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文末有音频
在文学史上,有这样一种成见,认为“诗穷而后工”。意思是说,一个诗人只有经历过抑郁穷苦,才能写出好的作品。
王国维《人间词话》里也曾提出“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这一观点,屈原、司马迁、曹雪芹、李煜......这些人无一不是有着坎坷的人生遭遇,或受人谗害,或遭到极刑,或在繁华散后倍经炎凉世态,或国破家亡身陷囹圄。
但晏殊,似乎是个例外。
他少年就有“神童”美誉,14岁就成为进士,得到宋真宗赏识。为官几十载,被称“太平宰相”、“富贵词人”,在文坛上更一直处于中心地位,被尊为“北宋倚声家初祖”。
他的词作,既没有李煜那般的激言烈响、愁肠郁结,也没有富贵显达之人常有的的无病呻吟、故作牢骚,而是如他的词集名《珠玉词》一般,如玉般温润,如珠般圆洁。
1//忧勤国家的臣子//
晏殊,字同叔。他幼时聪颖过人,七岁就能写文章,在乡里有“神童”的美誉。
景德元年(1004),原丞相张知白到抚州来巡视,听说了这件事,惜才的他便将晏殊推荐给了朝廷。第二年,刚满14岁的晏殊便随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千名考生,一同入殿参加进士科考试。
考场之上,他沉稳作答,“神气不慑,援笔立成”。
之后,是诗、赋、论的考试,晏殊发现这个题目恰好是他几天前做过的,就上奏宋真宗说:“这个题目我之前做过,请用别的题来测试我。”
宋真宗从此对他另眼相待,授予他同进士出身,并任命他秘书省正字的官职。
当时晏殊只有15岁,就已入了仕途。相比那些皓首穷经却一生与朝堂无缘的人来说,他实在幸运太多。
彼时国家强盛,天下太平无事,朝廷准许大臣到茶楼酒肆设帐宴游。
而晏殊由于家境比较拮据,便始终用心在家温书,生活检点谨慎。因为这一点,宋真宗在为太子选配官员时,就选中了他。
晏殊却坦诚告诉宋真宗:“我不是不喜欢游乐,只是由于贫穷,才没有去。如果我有钱,我也会去游玩的。”
真宗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对晏殊的诚实品性欣赏有加,从此更加器重,任命他为太子舍人。太子舍人是太子身旁十分亲近的属官,这也为晏殊日后的升迁奠定了坚实基础。
公元1022年,晏殊32岁时,宋真宗驾崩,太子继位,是为宋仁宗。作为东宫旧人的晏殊,职位一路升迁,由翰林学士、礼部侍郎到枢密副使(掌管军事的副丞相)。
晏殊能够不断得到提拔,成为国家栋梁之臣,靠的并非仅是皇帝的赏识。
史书对晏殊的评价是个性刚直且生活简朴。
宋朝官吏待遇丰厚,除了月俸钱外,还有禄米、职田、冬春赐服、从人衣粮、茶酒厨料等十几种名目,而晏殊出身贫寒,他深知百姓生活的不易,因而能始终做到俭朴度日、不尚浮华。
在西溪任盐官时,他心怀黎民,曾两次上书禀告地方灾情,争取朝廷赈济。他兴学重教,建立书院,延请饱学之士入院当老师,还亲自到书院讲学,从此成百上千的盐民后代有了读书识字的机会。
晏殊虽然作为文臣,对国家边防却十分关注,曾多次向皇帝上书巩固边防的建议。公元1055年,晏殊逝世,欧阳修赞誉他“忧勤国家……自始至卒五十余年”。
2//引领词坛的盟主//
词至中晚唐萌芽后,在五代后期和宋初的百余年间,由于战乱频繁,人民颠沛流离,词的创作渐渐冷落起来。
在晏殊以前,留存下来的,仅有十几个作者的二十几首词作,“虽时时有妙语,而何足名家”。
一直到真宗、仁宗朝,国家渐渐安定,文化才逐渐振兴。
当时词坛最著名的有三大词人:晏殊、柳永和张先。
“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柳永的词作固然在民间流传广泛,但由于一些用词过于粗俗,而很难得到上层文人的仿效。
而张先,只是一个小官吏,交游也不够广泛,因而影响同样有限。
唯有晏殊,在仕途上他历任高官,且门生众多,俨然成为当时词坛的盟主,引领着士大夫文人的创作。
一直以来,晏殊与欧阳修的诗词创作,都被认为是承继南唐,特别是受冯延巳词风的影响。
从冯延巳开始,词的创作开始摆脱花间词富丽雕琢、堕于艳情的弊病,而是具有了一种境界,注重书写人心灵的某种感受。
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的开头所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蝶恋花》
栏外的菊花仿佛笼罩着一层愁惨的烟雾,兰花沾染了露水好似在默默哭泣。罗幕低垂,空气微寒,一双燕子从眼前飞过。明月不明白离别之苦,斜斜的银辉直到破晓还穿入朱户。
昨夜一场秋风,凋零了绿树。我独自登上高楼,望着那消失在远方的道路。想要寄一封信,然而高山连绵,碧水无尽,这封信又该寄往何处呢?
在婉约派词人众多伤离怀远之作中,这是一首颇负盛名的词。它不仅具有着一般婉约词情致深婉的特点,更重要的是,它具有着一般婉约词少见的寥阔高远。
3//活在当下的智者//
晏殊一生虽仕途通达,但并非没有遭遇过磨折。
仁宗天圣三年(1025),晏殊因为得罪了刘太后的宠臣,而遭到刘太后忌恨。一年以后,晏殊因犯了一个小错误,被刘太后抓住把柄,贬谪为宋州(今河南商丘)知州。
公元1033年,在晏殊43岁时,他遭到了第二次贬谪。这一次贬谪的原因则与后世民间《狸猫换太子》的故事有关。
宋仁宗的生母是李宸妃,而刘太后却将刚出生的仁宗据为自己的儿子。后来李宸妃去世,晏殊因文才绝佳,奉命撰写墓志。
当时仁宗年少,刘太后执掌大权,晏殊自然不能写出真相。一年后,刘太后也逝世,仁宗这才知道真相,他愤怒不已,晏殊就这样无辜地被罢职贬谪。
公元1044年,晏殊54岁之际遭到第三次贬谪。这一次,他自陈州、徐州、永兴军(今西安)、河南,达十年之久。
一直到公元1054年,晏殊64岁时,才因病获准返回汴京。然而未及一年,他便离开了人世。
在个人生活上,他亲缘凉薄。20岁那年,弟弟去世,接着,妻子李氏病逝。23岁时,父亲去世,24岁时,母亲去世......
人人都只看到晏殊仕途通达、富贵闲人的一面,但少有人知晓他未曾书写的沉痛。
在他的词作中,你极少见到如李煜那般滔滔滚滚、不可抑制的情感爆发。
他的情感是理性的,带有对自我的反思与观照。
同样是写人生无常的悲哀,李煜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是“春花秋月何时了”,是“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情感不加节制,往而不返。
而晏殊,他的悲哀是收着的,深藏在平淡的字句中,如这首《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去年的天气还在记忆里,不曾改变,但是,今天的夕阳落了,便永远不会再回来了。这是昔日与今朝的对比,写人生的无常感。
花朵落了,这是无可奈何的事,可是年年都会有燕子飞回来。词人不是沉溺于无常的悲哀中,而是跳脱出来,说宇宙在永恒无尽的循环,那么即便世事无常,也总有一些东西会永远留存。
再如他的另一首词作: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
酒筵歌席莫辞频。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
不如怜取眼前人。
《浣溪沙》
春光是短暂的,人生也是短暂的,生离与死别是那样轻易地就来到,想到这些,如何不令人惆怅哀伤?
可是词人笔锋随即一转,在悲哀的人生中,我们要学会自我排遣和慰藉。有酒的时候,就畅快喝酒;能够听歌的时候,也不要推辞。
你登上高处,徒然怀念远人,远人就能来到你身边吗?你为风雨中的落花伤神,花儿就能不再落了吗?既然明知道无用,为什么不去好好珍惜身边的人与事呢?
叶嘉莹先生说:“晏殊这个人,他在悲苦中总隐然有一个解决的办法。他是一个理性的诗人,对自己的感情有一种节制,有一种反省,有一种掌握。”
这便是晏殊,他有悲苦,但从不沉溺。对人生的磨难,他会用一种通达的智慧去观照。他告诉我们:
我们所能掌握的,我们真正要做的,是眼前我们所能够努力的事。活好了当下,就活好了一生。
“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晏殊是活在当下的人!【公告】如果你需要康震、郦波、蒙曼、杨雨、王立群等解读古诗词的音频,请联系我(微信:jddzzgx)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