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洞大开!交互媒体艺术专业&视觉艺术项目期末秀精彩上演
Scroll down for English version
上海纽约大学创意十足的交互媒体艺术(IMA)期末秀于12月14日举办,一年两次的IMA期末秀也标志着一学期精彩纷呈的校园生活正式收官。本学期,交互媒体艺术(IMA)专业与视觉艺术项目首次共同举办期末展演。在两个小时的时间里,学生展示本学期多门课程的期末作品。
14号当天,约100件学生作品布置在教学楼8楼IMA实验室和1250室展厅。他们来自交互媒体艺术专业的不同课程,包括“交互实验室”、“程序设计实验室”、“通信实验室”等必修课,和“沉浸式体验设计”、“中国再造”、“实时视听表演系统”等选修课。视觉艺术项目的“版画艺术的拓展与延伸”、“视觉文化和社会艺术实践”课程的学生,也带来他们的装置艺术作品。
“很高兴我们视觉艺术项目能与交互媒体艺术专业共同举办本学期的期末秀。我们的学生不断学习新的技能,包括中国书画、绘画、版画、摄影、视频制作等,并积极参与实践,融入社区,然后将所学所感融入作品,”上海纽约大学艺术教学助理教授Monika Lin说。
以下是本学期交互媒体艺术专业&视觉艺术项目期末秀中,三位同学脑洞大开的作品:
磁态(FerroFORMS)
课程:动态界面及装置、电子处理
2019届Kevin Li
磁态这个作品探索了铁磁流体如何能够提供独特的相互作用,并允许用户操纵、控制和转换流体的存在,以创造身临其境的视觉和响应感。
这个项目是通过反馈回路完成的,其中流体本身作为计算状态或模型存在,可以通过用户输入进行更新。当更新基础数字模型时,物理材料将会发生形态转换,并与用户进行通信。
“
我希望通过作品让用户感到惊讶的同时,也探索与新材料互动的方式。尽管我们现在可能无法完全控制物质,但了解其复杂性与结构,将使我们深入了解如何和物理世界互动以及未来物理世界如何与我们沟通。
——Kevin Li
”
Book of Privileges(特权之书)
课程:版画艺术的拓展与延伸
2019届胡江浩
Book of Privileges(特权之书)将个人特权身份映射成不同色彩图案。依据人们对25种社会身份(如性别、种族等)的不同回答,产生各具特色的色彩图案,随后通过木刻印版术将其印在半透明纸张上装订成册。
观众可以通过阅读单页来认识个体差异,也可以通过阅读正本色彩图集,了解整个社会的多样性。
“
我希望将特权和社会身份的概念融入到项目中,并以视觉形式与观众直接接触,也希望借此提高人们对于社会多元化问题的认识。
——胡江浩
”
心碎博物馆(Broken Heart Museum)
课程:“展览:下一个”
2019届李泽尧
心碎博物馆是一个混合现实博物馆,挖掘了混合物理世界和虚拟世界的可能性,并将两个世界融合在一起。博物馆的灵感来源于《牛奶和蜂蜜》,这是印度裔加拿大作家、艺术家Rupi Kaur撰写的关于暴力、虐待、爱情和失落经历的诗集。
心碎博物馆是为时七周的“展览:下一个”课程的期末作品。该课程探讨了如何将新兴技术应用于博物馆和展览设计,从而增强博物馆的访问体验。
“
通过创造这样的博物馆体验,我希望能引发人们去思考如何在展览中运用混合现实技术:混合现实能否改进博物馆的参观体验?虚拟现实是否是必要环节?
——李泽尧
”
▼
▼
关于交互媒体艺术(IMA)专业
交互媒体艺术(IMA)专业鼓励学生探索新兴技术、媒体和传播形式带来的表达可能性,积极探索创建可以连通大众、促进参与、传递信息、讲述故事、增强经验、改善社会的交互系统。这可能涉及创建数字媒体、软件开发、电子设备生产、实物制造、物理和虚拟空间构建等,或对前沿科技进行大胆探索。该专业的课程设置、社群氛围和学习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概念,掌握实用技能,为日常生活和周遭世界出现的各种设计难题,寻找以人为本的创意解决方案,探索个人研究兴趣。
该专业是与纽约大学帝势艺术学院顶级研究生项目——交互通讯项目(ITP)合作的第一个本科学位项目。交互媒体艺术专业的课程设置,既保留了交互通讯项目对于新兴媒体与人文价值交叉领域的关注,又契合上海纽约大学本科博雅教育的课程安排。主修和辅修交互媒体艺术专业的学生,均要学习两门基础课程——交互实验室以及通信实验室。交互实验室让学生学习了解交互设计、物理计算、数字制造等领域,并为学生提供计算机编程和电子产品原型制造的基本技能。通信实验室将学生引入数字媒体的领域,他们使用HTML、CSS和JavaScript生成一系列交互多媒体项目。学生可自由选择艺术、设计、科学、计算、媒体、商业等各学科的选修课。要完成该专业的学习,学生要完成一项毕业设计作品,通过综合多种研究方法与实践手段,设计出交互项目并撰写相关论文。
推荐阅读
Weibo: @上海纽约大学NYUShanghai
WeChat: NYUShanghai
Instagram: @nyushanghai
Facebook: @NYUShanghai
Twitter: @nyushanghai
Click "Read More" (阅读原文) below for the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