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诗意中国 | 25李商隐:在薄情的人世间,深情地活着

诗词世界 丁中广祥 2021-09-06

【往期回读】

蒋勋细说红楼梦 | 合集80回全

蒋勋新说红楼梦 | 合集120回全

蒋勋这一代 | 合集7集全

杨雨品诗词 | 合集120集

蒋勋为你读诗 | 合集40集全

重要声明

本文已获诗词世界授权。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更多精品资源,见我号菜单栏“老夫广祥”—“精品资源” 。


作者:叶寒   主播:刘炜


百期经典“诗意中国”百期经典文化传播“诗意中国”系列,由湖北之声与“诗词世界”联合出品。
FM104.6湖北之声《炜炜道来》分享艺术领域有趣的一切。每天13:00--14:00播出。

友情提示:文末有音频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从此成为了大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在那个帝国摇摇欲坠的晚唐,每个人的命运都像罩上了一层阴翳,看不到出路。

在这个薄情的年代,上天却偏偏赋予了李商隐太多的深情。

他才华卓绝,笔力堪补造化,却偏偏只能用来写些歌功颂德的应承之作;

他天性纯粹、品格高尚,却在这个时代不合时宜、步步维艰;

他一生挣扎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中,在恩主与岳父的对立关系中进退维谷;

他明明遭遇过那么多的不公与欺骗,有过那样多的愤懑与悲凉,笔下却永远那么真挚纯粹、满怀深情。


01


人生很多所谓错误的选择,并非因为计拙,仅仅是无可奈何

唐文宗太和九年(835),都城长安,山雨欲来。

也正是在这一年,李德裕,中晚唐历史上最有才干的宰相,被诬谋逆。虽侥幸保住了性命,却还是被愤怒的唐文宗驱逐出了长安,到东都洛阳任闲职。

没过多久,市井中风传:唐文宗服食以求长生的金丹,竟是用小孩子娇嫩的心肝炼成。一时,朝野动荡,人心混乱。

这便是彼时的长安:皇帝沉迷道术,宦官独揽大权,朝臣党派纷争,节度使们更暗通款曲,秘密缔结同盟,以求与中央相抗。

然而这一切,都还未传入时年23岁的李商隐耳中。

此时的他,正怀着进士及第、光耀门楣的天真梦想,赶赴权力漩涡的中心——长安。

李商隐一家三代孤寒,父亲李嗣在他十岁那年便客死于江南。母亲只得拖着幼小的儿女们,千里迢迢地将李嗣的灵柩运回故乡荥阳安葬。

少年失怙,父亲留给他的所有,只是一栋老宅,一点模糊的回忆,和那个印证他一生颠沛坎坷命途的名字。

商隐,取“商山隐者”之意。取字义山,同样是寓意着商山隐者之高义。

秦末大乱之时,有四名博士不愿为官,遂隐居于商山。以岩洞为住处,以紫芝充饥。因为这四个人年龄都在八旬以上,须发皆斑白,便被人们合称为“商山四皓”。

汉高祖刘邦即位后,多次礼聘他们入朝为官,都被拒绝了。后来,刘邦因宠爱戚夫人,想要废掉吕后所生的太子刘盈,改立赵王如意。

吕后求助于张良,张良献策,请动了商山四皓,只拜托他们做一件事,就是在一次宴席上侍立于刘盈身边。刘邦看到连四皓这般隐士都甘心为刘盈所用,只能放弃了废立太子的念头。

而商山四皓,一战成名后,又悄然隐退,继续过着闲云野鹤、不问世事的日子。正如昔日孔子为士人定下的出处纲领: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而事实上,这也正是李父对李商隐的期待。他希望儿子能够在清白的时代里勇于进取,以天下为己任;在污浊的时代里,仍要保持清高的品性,不可为了一己之私而同流合污。

那时的李父不会知道,自己竟是一语成谶,李商隐此后一生都在“入仕”与“退隐”之间挣扎,在家庭与党派间,在自我的坚守与生存的妥协间,煎熬辗转。 

父亲的猝然离世,让这个曾经的士人家庭顿时失去了支柱;而父亲的丧葬,更是彻底拖垮了这个曾经的中产之家。在终于回到故乡后,孤儿寡母已是衣食无着。

许多年后,李商隐回忆那段痛苦的童年经历,“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

作为家中长子的李商隐,只能从此辍学务农,为了现在牺牲将来。人生有很多所谓错误的选择,都是因为无可奈何。不是不知道是错的,只是再无他法。

02


以出世的灵魂,去做一个入世的人,注定是种悲剧

三年丧礼后,李商隐终于完全脱掉丧服,开始他跌宕的谋生之旅。

彼时已十二三岁的他,已过早地领略过世态炎凉的真相。他知道,自己只有考取功名,才能摆脱困窘的现状,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重铸家庭的累世书香。

他找到了一份抄写员的工作,除此之外,还谋了一份兼职:贩舂,也就是买进带壳的谷物,舂成细粮之后再转手卖掉。

佣书贩舂,日将月就,渐立门构”,艰苦的谋生生涯,磨练了他的意志,也让他对知识的渴求愈加急切。他热烈地盼望着一位名师,能带着他在仕途之路上,脱颖而出。

幸运的是,他的确得到了一位很好的老师;不幸的是,这位老师只教会了他清高与耿直。然而在那个黑白颠倒、虚伪谄媚的时代,这样的清高脱俗,注定让他被排挤在众人之外。

少年李商隐拜在同族叔父李处士门下,学就了一身诗文本领,也养成了一副不肯苟全的兀傲性格。

唐代以骈文为尚,每一字句务求对仗,即便是政府文书、法律判决也要写得辞藻华美、音韵铿锵。而李商隐随着李处士学的,却是古奥朴拙、松散恣意的古文。

纵使他写得再好,却也很难得到时人的青睐。为了谋求生计,成年后的他只得背弃早年的爱好与教育,以华彩雕琢的骈文,迎合旁人的喜好。

从古文天才蜕变为骈文名家,并未花费李商隐太多时间,然而在此背后,却充溢着一个理想主义者不得不向残酷的世俗社会妥协的无限悲凉。

他有着李白的才华,却没有他那样的洒脱不羁,李白可以“天子呼来不上船”,李商隐却只能在底层社会的泥泞中,谨小慎微、如履薄冰。

太和初年,时年已十六七岁的李商隐有了一些积蓄,他决定暂时甩开生计,用心温书,迎接科举考试。他来到了玉阳山,寻觅了一处道观,住了下来。

这段寄居生涯虽然短暂,然而对李商隐诗歌风格的形成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道观里萦绕着的神秘迷离的气氛、浩繁的道教典籍里有许多浪漫奇幻的故事,共同造就了李商隐凄迷梦幻的诗风。

而他在思想上,也渐渐泯灭了修道成仙的信仰。修道的人必须忘情,李商隐却最是深情。他天生敏感细腻,情感幽微,如他在给早夭的小侄女的祭文中所写,“明知过礼之文,何忍深情所属”,明明知道逾越了礼法,可是那浓烈的深情又哪里是理智可以克制的呢!

公元829年,李商隐遇见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位贵人——令狐楚。

令狐楚少年即有神童的称誉,20出头便考中了进士。此后更凭着斐然文采,深受德宗、宪宗皇帝的器重。然而在中晚唐绵延四十载的“牛李党争”中,令狐楚正是牛党的中坚力量。

彼时,令狐楚出任东都防御使,李商隐所居住的郑州恰好在其辖区内。对李商隐来说,这位以文采扬名天下、出将入相的大人物,正是他所有的梦想。

在众多写给令狐楚的拜谒信中,唯独李商隐让他眼前一亮,并且有种遇到知己的感觉。从此,令狐楚对李商隐细心栽培,不仅让他与自己的儿子共学同游,还带他进入了诗坛盟主白居易的宴会上,进入了上流社会的交际网络。

天真的李商隐,对令狐楚满怀感激。他以为令狐楚是欣赏他的才华,却不曾想,这也是他在为自家子弟培植羽翼。

他把令狐兄弟当成挚友,对令狐一家满怀感激,却全然没想过,自己真正的位置只是一名家臣。家臣需要的是绝对的忠诚,而不仅仅是感恩。

他以诗人的心去揣摩政治,以君子的心去揣度他人的心,以出世的灵魂去做一个入世的人,结果是注定的悲剧。

03



理想主义者的现实生存,不是妥协,便必然要承受冷遇

太和五年,在令狐楚的资助下,李商隐赶赴长安参加科举。此时的李商隐人还没到长安,他的诗歌却早已征服了帝都,人人都把他当成进士科的热门人选。

然而出人意料却又有迹可循的是,李商隐落榜了。在一个混乱的时代里,公平是最难能可贵的东西。 

多年后,李商隐在《上崔华州书》里回顾自己的科举经历,“凡为进士者五年,始为故贾相国所憎,明年病,不试,又明年,复为今崔宣州所不取。居五年间,未曾衣袖文章,谒人求知”。

接连五度科举,他本可以靠着令狐楚为他搭建的人脉,让仕途之路好走一些,可他偏偏什么也没做。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他固守着自己的高傲,也便不得不承受社会投来的冷遇。

自有仙才自不知,十年长梦采华芝。

秋风动地黄云暮,归去嵩阳寻旧师。

《东还》

这首诗写于李商隐又一次落第后,在接二连三的挫折后,他开始惶惑茫然:自己是不是错了?或许自己根本就没有什么用世之才,应当回到玉阳山去,隐居度日呢?

便在这时,令狐楚被调回中央,从此无权辟用幕僚。这意味着李商隐需要另觅一处栖身之所。退无可退之际,他遇到了生命中又一位贵人——华州刺史崔戎。

崔戎十分赏识李商隐的才华,不但将其聘为僚属,给了他一份待遇优厚的工作,还如同老师般亲自指导他骈文写作。

然而世事总是变幻莫测,未及多久,崔戎便暴病身亡,幕府也风流云散。

李商隐悲伤不已,不惜篇幅写下《安平公诗》,“古人常叹知己少,况我沦贱艰虞多”,知己向来难求,我这样一个寒微贫贱之人,多难得觅得一位知己,却转瞬天人永隔,这又是何道理呢?

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

欲问孤鸿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

《夕阳楼》

此时李商隐的心境大抵便是如这首诗一般,天地苍茫,自己却如一只孤鸿,不知该何去何从?

04



在薄情的人世间,深情地活着

公元837年,李商隐第五次应试,终于高中。欣喜之余,更多的却是苦涩,李商隐知道,若不是令狐楚的暗中用力,自己恐怕永远没有榜上有名的一日。

曲江宴上,一场邂逅终于冲淡了李商隐心中的悲愁。在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府邸,夜色深浓,觥筹交错,一个少女芬芳的面颊出现在屏风后,两人的目光不期而遇。

少女是王茂元最小的女儿,她明快灿烂的笑容,让李商隐觉得人生原来不只有穷愁,幸福也可以很简单。

命运终于眷顾了他,王茂元欣赏李商隐的才华,也懂得他的一腔深情。终于,他将自己最小的女儿嫁给了李商隐。

那是李商隐平生惟一一次也是最刻骨的一次爱恋,婚后与妻子小别,他满怀柔情地写下一首小诗《东南》:

东南一望日中乌,欲逐羲和去得无。

且向秦楼棠树下,每朝先觅照罗敷。

诗人在黎明中眺望东南新升的朝阳,想象着自己也可以每天随着朝阳升起,一路向西,行至妻子的妆楼之上,切切地探望着她。

也在那一年,他写下了那首著名的《马嵬》,许多人把他看作一首怀古讽谏诗,但其实那是一首歌咏爱情的心曲。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唐明皇曾与杨贵妃许愿,希望生生世世结为夫妇,可最终却是人鬼殊途。哪怕贵为天子,也未必就能拥有平常人家恩爱夫妻的幸福啊!

26岁的李商隐沉醉在平常夫妻的幸福中,然而他却忘了,婚姻并不只是两个人的事。在外人的眼中,他只是一个攀龙附凤的投机分子,是一个背信弃义的小人。

尤其在曾经的故友令狐绹眼中,他以为李商隐深受令狐一家恩惠,如今却与王茂元结为姻亲,他难道不知道王茂元正是与牛党势同水火的李党一员吗?

可事实是,李商隐真的不知。他大约是把所有的才情智慧都倾泄到诗歌中了,对政坛的人事纷争,他全然不懂。

他以为自己情之所钟,可在别人眼中,他却是两边倒的势利小人。就这样,牛党视他为叛徒,李党也质疑他的品格,他挣扎于牛李两党的夹缝中,灵魂被痛苦地撕裂。

公元858年,李商隐在46岁那年,病卒。在其去世后的十六年,黄巢起义爆发,“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大唐帝国已然名存实亡。

李商隐多年前的一首诗竟是一语成谶,“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夕阳再美好,也终究到了落下的时刻,大唐的永夜终于到来了。

许多人都觉得李商隐的无题诗太难读懂,他们总想要从诗中寻出一种确切的情感。但李商隐诗的魅力却恰恰是那些欲诉不能、欲说还休、华美而迷离的情愫。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锦瑟》

在这首诗里,有对世事无常的感慨,有对年华流逝而一无所成的悲叹,有对妻子深挚的悼亡与思念,还有对人生如梦的领悟,每个人都能在其中读到属于自己的“锦瑟”。

在那个衰颓晦暗的晚唐,李商隐让我们懂得:无论世间怎样薄情,总有人在深情地活着!因为他们,世界有了温柔的光。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