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补锅匠(上)

何仁坤 丁中广祥 2019-04-15

【往期回读】

广祥:今天我买了一位老奶奶的菜

孙倩瑾:向天再借五百年

广祥:我的健康行动

江南女子(含朗诵视频)

竹墩人的骄傲:孝女王尚妹

我的堂小姨上了电视

把他当做垃圾扔掉吧

如米苔花竞芬芳

补 锅 匠(上)

丁沟  何仁坤

作者何仁坤先生:生于1942年,丁沟镇乔河村人(原友谊村)。中共党员。曾在原友谊大队任生产队、大队干部,后在丁沟镇任组织干事、组织科长、副乡长、副镇长、纪委副书记等职。2002年退休。

上世纪六十年代之前,人们普遍都比较穷,家用的锅碗瓢盆数量一般都很少,加上那时物资供应短缺,即使有钱也不一定能买得到。因此,专门上门补锅锔碗的补锅匠成了人们不可缺少的行业。有一句俗话:“一个要补锅,一个就把锅来补。”我的祖父和父辈们就是补锅匠,他们一边种地,一边利用冬闲和农忙间隙,在周围方圆二三十里的范围内走村串户去服务。在我家乡丁沟友谊村的仲家庄,做这个手艺的人员比较集中,到解放初期还有二三十人,每年初冬种完麦子以后,大部分人结帮远赴江南溧阳、丹阳一带租房从业,我们何姓的一帮常到南京中华门门东的长乐路、剪子巷、夫子庙聚集站脚。

一个合格的农村补锅匠,需要具备三门技艺——补锅、锔碗、接犁头,有时还要附带修缸。他们所配备的全套设备、工具一担挑,一头是风箱,上面一个长方盒里装着块煤,用于熔化铁水,抽屉里是制作好的补锅铁疤子、碗锔和金钢钻等用具;另一头则是一只椭圆形篦制矮筐,四根竹片制成的提把连着扁担,筐内装着化铁炉、锅架、犁头模具和铁顶针、锤、钳、錾等一应工具和小板凳。一副担子都有五六十斤重。扁担都讲究用韧性好的桑树料制成,两头上翘,挑在肩上,步伐走得好,晃荡起来,特有舞蹈感的轻飘,走远路也觉得不累。“快跑荡,慢跑庄”,到了一个村庄后脚步放慢,并高昂地喊起:“补—锅—喽—”后音尤其提高拉长。一声声吆喝,自然会引来人家招呼去做活。

以前人们普遍用铁锅。铁锅坏成洞眼或裂缝,就会漏,自己没法修,就交给补锅匠。补锅匠有两种补法:一是火补,一是旱补

火补的疤子比较平实牢固,用起来不斗锅铲子。但火补要着火生炉子来熔化铁水,比较麻烦复杂,手艺要求也高,因此价格会高许多。如果就近有几户同时有锅要修,就比较划算,价格也便宜一些。补锅匠先把锅的洞眼或裂缝修錾一番;然后按放炉子,从风箱底部的风眼用一根管子连上炉子风眼,点火加炭拉风箱,并把敲碎的铁片装在耐火泥制成的坩锅里,埋在炭火中间捂上稻草圈成的草圈,盖上一块厚些的铁板,使劲拉风箱助火;当铁水熔化后,用钳子夹住耐火泥制成的小勺子,舀上有小弹子球大小的铁水,倒在厚实破布做的并加了泡灰的垫子上面,用左手托着对准待补部位的下面洞口往上顶,右手随即拿一个用破布卷成的比手指粗一些的棒子,快速地在锅的内侧按住下面顶上来的火红小铁球,使劲按捺,并转着下压,瞬间铁水在洞或缝之处冷却凝固,这个疤子就补上了;接着,一个接一个延伸,直到补齐了,看上去就像鱼鳞一样的排列。这种火补法整齐平坦,炒菜时基本没有大碍;被补过的地方再也不会漏水,不会破损。

旱补就相对简单一些。要事先制作疤子。用铁皮剪成一公分多大的圆形中心打眼,穿进两根两公分左右的22号铅丝,在凸型模具上锤打成两个爪子的图钉状的公疤子,再剪同样大小的铁皮,在凹型模具上打个眼,成为母疤子备用。补锅时,用公疤子刮上石灰膏和瓷粉拌和的“瓷灰”从锅内侧在待补洞口穿出,再把母疤子括上“瓷灰”套在伸出来的爪子上,把两个爪子拨向两边弯曲,用“顶针子”(一种罗纹钢做成粗大的工具,五六十公分长,顶端是个平面,用途类似于皮匠用的铁墩子)垫着,用锤轻轻打实贴牢。这样旱补方便快捷,也不会漏水,但没有火补的平滑美观,耐久性也略差一些。(待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