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纽约大学NYUShanghai
其他
上海纽约大学2024年本科招生简章公布!
上海纽约大学2024年本科招生简章(中国大陆学生)上海纽约大学将中美优质高等教育的优势相结合,精心打造注重激发和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课程体系、教学环境和培养模式,致力于将学生培养成为能够适应未来社会高速发展、全球化激烈竞争的精英人才。学生入学时不分专业,通过完成涵盖不同学科和领域的核心课程,在对各个学科的内容、前景,以及自身特点有了深入认识以后,最迟可在大二结束前完成专业的选择。大学就读期间,学生可以选择前往纽约大学全球教育体系中的纽约校园、阿布扎比校园或分布于五大洲的12个学习中心进行为期一至两个学期的海外学习。上海纽约大学在全面审视每位学生申请材料的基础上,通过高中学业、“校园日活动”评价和高考成绩相结合的招生录取模式,选拔出一批最适合上海纽约大学的优秀学生,而非采用高考成绩为单一依据的招生录取方法。其中,“校园日活动”是上海纽约大学首创的招生录取重要环节,着重考察学生的语言能力、综合素质,以及与学校的适合度和匹配度。招生对象上海纽约大学寻找的是学业优异、英语能力突出,具有强烈求知欲和好奇心,勇于挑战自我,乐于尝试新事物,能够适应国际化竞争环境,并且愿意成为跨文化沟通桥梁的优秀高中毕业生。符合普通高考报名条件并参加2024年高考的学生均可申请报考上海纽约大学。上海纽约大学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核后,将从所有申请学生中邀请部分优秀学生参加“校园日活动”,并在考量学生“校园日活动”表现的基础上,结合高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等,通过高校招生综合评价体系录取学生。招生计划上海纽约大学2024年面向全国招收251名学生,招生计划不做分省安排,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名额不设上下限,在所有申请学生中择优录取。各省级招生主管部门编印的《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专业和计划》中的上海纽约大学招生计划数及专业名称,仅用于学生高考志愿填报,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最终录取人数和学生就读专业无关。申请方式1
其他
美国商务部部长雷蒙多到访上海纽约大学
8月30日上午,美国商务部部长吉娜·雷蒙多一行到访上海纽约大学,在校长童世骏、常务副校长雷蒙、教务长衞周安的带领下参观了上纽大前滩校园,并与师生互动交流。随后,雷蒙多部长与上纽大校领导,以及来自中美合作办学兄弟院校的代表进行圆桌讨论并共进午餐。“雷蒙多部长到访上纽大,我们备感荣幸,”常务副校长雷蒙说,“毫无疑问,上纽大学子具备的全球意识和胸怀,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她在给学生们的致辞中强调,世界多么需要像我们这样的学生,胸怀国际价值观,肩负世界公民的使命担当,走出校门,走向世界。”美国商务部部长吉娜·雷蒙多在上纽大校长童世骏、常务副校长雷蒙、教务长衞周安的带领下参观了上纽大前滩校园美国商务部部长雷蒙多在演奏厅聆听了上纽大学生乐团演奏的《卡农》美国驻华大使伯恩斯和商务部部长雷蒙多到上纽大职业发展中心参观美国商务部部长雷蒙多与“微观经济学”课上的学生互动▼推
其他
校内也能实习?听听上纽大学生助管怎么说
在Vickie建议下,我手绘了50多张卡片,写上一些暖心字句,随机放在图书馆自习的桌子上,为大家的期末周打气。学期末,Rahma设计的暖心话语卡贴在校园的各个角落左:“You
其他
令人心动的上纽offer | 2023级新生开箱分享大学愿望
兴城市高级中学成为NYUSH的一份子是令我感到无比幸运和自豪的一件事,期待在大学里遇到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们,和一个崭新的自己↖(^ω^)↗15分钟前上纽麟麟麒上纽麟麟麒:我也想要新皮肤🤩
其他
从麻省理工博士生到卡耐基梅隆助理教授,上纽创校生龚小月的这六年
在距离麻省理工学院(MIT)运筹学博士毕业还有半年的时候,上纽创校生龚小月收获了卡耐基梅隆大学(CMU)等多所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助理教授职位。多番斟酌后,这位才华横溢的上纽校友最终选择了人工智能领域世界排名第一的CMU,将于2023年秋季加入其商学院,展开新一段交叉学科的探索之旅,主要研究领域是人工智能在可持续化、供应链等问题中的算法设计和应用。时光倒回十年前。2013年,初创的上海纽约大学在龚小月的中学母校——华师大二附中举办了一场招生宣讲会,那场宣讲会给龚小月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恰巧,当时华师大二附中的校长也十分看好上纽大,多次向龚小月力赞这所充满可能性的新大学。天时地利人和之下,龚小月决定报考,成为上纽招收的第一届本科生。此前,她已在母校拿到了清华大学的推优推荐名额。在之后的十年里,她常常回想起当时那个决定,惊讶于十七八岁的自己竟然如此敢于冒险。但走过的路她都不后悔,“当时的我就是想要做有创造力的、有趣的事。”本科四年,龚小月遵循自己的节奏和热爱,随心所欲地探索。她同时修读了荣誉数学和交互媒体艺术两个专业,以纽约大学最高绩点荣誉Summa
其他
媒体视点 | 深耕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试验田”——上海纽约大学十年办学探索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2023年3月,上海纽约大学(以下简称“上纽大”)在位于上海浦东的前滩新校园迎来了建校十周年庆典。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国际学生在新学期开始前已陆续返校,2025届学生Annie
其他
两位知名学者获聘上纽大要职,助推上纽大学术建设
program)及纽约大学网络安全研究员项目的创始人。Memon教授曾多次荣获最佳论文奖和优秀教学奖,并担任多家期刊的编委会成员,曾任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Transactions
其他
媒体视点 | 上纽大首届校友王嘉凌:推动中国机器人走向世界
在未知中摸索,从无到有地建立认知、发现所爱,是上海纽约大学首届(2017届)毕业生王嘉凌本科四年的收获。“让世界成为你的课堂”,这句上纽大育人理念,她深深认同并在大学四年里积极践行:她是校园日活动的学生大使,是职业发展中心(CCD)的学生助管,是关注艾滋遗孤的智行基金会在上纽大的第一批志愿者,也是全球青年研究创新论坛(China
其他
空间如何反哺教育?KPF建筑师解读上纽大前滩新校园设计理念
2023年春天,已走过十年办学历程的上海纽约大学告别世纪大道校园,迁入备受瞩目的前滩新校园。总建筑面积约11.4万平方米,地面以上共九层的新校园由此成为上纽大的学术中心,浦东前滩的新文化地标,为跨文化交流和跨学科互动提供了国际化的知识港湾。
其他
上纽大校友Mahder获奈特-汉尼斯学者奖学金,赴斯坦福攻读人类学博士
Program),内容包括斯坦福和硅谷社区的体验、团队项目培训和行业领袖见面会等,以锻炼领导力,习得在真实世界中解决问题的方法。▼推
其他
上海纽约大学“访企拓岗”系列参访之走进上海有个机器人有限公司
为全面落实上海纽约大学就业“一把手工程”,发动学校全员做好2023届毕业生稳就业工作,推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5月5日下午,上海纽约大学“访企拓岗”系列参访走进校友企业——上海有个机器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有个机器人”)。本次参访由上海纽约大学校长童世骏带队。学生事务助理副校长David
其他
免费向公众开放,上纽大公开课平台正式发布!
to(如何跳舞),不在于模仿,而是让学习者——不论长幼,都可以看懂,有更多的思考,去理解舞蹈的核心,体验舞蹈的可能性。”“上纽课的设计和录制对我来说是再创作的过程,”Ilaf
其他
前滩校园周边邻居知多少 上纽大社区参与式学习带你探秘
MOViE电影院,一同观看了这部聚焦中国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的获奖影片,并有机会在放映结束后与导演白志强对话交流。活动结束后,2025届学生Korrina
其他
上纽大学生探访前滩 “味蕾+笔触”勾勒社区发展
Mirpuri和上纽大中文高级语言讲师、中文高级组负责人毕敬红(从左到右)在活动当天自由探索环节考察当地店铺世界史(社会科学)专业的2024届学生Hansa
其他
纽约大学被评为全美培养富布赖特学者人数最多的高校之一
Kendrick说。“无论是教师、研究员,还是学者、艺术人士,富布赖特都为校友提供了探索世界的机会,他们在为期一年的项目时间内探索重要议题,逐步成长为年轻的专业人士,并为文化交流作出贡献。”▼推
其他
上纽大数学博士后研究员Eric Endo:铁磁学研究与教书育人双轨并行
Fernandez,他曾是我在巴西读博时的博导的博导,这么算下来,Fernandez教授可以说是我的“师爷”!Endo(左)和导师Fernández教授(右),以及上海纽约大学数学教学博士后Tong
其他
浦江两岸的精彩人生让国际人才近悦远来——童世骏校长出席进博会虹桥分论坛并发言
上海纽约大学校长童世骏在“全球人才流动与发展”论坛作主旨发言。图片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11月5日,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简称“进博会”)在上海隆重开幕。进博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虹桥国际经济论坛,今年以“激发全球开放新动能
2022年11月8日
其他
媒体视点 | 十年匠心,《镜报》专访上纽大校长童世骏
文章来源:《镜报》上海分社香港《镜报》记者专访上海纽约大学校长童世骏金秋十月,丹桂飘香。上海纽约大学迎来了十周年校庆。2012年华东师范大学与纽约大学合作创立上海纽约大学,开启了荟聚英才之路。十年来,上海纽约大学不断与时代变化同呼吸、共命运,创新办学模式,培养研究人才。童世骏校长作为上海纽约大学校长,在教育领域对时代脉搏、专业动向都有深刻且到位的思考。香港《镜报》记者来到上海纽约大学现场对话童校长,听他分享十年故事。01二十大·创新教育《镜报》:今年的二十大开幕式中,习总书记提到了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上纽大作为一所中外合办的知名院校,教育模式和教育体系都体现了创新和多元的特点。请童校长简要介绍一下上纽大在创新教育模式,培养创新人才方面的特色和努力。童世骏:上海纽约大学成立于2012年,今年是学校建校十周年,年底我们将搬入号称陆家嘴2.0版本的浦东前滩地区,我们希望在那里有更好的条件,把学校办得不仅小而精、小而特,而且小而强。目前在校本科生约2000人,中外学生比例1:1;师生比保持在1:8以内。学科专业设置围绕中国发展、上海城市创新、浦东开发开放所需的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布局,重点发展包括神经科学、数学、金融学、数据科学等在内的新兴、交叉学科。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全球胜任力”,学校以博雅教育的理念为基础,为学生精心设计了一套通识培养与专业训练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在为学生打下扎实专业基础的同时,充分拓宽学术视野,训练审辩思维能力,培育健全的人格。我们还努力发挥学校的空间既小又大、历史既新又老、育人既严又暖的优势,让每一位本科生都有可能享受其他学校可能只有博士生才能得到的那种密度和水准的导师指导和学术体验。02十年·发展感想《镜报》:上海纽约大学这十年,和十八大以来的这十年,教育改革持续推进。站在二十大的新节点,我们又有了新的挑战和任务。请童校长对上海纽约大学十年的发展发表一下感想。童世骏:建国以来,我们党的代表大会,对教育的定位经过几次变化。建国后第一个三十年是“文教并提”,改革开放以后是“科教并提”,进入新世纪以后是“医教并提”。所以教育先是作为上层建筑,然后是作为经济基础,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作为社会发展的民生重点,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一个新时期、第二个百年“由富而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中外合作办学的学校在这样一个“由富而强的未来工程”的建设过程当中具有不可缺少的优势。因为现在教育一定要面向全球,一定要用好全球的资源,一定要在全球竞争、全球合作的过程当中做好自己的发展,并且通过自己的发展来实现教育的社会使命。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高等教育最典型的形式应该是中外合作关系的学校,因为是在全球范围内培养人才,所以全球的地缘政治、全球的公共卫生危机都给我们带来了蛮大的困难,这些危机的克服其实也非常需要我们这样的学校培养的人才,他们有更强的国际理解能力、国际沟通能力,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有更好的理解,对于全人类共同价值有更好的理解。03个人·践行理念《镜报》:您作为一名有海外背景的哲学教授,是如何在上海纽约大学践行您的教学理念的?童世骏:我有三十多年的海外教育和国际合作交流的经历,可以说既是国家改革开放的受益者,也是国家改革开放的参与者;现在在中外合作高校这个岗位上,有幸继续参与国家新时期的改革开放,有幸有机会让更多学生和家庭,让浦东和上海,受益于国家新时期的改革开放。我自己的研究领域当中,“交往理性”和“重叠共识”是两个重要概念,我读了不少相关的书,自己也写了一些东西来讨论这两个概念,这让我对做好上纽大校长的工作,既多了信心,也多了兴趣。再进一步说,任何高校都要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和培育价值;在我看来,在价值多元的当代世界,中外合作学校承担着培育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特殊使命。同时,在培育价值方面,也有一个如何传授关于价值的知识、如何培训关于价值的技能,以及如何培育有关价值的价值的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方面,中外合作高校具有特殊的优势。04展望·介绍愿景《镜报》:习总书记的二十大报告里还提及到了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上海纽约大学未来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这方面,有什么计划或者愿景?童世骏:总体上,我们在下一个十年的发展中,将坚持本科教育重中之重,加大硕博两级培养力度;促进不同学科交叉融合,推动基础科学创新发展;打造数学+学科集群,优化教学科研软硬环境,夯实长远发展政治基础。尤其是,我们将在更好地发挥中外合作高校的平台优势、人才优势和制度优势的同时,更好地依托纽约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的母体学校支持,更好地利用上海市尤其是浦东新区的地方发展资源,扎扎实实地建设已经建立的多所与华东师大的联合研究中心以及城市设计与城市科学重点实验室、金融波动研究所等科研平台,实现学校在教学、科研两个方面都进入高水平可持续的发展轨道。尾声教育是社会进步的原动力。童校长说,就像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及的“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那样,上纽大的同事们虽然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但对于教育话题具有高度一致的共识。下一个十年,上纽大定能发挥好国际化、现代化大学的功能,为浦东新区、为上海、为国家,乃至为世界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推
2022年11月4日
其他
媒体视点 | 上纽大教授解读2022诺贝尔化学奖
Sharpless(左)。2022年,他再次荣获诺贝尔化学奖澎湃科技:具体而言,能不能谈谈三位科学家中您比较了解的一位有哪些标志性的工作成果?张增辉:Sharpless最出名的论文Click
2022年10月12日
其他
上海纽约大学2023年本科招生简章公布!
上海纽约大学将中美优质高等教育的优势相结合,精心打造注重激发和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课程体系、教学环境和培养模式,致力于将学生培养成为能够适应未来社会高速发展、全球化激烈竞争的精英人才。学生入学时不分专业,通过完成涵盖不同学科和领域的核心课程,在对各个学科的内容、前景,以及自身特点有了深入认识以后,最迟可在大二结束前完成专业的选择。大学就读期间,学生可以选择前往纽约大学全球教育体系中的纽约校区、阿布扎比校区或分布于五大洲的12个学习中心进行为期1~2个学期的海外学习。上海纽约大学在全面审视每位学生申请材料的基础上,通过“校园日活动”评价、高中学业和高考成绩相结合的招生录取模式,选拔出一批最适合上海纽约大学的优秀学生,而非采用高考成绩为单一依据的招生录取方法。其中,“校园日活动”是上海纽约大学首创的招生录取重要环节,着重考察学生的语言能力、综合素质,以及与学校的适合度和匹配度。招生对象上海纽约大学寻找的是学业优异、英语能力突出,具有强烈求知欲和好奇心,勇于挑战自我,乐于尝试新事物,能够适应国际化竞争环境,并且愿意成为跨文化沟通桥梁的优秀高中毕业生。符合普通高考报名条件并参加2023年高考的学生均可申请报考上海纽约大学。上海纽约大学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核后,将从所有申请学生中邀请部分优秀学生参加“校园日活动”,并在考量学生“校园日活动”表现的基础上,结合高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等,通过高校招生综合评价体系录取学生。招生计划上海纽约大学2023年面向全国招收251名学生,招生计划不做分省安排,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名额不设上下限,在所有申请学生中择优录取。各省级招生主管部门编印的《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专业和计划》中的上海纽约大学招生计划数及专业名称,仅用于学生高考志愿填报,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最终录取人数和学生就读专业无关。申请方式1
2022年10月1日
其他
疫情封控期间的学术研究 上纽大学生团队探究食物供应
今年春季,面对上海疫情防控带来的种种挑战,上海纽约大学师生员工自发组成了一支研究团队,重点探究居民在封控期间面临的食物供应问题。项目研究内容涉及小区团购,老年人、视障人士等弱势群体获取食物的渠道,以及居家隔离与食物浪费之间的关系,等等。3月31日,上海浦西实施封控前一天,上纽大当代全球媒体助理教授、纽约大学全球特聘助理教授Anna
其他
上海纽约大学2023年秋季入学博士项目网申启动
上海纽约大学与纽约大学文理研究生院、纽约大学坦登工程学院及纽约大学瓦格纳公共事务学院合作,联合开设了生物、化学、计算机科学、数据科学、数学、神经科学、物理学、交通运输规划与工程、电子工程、社会学、公共管理方向的全日制博士研究生项目。目前,各博士项目网络申请平台已全面开启,欢迎学生在线申请2023年秋季入学项目。以下为现有11个项目的招生信息,学生需根据相应要求,通过“纽约大学文理研究生院网络申请平台”、“纽约大学坦登工程学院网络申请平台”
2022年9月28日
其他
“数字新时代,教育大未来” 上纽大参展2022上海教博会
以“数字新时代,教育大未来”为主题的2022第十九届上海教育博览会,于9月24日拉开帷幕。本届教博会由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指导,上海教育报刊总社主办。全市近百所大中小学、16区教育局集聚一堂,通过线上展示、虚拟体验、直播论坛、实践活动等形式,多视角呈现上海教育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新变化、新成果。展会期间,观众可通过“上海教育博览会”小程序、微信公众号、网络平台等线上平台进入本届教博会的“教博云城”,置身各参展大中小学及教育局设立的720度全景式虚拟展馆。作为入驻“教博云城”的学校之一,上海纽约大学也在“教博云城”下的“教博社区”板块开设了独立的互动虚拟展馆,展现学校近年来在数字化转型的探索与成就。欢迎大家扫描下方海报中二维码,进入“上海教育博览会”小程序,参观上海纽约大学专属展馆并点赞👍🏻👍🏻👍🏻上海纽约大学的展馆分为A、B两个展区。一进入展馆的展区A,映入眼帘的是上海纽约大学的“智慧教室”。依托先进的教学设施与优质的学术资源,上海纽约大学始终致力于推进教育数字化,积极探索线上教学技术,并创立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模式,将遍布世界各地的师生联结进课堂。上海纽约大学“智慧教室”将数字化新技术应用于教育场景我们还将看到上海纽约大学在数字化建设方面的学术成果。在教育领域,深耕大数据与教育,有担任《与大数据同行——学习和教育的未来》第一译者的上海纽约大学文理学部前副主任赵中建教授;在城市建设领域,成立合作研究院,有探索数据在城市规划中应用的关成贺教授;在金融领域,致力金融科技人才培养,与上海金融数据港达成校企合作;在艺术领域,创造性开设交互媒体艺术专业,鼓励学生探索数字与艺术之间的融合碰撞......交互媒体艺术专业学生数字化艺术作品展示展区B展示了上海纽约大学针对数字化的人才培养:数据科学专业。作为首批开设数据科学为本科专业的大学之一,上海纽约大学的数据科学专业涵盖基因组学、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等九个研究子领域。该展区详细展现了数据科学专业的所学技能、应用方向以及师生成就。沉浸式展馆的最后,展示着上海纽约大学在数字化转型及数字化赋能教育方面的最新成果:前滩新校园。106寸的高清LED大屏、数字工作室、可视化与媒体实验室、虚拟现实实验室......我们将在浦东前滩这片崭新的热土上延续对于“智慧校园”的探索,致力于创造智能互联、多媒体、高科技的校园环境。▼推
2022年9月27日
其他
媒体视点 | 童世骏:科学的教育意义是让人习惯于讲道理
来源:澎湃新闻作者:上海纽约大学校长童世骏通过科学教育让学生不仅善于讲道理,而且愿意讲道理;不仅把讲道理看做是一件习以为常、理所当然的事情,而且是一件不仅尊重别人、而且尊重自己的事情。经过好的科学教育的人们,会以讲道理为荣,以不讲道理为耻。我是教育工作者,也做点哲学研究;让我谈科学观,我想从教育和哲学的角度来谈谈。在我看来,科学的最重要意义之一是它的教育意义;科学的教育意义的核心,是让人学会讲道理。教育是教人“做事”和“做人”,而科学与“做事”和“做人”都有关系。科学教人“做事”,因为科学的认识成果(如“所有物质a都有属性x”),会告诉我们怎么去做一些事情(如“如果要有属性x,就去使用物质a”);科学的认识方法(如“假说-演绎法”),会告诉我们怎么解决问题(如面对一个理论问题或实践问题,尝试提出一个答案或方案,并进行逻辑论证、经验检验和同伴争辩)。科学这种教人“做事”的功能,是科学的“工具价值”;科学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可以被用作实现某个目的的工具。当然,许多人认为,我之所以要学习物理学的知识,其实并不是要去做工程师或操作员,而只是为了通过物理学考试,而通过考试又是为了升学或谋职。科学知识的这种功能,大概也能算作是科学在某种特定社会情境中的工具价值,尽管这种意义上的“工具价值”,很容易被科学以外的别的东西所取代。但科学也教人“做人”。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从心智不那么成熟而变得心智比较成熟;在现代社会,是否接受过科学教育,是衡量一个人心智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准。从这个意义上说,具有科学知识是“成熟人格”的内在要素;科学不仅有工具价值,而且有内在价值。具体来说,科学不仅使人从“无知”到“有知”,而且使人从“不讲道理”到“讲道理”。一个人是否有知识、尤其是否讲道理,不仅决定了一个人能做什么样的事情(比方说会不会开车),而且决定了一个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比如开车是不是守规则)。“做事”和“做人”当然是不可分开的;但如果一定要分的话,教人“做人”恐怕要比教人“做事”更加重要。“讲道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会讲理,二是愿讲理。孩子的“不讲理”往往是不会讲理;成人的“不讲理”,也可能是不会讲理,更可能是不愿讲理。因此,我们在教育过程中,有必要向学生呈现科学家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科学家共同体从发现旧理论之漏洞到接受新理论为正统的整个过程。这样的过程不仅要让学生有了解(学习科学原理和科学历史),而且要让学生有体会(参与科学思考和科研实验)。通过这样的过程,学生不仅学习科学知识,而且学习科学方法;不仅知道科学方法是什么,而且知道科学方法怎么用。尤其重要的是,通过科学教育让学生把讲道理不仅看做是正常而非别扭的事情,而且看做是一件不仅尊重别人、而且尊重自己的事情。经过好的科学教育的人们,会以讲道理为乐、以讲道理为荣。说一个人“有教养”,很大程度上就是说这个人是以讲道理为荣,以不讲道理为耻的。科学研究中的“讲道理”与日常生活中的“讲道理”,当然有很大不同。科学研究中的“讲道理”往往是在讨论班、实验室和书刊论坛上进行,往往是用术语、数字以及更多的人工语言进行的,往往是与参与者们的吃穿住行、喜怒哀乐没有直接关系的。但就其实质而论,科学说理和日常说理并无根本区别。去年我在参加一次有关科学外交的讨论会时讲了两个故事,这两个故事或许可以用来说明我上面这个观点。我讲的第一个故事来自我小学时的语文课本,说的是两个将军去买盾牌,一个将军说这个盾牌是金的,另一个将军说是银的,但那个卖盾牌的工匠却说,你们两个都错了,这个盾牌一面是金的,一面是银的。这个叫做“金银盾”的故事是连小学二年级学生也听得懂的生活哲理,但在专业的科学领域也很容易找到类似例子:如商品的两重性(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行星运动的两重性(自转和公转),基本粒子的两重性(波和粒子),等等。我讲的第二个故事是科学史上的佳话。1915年爱因斯坦提出广义相对论时,根据这个理论做了一个经验预测,这个预测在四年后由一位叫爱丁顿的科学家通过一次天文观察而得到了确认。爱因斯坦是德国人,爱丁顿是英国人,但英国和德国是那时刚结束不久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交战国。即使是世界大战也没有妨碍交战国科学家之间的合作,这个事实生动地说明“科学无国界”;而“科学无国界”这个科学史上的道理,与“有理走遍天下”这个日常生活中的道理,其实是同一个意思。科学中的“讲道理”和生活中的“讲道理”不仅是相通的,而且是互补的。科学研究事实问题,而不研究价值问题。科学家研究原子能是怎么回事,但不研究是应该用原子能来发电,还是应该用它来杀人。但对于正常的普通人来说,“杀人”当然是最不讲道理的事情。然而,科学说理和日常说理并不是截然分开的:比方说,要知道多大程度的核辐射对人的影响是可以被接受的,普通人就必须请教科学家才行。英国作家查尔斯·兰姆写过一则寓言,题为“论烤猪”,我想借用那个寓言来进一步做说明。我们通常用烤箱烹制烤猪肉,但万一猪棚失火,也可能在火灾现场找到香喷喷的烤猪肉。哪怕猪棚失火现场的烤猪肉比烤箱烹制的烤猪肉更好吃,日常生活的“讲道理”也非常明确地告诉我们,只有烤箱烹制的烤猪肉才适合日常食用。“只有烤箱烹制的烤猪肉才适合日常食用”是一个价值判断,而不是事实判断,就此而言它不属于科学范畴。然而,虽然“哪种烤猪肉更适合日常食用”这个问题本身不是科学问题,科学却可以通过对烤箱烹制烤猪肉的成本与猪棚失火造成烤猪肉的成本做精确计算和比较,也就是通过“科学说理”,让那个基于“日常说理”或健全常识而做出的价值判断(“只有烤箱烹制的烤猪肉才适合日常食用”),得到更加扎实的论证、更加清晰的说明。▼推
2022年9月22日
其他
波动研究所金融计量经济学会暑研班 聚焦异象及因子模型
English8月22日至26日,近80位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经济学家和研究人员相聚云端,参加由上海纽约大学波动研究所(Volatility
其他
2022级新生故事|我与上纽的双向奔赴
你是如何与上纽结缘的?为什么选择上纽?第一次知道上纽是在Instagram上刷到上纽的交互媒体艺术(IMA)实验室,我当时在埃及上学,正好也在带领校内“创客实验室”(Fab
2022年9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