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 | 刘昉元、李畅——同时获麻省理工学院录取的最牛室友组合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上纽全球家长联盟
编者按:
上海纽约大学2018届本科生即将毕业,踏上新的人生旅程。“毕业生”栏目讲述本届毕业生的精彩故事,从本篇开始,一起了解他们的经历、梦想与追求。
上海纽约大学大四学生刘昉元和李畅,大三在纽约进行海外学习时,做了一年室友。最近,这对室友同时获得麻省理工学院金融硕士项目的录取通知书,还分别获得康奈尔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两人回顾了在上纽大的四年学习过程中,如何找到未来的专业发展方向,以及在纽约海外学习时的感受和收获,并与学弟学妹们分享了学习秘笈。
注:以下文章获授权转载自“上纽全球家长联盟”微信公众号,略有改动。
我是刘昉元,来自上海。我的专业是荣誉数学(Honors Mathematics)和数据科学(Data Science)。申请研究生的方向为金融工程,已获麻省理工学院金融硕士和康奈尔大学工程硕士项目的录取通知书,目前选择攻读前一个硕士项目。
我高中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浦东外国语学校,当时觉得上海纽约大学是国内最能发挥我语言方面优势的学校。在参与校园日活动的过程中,我第一次接触与感受到上纽大多元的学术环境和生活氛围,坚定了想要报考上纽大的想法。所以当之后上纽大给了我A档录取的邮件时,我便选择了上纽大,并顺利地在高考后收到了录取通知书。
我的专业是荣誉数学和数据科学。选择数学的原因是长久以来的兴趣。小时候我就喜欢数学,喜欢运用数学知识去分析一些问题,再加上数学成绩也还不错,就觉得大学可以把数学作为专业。另外,纽约大学的数学也是举世闻名的,当时也希望可以去柯朗数学研究所学习一下。选择修数据科学的第二专业是我大二时的决定。那个学期我尝试了第一门计算机编程相关的课,一方面对编程产生了兴趣,另一方面也觉得计算机是未来发展的一个大趋势,所以选择在数学之外修一些计算机相关的课程。另外,在数据科学专业上,我选择了金融方向,也为我未来的研究生专业做了一些准备。
双专业给我申请研究生带来了很大帮助。金融工程是数学、计算机和金融的交叉学科,而我在这三方面都有一定了解。同时,这样的经历也方便我找到与专业比较相关的实习,从而提升了我在申请时的背景。目前为止发了录取通知书的麻省理工学院金融硕士和康奈尔大学工程硕士项目,都是金融工程相关的专业。
我在上纽大的最大收获,是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完整的价值观。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包容并且接受不同。价值观的建立与学习、生活、人际交往方方面面都是分不开的,这段在上纽大的经历令我受益匪浅。
海外学习的两个学期,我都是在纽约度过的。纽约是一个忙碌的城市,我相信但凡去过纽约的人都会多少有这样的感受。步履匆匆的行人、呼啸而过的地铁,无一不向我们展示着真正的纽约。忙碌之外,纽约也是一个很有生活气息的城市。各式餐厅、咖啡厅、甜品店等等,都是纽约人在闲暇时分的好去处,让人可以享受忙碌一天过后的片刻宁静。
如能回到从前,我希望可以更早规划好自己的未来。决定要申请金融工程方向的研究生,已经是大三快结束时候的事情了,没有利用好之前的时间更好地提升自己。另外,在这样的环境下,完全可以与更多人交流,多听取一些意见。虽然对于申请结果还是满意的,但过程可以更加精彩。
最重要的是早做打算,我个人觉得可以在大二考虑清楚这个问题,对自己的未来有个大概的规划。之后可以有针对性的选一些相关的课程,提升一下背景,有机会的话可以在海外学习时做一些相关的研究。
至于如何选择实习、公益,我个人觉得实习还是以实用为主,不管是为了申请研究生还是找工作,公益项目最重要的还是兴趣。我大一的时候做过Stepping Stones(铺路石青少年发展中心)的志愿者,去教小学生英语,跟小朋友们一起玩还是很有意思的。
最后我也想对学弟学妹说:上纽大给我们提供的资源和平台在国内大学绝对是数一数二的,只要付出,相信这四年时间一定不会白费。当然,我目前最想做的一件事情是好好享受在上纽大最后的几个月,哈哈。
我是李畅,来自上海,主修荣誉数学(Honors Mathematics),辅修计算机科学(Computer Science)。我获得了麻省理工学院金融硕士以及普林斯顿大学金融硕士项目的录取通知书,目前选择后者。
我在上纽大最大的收获概括成一句话就是“让世界成为你的课堂”(Make the world your major)。这句话是我们的校训,耳熟能详,但大家各有各的解读。于我而言,这句话的意义除了体现在纽约大学独特的全球教育体系和海外学习经历,更在于上纽大提供的平台、机遇与资源,让每个人都有机会选择自己的高度,观察这个世界,融入多元文化,接触形形色色的人。见过的多了,想过的也多了,眼界和价值观自然会发生变化,对自己和这个世界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
海外学习时,我去了纽约一年,把那儿的春夏秋冬都经历了一遍。我觉得纽约这座城市非常特别,有一种包罗万象的气息。纽约人口是上海的三分之一,面积是上海的八分之一,可这里却有华埠、韩国城、日本街、法国区、小意大利,诸如此类。走在纽约的街道上,我经常有种“这就是世界”的错觉。大概也只有在纽约,把中央公园安在曼哈顿的钢铁森林里才不会显得突兀。这种多元与兼容就是这座城市最重要的气质。当然纽约人也为此付出了代价,比如高昂的物价、巨大的贫富差异、捉摸不定的归属感等等。每个人对纽约都有不一样的理解,我个人很喜欢这种矛盾与包容共生的环境。我觉得生活很精彩,每天都不一样。有机会的话,希望大家在海外学习时来体会一下。
我有很多非常喜欢的课,大四上学习的计量经济学(Econometrics)是其中之一。简而言之,这是一门将经济学理论和统计学方法结合并应用于数据分析的课程。在我上过的所有课里,这是把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理论与实践结合得最好的一门。这门课给我的启示是,想要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需要从各个角度、用各种方法进行分析,既需要严谨的、理性的思维,也需要包容的、感性的认知,不可偏废。研一下学期的时候,研究生院会有一门高阶计量经济学课程,我很期待。
我喜欢的教授也有很多,上海的和纽约的都有,比如斯特恩商学院的统计学教授Halina Frydman和上海纽约大学的数学教授Roberto Fernandez。虽然我只是个本科生,水平极其有限,但他们还是会认真对待我的问题,也愿意与我分享对各自领域的理解,甚至给我机会去加入他们的工作。我真的非常感激。
我在大二上学期碰到个不小的挫折,繁重的工作曾让我觉得力不从心。那时候,除了完成正常的校内课业,我还同时在校外公司实习,担任宿舍辅导员(Resident Assistant),打篮球校队。合计起来,三项事务的总工作量在每周20-25个小时。结果就是,即使我每天早起晚睡,还是觉得时间紧迫分身乏术,很多事都没有做到满意。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犯了两个错误:一是操之过急,面对各种机会不懂取舍,就想一口吃成个胖子;二是大二的我很多能力和技巧尚不成熟,时间管理也没做好,完成任务效率不高,经常事倍功半。现在回想起来,依然心有余悸。
说说我最自豪的一件事吧,也和刚说的这些有关。大四上学期,我再次面临了两年前的难题:我在校外有一份实习,在纽约和上海各有一个进行中的课题,同时还需要准备繁琐的申研材料。加之大四的课业压力相比大二有增无减(这是上纽大不同于其他很多中国大学的),我一度怀疑两年前的悲剧又要重演。但经过反复思考,我还是决定一个都不放手,再拼一把。原因也简单:一是经过两年的历练,积累了些许经验,我自认为各方面都有不小进步,这次没理由比上次还差;二是之前不甚成功的经历一直让我耿耿于怀,这次有了重新检验证明自己的机会,我真的不想放弃。于是在学期开始前,我定好了目标,做了最周密的时间表,并且下定了决心。回过头看大四上学期,我对结果很满意,也感觉到了自己的进步。至于过程,肯定还有改进之处,以后可以继续努力。
另外,我感觉比较遗憾的是除了大一修读“全球视野下的社会”(GPS)课和大二修读“人文科学视角”(Perspectives on the Humanities)课时,很少再读别的非专业课书籍。
当然, 目前最想做的几件事就是把课题做完,好好享受在上纽大的最后几个月,毕业旅行,然后多读书。
走过大学四年,想对学弟学妹说:大学四年,说短不短,说长也不长。即便是达成心愿行将毕业的我,回首去看,也会忍不住想,如果自己更早开始寻找目标,那么现在站在这里的可能是一个更好的我。不论教学、科研还是职业规划,上纽大提供给学生的平台都是极高的。越早确定自己的目标就能越早地利用起这些资源。且行且看没有问题,但千万不能漫无目的。抓住机会,这四年会是意义非凡的四年。
最后,想对我的父母说:感谢你们四年前的包容。哪怕身边有很多质疑的声音,你们也愿意相信上纽大,相信我的决定。感谢你们的“放手”,给了我人生中一次重要的自己做主的机会。
猜你喜欢
Weibo: @上海纽约大学NYUShanghai
WeChat: NYUShanghai
Instagram: @nyushanghai
Facebook: @NYUShanghai
Twitter: @nyushang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