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白夜·回顾丨意大利辉煌艺术主题影展

2017-07-23 白夜 白夜谭





今天“见所未见—意大利辉煌艺术主题影展”十城联展就要落下帷幕了。作为全国首映礼的落脚城市,这个夏天,成都被艺术、音乐层层装饰和充填,一波又一波的文化热浪不停拍打彼岸,浪花飞溅。


苍穹辽阔,引来繁星点点,烟花绽放,稍纵即逝,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多天,这5部艺术电影带给观者的感动和冲击却是持久和深入人心的。


预售阶段大家积极、真诚的询问,放映当天很多家长带着孩子匆匆赶到,结束后大家纷纷在朋友圈写下自己的感受和观点,甚至追问是否还能买到下一场的票...


 活动现场


曾不止一次听人说,成都还需要大力激发和引导优质文化、艺术的市场,培养观众的审美与思维。诚然,我们还不能跟北京上海肩并肩,可是观众的努力以及主办方的一腔热血着实点燃了这星星之火,并大有燎原之势。


从最开始的懵懂无知,到似懂非懂的彷徨迷茫,再到初露锋芒的欣赏解读,有很长的路要走,很多的书要读,打开地区文化艺术交流的大门,见所未见,是我们不遗余力去践行的原则。


期待繁花盛开的那一天。




本次影展,白夜联手峨影· 1958,在全国艺术电影联盟的支持下,做了3场观影暨分享会。


3场活动中,有人观影途中潸然泪下,有人连看2次都不觉过瘾,还有人因为没有买到票而在影厅前徘徊。


小编特意为大家整理出活动中嘉宾与观众的思想碰撞点(因篇幅原因,此处只择取一部分文字),希望这也是你心底深处想要表达的东西。我们欢迎不同的意见和声音,可以在文末写下,或许会有小小的礼品送出哦。


 


部分图片=张继实、王瀚



《佛罗伦萨与乌菲兹美术馆3D》

观影分享会文字精选


时间:2017年7月8日

嘉宾:何多苓、陈默


陈默(以下简称 陈):我们知道乌菲齐美术馆创建于1560年前后,也就是16世纪,文艺复兴盛期的时候,和它比肩而起的还有一个佛罗伦萨美术馆。乌菲齐美术馆实际上它贯穿了西方美术史。美术史里面的一些重要的节点,都可以从美术馆的藏品里面发现它的踪迹或者是线索。


西方美术史一般来说最重要的几个节点,第一个是希腊、罗马,或者叫做古希腊艺术;第二个是文艺复兴艺术;第三个是17、18世纪的艺术;后面是19世纪的艺术,也就是印象派开始之前的现代艺术的起点。


上个世纪至今的现代艺术和当代艺术,大概就这几个节点。我们知道文艺复兴的重要发生地就在佛罗伦萨,如果说文艺复兴避开了佛罗伦萨这个城市,那可能就没有办法去谈了。


虽然达芬奇、拉斐尔和米开朗基罗在佛罗伦萨之外的其他城市也有创作,但这个地方是文艺复兴艺术的重要策源地,也是他的一个集中点。它的影响力在当时乃至后来是非常深远的。


佛罗伦萨

乌菲齐美术馆


另外就是关于它的藏品有几个重大的看点,第一个就是刚才说的概述,第二个看点应该就是文艺复兴三杰,但是文艺复兴三杰有几件代表作品是没有在乌菲齐美术馆的。比如说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这个作品在卢浮宫。


他的《岩间圣母》和一些其它的作品,也都没有在这里,有一点遗憾。但是它不影响这三杰在佛罗伦萨地区所发散出去的艺术影响力。


第三个情况就是和今天我们在座的艺术家何多苓有关系的,也是我认为乌菲齐美术馆非常漂亮的两件作品,一个是《维纳斯的诞生》,一个是《春》,这两件作品尺寸都很大,第一件作品面积差不多5个平方米。第二件《春》是6平方米还要多一点。这两件作品是在文艺复兴早期。


波提切利《春》


但是波提切利这个艺术家在艺术史上给他的评价是不够的,我个人一直有这个看法,因为平面化倾向,包括文艺复兴盛期的一些技法他里面都含有,特别是这种平面的东西。


到了19、20世纪,这种东西是比较常见的,但是在600年前,这种艺术方式的出现,确实是令人关注的。换句话说,波提切利在那个时代已经有非常强的现代或者叫当代艺术的表达的一种情感,或者一种意识。


后面的涉及到像伦布朗,还有17、18、19世纪的很多艺术家的藏品,我们今天在这里就不作为特别重点来介绍的。我们也不要被片子迷惑,片子是侧重于旅游,侧重于普通观众的一种宣传,所以这个馆长也好,他的解说员也好,会根据他的兴趣,并不是完全按照艺术史的成就,艺术家的成就,作品在历史上的重要性去介绍的。


活动现场


你们也可以根据你的性情,你认为哪个作品好,来谈看法、想法,我们交谈完了以后,会留10分钟给大家,在现场提问题。现在我们有请何多苓老师和大家分享,欢迎。


何多苓(以下简称 何):大家好,我介入的角度肯定跟陈默老师完全不一样,陈老师是一个理论家,他也是艺术史的一个专业的教授,所以他刚才介绍了一下乌菲齐美术馆的一些重要的场景。看完电影,首先我谈一下我的感受,它引起了我对这个佛罗伦萨的回忆,几年前我去过佛罗伦萨,也去参观了乌菲齐美术馆。


  何多苓(左)、陈默(右)


但是我从来没有从空中看过这个城市,刚才的镜头从空中拍摄的佛罗伦萨,首先要惊叹这个城市的美丽,这个城市在阳光下是这个样子,全是红砖的房子、红瓦。最惊叹的一点,尤其我们中国人看来,它全是古建筑构成的,很窄的街道,你仔细看可以看到有很多的汽车,它就是现代生活的痕迹。


那么它500年来的历史如此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所以我觉得这一点真是让我永远最惊叹的。我不知道他们怎么做到这一点的,但是我也听到过一些说法,并不觉得这是一个好事,因为这个城市一点发展都没有,不像我们这儿的面貌日新月异,不知道这究竟是好还是坏。


 活动中


我的个人感受,是觉得这个城市非常的美丽,而且这种美丽并不妨碍他的现代生活,他的建筑,你从远看从近看,你都会惊叹500年这么长的一个时间,他怎么会维持了这么久,而且房子在当时连水泥都没有的时候是怎么构成的,这一切都是我们要惊叹的。


这些建筑,这个城市,我们往小的方面去看,看到这个电影刚才介绍的这些美术作品,会觉得他跟城市的建筑完全融为一体。他在那儿的存在是完全顺理成章的,而且我就是觉得它是跟这个建筑同样美丽。


我当时去这个乌菲齐的时候,排了很久的队,参观的人非常多,进去就只是很粗略的浏览了一遍,一共有10万多件藏品,当然展示的是其中最重要的。我们当时在那儿奔跑一样地在里面走,不过留下的感受非常强烈。


  活动中


对我来说最强烈的还是一些绘画:比方说波提切利的几幅画都在那儿,几幅重要的作品,而且是经过修复的,基本上回到他原来的面貌。我觉得这些作品怎么说呢,就是我看印刷品的时候很惊叹,那么看到原作的时候更为惊叹。但是我更惊叹的是这些作品历经了这么长的岁月,仍然能让我们激动。


陈:我听到有一个介绍,我也看到了别人转给我的那个图片,何多苓老师有一幅创作叫做《兔子的诞生》,好像是受了波提切利的《维纳斯的诞生》的感染,或者是影响。能不能请何多苓老师谈一谈这件作品?


波提切利《维纳斯的诞生》

何多苓《兔子的诞生》


何:我的这幅画叫《兔子的诞生》,是我几年前画的兔子系列的其中一幅。我这个画显然是受了《维纳斯的诞生》的影响,因为那是我特别喜欢的一幅画。从学画到至今都喜欢的这么的一件作品,当然我喜欢它的理由,并不是它里面表现的那种古老的神灵的那些形象和神话,还有一些错综复杂的关系。


我作为一个画家,可以很直观的去看那么一幅画,然后像读一首诗一样,或者像听一首音乐一样,去领会这幅画,然后得出我自己的结论。


这个结论不是确定的,不是用文字可以描述的,那么我这样的一幅画,好像有形式上的合理之处:也是用裸体的女孩,但是头上有两个兔子耳朵,下面好像是水,好像是大海,周围没有神灵,什么都没有,其实站的是一个盘子,也不是贝壳。


活动中


这是我的一种解读,也可以说是带有一点调侃性质的,对我过去所学过,所喜爱过的艺术作品的一种重新的阐释和致敬,应该是这样的,所以创作了这么一幅画。


刚才我看那些作品的时候,在电影里,专家对那些作品进行了详细的诠释,什么象征什么,而且那个幼年的耶稣伸手去接金丝雀,张开他的手臂象征了十字架,这种缩影是专家的特权,我们都不知道它这个是对还是不对,原作者是想到或者没有想到。


  拉斐尔《金翅雀圣母》


但是这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画家在创作的时候,在构思这个画的时候有什么想法,然后你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把它表现出来,最后成为一幅画。但是这幅画摆在观众面前的时候,每一个观众有权用他的形式进入它,而且做出他的解读。


所以刚才我们听到那个专家对那句话的解释,每个专家都会进行这样的解读,就像我们这儿有无数的专家去解读红楼梦啊,这个东西一样的。对画的解读,对文学作品的解读更不一样,它更为模糊,我觉得接近于诗和音乐。我们甚至可以忽略专家的一切解读,用自己的眼光去进入它。



我画这个画的时候,只是一种形式上或者是外在上的类似,或者是对我的回忆中的一种敬礼。所以我其实很感兴趣,比如说我现在想听一听陈老师,他看到这个画的时候是怎么去解读的,这个才是最重要的,听我解释是不对的,我想用我的观点把观众带到一个方向去。万一我的观点不对呢,万一我就是没有表现出我想表现的东西呢?


所以我更想听到的就是一位观众,他看到我这个画的时候,得到了什么样的结论。比方说现在我要问问陈老师,我从来没有听他讲过,就是对我这个画的解读,所以今天我想听一下。


  活动中


陈:何多苓老师实际上是跨越600年时空,和波提切利老爷子在对话。刚才他说的这个对错问题,我的看法是这样的,艺术家没有对错,只要表达的东西是出自内心的,是你自己积累的,是需要释放的,是真实情感的,那就行了,这个没有什么标准答案。如果有标准答案,那就是你的情感是真是假,而不是作品的图像,图像的结果我觉得因人而异。


就这个作品来看的话,隔了600年时空的这种对话是一种穿越,我们今天经常说的一种穿越,时空穿越,还有一种会话语言和艺术情感上的,它有一种冥冥中的呼应。这种东西真的就是更多的需要观者用眼睛去看,用头脑去想,去感觉。


现场的观众


今天我们在座的大约有300个观众,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答案。所以何多苓老师祈求的这个答案,实际上都在观众心里,每个人都有答案,他们或者喜欢或者是不喜欢,或者是喜欢的,各种不同的理由他都存在。我要回答的是我喜欢,谢谢。


何:陈老师很成功的回避了我的问题(笑),这也说明就是对一幅画进行精确的解读,既是困难的,也是没有必要的。


我再补充一点,使我能画《兔子的诞生》的几幅画,一个是波提切利的《维纳斯的诞生》,还有一个来源是这个女孩的身体语言是蒙克的《青春》,也是我特别喜欢的一幅画,我把这两幅画的一些因素也结合在一起了。每一位观众看到我的画,就跟陈老师说的这个是一样的,就是说你喜不喜欢,我觉得这个特别的重要。


  蒙克《青春》


比如说我看到那个,我最后真正记住的还是波提切利这样的一些艺术家的画。我觉得喜欢就是你看懂了,也就是你可以进入它了,你怎么喜欢那是自己的事情,所以每个观众都有这种权力。


陈:刚才何多苓老师补充到关于蒙克的《青春》,这个我忽略了,因为那件作品,和波提切利的这个作品放在一起,确实是比较诡异的。它的原作展现的是在作者的窗前,有一个很恐怖的投影,黑色的,像一个骷髅,像一个魔鬼在他的投影处。所以这个形象和波提切利的形象,进行融合的时候,所产生的文化歧义,或者是一种争议,可能就很五彩缤纷了。


当然,如果说蒙克的作品暗示的是死亡,那么波堤切利的这个作品,它展示的是诞生和新生,生与死应该是生命的一个轮回,我们生命体的一个过程。所以由生就死,由死到生,这一点的话藏传佛教,如果你们去看一看他们的天葬,看看藏人对生死,特别是对死亡的一种坦然,我们对这样的结果的话,也就释然了,谢谢。


  活动中


何:我想说的是假如我这个画表现了什么,或者说其他的艺术品表现了什么的话,可能我觉得都有一些共同之处。就是它是体现了画家的一些感情,画家自身的感情,我觉得我的这种感情跟投入这种画的感情,同样是非常的复杂。


刚才陈老师谈到了生与死,这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因为每个人都要面临的。还有就是像蒙克的《青春》,表现的是一种你对未来的,一个少女对未来的每一种时刻的期待和恐惧。

期待和恐惧是同时存在的,就是说她可能会对未来有所期待,但是又对未来害怕,不知道这种暴力的摧残或者是别的东西什么时候会到来。


比方说我画这个兔子系列会想到的是我们生活的这个空间的这种脆弱性和不稳定性,这些东西可能是促使我画这些画的原因之一。而且我可以这么说,我能够把一个画画成这个样子,实际上就是受这些东西的潜在的影响。不是我故意要画成这个样子,而是好像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引领我去这样画它。


  活动中


所以我想几百年以前的画家,也可能有很多这样的东西。那会儿画的有特点,就跟我们文革中间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大家都有几个共同的题材,都必须去画。当然波提切利这两张画除外,他表现的是教徒的神灵。


但是其他的画是宗教题材,比方说《三王来拜》都是经典的圣经题材,当时的画家也是有一个命题创造的意思在里面。家族的某一位需要一幅这样的画你就要去画。


但实际上每个画家在里边,把自己的感情全部投入进去了,也只有这样才会成为一幅好画。也就是说我们过了500年、600年,我们对当时的时代背景,宗教神灵全然不知的情况下,也能从这个画里得到我们所看到的美感。能够超越历史、超越时间的,这才是真正的艺术品。


  活动中


陈:关于波提切利这幅作品,它在文艺复兴早期,实际上他展示的是文艺复兴的一种精神解放,我个人感觉它的表现可能比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还要来得强大。文艺复兴它要复兴什么呢,是复兴人性,人格,把艺术交给社会,交给普通人。


在这一点上,波提切利他表达的是一种平凡,或者就是我们生活中的很亲切的那种感觉。在这个之前我们知道的是1000年的中世纪的黑暗,艺术完全成为宗教的一种奴仆,没有自己的独立和自由。


那么文艺复兴,它还要复兴的是关于古希腊艺术的一种人物精神,特别是包括我们今天说到的这种艺术的解放,精神的解放,这一点的话非常可贵。所以何老师的这个提醒,我觉得也挺重要的。波提切利事实上他反映的是文艺复兴的复兴精神,在他身上应该是展示的很充分的。


观众提问


提问:何多苓老师你好,我想请问一下您能否给我们年轻人分享一下您在绘画创作方面的一些心得,谢谢。


何多苓:这个问题很大,首先要喜欢,绘画不是你选择的一个职业,而是你的一种情感的寄托,你的生活的寄托,甚至你生命的寄托,只有到这种程度你才能成为一个好画家。


当然还有其他的条件了,比方说你有没有天分,你有没有努力,然后你有没有时间,有没有运气,甚至连运气也包含在内,才能成为一个好画家。我自己原来也是这样走过来的,这个路呢我觉得每个人基本都一样,都是这样。


希望包括我的学生在内的所有的青年画家,都能先是喜欢画画,就像雷诺阿说过,他的老师问他为什么要学画,他说因为我喜欢,我觉得好玩。我觉得这个回答就很正确,就是这样的,开始是喜欢,后来成为你毕生的一种寄托的这么一种形式,你喜欢的,然后你才会投入的学习,才能画好。


当然努力是非常重要的,你会在上面花大量的时间,但是前提是你有生活的条件,有支撑你画画的必要的条件,所以这些都是,生活本身所带来的一些问题,谢谢。


观众提问


提问:我想问一下何多苓老师,在美术史上有很多的艺术家,像达利还有培根,都对梦境有一定的解释。我看过何多苓老师的很多作品,您的很多作品里面都感觉的出来,和梦境有一种联系,我想请教一下就是说,在您的观念中,梦境和您的作品有一种怎样的联系呢?


何多苓:我觉得你说的梦境呢,不如说是一种白日梦,我没有在晚上梦见过我的画面。但是在白天我想画某幅画的时候,确实有种类似梦的感觉,就是它跟现实有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是非常脱离的。


我自己能够模糊的看到它,但是又不能清楚的,或者真实的看到它,或者甚至它就离我远去,然后另一幅画的感觉又来临。这一点可能是搞艺术的人经常遇到的情况,可能还不止是绘画,在诗人或者是音乐家里面这种情况也很普遍,我看过一些这方面的资料。



所以我想会做白日梦可能是艺术家进行创作的一种先决条件,你不是经常属于理性的状态,你会处于一种极为感性的,甚至是类似于梦的这种情况下,你会对你的画有一种,还没有出现的画有一种模糊的认识,这样这幅画就有诞生的可能性,不知道这个问题回答的对不对。





《梵蒂冈博物馆3D》

观影分享会文字精选


时间:2017年7月7日

嘉宾:陈默、刘珍


主持人:陈默老师,刚才影片中,梵蒂冈博物馆馆长谈到了拉斐尔的艺术成就,说“他指导了全世界”,你对此如何评价?另外,你怎么看待梵蒂冈博物馆的“包容性”?


陈默(以下简称 陈):我先回应一下你提的第一个问题。对这个馆长的说法,我是不认同的。因为就拉斐尔的艺术成就而言,他有他的成就,有他的学术影响力和历史价值,但如果说他引导了世界艺术的走向,显然言过其实,那只能是馆长的一家之说。因为就文艺复兴三杰放在一起来比较的话,我更倾向于米开朗基罗,因为,他的艺术创作能量,显然在拉斐尔之上。


  活动前


也有史料表明,米开朗基罗性格倔犟,行为方式比较放荡,不太合群。他和拉斐尔之间经常唇枪舌剑,互不相让。传说拉斐尔贬低米开朗基罗像个屠夫,米开朗基罗则反讽他像个贵族。很显然,贵族之于艺术家而言,讽刺意味很浓。


优秀艺术家只能是自由的流浪者,不会是中规中矩的贵族。另外据说,二人曾公开画画比赛,拉斐尔的作品骗过了小鸟,而米开朗基罗的作品则骗过了人的眼睛,包括拉斐尔。所以,拉斐尔的艺术成就不可随意放大,他只能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中来评判。


另外谈谈梵蒂冈博物馆的包容性,的确令人感动。作为一个天主教的特定空间,他比其他的宗教(这里就不点名了)有着显著的包容性。宗教的排他性特点,决定了对他者的冷漠。


  陈默(左)、刘珍(中)、谭静(右)


所以,作为一个世界瞩目的宗教圣地,以宽厚博大的人文爱心,保护着丰富多样的艺术财富,如此精心呵护,持续500多年不衰,很可贵。这也使得梵蒂冈博物馆,成为学者研究和公众游览的文化圣地。


梵蒂冈博物馆作为世界六大博物馆之一,管理成本也很大。因为它不是一个商业机构,不会出售藏品,长期坚持亲民性和非盈利性,是很难能可贵的。我们也遗憾地看到,有些美术馆在管理和经费出现问题时,将藏品拿出来拍卖转让,成为求生方式,其结果也必然伤害到博物馆的品质。所以从这一点看,我们许多喜欢梵蒂冈博物馆的可爱观众们,应该向他们致敬!


  活动中


提问:这确实是一个非常震撼的艺术电影,但是我现在有一个疑问。因为所有的艺术家到最后,他就回归到他的信仰上面。那他们到底是为了什么而画画,我就是想问一下这个问题。


陈:一个人若选择了艺术为终生职业,也就决定了他的艺术人生取向。他除了为艺术而不停地劳作,直至终生,别无选择。为什么要画画而且要画好?因为艺术是他生命的全部,除非他拒绝优秀。作为一个职业的和有担当的艺术家,努力创作,是毕生努力的方向。


提问:我想问的是,包括像《创世纪》这样的作品,因为都是源于宗教,包括像拉斐尔这样的画,这个画是他自己想象的构图和故事,还是说有一个规范?就是当你读到圣经,想把它表现出来的时候,是怎么样去表达这个的?


观众提问


陈:其实,这既有作品内容的规定性,也有艺术创作的自由表达,两方面都有。同时,也包括规定的位置和尺寸,委托方对作品的诉求等。艺术家不可能完全无视这些规定,但却有着创作思路和艺术表达的足够空间。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中,一个被指定的墙壁上或画框内,是不可能没有主题和基本方向,而任由艺术家在那里涂抹的。像《创世纪》也好,《雅典学院》也罢,都是有着比较严格的命题和表达诉求的。


这些现象和我们今天说的随心所欲地创作方式,有着很多不同,今天的艺术家显然更加幸福自由。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他们在一个规定的框架里,尽可能地释放自己的艺术理想和语言张力,非常不易。


  米开朗基罗《基督之死》


提问:你好,想问一下刚刚看到有那个米开朗基罗的一幅作品《基督之死》,有死去的基督这样的一个场面。梵高他们也都对这个场面进行了描绘,本来很抽象的,想问一下是怎样的动力来驱使艺术家把它变成了一个非常具象的画面?


陈:艺术家的表达方式不尽相同,既有心里的差异,也有语言诉求的不同。具象方式是一种呈现,抽象也是一种呈现方式。此外,还有半抽象、半具象的表达,都在艺术家的选择范围中。没有道理说写实方式画的基督是首选,而抽象的或者半抽象画的基督就不可取。不同的时代,艺术语境和艺术的语言方式也在发生着对应变化,不可偏颇。


  米开朗基罗《创世纪》


  米开朗基罗《创世纪》局部


刚才的问题涉及到米开朗基罗,我在这里跟大家再提醒一下。他的这两幅天顶画,后面完成的《末日审判》,和此前完成的《创世纪》,通过仔细的比较,差距比较明显。据史料记载,他在画《创世纪》的几年里,视力受到损伤,加上体力衰退,所以在画《末日审判》时,质量退化明显。所以,对艺术家而言,只要他拥有丰富的艺术思想储备和充分的艺术表达能力,无保留地释放他们的情感和能量,他们就会被历史记住。谢谢!





《米兰斯卡拉歌剧院:奇迹之殿》

观影分享会图片精选



活动前签到台



活动中

张怡(左)、高平(右)


  活动中·观众席



···END···







白夜




白夜是一家经营已达19年的文化沙龙,从玉林西路85号到窄巷子32号,白夜举办了无数的文化活动:诗歌朗诵会,新书发布会,绘画雕塑装置展,独立电影放映,音乐分享等,为中外作家艺术家的作品和读者观众间建立了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


微信号:baiye_98

微店:白夜艺廊

新浪微博:白夜_White Night(加V)

豆瓣小站:白夜谭

联系邮箱:664847007@qq.com(转载及投稿请发送邮件到此邮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