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纽大DSS项目学生回顾英语课的教与学 在志愿服务中体会语言的力量
Scroll down for English
近日,上海纽约大学“院长基金公益服务学习项目”(DSS)的“Language and Power”(语言与权力)课程举办了结课项目展示会。在当晚展示接近尾声时,高级讲师、学术英语项目联合负责人Marcel Daniels与八名学生就“英语是什么”展开了讨论。同学们的回答五花八门,不同的观点在教室里碰撞出思维的火花。2023届学生张冰婷认为英语可以让人“用不同的视角看世界”,其他同学则认为英语是“交流工具”或“表达自我的机会”,也有人觉得它是“体现大脑功能的方式之一”。
“语言与权力”课程持续两个学期,是“院长基金公益服务学习项目”在过往四年里与上纽大社区参与式学习办公室合作开设的选修课程。学生们在课上阅读学术文献,探讨优势语言、本族语者主义、语码转换和跨语言实践等概念。课程要求学生两人为一组回顾课堂所学和实践心得,完成“对话周记”。“院长基金公益服务学习项目”与上海非营利性公益组织“铺路石”合作,向学生提供在上海当地社区志愿服务的机会,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带来生动有趣的英文课。
上纽大“语言与权力”课程的结课项目展示会上,师生和嘉宾、观众合影留念
本次展示会是受疫情影响后的首场线下展示。授课老师Daniels希望借此机会,让学生们分享心得体会,以及对语言和权力的个人见解。来自世界各地的上纽大学生相聚于这所中美合办的研究型大学,每天用英语交流和学习。这段经历本身就有很多值得思考和挖掘的地方。Daniels表示,“学生们不仅探讨了语言教学时的身份认同,还回顾了学习语言的个人经历。”
学生们分别介绍了独立研究的项目主题,深度反思了社区志愿服务时的教学经历。2025届学生温蕙玮说道:“学习‘语言与权力’课之前,我从未想过二者之间会存在关联。”她谈到自己对语言的看法是如何变化的,并分享了“对话周记”里的心路历程——从初为人师的兴奋到中途的挫败与疲惫,再到最后学会珍视师生间结下的这段情谊。
其他学生介绍了调研及文献研读中的收获感悟,并将所得与教学经历相结合。2026届学生张雨鸿探究了语言学习的复杂性,分析了普遍视英语为优势语言的社会现象,以及她在社区志愿服务时教授英语的复杂心情。张雨鸿表示,教师可以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自主确定学习语言的目标,而非被动接受外语习得的要求。
2025届学生Talitha Teresa Lewis就跨语言实践发表见解,并分享了自己尝试创建沉浸式语言环境的经历。社区志愿服务初期,她本想采用纯英文授课模式,却很快发现学生们很难适应这种课堂语境,便改为以英文为主、中文为辅,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2025届学生季晋禹探讨了国内家长对英语教师群体的看法。他观察后发现许多家长通常更青睐以英语为母语的教师,期望以此增强孩子对外语的学习兴趣。季晋禹在研究中对比了外教和本土教师的优缺点,并提到了本土英语教师在国内英语教育市场上遭遇的歧视问题。
2025届学生Samuel Benson Kominowski分析了俚语的复杂性,就此类非正式语言是否应当纳入教学范畴展开了讨论。同届学生聂嘉希介绍了国内家长和学生对外教及本土英语教师的不同看法。张冰婷则重点关注了语言在医患关系中的作用。
多位来自“铺路石”的嘉宾现场聆听了学生展示其研究成果。“铺路石”志愿者培训经理丁艳表示,上纽大学生们的独特视角为公益发展提供了宝贵意见。“学生们分享了自己遇到的挫折、感动的瞬间,以及课堂管理时的挑战。”她说,“我很惊喜地看到,学生们在研究中实现了教学服务经验与自身语言学习及沟通经历的充分融合。”她表示,这些经验有助于“铺路石”在志愿者培训质量上的提升。
Daniels表示,“院长基金公益服务学习项目”的“语言与权力”课程还会在秋季学期开设。有意选修该课程的学生需要准备好在未来定期提供教学志愿服务,按时完成“对话周记”的学习任务。
▼
推 / 荐 / 阅 / 读
上纽大公益服务课“语言与权力”:从教学实践中窥探语言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
上纽大聚焦语言教育领域 合办全球学术研讨会
Click "Read More" (阅读原文) below for the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