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扬州传说16:金灶台
【往期回读】
《老扬州传说》里的每个故事非常耐读,读后让人回味无穷,有的让人忍俊不禁,有的让人陷入深思。——扬州市作家协会主席杜海
金灶台
宜陵 褚德军
作者褚德军先生:江都区宜陵镇人,1953年生。扬州市作协会员,江都区作协副秘书长,江都区扬剧协会副主席。年轻时从事企业管理,近些年全身心投入对地方民间故事的采编,有诗词、散文、民间故事等散见于报刊,著有《老扬州传说》。
清朝年间,扬州城东圈门外有一王姓富户,城中开设商铺数处,乡间有良田数百亩。虽万贯家财,遗憾的是年过半百时才得有一子,又因夫人高龄产子,难产异常,其时医疗水平落后,稳婆用尽手段保住了婴儿,产妇却命丧黄泉。王财东忍住悲痛,将全部心血投入到扶养儿子的身上,并为儿子取名叫王金山。从几十名奶妈中选取一名身骨健康、面貌厚善的奶娘为儿哺乳;让管家丢下商铺生意,协助自己全力照管儿子,眼睛成天一步不落地盯着服侍着宝贝儿子的下人们。王金山在老财东百般呵护与娇惯之下,要什么有什么,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任性脾气自小养成。七岁那年,一日午后,王财东突然重重地跌坐在地,两眼直直地呆视前方,垂涎挂胸,口不能言。慌乱之中,下人们围拢上前,王财东一手握着管家,一手握着奶娘,口中“啊……啊……”着,眼睛转瞪向儿子,颈一伸,腿一蹬,撒手西去。
管家与奶娘受老财东临终之托,竭力培养少东家。可这少东家不善安静,特喜热闹,更不是块读书的料,提起读书练字,只喊“头痛”,一听到家门口有敲锣卖糖或有吆喝着耍猴卖艺的,非吼叫着要出门去看热闹不可。管家与奶娘无奈,只好听之任之。直至十四五岁,王金山斗大的字不识几筐,却与城内的一帮恶少朋友们交往,整天斗鸡、跑马,更爱看戏、打猎,出手阔绰,挥金若土。长至成年之时,人称“王大少爷”,进出热闹场馆,前呼后拥,所有开支费用全由王金山支付。管家制止不住,叫苦不迭,而这王大少爷,只知道向管家伸手要钱,没有现钱,变也得设法变出来,直至家中钱财用尽,店铺周转资本全部抽光。管家及奶娘哭劝其收心进学,谁知王金山已浪荡成性,不但听不进规劝,竟让管家去变卖田产与店铺,所得银两任其挥霍享用。
又几年过去,王家田产店铺不存,连祖宅也拆除变卖将尽,老管家在一个除夕夜的鞭炮声中气得吐血而亡。当王金山将王家大院拆卖得只剩下最后一处小小的厨房时,奶娘泪如雨下,跪求少东家给自己留下这一点栖身之所。王金山此时像是良心发现,怔怔地看着已是满头白发的奶娘,面露惭愧之色,半天无语后点头同意。这一瞬间的神色,被奶娘看在眼里,记在了心里。
奶娘苦守着小小锅灶间,在大院荒芜的空地上种菜长瓜,艰难度日。几年后的一天,门口来了一个衣衫褴褛、神情恍惚且又年纪不算大的要饭花子,善良的奶娘回转身从铁锅之中盛了一碗南瓜菜粥递了过去,来者双手接过,狼吞虎咽,一口气吃完。抬起头时,老奶娘看清了来人,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天呐!这是不是咱少东家?怎会成了这般光景?”王金山扔下粥碗,紧紧抓住奶娘的双手,泪流满面,失声痛哭,长跪不起。奶娘也心疼地流着泪,轻抚着他的脊背。些许舒缓后,扶少东家进灶间,问清原由。王金山羞愧地告诉奶娘,在他将自家的万贯家财挥霍殆尽之后,原先的那些朋友们便无人再与他来往,受过他若干恩惠的主儿们,见他过来立即关上大门,活像是在躲避瘟神。王金山无处栖身,只好借宿古庙或土地庙,饥饿难耐时,偶尔遇上旧时朋友,打发他三五个铜板,只够买几只烧饼充饥而已。再后来,他只有捡只破碗讨饭的份儿,否则将饿死街头。乞讨之时,常遭人白眼:“你这人年纪轻轻的,该寻事谋生,怎好意思捧碗讨饭?要知道别人的饭都是不容易得来的。”外人哪里知道他自小娇惯成性,啥事都不会做,常常饿得头晕眼花,今天是硬着头皮回来向奶娘讨饭。
奶娘听后,一声叹惜,问他是否对自己过去的行为知错。王金山回答:“在祖宅拆卖将尽之时,即已知错,但悔之已晚。知道自己对不起祖宗,对不起您奶娘,更对不起被我气死的老管家。”奶娘问他:“若给你机会,你能诚心实意地重振家业吗?”王金山眼睛一亮说:“这几年饱经人间冷暖,看透世态炎凉,一直梦想着能有重新做人的机会。”奶娘告诉他:“老管家知道你会有今日,临终前告知我小灶房的秘密,嘱托我坚守小灶房,以等待你的悔悟,重振家业。这小小的柴灶并非寻常锅灶,去除表面颜色,里面全是金砖砌就,你现在就去把城内最大的钱庄老板请过来验货,钱全部存在账上,用时支取,尽快重振门庭。”
王金山卧薪尝胆,视奶娘为亲娘,在她的指点之下,不几年时间便恢复了王家大院,赎回了城中彩衣街上的店铺与郊外湾头界面上的良田。娶妻生子,广做善事,门庭光耀,世人称道。奶娘在王家大院颐养天年,对王金山改邪归正,重踏正道十分欣慰,寿终正寝之际,由衷感叹:“浪子回头金不换啊!”
(配图:沈江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