依旧是巨幅画面,依旧是大红色基调。这两个形象都是安迪·沃霍尔画过的。根据我对安迪·沃霍尔做的人格侧写(profile),他也是陶醉于毛泽东的恣意挥洒语言,被毛的权力感和强力破坏规则的势头所慑服。


如果与《芳华》的叙事结合看,这些毛泽东巨幅画像与青春浪漫,与那份对文工团集体的不离不弃归属感可以互文阐释。这些构图强化、色彩炫丽的叙事氛围和影像肌理给我的感觉是导演的写作带着浓重的抒情,多少带着几分憧憬,崇敬,带着几分荡气回肠的惆怅和青春好美的激动和豪情。

《芳华》足够浪漫,也足够悲伤


冯小刚苦心经营的六分钟中越战争场景是点化影片舞蹈场景、平衡影片中女性格调的阳刚段落,是暴力美学的华彩乐段。但这段一镜到底的高难度连续拍摄或许为影片惹来祸端。据我所知的不可靠消息,导致影片被叫停的原因就是这段越战场景,说是怕勾起那些越战幸存老兵的往事回忆和现实诉求。


从形式上看,这段暴力美学有点怪异生硬,观众只能看到刘峰等人在炮火枪弹中死伤流血,没看到火力凶猛的对方是谁。艺术文本的罅隙往往显露出作者心理上的纠结、难言。体验《芳华》中的性感场景和暴力美学,也必然有这种现实联想和对人的自由的考量杂糅其中。


《芳华》里的战争场面,为本片的放映引起了祸端

写作的年代与怀旧的禁区

 

《芳华》是一个艺术品,但是在中国被弄成了政治事件。2017年9月29日本应该是《芳华》在中国上映的日子。但上映前几天,各个影院和网站忽然取消了订票界面,冯小刚导演与几位主演泪洒路演现场。这时候某位广电总局审查员出来说他们已经审查通过“发放了龙标”。他还特地说明他们已经准许发行,禁止放映与主管部门无关。


《芳华》的文本在暴力呈现和历史氛围的呈现上有裂缝,在作者编写的故事中显出些许惆怅和迷茫。或许,在这迷茫情绪的底层,是对痛苦记忆的进行加工来达成心理保护,是作者那些不可回顾的无奈、是面对不许辨析、禁止反思而带来的压抑和不知所措。


片中的许多爱情描写非常感人。但这种爱情关系受历史环境的影响很大, 而与人物之间的情感变化、关系纠葛关系偏弱。刘峰拥抱林丁丁,在正常一点的年代只是误会,在文革中却是弥天大罪。所以这个作品不是青春片而是历史题材作品。这是今天的历史写作,是为了今天的历史写作。

饱经风霜的恋人最终得以相拥


在八九十年代,导演们不这样写历史。但冯小刚那时候积极参加《编辑部的故事》,还导演《一地鸡毛》《我是你爸爸》《一声叹息》这类故事,那些作品大多是王朔文化的影视产品,内在意蕴总是在调侃和解构主导文化。 


今天,许多中国艺术家的作品都具有早发性老年失忆症的特征,其症候是远期记忆清晰,近期记忆缺失模糊。要做心理分析,那是趋利避害的心理保护,是艺术创作时有意进行的现实规避和切割。于是,我们看到《芳华》中红歌嘹亮,这是记忆,当然也是现实规定的怀旧内容和怀旧方向。

历史叙述与道德律令


面对《芳华》这类处理历史的文艺作品,永远会面临如何平衡历史陈述和道德评价两方面的问题,因为这每一个方面都需要严肃把握的问题。


在我看来,历史资料有其现象学意义上存在意义,历史真实情况有其客观性可以把握。但是,对这些所谓“任人打扮”的历史事实进行艺术叙述必须有道德评价来把握。这个道德评价就是以康德关于自由的人定义为标准。如何评价一个人在历史中的行动,就是看他的这个行动是否是在排除了外在强制因素、功利因素的情况下,根据自己内心的那种绝对道德律令做出的行动。


对于一个人参加战争的行动,在道德评价上是需要仔细琢磨的。刘峰是一个好人。“勇敢”、“为了他人而牺牲”这些美德有超越历史的价值和魅力。但我们同时会对人物做出更高的评判和审视。

刘峰是活雷锋还是牺牲品,我们不得而知


同样是勇敢参战行动,刘峰和《敦刻尔克》里道森船长的评价是不一样的。道森是出于一种自由意志的选择,是具有清醒历史认识和善恶之辨后的选择。而如果刘峰有更多的个体自由,就会有更多主体性和历史自觉。如果他能按自己的自由意愿行事而非简单地接受命令,不知道他是否愿意到越南去打仗。


《芳华》对于那场对越南的战争正义性究竟如何,是语焉不详的。在中文字幕写的是“1979年2月17日,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而英文字幕则是中性的陈述“中越战争开始”。

《芳华》中对于那场战争的两种解释(院线公映版的字幕则隐去了所有“越南”信息)


同样我们对《芳华》中那些文革中的抒情、美德,对那些场景和情景、情感的怀旧也必须放在自由人的标准下来考察、认识、呈现,那就是看其是否具有自由选择的意愿和能力。



编辑|李中南

排版|黑猫警长


THE END


【枪稿系今日头条签约作者】


枪稿个体户,点击不迷路 

 点击枪稿→右上角···→星标⭐️



相关回顾:

站街女怎么修理直男癌|郝建重读经典

中国电影倒退三十年,是这个水平|郝建专栏

搞政府宣传,这样的才算大手笔 | 郝建专栏


工作事宜请联络微信:paperbullet


©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 禁止转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