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17年10月16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说说我家乡宜陵的历史

2017-01-10 张广祥 丁中广祥

【往期选读】

热烈祝贺:何老先生《丁沟的昨天》今天发表啦!

网友说:丁沟的昨天、今天与明天

(昨日不小心删去本文,今重发)


古镇宜陵史话

江苏省丁沟中学  张广祥

有网友对我说:“张先生,觉得您老丁沟情节太严重了,有机会也偷空赞美赞美怀旧怀旧你的家乡东陵古镇呀。”说得我好像叛国投敌似的。不是我不想说说我的家校宜陵,而是我掌握的宜陵掌故史料实在有限,虽然几年前我曾作为《映像江都》的编委,撰写过其中有关宜陵内容章节的文字,但那也多是搜集整理来的。但,既然网友委婉批评我了,我好歹也要写点,就像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硬着头皮上呗。

我想,比起丁沟来,我们宜陵历史可能更为悠久。据说,1958年,在宜陵镇东北两华里处(今宜陵闸东运河南)兴修水利时,发现有泥煤;在宜陵东北半华里处,农民在挖泥煤同时挖出了鹿角。1989年,在宜陵南郊距宜陵四华里的大陈村冲河时,冲出了虎头、鹿头、鹿角以及古树等物。根据这些实物推测,我们宜陵这块宝地至今已有七千多年历史。宜陵的古老,还可从地名的沿革史看得出。据《后汉书•群国志》等书中记载:早在春秋时代,宜陵初名“青草塥”。为什么叫青草塥呢?古时这里是海边,海潮暴涨时,常常漫到宜陵附近的七里甸,因宜陵地势较高,潮漫不到。所谓“塥”就是海潮不易冲击的不毛之地。随着岁月变迁,茺滩变成平原,青草塥也就改名叫东原。这前后要经过一段相当长的历史阶段,恐非一两个世纪能形成的吧。时有女杰杜姜抗海盗牺牲葬于此处。汉明帝五年,于墓旁筑祠以祭,易称“东陵”。东晋康帝时封杜姜为圣母,祠为“东陵圣母祠”,有唐怀素书“东陵圣母”碑文存世。传说,隋炀帝下扬州看琼花时,有宠姬宜妃,葬于东陵,遂更名为“宜陵”,一直沿用至今。

提起宜妃,只要是宜陵人,都或多或少知晓这个典故的。传说隋炀帝平生多次到扬州游玩,最后一次竟不顾国家安危,带领一宫十二院的后妃,从开封乘龙舟一路浩浩荡荡玩到扬州,住进观音山上行宫迷楼乐不思归。正在他贪恋扬州山明水秀、柳媚花娇的时候,后宫宠爱的宜妃忽染重病,一命呜呼。因妃子娘家是宜陵的,就将她安葬在宜陵(当时叫东陵)。宜妃的墓地千年来几次被人盗窃,最后整个墓地塌方不存在了。据考证,宜妃墓址就在今宜陵中心小学西北角,老运河边。

古镇宜陵,集历代建筑,寺庙尤多,古有汉祠,近有清寺,能列正宗古庙之林者有十三有半。而又集中于镇之两端,故宜陵有庙盖头之说。对十三半庙的位置,健在的老人记忆犹新,如谈到诸庙掌故,尚能追忆一二。2014年,曾是宜陵镇文化站的副站长张允隆创作了一幅20米水墨画长卷《扬州宜陵十三座半庙图》,不仅重现了当年古镇上的十三座半庙的建筑风景,同时还原了曾经市井繁荣的景象。

何谓十三半庙?十三个庙列数如下:东陵圣母祠、东嶽庙、投子寺、慈云寺、关帝庙、大王庙、泰山宫、崇贞观、都天庙、火星庙、大悲社、准提寺、秋水庵。另有屋一间,供奉土地神,在宜陵庙宇中算半个庙。

最有名的当是东陵圣母祠、慈云寺、投子寺等。

东陵圣母祠中供奉的东陵圣母,是一位被神化的民间道姑。《后汉书•郡国志》载:“女子杜姜,左道通神,县以为妖,闭狱桎梏,卒变形,莫知所终,以状上,因以其地立庙,号曰东陵圣母”。《酉阳杂俎》载:“扬州东陵圣母,庙主女道士康紫霞侍奉圣母多年,一旦白日飞升,化为白龙而去。”按此说法,庙中供奉的是女道士杜姜和她的徒弟康紫霞。她懂医学,识气象,常为群众施药治病,又能善知天气、乐为农民服务,深受人民爱戴。但官府认为女道士妖言惑众,硬把她们抓去坐牢,在牢中化仙而去,百姓为她们立庙祭祀,称她们为“东陵圣母”。

东陵圣母祠始建于东汉明帝五年(公元62年)。始初,是民间建造的,其结构比较简陋。到了东晋康帝时,东陵圣母祠已经是朝廷建置的“仙宫观”,唐代怀素和尚所书的《圣母碑》碑文中对它的描述是“邃宇既崇,真仪丽设”。无论是祠宇的结构,还是塑造的神像,都比以前崇伟瑰丽了。到了明代,圣母祠突遭厄运。明熹宗天启年间(1621—1627),当时为宜陵五大家之一的张春台擅占圣母祠,将其改建为东嶽庙。据传说圣母大怒,常姜灾焚烧。其主事者害怕祸及自身,又复为圣母祠,而后始安。但,已非昔日的恢弘气势了。民国时期,圣母祠为江都县第六区区公所占用。1947年孔伯言任区长,圣母祠被拆毁。留在世间的尚有一碑、一挂像。碑即怀素所书《圣母碑》,现存陕西西安碑林。

慈云寺建于清初,坐落镇西首,面古盐河。历史上的慈云寺,建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客堂、寮房、斋堂等殿宇九十九间半,在宜陵诸庙中堪称魁首。还有康熙皇帝御笔石匾丹青“敕赐慈云寺”石匾一块。

有关石匾的来历,传说有二。一说明末清初,有一位宰相置宅于宜陵,这位宰相虽官居极品,可惜膝下无子,一直娶到第九房姨太得一子,其爱怜难以言表。小公子长至4岁时,被停泊于宅前古运盐河船上的海盗劫为人质,索银万两,限期十日。宰相在皇城得知讯息,星夜只身飞马返乡,无奈逾期多日,海盗将小公子抛尸于相府门前逃之夭夭。宰相抚尸长叹,思绪万千,遂将宅第全部施舍佛门,改为庙宇。回宫禀奏当朝,康熙帝为之动情,亲笔写下“敕赐慈云寺”题匾。

二说,明末清初时,有一富户人家万贯家财,唯缺子孙。主人临终留下遗嘱:日后将家产全部捐赠佛门。府第改为寺庙后,香火日盛,但一直未能确定寺名。时值康熙巡视南方,下塌扬州某寺。中秋月圆之夜该寺方丈陪驾赏月时,谈及东乡一富户人家因无后将家产无偿赠予佛门,至今寺名未定,康熙对此颇为赞叹,方丈遂恳求皇上为之赐名。康熙仰望天穹,但见皓月当空,几片淡淡的白云萦绕于左右,感慨系之,脱口而出:“就叫慈云寺吧。”方丈叩谢皇恩,随即为皇上拂纸研墨,康熙乘兴挥毫写下“敕赐慈云寺”五个大字。

传说归于传说,但“敕赐慈云寺” 石匾的客观存在,却是慈云寺悠久历史的最好见证,石匾已安放在新建的慈云寺山门中央供游人景仰。匾额上方的阳文印上面“康熙御笔之宝”篆字仍清晰可见。

慈云寺于咸丰年间(1851年左右)遭受过一次毁坏。同治、光绪年间(1862—1894年)进行过一次重修,宣统初年(1909年)寺僧明心和尚又增建部分殿宇,并购置了斋田。抗日战争期间(1938—1945年)慈云寺被毁,碑石殿宇荡然无存。几经劫难,唯石匾和原寺前的一对石狮幸存。2000年慈云寺恢复重建,建筑面积达5000平方米;2009年11月,大雄宝殿上梁庆典。如今的慈云寺,香火鼎盛,梵音缭绕,正日益成为扬州、江都以东又一重要弘法道场。每于春秋佳日,士庶来寺,随喜乐游者接踵而至,佛诞之日,善男信女到寺礼拜者络绎不绝……

投子寺,我上高中时,我的语文老师凌露讲过它的故事。

相传很久以前,有位员外,四十多岁喜得一子,非常娇惯宠爱。孩子渐渐长大,不学好,走上了赌博的斜路,家里的钱被他赌光。老两口拿不出钱,这个儿子就恶狠狠地说:“不拿钱,我就把你们杀掉!”老娘一气,撒手西去。老爷子家里也呆不下了,只得流落他乡,乞讨度日。这个儿子本是游手好闲惯了的,一个人自然也是养不活自己,也四处流浪,流浪到了宜陵,被一家寺院住持收容出家做了和尚。在佛家教化下,他幡然悔悟,悔恨交加,不禁十分思念自己的老父。后来,他接任方丈,更是广施善行,广结善缘,等于赎过往的罪过。某一年腊月初八,他吩咐众僧多煮“腊八粥”让穷人来吃,还亲自到现场查点。他发现人群中一个老头好似自己的老父,便上前询问情况。老人顿时泪流满面,道出了纵子成害的悲剧。他听了立刻跪倒在地,向老人说:“我就是你那不成才的儿子啊!”

为了教育后人,这座寺院便更名为投子寺。

该寺的晨钟暮鼓曾经声闻十余里,可惜后来毁于战火了。据考证,投子寺始建于北宋开宝年间,明洪武年间僧征全修,景泰年间僧景文再修。投子寺寺门朝南,寺前有两口汪塘名叫“天池”。寺有殿房四进:第一进三大间,即山门殿。寺门上方嵌砌一块镌刻“古投子禅寺”五个大字的石额,内供弥勒、韦驮、哼、哈二将。第二进三大间为天王殿,内供四大天王。第三进三大间为大雄宝殿,殿内前面东悬钟,西置鼓,中间佛台上塑供如来佛、观世音、地藏王,西侧塑供姿态各异的十八罗汉。第四进是两层藏经楼。藏经楼后有大院,楼前两边各建一排带走廊的配殿。另有斋堂、方丈室、僧寮等建筑宜陵解放时,寺房仅存山门殿、天王殿和几间僧房。只住了六七个和尚,最后一任方丈法号大冶。1956年大冶圆寂后,僧人陆续散去。1952年起,即在投子寺基础上办起了宜陵小学。到1993年.投子寺庙房只存两间。倘若完好无损地留到现在的话,那可是镇上的一大景观了。

宜陵向来景色宜人,自古就有“宜陵十景”之说。由东而西分别为:春郊试马、石阁风帆、山雪积、天池荷雨、投子晚钟、长桥夜泊、晋祠紫竹、渔村夕照、山阳渔火、秋水玩月。

宜陵地处扬泰之间,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相传南宋岳飞抗金时,曾屯兵宜陵,扎营四乡,这就是宜陵附近不少村庄称“营”的由来,如薛家营、杨家营、郭家营、张家营、萧家营等,我的村庄便俗称薛家营,正式名称是陈营。当年岳飞驻兵宜陵,开辟了一条马路,供骑兵练习之需。抗金后,宜陵人为纪念民族英雄岳飞,马路未毁,并将这条马路加以点缀,成为宜陵地方上群众跑马、练马、赛马,借以强身之所,是宜陵的风景区之一。有《南吕•干荷叶》一曲:“史北宋,时南宋,绝世岳英雄。宋高宗,实无用,听信谗言害岳公。一场历史梦。    忆岳公,赞尔功,史迹留邗东。四季中,官与众,马路比赛疾如风。万民颂英雄。”宜陵马路两侧,植以桃、柳、柏、桂,四季常青。逢春香溢四野,到秋丹桂飘香,男女老少乐于此。清末盛吉甫先生尝吟《春郊试马》:“宜陵少年马蹄尘,绿柳桃红七里村。勒紧丝缰任驰骋,豪情那顾道旁人。”

宜陵西北郊,距镇500米,有姜家沟、山阳河,是渔民集中之地,故称渔村。虽无奇花珍木,却是芳草鲜美,鸟语花香。入渔村,风光别致,景色独特。雨后初晴,渔船骤聚,网舞翩翩,波光粼粼。午后斜阳,网晒河畔,渔歌阵阵,鸡鸣犬吠。夜来桨动星移,月光皎皎,渔火点点。此情此景,足以使游人有流连忘返之感。

……遗憾的是,“春郊试马”、“渔村夕照”、“山阳渔火”等早无踪迹,都成为宜陵历史上的名胜佳景而已。

宜陵名人良多。在封建时代,上到翰林,下至秀才,历朝累见。近现代社会名流、精英贤达,亦屡见不鲜。

比如景考祥。其字履斋,祖籍河南。故居在现宜陵镇双桥村景二组东边(当地人称田家院:此地后为其田姓姑爷居住)。天宁寺旁“杏园”石额,是其所书也。曾任翰林院大学士,御书房行走,乾隆之师也。1713年高中进士,1725年前往台湾担任巡视台湾监察御史,同年农历九月在职升任吏科给事中,十一月离台转往福建,升任福建盐运使。

又如王少堂。著名扬州评话艺术家,祖籍江都宜陵。纵横艺坛60年,誉满大江南北,名噪半个世纪。他以说表细腻、声情并茂、神韵优美见长,流传下来的《宋十回》、《武十回》、《卢十回》和《石十回》4部话本,是扬州评话的璀璨瑰宝。而今,宜陵小学“少堂评话社团”就是以王少堂的名字来命名的。

至于,在宜陵逗留、为官、工作过的古今名人,更是不计其数。唐代诗人顾况、南宋民族英雄岳飞、明代诗人杜浚、明末清初诗人周亮工、明末清初学者费密、清初诗坛盟主王士祯、清代诗人吴嘉纪等,都在宜陵留下过足迹,甚至留下过文字。如清初文学家孔尚任三宿过宜陵,留下《宿宜陵望东原怀宗元鼎》:“淮南客路重阳后,湾过茱萸倍可怜。黄雾满空迷雁阵,青苔一片染渔船。旧山宅废凭诗补,新柳堂成作画传。三宿宜陵日雨,东原怅望指秋烟。”

今天宜陵电影院前广场上,矗立着一尊石雕宜妃塑像。这个塑像起初立在车站十字路口。塑像仙女亭亭玉立,体态轻盈,神情端庄,嘴含微笑。路过的行人总不免对她回眸,而回眸一瞬间,不免也回眸宜陵悠悠的历史……

(参考《映像江都》)


本公众号乃老夫我个人主办。主要发布老夫我的个人动态、丁沟中学及周边的资讯、教育教学等文章。敬请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jsdzzgx丁中广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