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纽大苏州河城市研究入选2021年上海市“中华文化走出去”专项扶持资金项目
上海纽约大学的“苏州河的城市生态、城市设计、国际城市比较研究及传播”项目(下称“苏州河”项目),日前成功入选2021年上海市“中华文化走出去”专项扶持资金项目。今年共有220个项目申报,经专家评审,其中58个项目最终脱颖而出。
上海纽约大学的“苏州河”项目,由学校城市实验研究室的城市科学与政策助理教授关成贺,以及城市研究助理教授李颖负责主导。该项目旨在对苏州河的城市生态、城市设计、国际城市比较方面开展研究,从生态可持续性、建筑设计和社会活动等角度出发,对苏州河沿岸改造进行评估、分析,以及国际比较。
关成贺教授
在谈及发起组织该研究项目的初衷时,关成贺教授表示,苏州河是上海的母亲河,见证了上海这座城市的兴起和发展,是上海城市文明的源头,承载着城市的历史和文脉,也是上海未来发展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更是强化上海城市核心功能、提升城市软实力的重要空间载体,所以城市实验研究室将目光投向这里,希望能助力它的未来建设规划发展策略。
目前项目已经启动,主要工作包括:评估苏州河过去和现在的空间和社会特征;从上海城市发展的角度,讨论并提出上海未来城市部分和整体发展建议方案;通过借鉴国际案例研究分析,进行全方位比较分析。
上纽大校长童世骏表示,“希望通过该项目,让代表上海文化的苏州河走向世界,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文化,聆听上海故事。”
苏州河的变迁承载了上海的城市情感,经历了时空变化。不同代人对苏河的情绪也是不一样的
自2018年加入上纽大以来,关成贺教授曾担任多个城市研究项目的领头人,致力于通过时空分析、人工智能、城市大数据等,探索如何从城市科学的视角规划设计未来城市。关成贺教授表示,于他而言,上海本身就是一个城市研究实验室,是全中国乃至全世界最适宜开展城市研究的地区。“上海的城市政策和城市规划水准均位居世界前列。上海还构建了连接大小城市的城市网络。”作为上海长三角商业创新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委员,关成贺教授正积极推动城市科学的产学研一体化,将上纽大的学术领先成果推向产业界。
李颖教授
另一位负责“苏州河”项目的李颖教授,现任上纽大城市研究助理教授、上海纽约大学城市实验室创始人兼执行主任。
李颖教授表示,此次“苏州河”项目将在“城市健康诊断”的基础上进行研究,“苏州河的变迁承载了上海的城市情感,经历了时空变化,不同代人对苏河的情绪也是不一样的,”李颖教授指出,“比如说,90岁的人对它有战争记忆,60岁的人是工业记忆,50岁的人是外地人/苏北人记忆,3、40岁的人是臭河沟记忆,因此,可以分析整合出不同的空间需求和空间变异。”项目也会应用到人工智能技术对“街景”“河景”“城市风景线”进行时空情感分析,纳入城市诊断、城市记忆的研究工作中。
李颖教授在上纽大的教学课程有中国城市化、中国建筑城市设计等。也曾担任中国美院教学助理一职。她拥有墨尔本大学建筑学硕士及学士学位,以及哥伦比亚大学高级建筑理学硕士学位。
在关注于城市研究的教学与科研的同时,她也有着丰富的建筑实践经验,是一位富有热情和想象力且一直在寻求更多知识与经验的建筑师。其职业生涯涵盖了广泛的项目类型,包括文化建筑、办公与综合大楼、教育建筑等。
李颖教授带领学生走出课堂,了解苏州河附近口袋公园的建筑空间设计
李颖教授目前的研究项目包括:城市生态学、城市建筑设计和国际城市比较。她负责的科研课题有:上海城市化和建筑设计的演变:苏州河案例;中国建筑设计文化“走出去”;城市大数据在住房政策干预中的应用与机器学习方法;城市化和气候变化背景下城市树木碳水通量动态;长三角城市数字化平台与城市大数据分析方法研究子课题-城市设计的创新与应用;疫苗接种计划如何影响城市居民对COVID-19疫情的公众情绪等。其参与指导的课题成果“上海公立医院空间可达性模式:优化重力模型”,已被社会科学索引期刊《专业地理学家》接收。
上海市“中华文化走出去”专项扶持资金聚焦“中华文化国际表达”“全球叙事能力建设”“推广推介双创演绎”和“扩大国际‘朋友圈’”四大方向,围绕影视作品、舞台艺术、网络文娱、美术文博、学术交流和文化活动等六个类别,重点扶持精准传播、有效到达、创新表现的示范性、引领性项目。
上纽大的“苏州河”项目,此次入选了其中的“全球叙事能力建设”方向。该方向主要扶持加强对外叙事能力建设,构建线上、线下重量级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平台或品牌,充分、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上海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构建和完善推广渠道,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彰显上海城市品格。
▼
推 / 荐 / 阅 / 读
依托纽约大学全球一流资源 上纽大推出公共管理博士项目
上纽大学生看上海——走进华政历史风貌保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