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不再假装”信任“

孙平 孙平的Psychology 2023-05-31



一、中国来访者用得很多(或许最多)的一种防御:


不禁感叹在中国来访身上,被使用得最多的心理防御机制,我想排名的话,很有可能是反向形成(reaction formation).


以前我觉得被反转得最多的是愤怒,即把愤怒转为顺从、谦恭,甚至取悦。


但现在,我觉得转得最多的似乎是“不信任”(mistrust)——转极不信任为极信任。有意无意让自己在人际间不设防,以至于在被剥削或利用以后,得以再次确认、加强自己本就有的,对他人的不信任。


不信任借此循像危卵一样的叠加。


这些来访者看上去似乎不能从被他人剥削和利用的经验中充分学习,一而再再而三地完全敞开自己的所有边界,在被伤害后,反复确认自己的受害者地位。


二、对此现象的理解:


如若从来访的内部视角来观察,我们就不会像传统精神分析那样,把他们当作“强迫性重复”的傻叉,我发现:


  1. 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在成长过程中是真的没有被教导过不信任的时候该怎么做——他们的确不知道该怎么在人际间设立边界。


    在很多家庭教育中,孩子小时候被教导着去“合群”,要“分享”;青少年时期,被期待着要“外向”;成年之后被期待着“能来事”....... 在“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等等不可能co-exist的价值观轰炸下,却很少有成年人教孩子如何设定应有的人际边界。



  2. 我看到大多数这种类型的人们,在行动之前,都不想去碰”不信任“这个主题——因为对他人不信任的态度,大多内含着某种成长的创伤,而人,对创伤绝大部分时候是规避的。


    比方说,一个从小被自己母亲以爱之名,不断侵犯隐私的人,ta长大以后在面对他人的越界行为时,是真的会感到疑惑,分不清这到底是侵犯,还是爱。


    所以,我们心理咨询师,虽然会鼓励来访者大胆去面对和承认自己的不信任,并在现实中/人际关系采取行动保护自己,不让自己再受伤害。


    但是,这意味着——你首先要看到和承认自己的不信任,并在一定程度上处理过、消化过曾经导致不信任的早年创伤。而不是一遍遍的用”生活虐我千百遍,我待生活如初恋“这样的反向防御来麻醉自己。


    但我们都知道,直接面对不信任这个主题,并不容易。去触碰它后面的成长创伤和失望,更不容易。


  3. 最后一层理解:把极不信任反转为极信任,因此不设防的另一个重要的潜意识渴望,似乎是人们对“这一次我不会再被辜负”的深层期待。


    这归根到底是一种通过关系修复曾经伤痛,让自己再次完整起来的希望。


    这一点点希望,渴望这一份新的关系会有不同,这一次不会再受伤害的希望,是咨询师最最重要的盟友,切不能把它当作“强迫性重复”给病态化。



Everybody deserves a hope, hope uauallly means, next time will be different.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