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诗意中国 | 58杜甫:世上疮痍,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诗词世界 丁中广祥 2021-09-06

【往期回读】

蒋勋细说红楼梦 | 合集80回全

蒋勋新说红楼梦 | 合集120回全

蒋勋这一代 | 合集7集全

蒋勋为你读诗 | 合集40集全

重要声明

本文已获诗词世界授权。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更多精品资源,见我号菜单栏“老夫广祥”—“精品资源” 


作者:叶寒   主播:刘炜


百期经典“诗意中国”百期经典文化传播“诗意中国”系列,由湖北之声与“诗词世界”联合出品。
FM104.6湖北之声《炜炜道来》分享艺术领域有趣的一切。每天13:00--14:00播出。

友情提示:文末有音频


曾在网上看过一个很有趣的问题:


为什么杜甫被称为“老杜”,李白却没有被称为“老李”?


得到票数最高的回答是这样说的:


因为李白从未老去,而杜甫未曾年轻!


杜甫似乎从一开始在我们的印象中,就该是沧桑满目,脸上满布忧国忧民的愁绪。


李白是“诗仙”,杜甫是“诗圣”。仙者,因而超脱;圣者,所以同在,与国家同在,与黎庶同在。



1壮游羁旅,踌躇满志济天下


公元712年,杜甫出身于京兆杜氏,祖父杜审言是有名的诗人。


许是在这样家学渊博的环境熏染下,少年时的杜甫就有了鸿鹄志向,自小好学,七岁就能作诗。


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


偶尔他也有顽皮的一面,展露出孩童的天性:


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

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没有人生来就坎坷于心、愁绪满怀,杜甫在最初,也只如一切怀揣雄心抱负的少年人一般,自信而自傲,自傲于自己的才华,自信于自己必能大展宏图。


约在20岁时,杜甫开始了历时数年的吴越漫游。


公元735年,23岁的杜甫赴东都洛阳参加科举考试,却落第而归。


当时杜甫的父亲正担任衮州司马的官职,杜甫于是赴衮州省亲,开始齐赵之游。


科考落榜,也许曾让杜甫有片刻失意,但那时的他毕竟还很年轻,加之河山胜景的陶冶,杜甫不仅没有对仕途失去信心,反而激昂慷慨情怀更盛。



于是有了一首颇具浪漫与激情的《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他踌躇满志地许诺:总有一天我定要登上泰山绝顶,俯瞰群山,众生皆小。


公元744年,杜甫在东都洛阳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相遇。彼时,李白早已名满天下,杜甫尚且寂寂无名,但这并不妨碍两个志趣相投者的惺惺相惜。


公元748年秋,两人再次相聚,他们一起寻仙访道,一起谈诗论文,“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所谓知己,便是视他如视己,如青鸾舞镜,照见他,便是照见了你。李白在杜甫身上,看到少年意气风发的自己,一如杜甫在李白身上,看到彼此共有的骨子里的高傲不羁。



李白高吟着“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离开长安了,而杜甫则结束了自己“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漫游生活,回到长安。


命运的覆雨翻云手,总让人防不胜防。


2长安十载,求官谋事为苍生


天宝六年(747),唐玄宗下令,要天下有才之人到长安应试。


但结果,包括杜甫在内的所有士子均落选。


原来,权相李林甫为了显示唐玄宗的圣明,竟导演了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


野无遗贤,而贤才尽在山野,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讽刺。而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也便由此埋下伏笔。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

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节选


科举无路,杜甫只得转走权贵之门,投赠干谒,尝尽炎凉世态。


杜甫自谓自己,“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就像飞鸟折断翅膀从天空坠落,又像鲤鱼拼尽全力也无法跃过龙门。


不学无术者可平步青云,经纶满腹者却步步维艰,这便是所谓的残酷现实。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如今听来,竟像一场遥不可及的梦境。


天宝十年(751)正月,唐玄宗将举行祭祀太清宫、太庙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于是提前献上《三大礼赋》,得到了玄宗的赏识,命他待制在集贤院,等待分配。


然而最终由于主试官为李林甫,杜甫并没有得到任何官职。


天宝十四年(755),杜甫被授予一个河西尉的小官,杜甫无法接受这样一个“凄凉为折腰”的官职。


朝廷便又改任他为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仍是一个低阶官吏,负责看守兵甲器杖。


杜甫这次接受了,不是愿意,而是不得不。


杜甫此时已有44岁了,年过不惑,家庭的重担逼迫着他不得不向社会妥协。


像不像走入中年的我们,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窘迫境地,生活撕下了它朦胧的面纱,露出内里的可怖狰狞。


这个面容清癯的男子,此时不再是一个诗人,他只是饱受贫穷摧残的苦难大众中的一员。


当他兴冲冲地领着刚到手的工资,赶回家中时,听到的却是妻子凄厉的哭喊。


入门闻号咷,幼子饥已卒。

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

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

岂知秋未登,贫窭有仓卒。


他们的小儿子,竟就那样生生饿死。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想到这数载困守长安看到的人间的惨状,杜甫悲痛地道:


朱门里,是富人家酒肉飘出的诱人香气;大路上,却是冻饿死却无人埋葬的枯骨。仅仅是一墙之隔啊,却是全然不同的两个世界。


人间的不平事啊,让我悲愤填膺,哽噎难言!



3弃官归隐,笔底波澜惊风雨
这年的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


次年六月,潼关失守,唐玄宗仓皇西逃。昔日的开元盛世,竟就这样一去不返!


战火硝烟弥漫,中原大地上是一片腥风血雨,人人都如丧家之犬,不知前路、光明在何方?


便在这时,饱经忧患的杜甫终于迸发出自己的“不平之鸣”。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望》


七月,太子李亨仓促即位,世称肃宗,改元至德。


杜甫听到消息,连忙将家属安顿在都州,然后只身一人投奔朝廷。却不料在中途就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因为他的官职卑微,才没有被囚禁。


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看着昔日“万户捣衣声”、“秋风吹渭水”的长安城,如今却是衰草连天、林木荒芜,山河依旧,国却已碎成一片一片。


此情此景,又怎不让人满目凄然、泪湿沾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月夜忆舍弟》


这首诗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写。当时洛阳、山东、河南一带都处于连绵战乱中,想到分散各处、不知生死的亲人,诗人更觉忧虑。


公元759年,唐军与安史叛军的邺城(今河南安阳)之战爆发,唐军大败。


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的途中,眼见战乱给百姓带来的的无穷灾难,愤而提笔,遂有了不朽的史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新婚第二天就要奔赴战场的丈夫,垂垂老矣却不得不暮年从军的老翁,邺城败后还乡却无家可归、重又被征的士兵......满目尽是悲凉心酸的故事!


杜甫是以忧国忧民的形象载入史册的,他忧的不是一己的悲辛,而是所有人类的苦难。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他的胸襟是宽广的,他的仁爱是广博的,因而他伟大。


4登高望远,历经沧桑唱大风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公元763年,唐代宗广德元年,引起祸患的史朝义自缢而死,安史之乱在历时8年之久后,终于结束。


诗人听闻消息,已是欣喜若狂。对一个期盼和平已够久的人,怎样的激动都是不为过的。这首诗也成为了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



此后诗人一路漂泊,从成都到嘉州、渝州、云安......公元766年,杜甫定居夔州,在这里,留下了《秋兴八首》、《登高》等大量名作。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登高》


这首被誉为杜甫“七律之冠”的作品,就像晚年杜甫的自身写照。


诗人独自登上高台,望着那落叶纷飞,听着那猿声凄切,不由想到了自己半生的漂泊。而今沦落他乡、年老多病,那种凄凉与伤怀,又岂是一杯浊酒可以消磨掉的?


生命的末年,杜甫一心北归。


他漂泊的时光已经够久了,现在他只想在故乡的怀抱,好好歇一歇。


可最终,历尽千辛万苦,他还是没能回去,凄凉地在一条小船上过世。



叶嘉莹先生说:“一个人关心面越广,他作品的生命就越丰富、越博大、越深厚。”


而杜甫却是把整个时代的血泪,把整个国家民族的悲哀都写到诗里边去了......生命中的大不幸,却成就了杜甫艺术生命的大幸。


他不超脱,也不自在;他经霜历雨,更遍体鳞伤;他忧愁,他呼喊,他愤懑,因而他伟大!【通告】本号精品资源新近更新完结:毕飞宇和你一起读经典68集等。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