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平的Psychology

其他

《何以为父》译者——孙平访谈:“父亲创伤”及其修通

上个月在休假前,也是工作最紧张的状态中,在健身的间隙,接受了两位非常专业的国内同行的采访。她们分别是:1.
6月16日 下午 2:57
其他

孙平:以自我攻击为基础的人际操纵

最近随着疫情的放开,不少华人的父母或者其他重要家人从国内过来美国探望,随之出现的一些家庭内部冲突,引发了我的注意和思考。因为这些冲突,在美国这边——非华人来访者的家庭中几乎不见,所以值得做出一些跨文化的思考和探究。我把这种现象称作“以自我攻击为基础的操纵(或要求)”。给一个例子:1.
2023年5月25日
其他

孙平:匮乏感所导致的“心因性贫穷”现象解析

近来持续性跟进人们在金钱、物质上的匮乏感心理,以及对这种心理的各种防御机制。之前没有想过为这种心理现象单独写一点东西,因为一直认为它是某些人格类型的局部现象,似不值得单独为之属文。例如,从古至今的精神分析学派,几乎都能看到强迫型的人格类型(Obsessive
2023年4月19日
其他

关于催婚的心理学:父母对孩子的自体爱与客体爱

过了一个农历新年,不少来访者回到咨询中。每逢及此,都会有一个难以规避的主题被带到咨询中——催婚抑或催生。近些年尤以催婚为甚。我自己也为人父母,我展望自己将来,对于自己彼时业已成年的孩子,应该也会很自然地升起一股希望ta找到钟情之人,喜结连理的心。我认为这很可能是规避不掉的,自然生成的父母之心,而我今天一点儿也不打算来评价这种心境。我今天要论述的,是父母对孩子的两种爱。我认为,父母对孩子的爱,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我把它称为“自体爱”(narcissistic
2023年2月9日
其他

孙平:“被吞噬感”的精神分析

在孩子进入到学龄期以后,母亲开始评价和干预孩子的社交——意识层面上当然是为了保护孩子或者为了ta好,但是潜意识的心理动力是一种和孩子的分离焦虑——一旦和孩子身心分离,则自己的情感世界将归于抑郁。I.
2022年12月4日
其他

让我们哀悼那些一去不返的坏客体

很多歌曲,很多歌词,实际上都蕴含着某种内心的挣扎、思索,乃至精神分析所说的哀悼。主流的分析理论一般认为,无法哀悼,则无以修通(working
2022年9月25日
其他

《开端》的“多重人格”视角解析

和丈夫的情感疏远。母亲原型陶映红为了复仇,可以和丈夫分居四年多,这第一说明和丈夫的关系没法支撑她活下去;第二,做婚姻家庭治疗的同道们应该比我更清楚,这种外在的分离,通常是要以内在的疏远为基础的。3.
2022年2月4日
其他

新年,妈妈与儿子对话/爸爸对女儿的反思

然后我女儿在我的拉扯下还是呼哧呼哧地爬到最边缘,嘿地一声把一个小石头扔下了悬崖,回过头来一副特别豪爽,像灌了几两白酒一般地对我们笑着说:“哈哈,差点把我给吓到了…🤣(hahaha,
2022年1月1日
其他

在女儿那里,父亲光做一个玩伴是不够的

在反思性养育小组的带领中,有一个频繁出现的主题,那就是父亲对女儿的“宠爱”,或者说父亲在女儿的世界中,作为一个单一的玩伴角色——所产生的一些后效。要知道在一般情况下,这种后效我们是看不清楚的。
2021年11月20日
其他

母亲允许女儿离开

母亲和孩子之间,关于共生的”一纸契约“
2021年7月30日
其他

《足够好的父亲》一书结束语:弥合男性和女性之对立

男性心理咨询师的盲点(二)——男性性别特权和女性愤怒
2021年7月15日
其他

这个母亲节,关于母亲和孩子的一点联想

有热心的读者希望我写一点母亲节的东西,我没有时间和精力独立再写一篇。恰逢两周前的母亲节周末,我们的family
2021年5月24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男性心理咨询师可以为来访者提供什么?(一)

自己一直在找一个男性能带着你各处旅行,和你一道体验这个世界的广度和深度
2021年5月21日
其他

男性心理咨询师的盲点(三)——对耽美作品的理解

这是不是印证了弗洛伊德所说的,存在于每个人身上的“双性取向”?
2021年5月7日
其他

​男性心理咨询师的盲点(二)——男性性别特权和女性愤怒

她们出生在上个世纪七八九十年代(进入千禧年后这种情况开始越来越少),
2021年4月25日
其他

男性心理咨询师的盲点,及其给来访者带来的伤害(一)

一个心理咨询师,写给弦子和她的朋友们的话
2021年4月10日
其他

孙平:心理咨询中的现象学方法使用——三个步骤

放到心理治疗情境中来审视,这条原则实际上是要求治疗师在自己的智力使用方面——要节制,要趋于“无为”,不要过快地把自己对于症状形成的因果判断,强行施加给来访者,从而为病因现象的自行显现腾出空间。
2021年1月29日
其他

SP| 女性“贫穷感”的潜意识维度

“我的不成功,我的财务不独立,我的能力受限,是给你(爸爸)留一个机会,是给你回来重新担起你的父亲职能,担负起物质提供者职能留一个机会。是我给你开的一个从缺席状态,回到我生活中,产生功能的‘后门’”。
2020年12月19日
其他

一个心理咨询师,写给弦子和她的朋友们的话

这个时候,的士司机——一位微胖的中年大叔,慢慢地关上了车载收音机,开始跟我“攀谈”起来。这段谈话在我脑海中的印象非常深刻,因为我确实对司机大叔“操纵谈话方向”,“带节奏”的技巧感到震惊。
2020年12月3日
其他

SP| 女人应有的愤怒,以及它的心理学意义

试想:女人有愤怒,正如你也有愤怒一样。如科胡特所言:任何被长期物化,被长期忽略内心主观世界的人,都会有愤怒,甚至是暴怒。更不用说,中国女性被物化,有着千年的历史,她们如何没有理由和权利愤怒?
2020年11月29日
其他

SP|患有社交恐惧的人,大多也是边界损毁的人

隐私被侵犯你可能会觉得奇怪,隐私被侵犯——不敲门进房间,不经允许看日记、信件、手机,不许锁门,时刻监察你在做什么......这应该是心理边界受损,为什么我要放到身体边界这个部分来谈?
2020年11月14日
其他

当选副总统贺锦丽,今日演讲触动我的一段

所以此刻,我思念她,我亦思念那一代又一代让这一切发生的女性——黑人女性,亚洲女性,白人、拉丁、原住民女性,所有这些,让今夜,让此时此刻得以实现,而铺垫过自己血泪的女人们。
2020年11月8日
其他

亲密关系/核心家庭/社会-家庭关系中的“边界问题”

仍旧是咨询中频繁出现的一个主题,这个主题似乎横跨中美,在我正在接触的多个来访者群体中近来都有凸显。如果一定要给这个主题做一个定义,或给一个描述,我可以把它称为:1.
2020年11月1日
其他

每个人都有痛苦的权利,每份痛苦都有不被比较的权利

至今我仍然感谢这位好友,在我正式走上实习咨询师的岗位以前,给我上了这宝贵的一课,使我在咨询中几乎没有犯下过这个错误:把A的心理痛苦和B进行比较;更有甚者,再看看谁的程度更高,谁更惨......
2020年10月31日
其他

格式塔疗法和精神分析整合之初体验

原创需要勇气维克多.弗兰克尔:你可以杀死我,但夺不走我对你的态度,和我为自己生命赋予的意义我们这个时代,需要充满“负能量”的克莱茵关于后自体心理学的三段思考:越本真,越治愈
2020年10月10日
其他

心理咨询师在心理层面上工作的原因(为什么我们一般不给现实建议)

“立得住”的意思大致是:基本上在职场上可以对事儿不对人了,哪怕别人评价攻击自己,自己也能就事情本身反驳回去,询问人家对处理事情的看法:既然你不认可,那么你的方案是什么?
2020年10月2日
其他

精神分析如何重塑一个人的“边界感”?

很多来访会告诉我,他们经历了咨询后,在生活中都展现出了更强的"边界感",尤其是在人际关系间:不再轻易地接别人的情绪;做事之前,优先询问自己的好恶;在说yes之前问自己这是我想要的,还是为了取悦对方;逐渐有了勇气,拒绝之前生活中经常出现的拯救者或者取悦者角色......我在不少来访的转变中看到了这种情况,于是我开始思考:在我们咨询关系中,是哪些操作促成了这个部分?我相信答案是不能穷尽的,但是从来访的反馈和我的观察中来看,似乎与下面这几个临床操作关系比较密切:一、共情沉浸始终attuned在来访者的主观世界之中,厘清他们的好恶,趋向以及各种情绪,于是增强了他们的self.被增强了的self,有了一定力量的self(自体或自性),很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对自己的需要,情绪,以及自己的好恶逐渐会有相对清晰和快速的认识。所以你想人-我之间有边界,但如果你的主观世界中只有他人,和他们的好恶、情绪和需要;而这个我,这个self的需要和好恶却始终都在晦暗不明之中,那么你的边界感是出不来的。因为别人的主观世界,会止不住地渗透到你的世界中来,于是你要么做别人的拯救者,要么做取悦者,而时间久了自己最终成为人际关系的受害者——没人可以长久地背负别人的主观世界和各种需要。所以咨询中长时间的共情沉浸,长时间的情感和鸣,以及镜映所加强的这个自性,是人-我边界感清晰的底层基础。接下来我要谈的重要操作是:咨询师在大致中立基础上所作的诠释。这里面实际上有两个技术操作,或者说一个态度,一个技术。二、
2020年9月4日
其他

男孩要获得健康的,有同情心的“阳刚之气”

之前,男孩会把这些关怀性的品质与母亲联系在一起;但是现在,他们会意识到爸爸和妈妈一样,也可以疼爱和关怀自己——所以他们会发现:情感和关切并非只是女性独有的特质。
2020年9月2日
其他

维克多.弗兰克尔:你可以杀死我,但夺不走我对你的态度,和我为自己生命赋予的意义

十年前,当我拿起弗兰克尔《活出生命的意义》一书时,读到的第一句话就抓住了我的心——“当你找不到受苦的意义时,你从苦难就变得难以耐受。”我立即把注意力投向写下这句话的,一个当时编号为119104(弗兰克尔在集中营里的编号)的奥斯维辛囚犯身上。实际上在弗兰克尔被纳粹投入集中营以前,他已经是维也纳一个小有名气的神经科医生和精神病学家了。而且在1938年德国纳粹吞并奥地利,并开始对当地的犹太人实行集体迫害之时,为了保护自己的家人,他放弃了去美国的移民签证。他认为自己是一个医生,而医生的责任就是救护他人,这当然包括自己的病人和亲人。弗兰克尔是出了名的爱护自己的家人。他在回忆录中写道:自己是因为爱而留在了被纳粹占领的维也纳,没有来美国。实际上,也正是这份爱让他熬过了接下来比炼狱还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奥斯维辛(Auschwitz)死亡集中营。谈及爱,总结起来,我认为是三种爱让弗兰克尔从四个纳粹集中营的生死辗转中幸存了下来。一、对妻子的爱集中营囚犯每天要承担大量体力劳动,却只有四五个小时睡眠,只有一碗清汤和一小块面包作为全天口粮,还要随时随地面临被殴打甚至被党卫军任意处决的危险。在这样极端非人的环境之中,弗兰克尔没有选择自杀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想见到身处在奥斯维辛另一端女囚营中的妻子。1941年新婚后不久,两人未出生的孩子就因为纳粹对犹太人的野蛮规定,而被迫人工流掉。而且他们根本没有享受过蜜月的幸福和欣喜,但在集中营生与死的交界处,正是和妻子日夜的“对话”将弗兰克尔挽救了回来:人们跌跌撞撞地走了几英里,在雪地里滑倒,再爬起,互相搀扶着行进。尽管默默无语,但我们都在心里思念着自己的妻子。有时,我偶尔望向天空,星星慢慢消失,清晨的霞光在一片黑云后散开。我的思想仍停留在妻子的身影上,思绪万千。我听见她回应我的话,看见她向我微笑和她坦诚的,鼓励的表情。不论这是不是幻觉,我都坚信她的面容比冉冉升起的太阳还要明亮……我生平第一次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天使存在于无比美丽的永恒思念之中。”这段话被弗兰克尔的传记作者们无数次地引用过,因为我相信没有哪个曾沐浴过爱情的人不会为此动容:人类“被抛”入这光怪陆离的世间,在自己生命的开头,压根无法选择自己的父母、家庭以及所处之时代;但唯一可以通过自己的自由意志选择的亲人便是自己的伴侣,那个你叫做丈夫和妻子的人。他/她的存在本身,就含括了你的自由意志。无怪乎弗兰克尔后来,将爱视作找寻人生意义的三大途径之一:在爱中,我们脱离了世俗的,甚至是病态的自我关注,将注意力倾注到所爱之人身上。而这种无私的倾注最终也将救赎我们自己,把我们超拔出我们过度的自恋。二、
2020年8月29日
其他

“父亲饥渴”和“母女共生”——造就亲密关系中的第三方

要维持代际间的界限。不要借用女儿的亲密需要,过分满足自己。需要知道,女儿需要你来训练、展现自己的魅力,但是她并不需要真的成为你的情人,或在这么小年纪就听你和妈妈之间不和谐的那些事情。
2020年8月27日
其他

父亲在孩子学步期(1-3岁)不退场的重要性

所以很遗憾,他变得害怕一切超出妈妈影响范围的东西,而且他后来的童年,始终没有一个父亲可以对此做出干预——要知道父亲的职责就是告诉儿子:你的本能、冲动、欲望是可以被调节且被享用的,不是光拿来害怕的。
2020年8月24日
其他

为什么我会喜欢做一个心理咨询师

我里面怎么想,怎么感受,我几乎就会怎么说出来。我以我口告我心,正如我以我笔诉我情。这就是罗杰斯的“以人为中心”疗法,几乎被当今所有流派所整合的,核心的咨询师特质——内外一如(congruence).
2020年8月19日
其他

母亲和孩子之间,关于共生的”一纸契约“

孩子自己有时也需要维持在这段关系中,因为他们中有一部分或许也真的失去了生活上的家务能力。直到他们被评价之后累积的低自尊感和愤怒感,超过了因缺少母亲服务而生的不舒适感,他们或许才会想要改变。
2020年8月16日
其他

维克多.弗兰克尔:既然在追寻着意义,就不要再强求“平静”

Frankl)和他的意义治疗。他告诉我既然在追寻着某些意义,就不要再强求”平静“了:1.
2020年8月15日
其他

那些蹩脚而勇敢的新模式

而且在这些蹩脚的新模式学习过程中,还要面对可能出现的强烈的自我评价:你都这么大了还折腾这些干嘛?你就是内心戏太多!什么心理学,你脑子被洗坏了吧....
2020年8月14日
其他

贬低女人和抬高女人,都是在把她们物化

更比方说,女神不能有欲望,不能穿着暴露,不能跟看似有钱或帅的男生一起上街,哪怕是朋友,否则很快就沦为各种“婊”——因此你会发现很多很多女性,都在“神”和“婊”的标签之间被折腾得难受到要吐血。
2020年8月1日
其他

心理治疗的火与水之歌

我希望把这个部分喻为水,这条外在的水流,可以疏通来访者内在曾经流淌过,却因某种原因被阻塞起来的内在水流。让两条河流交汇,让爱和被爱的,自己的存在是被祝福的体验流淌。这种流淌可以消弭很多很多症状。
2020年7月24日
其他

为什么80,90,00后的父母,很难认错?

所以他们的孩子,想让他们为养育过程中的某些失误或者疏忽认错——要知道这些八零、九零、零零后的孩子们被浸泡在好莱坞电影或者新时代的价值观中长大,觉得可以改变自己的父母,而美国父母认错也很正常啊....
2020年7月17日
其他

一个很好的关于心理咨询,以及育儿的隐喻

在这种时刻,一种感性-理性的微妙平衡会经常出现,形成一种对来访者的深度的、直觉性、出神的理解。很多存在-人本治疗师,或者关系/主体间精神分析师,把这种心灵应和称为“相遇”.
2020年7月9日
其他

五零六零和八零九零两代人之间,因“边界”而生的苦痛

其实有了更多的跨文化咨询经验以后,你会发现很少有哪个国家——代际间的隔阂,会有中国的五零后六零后,与他们的孩子八零后九零后这么多(也许不能这么精确于出生年代)。
2020年7月5日
其他

罗洛.梅: 原创需要勇气

梅自言:勇气(courage)“就像一个人的心脏,通过把血液压送到人的胳膊、腿和脑,从而使其他身体器官发挥功能,勇气使所有的美德成为可能。若没有勇气,其他的价值就会逐渐衰弱下去,成为美德的临摹”。
2020年7月4日
其他

健康成人自恋——“自爱”的特征

”多少人,多少人,就是这么轮回的。他们用尽一生的力气在父母未尽的愿望与自己的方向之间拉扯、撕扯,直至血肉模糊。通常的结果是优秀到没有自我,或者无能到一定境界,抑或正负抵消,忙了一场,全部清零。“
2020年7月3日
其他

“父母在时,还有来处;父母走后,只剩归途”这句话,值得商榷

必须要发发牢骚了。因为我经常听到一些祖孙三代边界乱成一锅粥,连自己和谁结婚,结婚什么时候生孩子,以及生了孩子以后按照什么方式养......都控制不了的人,却常跟我说:“孙老师,你知道,父母在时,还有来处;父母走后,只剩下归途”....因为听得太多,我开始仔细将其品咂品咂:这句话,就好像在表明,此人之生命,只有来处和归途,中间啥都没有,而且无论是来处还是归途,都和ta爹娘有关——ta没有生命过程,没有自我,没有除开爹娘以外的,自己的生活.....实际上我发现,很多说这话的人,连着接下来三十年的人生,有时甚至连归途,都被爹娘设计好了。所以爹娘走后——“来处”没了,当然只剩下别人生前就为自己铺设好的“归途”,于是彻底的空虚失落——做得再好也不会有人满意或者评价皱眉了。所以这话的意涵看似有爱,实则试图压缩一个人,除开原生家庭以外的,属于ta自己的生存空间和生存意义;混淆其与父母应有的,健康的代际边界(generational
2020年6月27日
其他

晚年卡尔.罗杰斯对年轻咨询师的两个提醒

他大大提升三要素中内外一如(congruence)的地位。准确地说,也就是咨询师人格“本真”(authecity)的地位——晚年的罗杰斯认为:咨询师可以共情不准确,你甚至可以允许自己无法接纳来访者。
2020年6月25日
其他

温尼科特:父亲,要怎么做?

人们会说,在他们的整个童年都没有和父亲单独相处过一天,甚至半天都没有过。我觉得这是非常糟糕的。我认为,母亲有责任时不时地撮合父亲和女儿,父亲和儿子,送出去让他们一同“探险”,促成他们的单独相处。
2020年6月21日
其他

你经历过是是非非,终究决定化作平静的水

你和你的潜能,依然会被我带着前行。每一份对你的理解和爱,都会和现实中,与对我自己孩子的爱、理解、奉献,相唱和。这是真正的代际传递。
2020年6月20日
其他

父亲:既是玩伴,又是保护者,最关键是要能转换

正如我的儿童发展心理学导师所言:跳下水和孩子一起享乐容易;单独管理他,给他设立行为边界我相信也不艰难。最艰难的是这两种角色的转换——你要有活力high得起来,但又要出于爱而去约束和保护。
2020年6月19日
其他

既不喜欢,亦不擅长,想走还不能走的“超我工作”

最悲惨的是,它让一个个成年人,被不自知地(超我的潜意识运作)捆绑在并非他们所爱,亦非其擅长,想走又不能走的,大量荒废其潜能的——别人的战场。
2020年6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