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维克多.弗兰克尔:既然在追寻着意义,就不要再强求“平静”

孙平 孙平的Psychology 2023-05-31





曾经博士论文的一小段,今天读起来觉得还挺有意思,关于维克多.弗兰克尔(Viktor Emil Frankl)和他的意义治疗。他告诉我既然在追寻着某些意义,就不要再强求”平静“了:






1. 意义动机



在弗兰克尔看来,意义动机,或者说对于自己生命意义的追寻——是人最主要的行为动机(弗洛伊德认为是性动机;阿德勒认为是权力动机)。他曾援引过一项法国的民意测验,其中89%的受访者认为“我需要某种意义才能活下去”。



另有61%的人承认:在自己的生活中,的确有某种信念和某个人,是自己愿为之付出生命的——这些信念和人,于是成了他们存在的意义,填充着他们的存在真空。


为了证明这一测验的信度,弗兰克尔在维也纳综合医院的病人和医护人员当中重复了这一测验,偏差只有2%。


但弗兰克尔反对以静态的、抽象的视角来谈论生命意义。这就好像一个棋手问:“大师,请问世界上最厉害的棋招是什么?”弗兰克尔的回答可能是:离开了特定的棋局和对手,根本不存在什么最厉害的招法。


人的存在亦如此——根本不存在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固定不变的生命意义。


相反,“特定时刻,每个人特殊的生命意义都在浮现。”


所以,追问生命的意义是一个终生的事业,也就是说意义寻求是一个人这辈子持续不断要做的事情。老人也不例外——停止追寻则抑郁。








2. 追寻意义内心就不会“平静”



这种追寻会使人持续性的处于某种程度的紧张状态,但这种紧张完全正常。


弗兰克尔反对弗洛伊德所谓的“体内平衡”或者“内部稳定”说,这种学说认为释放内部紧张,重获心理平衡是人类心理健康的标志。


弗兰克尔深不以为然,他认为人是具有意义动机的特殊生物。既要追寻意义,则每天或多或少都会处于紧张状态——但正是这种健康的紧张使我们成为我们想成为的样子,去到我们想去的地方,完成我们想完成的事情。


所以“治疗师若想要促进患者的心理健康,就不应忌讳让患者重新关注自己的生活目标,并允许他内心产生相当程度的紧张——且不把这种紧张视为病态”


弗兰克尔认为,我们这个时代最典型的心理疾病,早已不再是因性本能受到抑制而产生的神经症,而是一种所谓“心灵性神经症”(noogenic neurosis)。


我们的时代物质相对丰沛,而且大多数人都能获得性满足,甚至是性放纵。然而,一种弥散性的无意义感和空虚感却成为了时代特征,并且这种无意义感最显著的临床表达——抑郁症已经成为了致死率排名第一位的心理疾病。







3. 空虚的原因——传统的集体意义体系崩解


而存在的真空感,以及心灵性神经症的产生,归根到底缘起于传统的意义体系的崩解。


我们生活在一个传统失落,缺少行动指南的时代——实际上人的疾病总是对应着人类社会或文明的某种特征。


在中国,“修齐治平”的儒家人生意义体系已丧失了它曾经拥有的强大感召力;


在西方,基督教对人的日常影响力也在下降,它的道德-价值体系也在受到冲击。


因而找寻生活意义的胆子落在了每个个体自己的肩上,落在了我们每天的具体行动之中。


因为先赋的、集体的、规定性的意义系统崩解了——所以那些没有找到独属于的自己的生活-存在意义的人,将会感到空虚,跌入虚无。


虽然可能还有呼喊,但是在日常中,已不再有一个集体的“梦”罩着你了;你要自己开始找自己的梦,追寻独属于自己的生活意义。










相关:


罗洛.梅: 原创需要勇气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