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1年11月16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撕裂的美国,静悄悄藏在这个孤寂的电影里|周黎明专栏

周黎明 枪稿 2021-09-26


《无依之地》几乎是2020年的好莱坞唯一拿得出手的电影。


而且,再加上赵婷的华人导演身份,我们不可能不对它充满了好奇。


今天,就由中国最懂好莱坞的影评大家周黎明来为我们分析这部有东方气韵的美国电影。


《无依之地》:当穷人和老人也追求“诗和远方”


文|周黎明


作者简介 :影评人、双语作家。



2020年威尼斯金狮奖最佳影片、2021年奥斯卡大热门《无依之地》存在着诸多可能被误解的陷阱,然而,不了解故事及创作背景,对于欣赏又并无大碍。


这本是矛盾的,又奇妙地统一着全片美学。影片呈现了一个多维的影像世界——不是诺兰《星际穿越》里那种多维,而且一种类似中国传统美学的散点透视:抓住细节,放弃情节,着重人物,淡化故事,貌似一盘散沙,实质上用气韵代替了戏剧张力。


“不得不上路的人”蕴含多重意味,或许是指因为金融风暴失去了房子,被迫居无定所的人,也可能是指那些注定要流浪的人,他们无法停下来


01

纪实vs虚构


《无依之地》最容易让人头晕的,是它游走于纪实和虚构的边缘。原著是一部纪实作品,类似咱们的报告文学,基本上采用新闻笔触,文学化程度可能比报告文学弱得多。如果电影步原著之后尘,那就是一部纪录片。


但影片在书的基础上虚构+合成了两位主角,甚至差点让他俩坠入爱河。不过你放心,该片离标准类型片相距十万八千里呢。影片中有三个重要配角,源自书中,且由人物原型扮演。问题是,他们的故事也做了不同程度的加工,比如那位罹患癌症、想在临终前出去看看世界的老太太,真人活得好好的。


《无依之地》是一部酷似纪录片的故事片,它让我想起2019年的国产纪录片《四个春天》,有碎片式的故事,精华却在于人物。人物的魅力,支撑起整部影片。《四个春天》里的父母具有表演型人格,而《无依之地》的女主角则完全没有表演痕迹,没有传统的戏剧性场景,如顺流而下的小舟,浑然天成。


电影中的主要人物们经历不同,观念不同,但都不约而同地走上流浪之路


你可以说,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是在靠气质演戏。这样的表演大概不适合咱们的表演类综艺节目吧,没有大悲大喜,怎么能让观众觉得你会演戏呢?但,这种彻底沉浸的表演,或许是更高级的表演。


麦克多蒙德不仅仅是该片的主演,是她买下了原著的电影改编权,并且找来赵婷。她在制片人名单上排第一个,也就是说,如果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麦克多蒙德会是带队上台领奖那个人。


赵婷在原著及进一步调研的基础上,写出了剧本。她们花了四个月时间,辗转西部各地,完成了拍摄。让我惊讶的是,我完全看不出赵婷有局外人视角(她是怎么写出那些台词的?里面有多少是演员的即兴发挥?),她对美国西部以及这些流浪族的关系,就像麦克多蒙德跟素人演员的交融,水乳到极致了。之前那部《骑士》也是如此。我倒是暂时无法把赵婷放进《永恒族》的超级英雄世界。


少年时代便出国读书的华人女导演赵婷对西方文化了解深入


02

同情or共情


《无依之地》最容易产生误解的,以我之见,是片中人物可能引发的同情和不理解——你看这些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多可怜啊,都是社会不公造成的!


多么简单而崇高的观感。


不仅我们看完影片会这么想,大量美国影评也渗透出这种居高临下的人文关怀。可是,赵婷和麦克多蒙德这两位典型的东海岸文化精英,居然从这种单一而浅显的认知中跳脱出来,呈现了一个更加真实也更加复杂的面貌。


这一呈现,会挑战我们的想象,但也丰富了作品的纬度。


没错,女主角费恩是2008年西方金融危机的受害者。她所在的内华达州恩派尔镇(Empire直译是“帝国”,颇有反讽意味吧)有一个经济支柱,是一家石膏厂。石膏价格暴跌,导致该厂在2011年倒闭,整个镇子断了经济来源,居民作鸟兽散;六个月后,小镇的邮政编码都被取消了,彻底沦为鬼城。雪上加霜,费恩的丈夫死于疾病,无儿无女的她开着略作改装的面包车,踏上了流浪之路。


拍流浪者的片子很容易显得高高在上,但本片只是平和、朴实地呈现出了这样一群人们的生存状态


政府工作人员建议她办理退休,可是60出头的她不愿意退休,一方面是养老金微薄,另一方面,她强调她热爱劳动。影片中,她到处打零工,在亚马逊仓库里发货,在餐馆当跑堂,在厕所当清洁工,都是卑微的体力活。注意她的表情:她没有一丝忍辱负重,没有一丝悲情,你可以从她脸上看到,她认为这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所以,她说的那句“I love work”不是客套话。或者说,不完全是客套话,因为我们也看不到有劳动的喜悦。


不妨说,她从劳动中获得了生命价值。


还有一层:费恩不是大字不识的人,她很可能受过高等教育,她能熟练背诵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辅导学生背诵《麦克白》,虽然那相当于咱们中学要求背诵的《出师表》,但年近退休还记得,可见她不同于一般蓝领。从她妹妹的只言片语中可以猜测,她或许就是一个把“诗和远方”当真了的老文青。


在我们的认知里,一个60岁老太太,应该含饴弄孙,颐养天年。美国老人虽然不习惯跟子女住一起,但安享晚年的观念是跟咱们一样的,但美国对于“尊老”的表现方式跟我们有着天壤之别。举两个亲身例子:有一年在美联航见到一位空服人员,都不是空嫂,应该叫空奶奶,看上去有70来岁,而且体型瘦小。每次她替我端饭倒水,我会非常不自在,我甚至差点说:“您坐,我来给您服务。


女主从未停止工作


后来跟该公司一位高管聊起此事,他说有少数老年空服人员,退休金早就够她们安度晚年,并且维持较高的生活水准,但她们就是喜欢上班,一闲下来就浑身不舒服,说是会生病。还有一个例子,是我认识的一位八旬老先生,走路已经颤巍巍,每次他下车我本能想要上前搀扶他,他就会把我推开。我以为他是客气,试了几次,他一次比一次更生气。我后来一想:需要搀扶,就意味着他已经丧失某种能力。替他开车门,那是他们社会约定俗成的绅士行为;搀扶他,对于他简直是侮辱了。


美国政坛上,很多群体抢着扮演弱者,扮好了有实际利益;在个体层面,有不少人痛恨被当作弱者,即便他们确实属于弱者。


03

定居vs漂泊


诚然,费恩一路上遇见的流浪者,很多是为了生计,但不容否定,有些是真心喜欢这种生活方式。费恩身上就混杂着多重动机和因素。影片中她受到两次“定居”的邀请,一次是她妹妹,动情地劝说她,希望她留下来一起住,弥补姐妹俩常年不在一起的遗憾。


如果说跟妹妹、妹夫住会寄人篱下,那么,暗恋她的男士大卫邀请他,那她就获得了女主人的地位,而且,大卫的子女也真心喜欢她。她犹豫许久,但依然舍不得漂泊的自由。她妹妹曾提及,说她从小就被看作“怪人”,可是,影片中她完全没有社交障碍,而且房车流浪族似乎更重视路上结交朋友,因此,最大的可能是:1)她享受孤独;2)她找到了丧失丈夫后的独特疗伤之道。


行走在路上的女主角心理上近乎了无牵挂


影片中有两句耐人寻味的台词,一句是她跟别人解释,她只是“没有房子”(houseless),而不是“没有家”(homeless);另一句把他们那种居无定所的生活方式,比作早年北美大陆的拓荒者。从文明层面看,游牧到农耕是一大进步。


在文化和社会层面,美国人的流动性要高于很多国家。从经济角度,对于多数人,定居要比漂泊打零工更容易积累财富。(比较一下,我国农民工去沿海发达地区打工,是因为收入要比在家乡高得多;近年随着差距缩小,愿意出门的人数便大幅下降。)


年轻的费恩,就是一个“想走就走”的人,她身上似乎流淌着游牧族的血液。而这,在美国属于文化的一部分,跟咱们的文青小资一高兴飞丽江、飞伦敦有点区别。


《革命之路》中,莱昂纳多和温斯莱特扮演的年轻夫妻,头脑一发热就打算搬去巴黎居住,不会法语,没有积蓄,对法国的了解仅限于男主二战时的小住。居住跟旅行可不是一码事。


人拥有了自己的房子,就一定有归属感了吗?


《无依之地》中的流浪族绝不是驾驶房车周游各地的中产阶级,他们讨论的是如何处理马桶,如何寻找免费停车地,尽管正规的房车停放处收费低廉,且提供水电、垃圾、洗澡等多种服务,但他们需要更低的支出,才能维持生活。


他们深知自己比多数人更贫穷,但他们不觉得把家安在车轮上的做法有什么不对。他们活明白了,知道每个人珍惜的东西各不相同,对于费恩,那套餐盘很重要;对于另一位老太太,就是某地一群飞翔的燕子。这些都是政治经济学无法覆盖的层面。


影片没有对费恩家乡变成鬼城有太多着墨,而是用片头字幕一笔带过,但对费恩触摸参天大树、野外尽情裸浴、眺望大海、驶向夕阳等细节进行了动人的描述,所有的配乐也都出现在这些地方。


影片既没有将主角等人的贫穷做崇高化处理,但没有过度浪漫化他们的佛系。即便是蜷缩在车中过夜的镜头,观众的怜悯呼之欲出,但影片依然拒绝表态。


这只反复出现的旷野上的恐龙雕像看起来也很孤独


俗话说,衣食住行乃民之根本。一个发达国家理应为国民提供最基本的住宿,但如果他们选择把家安在车上,做一回现代的吉普赛人,外人有没有理由歧视他们呢?或者说,抱以不解的目光。


片中有一个细节,女主想停在一处加油站那样的地方过夜,工作人员说,此地不能停过夜,但附近有一座教堂可以收容她。台词没有展开的是,这样的教堂不仅会为她这样的人提供有暖气的房间,还能洗澡、吃饭等,都是免费的。你从费恩的脸上就能看出,她不会接受这样的施舍,虽然这些施舍没有任何附加条件。


毫无疑问,费恩等人是美国制度性失衡的受害者,她们是值得同情的。但她们同时也是一种美国式佛系文化的追求者,而这点更需要共情和理解。文明是以“家”(home sweet home)为基石的,所以,她们注定会游走于边缘,形成一种略不和谐但不乏文化标本意义的生态。


《无依之地》采用公路片的结构,但跟一般公路片“铁打的主角,流水的配角”相比,它的男配多次出现,而且结尾处她又回到了开场离开的那个小镇,给叙事画了一个圈。影片节奏如缓缓流淌的溪水,不徐不疾(当然对于看惯动作片的观众,那一定是闷片),就像女主角的生活,一点都不赶,单调的工作和貌似单调的对远方的凝视,组成有趣的混搭。


女主在路上结识的朋友Dave最后回归儿孙满堂的家庭,他邀请女主一起生活,但被拒绝了


大量的近景和特写是对她心理的细腻呈现,而那些大自然的大全景摒弃了明信片式的雕琢,就像是她心境的投射,这也是她跟小资式流浪的一大区别。这些手法令人联想到泰伦斯·马力克、阿涅斯·瓦尔达等人的风格,跟正宗好莱坞离得很远。如果硬要找一个中国角度,可以说赵婷把原著的报告文学拍成了一篇韵味无穷的散文。


在看到《无依之地》的同一周,我相继观赏了迪士尼/皮克斯的《心灵奇旅》和韩延编导、四字弟弟主演的《送你一朵小红花》。我惊讶地发现,这三部影片都属于治愈系,主角都很惨,但都没有自怨自艾。


费恩挥舞着烟花棒迎接新年的镜头,我们看了可能有点心酸,可是她自己一点也没有,她依然跟偶遇的陌生人分享咖啡和面包,她内心或许孤僻,但从不吝啬给外人以微笑。我不知道她是不是内心充实,但她绝对坚忍不拔,就像她的名字一样(Fern的字面意思是“蕨类”)。


最后说一个搞笑的题外话:《无依之地》中这群社会底层的流浪族大概率是川川的支持者。尽管里面有个人物对文明的成果之一货币做了猛烈的抨击,但影片没有往政治化方向延展。如果真的往那方向走,估计连伊斯特伍德都未必敢接拍,拍了也不会跟任何奖项沾边。





编辑|徐元

排版|透纳



THE END




相关回顾:

晴雅集:这不就是天宫版《小时代》吗?|周黎明专栏

简明版《曼克》使用手册|周黎明专栏

花木兰为什么长成了这副嘴脸?丨周黎明专栏





工作事宜请联络微信:paperbullet


©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 禁止转载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