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阿根 | 打草鞋
【往期回读】
大桥镇 卞阿根
提及鞋,其种类很多,有皮鞋、棉鞋、保暖鞋、运动鞋、布鞋、草鞋等等。这里说说打草鞋。
打草鞋(也叫编草鞋)的历史渊源流长,算是中国人的一项重要发明。草鞋最早的名字叫“扉”,相传为黄帝的臣子不则所创造。由于以草作材料,非常经济,平民百姓都能自备。汉代时草鞋被称为“不借”,据《五总志》一书的解释是:“不借,草履也,谓其所用,人人均有,不待假借,故名不借。”草鞋因为是用草所编织,故而后来,人们直接叫其草鞋了。
编草鞋,穿草鞋,在我们扬州的地域上,同样也是历史悠久,直至到了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期,人们编草鞋、穿草鞋的历史才被告别。
在这以前,我们这里一些会编织草鞋的农户,为了赚点钱养家糊口,就利用工余时间编些草鞋,拿到商店里去卖。那时候,不少大小杂货商店的门前都挂有草鞋出售。
编草鞋的材料,各地不同,都是就地取材,有的用稻草,有的用麦秸,有的用玉米秸和藤条等,其工艺并不复杂。像我们这个地区编草鞋使用的都是稻草,在精选好稻草后,编织时在地上钉个木桩十字架,在横木中间相隔一定的距离,钉上四五根,再帮上细麻丝,做草鞋底的筋骨,坐在小板凳上编织,也一的人怕费事,直接用代齿的扒子做十字架。还有的用细藤条圈成鞋底形,在其间竖向相隔一定的间距,绑扎上几道细麻绳或比较柔细的藤筋做筋骨。要使编出的草鞋结实耐穿,编织前要把稻草用水浸湿,这样编织起来稻草会被收紧,也不会因稻草的粗糙而伤手。如果编织草鞋时不用水浸湿稻草,编出的草鞋就不够紧密,穿不了多长时间就会“散架”。草鞋编好了,修去毛头,用小木锤轻轻地锤打平整光滑,使草鞋柔软,穿起来更为轻便舒服不杠脚,接着编织鞋后跟和前面的穿用鞋带。当然了,也有用碎布条搓成细绳装上的鞋带,这样一双草鞋就编好了。编一双草鞋,手脚快的人个把小时即成。如果起早贪黑,一天能编十来双。以一角钱一双的价格出售给杂货商店,杂货商店以一角五分钱一双出售。
有些编织草鞋的人,在编织草鞋时,不甘于手工寂寞,枯燥无味,自娱自乐,便编草鞋嘴里便唱着麒麟唱儿:“咯呗呗,咯呗呗,麒麟唱儿唱起来,刘备西行打草鞋啊,一天打了七双半,再打一只撞起来。”“锣鼓一打咯渣渣,唱首麒麟送大家,先唱母鸡报拂晓,再唱男人生娃娃。逗得老婆哈哈笑,乐得邻里把我夸,草鞋越编越起劲啊,一天编它十几双。”寻乐子呢。
有的编织草鞋的农户人,还别出心裁,采用黑色或蓝色的碎布条,将其搓成细绳编织草鞋。用碎布条搓成细绳编织出的草鞋,不仅耐穿,而且穿在脚上更为舒适。这样的草鞋都是编织给自家人穿的。
买草鞋的都是一些农民、专门到车站码头跑腿接送顾客推脚的人和纤夫。农民和那些推腿脚的人,平时都舍不得穿着布鞋去干活,生怕把鞋磨坏了,就使用草鞋。背船的纤夫,他们整天行走于江河湖畔边,肩膀上用绳索背着沉重的运货船只,十分吃力,劳动时间都是同水打交道,加上水岸边上都是些螺丝壳和碎石,穿布鞋背纤绳,要不了多少时间布鞋就会被磨坏。一双布鞋千针万线做成不容易,更何往那个年代经济条件落后,缺衣少布,谁舍得?当然他们脚上穿的都是草鞋。纤夫们背纤,视路途远近,至少要随身带上两三双草鞋,脚上的草鞋坏了就得换,不然,磨破了脚板底就难以承受沉重的劳动,强挺着坚持下去,疼痛的是自己。
草鞋不单单是农民、推脚的人和纤夫们的所用,在抗日战争时期,红军在爬雪山过草地的艰难困苦岁月里,虽说千方百计地想办法解决战士们的穿鞋问题,一边动员地方商会,组织妇女为部队做布鞋,一边动员群众为部队赠捐布鞋,实因当时的布料奇缺,不能满足需要,就组织动员地方上的积极民众,编制草鞋送给部队。那时候,大多数战士的脚上穿的都是草鞋。
草鞋,它为抗日战争和祖国的解放事业,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中华儿女永远不会忘记,它将记载于光辉的历史史册。
草鞋,更是中华民族传统鞋业的一种深厚的远古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