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习精神分析宜系统,多为来访者查文献

孙平 孙平的Psychology 2023-05-31



一、宜系统


虽然四年的训练,只给我们安排了一个月的人际间精神分析(interpersonal psychoanalysis)训练,但是这个月就好像为我的弹药库增加了又一个重磅的武器。


——人际间精分,经典的问话(inquiry) 技术习得。


人际间精分,一点都不节制,从头到尾,从古到今都不节制。


他们一直把病人当成年人看,不把他们预设成为嗷嗷待哺,亟欲重新被养育的孩子。


虽然这被批评为肤浅,但是对某些病人而言,如对精神病性的来访而言,却有阻断其向内退行,让ta停留在现实世界中的奇效。


加入了较为积极的问话技术,尤其是人际互动细节询问以后,与精神病性,抑或重度抑郁来访工作,会感觉非常顺手。


要知道,以分裂样人格(schizoid personality)为基础的精神分裂患者,其家庭氛围中,有太多太多直接被见诸行动的,但又隐藏得非常好的虐待行为。


这些隐匿得极其微妙的虐待行为,不通过细节化到点对点的人际互动问话,根本刨出不来。以至于在外人看来,这个对孩子有诸多情感和身体虐待的家庭,就像一个完美的“五好家庭”。


这些隐性的虐待出不来,不能被言语化和具体化,病人就会一直觉得是自己的幻觉,而父母没问题是自己有病......


于是再次有感,精神分析的学习不可偏颇。每个流派都有绝活杀手锏。关键是这些流派创始的先人,都有特定的,让他们成名的病人群体。


科胡特擅长自恋型人格障碍,克莱茵-科恩伯格擅长边缘,沙利文擅长精神分裂,弗洛伊德擅长神经症,温尼科特擅长儿童和假自体障碍....


因此学习精神分析最好系统,碎片性学习很容易产生理论偏执,在临床上也较难应对多样的来访。


以此自勉。




二、多查文献


现在深刻体验到,我们可以为来访者做的,最好的奉献之一,就是让自己去文献丛中,找寻对他们症状、困难的不同理解和应对思路。


我认为这是非常relational的。如果真的把来访者的福祉放在心上,而且我们也信任自己的专业能力(而不光是一味依赖督导),或许更因为我们对自己的专业有好奇想积累,都应该习惯性地这么做。


我想不到比这更加彼此获益的,交互的关系。


亚龙说我们应该允许自己在日常中惦念着自己的病人。我认为,其中一种很好的惦念,就是揣着这份惦念,让自己变得更专业和更宽阔。彼此获益的关系,才是真正的疗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