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什么我会喜欢做一个心理咨询师

孙平 孙平的Psychology 2021-12-02





其实一直以来我都想写一篇文章,表达我对心理咨询这个行业的喜欢。我的有些学生也一直说我是一个比较“有情怀”的咨询师,我倒不觉得自己有什么特殊的情怀,更多的是对这个行业怀有一种深深的,延绵很久时间的喜欢。


从2007年夏天开始,我进入这个行业已经整13年了。回顾这过去的十三年,我发现自己的从业有这样几个特点,让我觉得可以对自己作为咨询师的职业生涯有一点点总结与回顾:


1. 十三年来我从没有休假过10天以上——所以你可以说我在疯狂累积clinical hours, day in and day out. 我记得自己在实习期间就是一下午接待7位来访者,完全排满;而其他的实习咨询师经常一下午坐在那里,等待着自己的1-2个来访者。所以我姑且可以称自己为临床派。无论遇到过什么阻力和诱惑,都没有放弃过临床。




2. 从业过程中我始终在接受系统的学历教育。我作为一个心理咨询师的职业生涯,总是伴随着学历教育的同时进行。在硕士期间拿到三级和二级职业证书,在博士期间拿到注册心理师资质,在博士后期间拿到加州的受训研究型精神分析师资质。


有人曾在网上质疑过我这一点:问我为什么他们读博,做博后已经累成了真狗,而我还可以一边读书和科研,一边做临床。


我觉得这应该问我的胃——经过多年的熬夜和打拼,多少年白天做咨询, 晚上伏在案头查文献写论文的艰辛——它已经成了个老病号...... 这个好兄弟帮我挡去了多少刀枪剑戟,让我能够逐渐贴近自己的理想。真的辛苦了,好兄弟。这里面的酸楚,本无需向他人道也。





3. 我在中国和美国都有较长时间的从业经验。职业生涯的最初八年,我在中国实习和执业;最近五年,在美国加州实习和做分析。这让我对这两个国家民众的性情,有了一些较为深入的了解;同时也让我对两个国家不同的心理咨询师从业和培训方式,有了一些理解。让我可以在这里叨叨。



4. 在心理咨询流派方面,我接受的训练真的算是比较多元的了。在这里我就不自报家门了,读之前的文章会对我的流派倾向有所了解。



基于以上这几个原因,我希望能够倾吐一下:为什么心理咨询这个行业会让我喜欢?为什么在经历了不短的时间,不少的经历,不同的文化冲击以后,我依然如此喜欢它。希望这能够启发一些人,并获得一些互动和交流。


我将完全从自己作为一个从业者的主观视角出发,客观的数据大家可以去百度或者google,我在这里就不多事了。




一、难以言喻的生命广度



这是我觉得作为一个心理咨询师,最大的福利,也是最大的特权,当然这里也暗含着重大的责任。


我经常跟我的学生说:


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ta不可能经历太多样的人生;


ta可以环球旅行,但ta一般不可能在每个国家都住个几年,还成为每个地方的“本地人”;


ta也几乎不可能一夕之间变成一个transgender, 一个gay,一个身家上亿或者一个服刑的犯人......


但咨询师可以——如果你是一个用心理解、追随、倾听你来访者生命故事的心理咨询师——那你几乎可以跟随你的来访者一道,经历他们真真独一而无二的生命,体验他们的高低起伏;分享他们的成功,哀悼他们的失去;体验他们在全国,甚至世界各地的 insiders' knowledge.


我告诉我的学生:人的生命广度有限;但一个心理工作者,如果全心投入的话,是可以经历“多元生命”的。


阴雨得让人有些小抑郁却有深度的英格兰;

广袤、美丽,人极善良单纯但有些无聊的加拿大;

人文气息让人欣羡的意大利;

柔和美丽, 且世间再无第二个的江南;

阳光海滩宝蓝色天空,但tax却高得让人牙痒痒的California

......


跟随着我的来访者, 我“走遍”了世界好多好多地方,体验了好多好多风土人情,和那方土地上,日常的欢喜和悲哀。


网络咨询这几年的长足发展,让我们心理咨询师逐渐拓展了这种特权,但这也暗含着巨大的责任。


这意味着我们要对多元文化,不同的人文、宗教,不同的风俗习惯始终保持开放和好奇。意味着我们真的不能因对方的语言、种族、地域和肤色而对他们产生过快的评价和判定。我们可以帮助人,也可以很快地因为我们的傲慢和自大,而让他人体验到shame,甚至是羞辱。


科技可以让我们追随来访者去到世界各地;但也可以让他们体验到无论在哪里,都只能在屏幕里接触到我们的“虚幻和不实”。


而身处全球疫情时代的咨询师,要熟悉网络咨询的特点,摸索和坚守这里面的伦理。不要辜负了时代赐给我们的,体验这多元生命的宝贵机会。


不要辜负了因为信任,而呈现这生命的,真实的人们。






二、难以置信的生命深度




这是我感受到的第二个,让我喜欢得不行的行业特点。


熟悉我的人,知道我要开始讲精神分析了。


没错,心理学史上,弗洛伊德开创的精神分析体系,荣格开创的分析心理学,以及阿德勒所创的个体心理学被统称为“深蕴心理学”(depth psychology). 


深蕴心理学,真的很有深度。我在国内和美国,都系统地学习过精神分析,我可以这个学派的视角,从两个方面谈谈我所说的“深度”:




1. 深度浸泡在来访者的主观心灵世界中——和他们一起探索和发现一些,他们自己之前都没有发现的潜意识动机


那种他们,或者我们一起发出的wow的声音,被称为咨询中 the moments of wows的洞察和领悟时刻,让人感到难以言喻的美妙。 


那个时候,你会由衷赞叹波德莱尔所说的“比大海更深邃的,只有人心”这个论断。


你也会发现人,哪怕受尽了童年创痛,但也会一直封冻着自己某个核心的部分,等待着将来可以理解和滋养的人,来重新润化、开启。


在多少个承载着美妙领悟的夜晚,你想致敬这伟大,坚韧而深邃的人性。






2. 极有深度地理解自己


几乎所有的深蕴心理学流派,都强调咨询师个人分析(persoanl analysis)的重要性。精神分析更是把它放在三大"训练支柱"(个人分析;理论学习;control case及其督导)的首位。


要完成一个完整的精神分析训练,通常4-7年时间——整个过程,你都要经历一周4-5次的个人分析。


那个酸爽——你哭,你笑,你自恋,你卑微,全都在那个祖师爷留下的躺椅上祭献了,升华了......




但当到你回到日常生活中,你发现自己有些情绪更为通畅了,可以哭了,可以愤怒了,可以兴奋和喜悦且不因此而内疚了;


当你因某些现实而感到非常痛苦的时候,你经过几天,然后几个小时,再然后可能几十分钟的反思,就可以体认到这些外在现实是激活了你的哪些过往,从而让你在当下感到呈几何倍数增强的痛苦——你逐渐明晰了潜意识的日常运作——这种认识,大大降低了你的不确定感和恐惧。


因为得到过修通,你敢去爱了。


因为多次讨论,所以你敢和来访者谈金钱、死亡和性了,而你在自己生活中也不再害怕体验和思考这些有点embarassing的主题了。


因为日复一日的接触,所以你只要一做梦,便能大概了解到它的含义,以及里面包裹的核心需要是什么。


最重要的,因为年复一年月复一月日复一日的自由联想(free association),你不再人为地打断自己的情绪、思维和欲望过程,你自己就是一道意识流,你不再自我审查--因此你具备了创造的能力。


宝贵的创造力。


我认为,深蕴心理学的这种强调咨询师个人分析(或者叫个人体验),个人修为的做法——如若放在金庸小说里面,绝对是“练内功”。


这种自己日复一日跟你的训练分析师,也就是你的“师傅”练出来的内力,让你稳稳地坐在咨询师的椅子上,有时真有种处乱不惊的感觉;


但它更多地是让你稳稳地立于自己的生活中,获得那种我控制不了世界(放掉全能自恋),但我可以hold住我自己的生活(转化为现实自信)的,难能可贵的小确幸。






三、难以自弃的真实



真实,多么宝贵的词,这就是我体验到的第三个心理咨询师的福利。


我曾经跟我的学生说:在某些行业,比如说商业,或者说政治,你越有城府,你越内外不一致,你就越可能占先手,就越成功。


但心理咨询行业不是这样。一般而言,心理咨询师越是内外一致,用存在心理治疗的话说,就是越"本真"(authentic),你的疗愈力越强。


这个世界已经充满了“社交”、“资源”、“人情练达”、各种横七竖八的人与人之间的“鄙视链条”——以你评价我,我评价你为基础的人间等级。


如果说还有清凉静守的地方,我认为之一,那就是咨询师和来访者所建立起的相对中立的,非评价性的,充满着真实情感连接的咨询关系。


在这里,有些话我不说,因为我会尽量把宝贵的说话时间让给你;但当我说话的时候,我的专业训练,我几经磨炼的小人格,我的小安全感,都会让我说出来的,是真话。


我里面怎么想,怎么感受,我几乎就会怎么说出来。我以我口告我心,正如我以我笔诉我情。这就是罗杰斯的“以人为中心”疗法,几乎被当今所有流派所整合的,核心的咨询师特质——内外一如(congruence).


真实,有时真的会上瘾。一旦你开始内外一致的生活,你就很难以自己再放弃它。


有时候你会告诉自己,快四十的人了,干嘛还费力气去撒谎?


有时你会想:我明明不想参加这个聚会,为什么还要逼着自己去赔笑?


有时你会勇敢地说:对不起,请不要打扰我,我想一个人待会儿。


有时你会给一个homeless钱,给他点吃的,走时祝他have a beautiful day, 只因你心里真的相信他。你希望自己的行动,对得起这份由内而外真实的,让你体认到作为一个人完整感的悲悯,这与别人是否欺你无关。


所以有时我是真诚地想感谢这个行业,它在诸多充满着物是人非,人情世故的行业当中,倔强地强调着人的本真和一致。


而真实也邀请真实,经常与和我们相处“相遇”(encounter)的来访,长时间与这种相对本真的生活-存在方式互动,多少也会为之所动,为之所感染。有的时候,他们也会想捡起这种曾经孩提般的,首先对自己真实,接着对他人真实的,低防御低消耗的生活方式。


存在心理治疗喜欢说这是咨询师在用自己的存在本身进行疗愈,我认为通俗地讲,就是,谁还不想活得真实和轻松一些?







四、难能可贵的父性



就我个人而言,咨询师生涯最大的福利,就是让我逐渐摸索到了如何成为一个“足够好的父亲”。


一个男人可以因为有孩子而成为父亲,但他不见得具有“父性”(fatherhood)——后面这个概念,是要通过人为的,持续性的努力,争到的。


所以我感恩于我的来访者,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故事,告诉了我作为一个父亲,在养育孩子的历程中,可能会出现的,最大的两个坑:


  1. 有些是在孩子小的时候(青春期以前)不入场,老肉身缺席,或情感缺席。让孩子在与母亲的二元共生关系网中,纠结太久时间,没有一个第三方可以缓冲。最终使孩子无法handle现实的各种挑战,一辈子和原生家庭纠缠不清。


  2. 有些在是孩子长大以后(青春期以后) 不退场,老是想做孩子的理想化客体,因此不允许孩子在价值观和认知上与自己有偏异。这样,便活活抹去了孩子的整个青春期——同时也就扼杀了他们后来在各个生命阶段,可以依靠的生命活力和创造力。


当然,最糟糕的情况是小时候老缺席,等到孩子到青春期——好了自己事业也稳了,觉得孩子这时也听得懂自己的“金玉良言”了。便开始入场挥斥方遒,给孩子“指点人生”了。


错上加错。


但是,好在学习临床心理学,你必须先系统地走一遍儿童青少年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是临床心理学底下铺路的基础学科之一。


而这个基础学科,对我的帮助真不是一星半点。它一直在帮助我创造和享受着与儿子女儿之间的亲密关系:


它教我在不失自我的前提下,以真实性情回应孩子的需要;


它教我蹲下来倾听孩子的想法,不把它斥为荒谬或者不懂事;


它教我犯错不要紧,每个父母都会犯错,要紧的是你就算犯错也不要因挫败而退场——让孩子看到一个坚韧的,真实的人的模板;


它有时也教我放开,在他们“不喜欢我”或者需要独处的时候——一个拥有健康自恋系统的父亲,不会take it personally.  第二天,老爸还会恬不知耻地回来......




我有一些加州的同事喜欢使用mindfulness based therapy, 正念疗法,他们喜欢在自己的朋友圈或者FB里面发文,说自己在“修慈”,修行自己对人的慈和悲。


我觉得咨询师最好的“修慈”——就是以自己对孩子的慈悲心,推及他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古人诚不我欺也。


在做了父亲以后,努力获取父性的过程中:


我再也看不下去孩子遭受身心虐待;

我也不能再坐视对儿童的暴力,尤其是性暴力;

更重要的是,当我接触到来访者人格中孩子部分的时候,我会自然而然地生出一份以前没有的柔软;


这份柔软,它可以转变为很多东西——疼爱,保护,尊重,同理,怀着保护意图的面质,怀着促进对方成长的放手,等等等等。


所以我不止一次地在文章中写道:做咨询师和为人父母,绝对是相互补益,互为滋养的。


来访者用他们成长中的美好和悲苦,教会了我该如何做自己孩子的父亲,这惠及了我的孩子;


而我从孩子那里成长起来的父性,又让我学会了真正意义上的疼爱和守护,最终回馈了我的来访。


我看不到,比这更加互惠的事情。






五、结语:



做一个心理咨询师,对我而言其实还有很多很多其他的好处。


比方说,临床心理学里面流派繁多,可以说是西方人文科学当中,学术活力最强的领域之一;


比方说,临床心理让我可以反观我们自身的文化宝藏,让我尤其认同了儒释道三者平衡的,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的“中道”理念;


比方说,它让人创造力源源不绝;


比方说,它让人感性和理性更加平衡;


比方说.......


我今天没有谈的是,心理咨询会给我们带来的经济上的好处。因为说实话,如果你真的有志于临床,而不是一心想着做出名、卖课、售“督导”的所谓大咖——那么职业生涯早期,甚至中期经济上,是真的会吃点苦的。


但是我相信任何一个值得的事业,它的早中期都不会容易。我虽然很少关注娱乐新闻,但我听来访者说,李诞那个给人带去欢笑的行业,现在也非常非常不容易。而他也耕耘了很多年。


但是当你真的有了大量临床积累以后,授课、出版和督导,也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情,那时的收入自然也会增加。我并不反对这些,我反对甚至有点小鄙视的是:在没有临床经验,或者经验不足的前提下就仓促上手干这些。


我不认为心理咨询如弗洛伊德说的那样,应该像精密的手术;但它也不应该像成功学和养生学那样,要尽快地“做大做强”——一个国家的心理咨询/治疗行业,应该是对治当下浮躁的一块疗愈之地;而不是让自身被这种携着大量全能自恋感的浮躁,所吞噬。


当然,这是我个人的经历和体验。


今天,如果你问我值不值得,我会不假思索地说:值得。


如果你问我是否有遗憾,我会思考一下,说有——那些在我成长为一个合格咨询师的过程中,因我的人格和技术局限,而本可以变得更好,有更多疗愈发生的来访者。我经常会想起他们,是的我没有忘记你们,我始终对你们心怀愧疚。


我的UCLA前辈,吉姆. 布根塔尔曾说,那些让一个咨询师心怀愧疚的,让他/她感到:如果自己晚个十年碰到,肯定能治好的来访者们,会一直成为这个咨询师完善自己的动力。


但在如此之多的悲伤和遗憾之中,仍旧没有什么比和一些可爱的人们,一起活成自己想要活成的样子,更让人满足的事情。


自利而利他。









相关文章:


  1. 心理咨询中的“蝴蝶-虫子”论

  2. 心理治疗的火与水之歌

  3. 晚年卡尔.罗杰斯对年轻咨询师的两个提醒

  4. 一个精神分析学家的死去,和他不死的部分

  5. 无法被传授的心理学“知识”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