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讯 | 2022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评选结果揭晓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管主办
编者按:归纳、总结和梳理年度学术热点,既是对一年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系统回顾,也是对现实焦点问题、深层理论问题的关注和聚焦,有助于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提供智力支持。2022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经过学界推荐、文献调研、专家研讨评议等程序,现已评选出来。今予公布,以飨读者。
2022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
学术月刊编辑部
光明日报理论部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 热点1·
“两个结合”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入选理由: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宝贵经验。自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两个结合”以来,这一命题迅即成为学术理论界关注的焦点。2022年度,围绕“两个结合”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学术理论界从以下方面展开深入研究。1.结合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研究“两个结合”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阶段性特征、创新性成果。2.探讨“两个结合”的内涵、实质、辩证关系、实践路径等,分析“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深层机理,挖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原创性贡献。3.探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演进过程、时代内涵和理论意义,揭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的内在契合性。4.探讨新征程上如何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出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新思路。
专家点评:2022年度,学术理论界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基本经验、重大成果等,召开了一系列会议、推出了一大批论著,研究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均达到新高度。面向未来,继续深化对“两个结合”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一重要议题的研究,学术理论界应当在已有成果基础上做到以下几点。1.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守正创新,深入研究“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内在基础、实现路径等。2.深化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研究,系统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课题、主要内容、精髓要义、实践要求、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增强贯彻落实的主动性和自觉性。3.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4.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为指导,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学术己任,在研究解决事关党和国家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的重大问题上拿出真本事、取得好成果。
(点评人: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教授秦宣)
· 热点2 ·
中国式现代化研究
入选理由: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长期实践探索的成果,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2022年度,学术理论界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突破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1.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历程。深入研究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进程中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进程、基本经验和伟大成就。2.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学者们普遍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既遵循人类社会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又具有自身独特的本质要求、基本原则、鲜明特征和文化底蕴,是对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超越,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创造性运用的重要体现。3.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实践。研究了中国式现代化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的制度安排、机制创新、实践成效等。4.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意义。从中华民族发展史、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人类文明发展史等角度,探讨了中国式现代化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探索人类现代化新路径、丰富拓展人类文明形态等方面的重大意义。
专家点评:2022年度,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学术理论界在诸多方面取得了共识和成果。1.关注中国式现代化之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义,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2.在中西比较中阐明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和优势。例如,人口规模巨大造成的现代化“乘数效应”深刻影响中国现代化进程,也深刻改变世界“现代化版图”;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使中国式现代化成功规避了“资本至上”的陷阱;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路径选择,保证中国式现代化健康、协调、可持续推进;走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之路,有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3.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4.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保证。党不仅以经济持续发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社会建设成效促成不同群体互惠互利、相向而行,还以强大动员组织能力有效应对各种社会风险挑战。进一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研究,还需要在以下方面着力:加强现代化的元理论研究,以此支撑研究广度和深度;探究世界现代化的新趋势新发展及面临的新问题,并拓展国际比较研究;研究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的独特优势和面临的特殊难题;研究中国现代化与世界现代化良性互动的基本特征;等等。
(点评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教授吴忠民)
· 热点3 ·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科学内涵与制度体现
入选理由: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我们党推进中国民主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的结晶。2022年度,学术理论界围绕这一重大理论与实践成果,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1.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论定位。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对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是新时代我国民主政治理论与实践的重大创新,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2.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科学内涵。全过程人民民主既体现了“人民性”的规定性内涵,又体现了“全过程”的程序性内涵,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制度和程序,充分体现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本质要义。3.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制度体现。学术理论界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一整套制度载体进行了系统研究,指明其在体现全过程人民民主方面所具有的功能和绩效。4.全过程人民民主具有具体现实的民主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方面,具有时间上的连续性、内容上的整体性、运行上的协同性、人民参与上的广泛性和持续性。
专家点评:全过程人民民主概念的提出,是近年来学术理论界建构关于民主理论的中国话语的重要成果。2022年度,学术理论界围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论内涵、特点优势,以及全过程人民民主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关系等进行了深入研究,涌现出诸多优秀论著。但也必须看到,关于这一议题的研究还有很多需要进一步深化之处。例如,全过程人民民主对我国民主政治发展提出了哪些新课题新任务、如何理解全过程人民民主与党内民主的关系、如何在科学民主决策中贯彻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原则和精神等。以高质量研究成果助推全过程人民民主发展,是学术理论界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点评人:复旦大学教授桑玉成)
· 热点4 ·
多学科视域中的共同富裕研究
入选理由: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2022年度,学术理论界围绕共同富裕这一重要议题,从多学科、多维度进行了研究。1.深入探讨和解读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核心要义、政策适用等。2.从高质量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社会公平正义、收入分配、发展结构转变、公共服务均等化等角度,探讨共同富裕的理论建构及测度评价,并深入研究地区、城镇、城乡、东西部协作等对推进共同富裕的影响及作用机理。3.对推进共同富裕的改革措施和实践路径进行研究和分析,涉及财政税收、数字经济、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社保改革、示范区探索、企业创新发展等方面。
专家点评:2022年度,学术理论界从不同学科角度对共同富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广泛研究,在共同富裕的内涵、方向等问题上形成了以下共识。1.共同富裕具有两层密不可分的涵义——富裕和共享,富裕是高水平富裕,共享是高度共享。2.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但不是无差别、均等化的富裕。3.共同富裕既包括物质上的富裕,也包括精神上的富足。4.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全体人民共同努力、克服各种艰难险阻。学术理论界还围绕共同富裕的实现方式进行了充分探讨,提出了多种推进路径。1.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完善生产要素市场,发挥税收和转移支付的调节作用,发展社会慈善,建立更加完善的收入分配秩序和规范财富积累机制。2.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各种生产要素和资源自由流动,改革农村土地制度,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3.缩小收入差距,重点是扩大中等收入人群规模和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共同富裕是一个新课题,仍有不少问题有待深入研究。特别是需要在如何形成发展与共享互相促进、互相强化的关系,如何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如何提高低收入人群发展能力等问题上进行深入探讨。
(点评人: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李实)
· 热点5 ·
百年变局下的国际经济体系重构
入选理由: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不稳定、不确定与不安全的复杂格局,深刻影响着国际经济体系的底层逻辑。2022年度,百年变局下的国际经济体系重构成为学术理论界广泛关注的话题。1.从国际经贸与全球分工的角度,探讨了国际经济体系重构对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分工链、创新链运行逻辑和发展动态的影响。2.从地缘政治和全球公共卫生危机的角度,分析了俄乌冲突、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事件如何深层次、系统性重塑国际经贸格局和国际经济体系。3.从全球合作与竞争的角度,剖析了逆全球化对全球经贸合作、技术创新合作、跨国公司全球活动等的长远影响,剖析了逆全球化的危害与各国应对措施,讨论了推动经济全球化不断向前的可能方案。
专家点评:近年来,国际格局深度调整,一系列重大新变量、新因素正深刻冲击和改变传统世界经济增长格局。我们需要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思考大变局与世界经济增长新变革,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格外关注。1.新冠肺炎疫情对世界经济增长产生严重冲击,简单运用传统的供给冲击或需求冲击进行分析是不够的,需要从供需两侧双重冲击及其相互关系角度,全方位动态分析疫情对增长的影响。2.全球范围内正在出现的高水平、高标准投资贸易新规则对未来国际经贸合作、对外直接投资以及世界经济增长带来深层次影响,需要运用新方法、新视角思考和分析新规则下世界经济增长的内生性趋势和新增长态势。3.全球产业链分工客观上在明显收缩,安全性、稳定性正成为全球产业链空间布局的优先选项,既要深入研究和思考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增长的内在关系,也要深入分析和思考区域化、周边化与世界经济增长的内在关系。此外,分析世界经济增长,从理论到方法都需要把大国宏观经济政策及其溢出效应等这些新变量、新变化充分纳入分析框架,形成一种宏观经济政策综合溢出效应与各国宏观经济政策协同机制和作用下的经济增长分析新思路。
(点评人: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权衡)
· 热点6 ·
秦汉基层社会研究
入选理由:2022年度,中国秦汉史学界从国家治理的视角重新审视和研究秦汉基层社会,并聚焦于以下几个方面。1.探讨基层社会演变与国家治理方式的关系。指出春秋战国以降的社会变革推动了国家在基层治理上的积极探索,国家在乡里社会建立了多系统、多元的行政管理网,对基层社会形成强有力控制。2.总结秦汉乡里社会治理的特点。认为国家对乡里社会结构变化所带来的社会问题的治理、对宗族组织兴起的管控与治理等,体现了秦汉乡里社会治理的主要特点。3.从不同角度对比秦汉两朝基层治理模式差异及其产生的影响。
专家点评:2022年度,秦汉基层社会再度成为学术理论界关注的重点。一方面,大批秦汉简牍资料持续性整理公布,内容大都涉及基层社会问题与社会治理,新资料带动了新的问题意识的出现;另一方面,对中国国家治理历史底蕴与历史借鉴的现实需求,推动了学者对秦汉大一统国家形态下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的探究,这是时代需要与学术研究之间的积极互动。由此,2022年度的相关研究尤为注重秦汉长时段历史发展过程中,基层社会流动、阶级结构变化与社会组织演变等重大问题与国家治理之间的互动,深刻揭示了基层社会与国家形态之间的复杂关系;注重基层社会聚落形态、闾里形态演变与国家基层行政组织设置以及吏员设置变化的内在演变逻辑;注重观察分析秦汉国家在基层社会治理、边疆治理上的多种方式方法。这些基于文献与简牍的多层次宏观与微观研究,涵盖王朝政治、地方社会、治理手段等多方面内容,极大丰富了秦汉基层社会研究的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从多角度贴近了秦汉基层社会治理的实际形态。从现有成果看,关于秦汉基层社会的研究还远不够全面,揭示秦汉国家形态与基层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及其走向的系统性成果尚不多,细碎化情况仍然存在。因此,从中国历史整体出发,将秦汉基层社会研究与大一统国家治理相结合,进一步探讨秦汉国家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应当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点评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卜宪群)
· 热点7 ·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料的整理与运用
入选理由:近年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出现了“史料学转向”,一系列以现当代文学史料研究为主题的学术会议频频召开,国家社科基金、出版基金等不同层次的基金项目向史料学选题倾斜,文学研究的重要刊物也越来越多地刊发与史料相关的文章。2022年度,学术理论界主要从以下方面推进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料的研究与整理。1.从经典化与历史化层面切入,对史料研究的现状与问题展开探讨。2.从“文学史写作与史料叙述的关系”“当代文学史料本体特点与发掘、整理”“当代文学史料研究的学科规范”等不同维度切入,对史料学理论体系建构和史料学学科建设进行探讨。3.具体的文学史料的爬梳、整理和研究全面展开,现代、当代作家的生平、书信、手稿、佚文、交往、自传与回忆录等的发掘、整理、辨析,以及与作品有关的史实考、版本考、改编考等实证研究都取得了丰硕成果。
专家点评:近十多年来,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出现了一波又一波史料整理热,在期刊目录、作家年谱、轶事钩沉、文学制度等诸多方面,均有引人注目的新成果。以下事件值得我们注意。1.《当代文学期刊目录》(44种)的整理。2.陈忠实、路遥、高晓声等知名作家年谱的撰写与出版。3.对“当代文学”中的“世界文学”诸多材料的发现和分析。4.各省市“作家研究资料丛书”的先后出版。5.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杭州师范大学举办多次不同类型的“史料研讨会”。6.作品版本、创作时间问题的考订和研究。以上种种,促进了现当代文学“文学史”和“文学批评”的进一步分化,奠定了现当代文学史研究在史料建设上的基础。现当代文学史料建设形成一个新热点,既有巩固强化本学科学术竞争力的意义,也有助于弥补新时期历史整体叙事中社会学、当代史史料丰厚,而文学史料相对薄弱的短板。
(点评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程光炜)
· 热点8 ·
区域国别学的跨学科建构
入选理由:伴随中国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承担起日益重要的责任,加强对域外国家和地区全貌的综合性认知成为当今中国发展的战略性需求。2022年度,学术理论界围绕我国需要什么样的区域国别学研究,怎样建立中国的区域国别学理论框架、研究方法、知识谱系和学科建制等核心问题,深入探讨了我国区域国别学研究的成就与问题、学科体系建设与人才培养的互动关系等重要课题,阐释了区域国别学作为一级学科的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明确了区域国别学发展的路径选择,强调了世界史研究对于区域国别学发展的基础作用。
专家点评:理解世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向世界解释中国离不开中国自己的声音,这取决于我们自身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构建与发达程度。伴随中国的快速发展,区域国别研究成为热点是必然结果。2021年12月公布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专业目录(征求意见稿)》,明确规定“区域国别学”作为交叉学科中的一个一级学科,可授予法学、文学、历史学学位,更是引发了学术理论界对这一问题的高度关注和深入思考。1.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的重点是外国经济、外国法学、外国文学和外国历史。2.新的世界政治、经济环境需要新的区域国别研究,新的区域国别研究要破除以往研究中的西方中心论,确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终极价值。3.区域国别研究是能够兼顾学术与国家需要的战略学科,不仅是区域国家之间相互理解从而构建睦邻友好关系的需要,更是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有效途径。4.要做好区域国别研究的基础性工作,尤其是语言的基础训练、档案文献收集与解释等工作;完善区域国别研究的体制机制工作,尽快实施外国语大学的转型;积极发展区域国别学术刊物,助力区域国别学学科体系建设;等等。
(点评人:上海师范大学教授陈恒)
· 热点9 ·
新发展阶段的社会治理创新
入选理由: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变化,社会治理面临新挑战、新机遇,也出现了新特点、新趋势。2022年度,学术理论界有关中国特色社会治理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探究新发展阶段的社会治理转型及其应对,并从主体赋能、机制创新、制度创设等维度入手,探讨风险治理、韧性治理的新路径。2.探讨社会治理的数智化转型及数字平台企业参与治理的正负效应,从内部治理、外部治理、共同治理等维度出发,建构数字平台治理场域的分析框架,并提出促进平台善治的可行路径。3.城乡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城乡基层社会治理空间所承载的治理主体、结构和功能不断扩展,基层社会的需求与利益日益多元化复杂化,迫切需要探索新治理模式,学术理论界针对这些基层治理实践创新进行了学理阐释和理论总结。
专家点评:2022年度,学术理论界聚焦新发展阶段为社会治理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取得了丰硕成果。同时,在核心概念的提炼、中层理论的创新等方面仍相对薄弱。未来该领域的研究应在以下方面继续推进。1.立足中国自主的社会学知识体系建构,在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方面持续发力,重点围绕基层社区治理制度、基本公共服务制度、社会心态治理制度、社会矛盾化解制度、社会安全治理制度等进行系统深入研究。2.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需求以及现代化进程中社会治理面临的新的体制机制瓶颈问题、基层民众急难愁盼的民生问题、基层社区稳定与活力的张力问题,提出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3.加强社会治理能力、社会治理效能、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研究。4.开展不同类型、不同区域的城市、乡村社会治理模式、方案和经验的比较分析和类型学分析,探索总结提炼各具特色的社会治理创新模式。
(点评人: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张文宏)
· 热点10 ·
元宇宙与数字化生存新叙事
入选理由:2022年度,元宇宙极大激发了社会各界对互联网未来发展的想象力,成为产学研各方共同瞩目的话题。学术理论界对元宇宙的研究,延续着对人与技术、虚拟与实在、身体与精神、自由与秩序等问题的深思,并将研究视角和方向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1.从技术—社会的媒介学路径探讨作为技术中介的元宇宙对个体存在和社会形态的影响。2.基于本体论和存在论的哲学视角探讨作为虚拟世界的元宇宙与真实世界的关系。3.基于文化批判视角下对元宇宙幻象的反思与忧虑,对元宇宙开启的虚拟生存模式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省思。4.元宇宙的产业布局与应用实践研究。
专家点评:元宇宙是人类对未来数字化生存的深远想象。2022年度,学术理论界围绕经济运行态势、社会交往形式、空间构建方式、信息交互模式等的革新,展开了横跨文理工医的大讨论,主题聚焦技术应用、人文关怀、社会治理三个层次。1.以技术融合为牵引,元宇宙研究关注人工智能、物联网、数字孪生、区块链、脑机接口、AR/VR/MR等新兴技术的大融合,探索在商业活动、工业生产、文化教育和城市社群等领域的宏大叙事。2.以人类发展为内核,碳基文明与硅基文明的对抗与合作、未来人类社会文明秩序的组织模式等成为讨论的焦点。3.以社会演进为本质,社会、产业与政府在其中如何联动与螺旋上升,各界如何在未来数智时代形成敏捷治理机制,成为共同关切的问题。总体上,在这一阶段,元宇宙发展进路未定,应用场景稀缺,治理机制不明,挑战与机遇并存。未来研究可从三方面深入。1.元宇宙相关学科都需要进一步凝练逻辑自洽的理论根基。2.元宇宙是人类认知域的具象化,未来人类如何进入和合理使用这一空间,仍需探索。3.以自主可控、虚实交互、以虚强实为指引,元宇宙所表征的数字化与生存实践如何在全球形成具有影响力的自主知识体系,是这一代中国学人需要探索的重要课题。
(点评人:复旦大学大数据研究院教授赵星)
关注我们
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请点击上方蓝色的“学术月刊”,或扫描左侧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