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0届毕业生 | 张珺安:再一次拥抱挑战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上海纽约大学招生办 Author 上海纽约大学招办


 



张珺安


家乡:上海

专业:社会科学


四年前选择上海纽约大学时,张珺安认为自己选择了一种未知。


当时,上海纽约大学还是一所成立不久的学校,甚至还没有首届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成绩可供参考。而现在,作为一名2020届毕业生,张珺安以自己取得的优异成绩,为学校创造新的历史——他和另外两名同届中国学生一起,入选“第五届苏世民学者”项目,将获得全额奖学金前往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攻读全球事务硕士研究生项目。


本届“苏世民学者”项目共收到来自全球的4700多份申请,最终录取145人。今年是上海纽约大学的中国学生首次入选该项目,录取人数也创下学校历史新高。


张珺安高中毕业于上海市进才中学,和上海纽约大学步行不过20分钟的距离。“有一天路过上海纽约大学校园店,就兜了一圈,后来报名了校园参观活动想进一步了解这所大学,”在和带队参观的学姐交流之后,张珺安发现这里正是他想要就读的大学,“我希望大学能够提供一个多元化、国际化,更加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环境,上海纽约大学让我看到了这种可能,并能在家门口就体验到这样的国际化教育环境。”



以社会科学为起点的跨学科学习


因为一直对国际政治怀有浓厚的兴趣,高中就积极参与模拟联合国大会活动并担任校模联社团副社长,一入校,张珺安就坚定地选择了社会科学专业,并专注于政治科学方向。


在上海纽约大学,社会科学专业的学生均要修读该学科的两门基础课程,并与导师协商选择隶属于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政治科学领域的三门重点课程,加深对特定领域的了解,或进行例如环境研究、政治经济学、全球健康、国际关系主题的跨学科研究学习。


大二时,张珺安(后排右起第四位)与多名在校生担任“迎新大使”,带领大一新生参加各种丰富多彩的“破冰”活动



张珺安大二上学期修读的Ivan Willis Rasmussen教授的一门重点课程“中国的政治”(Politics in China),让他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更确立了自己的研究兴趣。


“通过课堂讨论,我明白了看待一个问题会有不同的立场和维度,没有一个观点是绝对的正确或权威,”张珺安在这门课上的期末项目,是分析媒体在例如非典和汶川地震等重大灾难中所发挥的作用,“这应该是我第一次做真正属于自己的研究,Ivan Rasmussen教授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他教会我如何去展开研究,从自己的兴趣点出发,构建一个成体系的研究框架,从相关文献中提取观点并逐一论证。”


虽然已有明确的专业方向,但上海纽约大学通识核心课程的设置,要求每位学生接触各个学科领域的内容。因为在为学校图书馆做平面设计的工作,张珺安便修读了互动媒体艺术专业的多门课程,希望能系统地学习设计。但随着课程推进,张珺安发现,互动媒体艺术并不局限于编写代码实现设计想法,其核心内涵非常深厚。


“它鼓励学生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打通技术技能与历史知识、文化解读、概念性思维之间的关系,除了我们惯常所认为的软件开发、数字媒体制作、交互装置设计等技术层面,还包括媒介理论、技术哲学等文化层面、政治层面和理论层面,”张珺安说,他所感兴趣的媒介研究,实际上也是互动媒体艺术的重要部分。


张珺安的大四毕业论文虽和政治相关,但指导老师却是互动媒体艺术专业的盘薇娴教授。“这篇毕业论文主要研究跨国语境下的社交媒体的政治性,既涉及政治、特别是民族主义,也涉及媒介研究,所以我找了研究社交媒体方法论的教授来指导我,但同时,我也能向我的政治科学教授请教如何在媒介研究的框架下,从更深层次理解网络民族主义的意涵。”


这样的跨学科学习、研究经历让张珺安深刻意识到不同专业的相融相通,彼此联系,“正是因为上海纽约大学所推行的跨学科创新培养理念,让我们有足够的空间去选择细分方向,并进行跨学科应用和探究,我发现例如互动媒体艺术、统计学、商学等很多不同学科的知识,都可以汇集到我的社会科学研究之中。”



“Study Away”不只是“Study”


大三这一年,张珺安先后去了阿布扎比和华盛顿特区进行海外学习。选择阿布扎比,更多地是出于对这个地方的好奇,“我对美国和欧洲有了自己的一些认识,但对中东的了解却是一片空白。我们说‘Study Away’,我认为,‘Study’只是其中的一半,还有一半是要‘Away’——前往一个你不了解的地方进行探索,拓宽自己的视野,实现自我成长。”


阿布扎比进行海外学习期间的红树林皮划艇探险之旅



纽约大学阿布扎比校园的硬件设施先进、课程选择丰富,除了上了一门“寻路:建筑环境中的平面设计”(Wayfinding: Graphic Design in the Built Environment)课程,探索平面设计与城市空间的关系,张珺安还以旁听生身份修读了纽约大学前校长John Sexton教授的一门“政府与宗教的关系”(Relationship of Government and Religion)课。“这门课要分两个学期来上,但我只能在阿布扎比待一个学期,所以只能选择旁听。不过,我完成了全部的阅读任务和大部分的作业。”


在John Sexton教授的课上,张珺安学到的一点是,任何一个问题都有正方和反方,重要的不是持何种立场,而是从何种论据得出这一立场,“我们经常会说,某件事情是对的或是错的,但Sexton教授根本不在意你的立场,而是会不断追问,为什么你认为这样是对的或错的,引导你将论据、论点用合理的逻辑联系起来。我会牢记他的教诲,更被他孜孜不倦地追求真知的学者精神所感动。”


大三第二学期选择华盛顿特区进行海外学习,则是因为希望能修读更多政治相关的课程。而作为美国的政治中心,这里也能为张珺安提供丰富的实践体验机会。


张珺安参加了华盛顿特区教学点开设的“全球领导力项目”。项目成员除了要修读一门“领导力的意义”课程,还需在当地非政府组织或政府机构实习,并将在实习中的观察体会与课堂所学相结合,进一步思考在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应该具备何种领导力。


在华盛顿特区海外学习期间,张珺安与他的“校友导师”、彭博广播及电视台驻华盛顿特区记者Irv Chapman合影留念



张珺安获得了在美国国会众议院数字媒体部门实习的机会,他的工作职责包括运营国会众议院民主党党团(House Democratic Caucus)的社交媒体,以及参加国会听证会,根据听证会现场内容整理撰写政策报告。“我近距离了解了美国政治体制的运行方式,以及美国政客如何通过一套成熟的社交媒体运作体系,来与选民沟通,传递观点信息,推动核心议题。”


在张珺安看来,这份实习工作给他一个置身海外职场的宝贵机会,“在海外学习时,大家与当地社会和职场环境的接触是相对有限的,但这次实习不仅让我走进美国社会,还能与美国国会众议院的政治精英一起工作,这是一次大开眼界、进一步促使我思考的体验。”



不断拓宽能力边界


在华盛顿特区学习期间,有一天,张珺安收到了来自上海纽约大学全球奖学金办公室主任Anna Kendrick教授的邮件,邀请他去纽约参加一场“苏世民学者”项目的宣讲会。于是,张珺安参加了这次宣讲会,了解了项目的基本情况和申请流程。


之所以最终决定申请,还是因为他十分认同项目“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培养原则,“项目的创办人苏世民先生在谈及捐赠初衷时说过:‘在21世纪,中国已不再是一个选修课,而是一门核心必修课。未来要引领世界的发展,就必须懂中国。’这其实也是我对媒介研究或政治传播学研究的一个观点,就是你现在已经无法忽视中国在全球媒体环境中的关注度及话语权,而我想也从‘苏世民学者’项目提供的一个全球化角度来看中国。”


如今成功入选该项目,张珺安非常感谢Anna Kendrick教授的帮助。“从准备申请开始,我就一直和Kendrick教授保持频繁的沟通,我的申请文书改了好几遍,她给了我很多富有建设性的修改意见,让我不断打磨自己的想法。拿到面试通知后,全球奖学金办公室也给了很多帮助,还在暑假里组织了多名教授和员工担任面试官,为我们进行模拟面试。”


大学四年里,除了全身心地投入学业,张珺安还积极参与各项校内外活动:他是“斯坦福中美学生论坛”的前任成员,曾前往斯坦福大学和北京大学与杰出的中美学生代表进行对话交流;他也是上海纽约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期刊“Spectrum”的负责人,为同学们搭建就社会科学领域的跨学科研究交流平台;他还是学校模拟联合国大会的创始秘书长,积极推动对关乎人类命运重大议题的讨论与认知;大四这一年虽忙于“苏世民学者”项目的申请以及毕业论文,但他仍选择在普华永道和毕马威实习,希望能积累战略咨询的相关经验。


张珺安(左四)与上海纽约大学模拟联合国大会社团的成员们在一起



“同时要做很多事情时,就会焦头烂额或陷入迷茫,这时我就会思考做每件事情的目的是什么?目标又是什么?这样就会有一番取舍和计划,并设立一个具体可量化的目标,让自己的忙碌变得更加有意义,”张珺安总结如何平衡学业和实践活动的心得,“但我坚信的一句话是:‘What doesn’t kill you makes you stronger ’,如果你不逼自己一把,永远都不知道自己的极限是什么,所以我希望能不断拓宽自己的能力边界。”


即将离开上海纽约大学,前往清华大学继续深造,张珺安希望能继续通过与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拓宽自己的全球化视野,提高跨文化理解力。


“‘苏世民学者’项目的成员构成非常多元,而且很多人都有来自不同行业的工作经验,希望能在这一新的环境中继续成长。我会拥抱‘苏世民学者’项目的挑战和不确定性,就像四年前我接受上海纽约大学带给我的挑战和不确定性一样。”


毕业典礼期间,张珺安与俞立中校长合影留念




推荐阅读

2020届毕业生|Alexander Bogdanowicz:我的人生不设限

2020届毕业生 | 何梓晴:拥抱不确定性



关注“上海纽约大学招生办”公众号

了解本科招生动态





WeChat: @上海纽约大学NYUShanghai

Weibo:  @上海纽约大学NYUShanghai

Instagram:  @nyushanghai

Facebook:  @NYUShanghai

Twitter:  @nyushanghai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