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术成果 | 上纽大教授发现目击者有效辨认距离

上海纽约大学 上海纽约大学NYUShanghai 2021-05-28

Scroll down for English


在目击一名位于40米开外的陌生人后,如果警方要求你从一群人中辨认出这个人,你有几成把握?把距离增加到100米,你的答案会发生变化吗?如果你对自己的视力和记忆力很有信心,那么,上海纽约大学心理学教授Pekka Santtila发表在顶级期刊Law and Human Behavior上的一篇研究论文,可能会打击你的自信。


在对超过1500人进行观察分析后,Santtila教授和他的同事发现,距离40米以上的辨认结果其实是不可信的,距离为100米以上的辨认结果则无异于是猜测


这一发现对于需要目击者作证的案件审理具有重要意义。Santtila教授表示:“不准确的目击证人辨认结果已经成了导致冤假错案的重要原因”,而一个清晰明确的有效辨认距离极限,能够帮助防止错案的发生。


Santtila教授认为:“在案件审理中,如果被告质疑目击者辨认的准确性,原告律师往往会反击说‘那也无法否认它可能是准确的’。所以,如果有一个有效辨认距离的极限作为参考,被告就可以斩钉截铁地否认超出这一距离之外的目击证词。


为了探究这一距离极限,研究小组招募了超过1500名年龄在6到77岁间的受试者,数量如此之多且涵盖了各个年龄段的样本,在针对目击的研究中是十分少见的。由大量样本得出的结果对于广大人群来说,更具代表性和普适性。同时,研究人员使用了真人作为目击观察目标,相较于过去普遍使用照片和视频的做法,也是一大突破。


测试过程中,受试者被要求观看四个目标人物,这四个人离受试者的远近各不相同,距离在5至110米间不等。每观看完一个目标,受试者需要在一组研究人员给出的照片中,选出自己认为刚刚看到的那个人。研究人员给出照片的方式也分两种:一次性给出所有照片,或者一张一张向受试者展示。



目标人物会出现在如图所示通道中的不同距离上,受试者需要在面前的屏幕里选出他看到的人。



Santtila教授和他的同事们发现,目击者辨认的准确性会随着距离增大而急剧降低。距离40米时,正确识别目标的几率相较距离5米下降了50%,这也说明在40米以外的目击已经不具有太多参考价值。相比低龄儿童和中老年,大龄儿童和青年的目击辨认能力更强、有效距离更远,但当距离增加至100米时,所有年龄段的辨认准确性都低到与盲猜无异了。Santtila教授表示,研究小组对于得出100米的距离极限感到十分骄傲:“行为科学通常不说‘绝对’,而是强调‘可能性’,所以能得出这样一个绝对数值是非常难得的。


然而,这个100米极限值并不可以随意使用——因为该研究是在一个相对理想的环境中进行的,现实中的目击辨认极限只会是一个更短的距离。Santtila教授表示,照明条件、目击者与目标的不同种族身份、案发现场的暴力威胁程度,以及个人记忆与再认能力的差别等等,都是值得在未来研究中纳入考量的因素。


Santtila教授自1995年起便专注于目击识别准确性影响因素的研究。目前,他关注于研究“如何有效地提升跨种族识别能力”的问题。他说:“上海纽约大学本身就是研究这一问题的绝佳实验室。”他已经在上海纽约大学进行了有关跨种族面部识别准确性的预实验,未来将会展开更多相关研究。



Click "Read More" (阅读原文) below for the English version.



推荐阅读

学术成果 | 为什么很多陨石是锥状?新研究揭示“锥形定向陨石”的答案


教授观点 | 人工智能为人类视觉评估带来创新发展的新动能




WeChat: @上海纽约大学NYUShanghai

Weibo:  @上海纽约大学NYUShanghai

Instagram:  @nyushanghai

Facebook:  @NYUShanghai

Twitter:  @nyushanghai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