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想约你听音乐会|就在今晚,星海音乐厅

京京 京京读书会 2022-08-13

你有多久没有这样

和朋友安静的坐两个小时

听一场音乐会

静心感受

美妙的乐意

带给心灵的感动


有人说音乐会要专业乐迷才能听懂

其实我也不懂

呵呵,多听就有感觉


突然想起

艺术维C创始人C小姐的一句话

观看是认识艺术的捷径


当然,提前了解一下音乐会背景资料也是有必要



——


伟大作曲家特辑3

2016.6.25(星期六/Sat.)20:00

主办:广州交响乐团、星海音乐厅

 

地点:星海音乐厅

指挥:黄佳俊

小提琴:唐韵

演奏:广州交响乐团



安东宁·德沃夏克 

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53号

1.快板但不过分快

2.不太慢的柔板

3.不太快的嬉戏的快板


小提琴:唐韵



—— 休 息

安东宁·德沃夏克

d小调第七交响曲,作品70号

1.庄严肃穆的快板

2.稍慢板

3.谐谑曲, 活板

4.终曲,快板



*本场音乐会时长约1小时40分钟,包括20分钟中场休息。


曲目导赏

德沃夏克——波希米亚情怀


这场音乐会选奏德沃夏克的小提琴协奏曲和第七交响曲,前者全曲洋溢着波希米亚的乡土情调,后者却是德沃夏克所有交响曲中,波希米亚乡土色彩最淡薄的作品。如论知名度,就更不及他的第九《自新世界》,和第八这两首交响曲。


然而,第七交响曲却一直被认为是和第八及第九,都是德沃夏克最杰出的三部大作品,这非仅在于第七交响曲和德沃夏克其他名曲一样,都拥有出色的动人旋律,更在于更能摆脱波希米亚的音乐包袱,乐曲中所具有的情怀与精神,实际上都是来自波希米亚这块土地,是这块土地的文化升华。在这场音乐会中,先欣赏满是波希米亚音乐色彩的小提琴协奏曲,再听在小提琴协奏曲完成后(1883),才开始创作的第七交响曲,正好比较这两首德沃夏克创作于相近时间的名曲相异之处。


〔上半场的音乐〕

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53号

 德沃夏克这首协奏曲的诞生,经历过一个酝酿阶段,1879年7月底开始谱写,首演由波兰小提琴家弗兰蒂塞克·翁德日切克(František Ondříček, 1857 –1922))担任独奏,由莫里克曼安格尔指挥,那已是于1883年10月在布拉格的事了,其后在同年12月翁德日切克再于维也纳在汉斯·里希特(Hans Richter)指挥下演奏了这首协奏曲。然而该曲的题献人却是匈牙利的著名小提琴大师约阿希姆(Joseph Joachim, 1831-1907)。


事实上,这首作品的创作和约阿希姆大有关系,话说约阿希姆的弦乐四重奏乐团在柏林演出,约阿希姆的妻子、汉斯·里希特、汉斯·冯·彪罗(Hans von Bulow)都向约阿希姆强力推荐德沃夏克的作品,约阿希姆得以认识年轻的德沃夏克,据说德沃夏克便是当时获得约阿希姆委托与鼓励下动笔。


德沃夏克动笔创作时,正和友人阿洛依·戈勃住在靠近特诺夫的塞克洛夫城堡。虽然德沃夏克小孩子时就拉小提琴,还是专业的提琴手,熟悉各种技巧,同时对小提琴更有天生的直感,这种感觉似乎广泛地存在于波希米亚,造就了无数技艺超群的弦乐演奏家,但他仍谦虚地去认为要去听听前辈约阿希姆的意见,该年的11月底便带同作品草稿,连同一份题献词送到大师手中。后来约阿希姆建议做一次彻底修改,德沃夏克亦确实按照约阿希姆的要求做了修改,才作定稿。 


1882年秋季德沃夏克重临柏林,约阿希姆在柏林高等音乐学校管弦乐团排练中演奏了这部作品,作曲家再做了更进一步的修改,第一乐章和终乐章的独奏小提琴部分的旋律作了改动,同时修改了总谱的某些细节,还对终乐章做了删节。 从创作动机来看,这首作品理当受到约阿希姆的重视,然而在乐曲历经多次修改,甚至几乎重新创作的情况下,仍未能获得大师的青睐。约阿希姆最终不仅并没有首演这部作品,在他有生之年,始终没有公开演奏过这首乐曲,看来他并不喜欢这首协奏曲的非正规形式编排,特别是第一乐章的编排,至于真正的原因则仍是一个谜。 


德沃夏克这首小提琴协奏曲有很大胆的乐思,受到许多民歌的启发,当时德沃夏克正埋头写作《斯拉夫舞曲》、《捷克组曲》和《斯拉夫狂想曲》,全部思想都与民歌的灵感融合。 这首协奏曲中明显地流露出波希米亚的民族色彩,旋律和节奏,虽然使用独特手法,但管弦乐结构,还是受到贝多芬强烈影响,木管乐器的作曲法最为明显,全曲音响具有交响曲味道。小提琴独奏虽细心写作,有着强而有力的大跳和鲜明有力的轮廓,但在全曲中的影子并不强烈。


德沃夏克这首协奏曲,和他为钢琴、大提琴所写的两首协奏曲一样,首后两个活跃的乐章都用奏鸣曲式或回旋曲式写成,与中间的抒情慢板乐章相对照。但每一首协奏曲处理不一样,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较抒情,是作曲家创作生活中的“斯拉夫时期”的作品,广泛运用民间歌曲和舞曲作素材。 


其中小提琴独奏声部多半数曾数度改写,协奏曲美丽的乐思,迷人的旋律以及赏心悦目的配器风格,都显示出独特的民族色彩。小提琴声部常具即兴演奏特点,乐曲结构近似狂想曲,德沃夏克相当在意小提琴整个管弦乐团中的音量与音色,尤其是铜管乐器对于小提琴的冲击,因此,刻意将铜管乐器的配置降到最低,使小提琴的丰富音色能与乐团相互结合。


第一乐章:快板但不过分快,a小调、4/4拍子 


采用传统的奏鸣曲形式,以三个主题构成。乐章开始时是一小段管弦乐总奏简短且强有力的引子主题,实时展示乐曲自由且狂热的风格。 独奏小提琴随之奏出热情的呈示部主题,如歌般的旋律。这个主题的性格相当鲜明,纯捷克风味,但有点刻板,也相当戏剧化,从激昂的情绪缓步下行,表露低落的情绪与悲愤的情感,是波希米亚民族悲剧性格的写照。在最强奏上,反复序奏与呈示部主题。此一主题动机的过门后,第一与第二小提琴八度音奏出有切分效果的副题, 为了缓和激动的情绪,单簧管和低音管轻轻配上简单的曲调,一个天真、朴实的旋律,出现民歌风的特色,但很短促,创造了一段安详恬静的气氛。但此一音调在这之后便再没有出现。


发展部以独奏小提琴的呈示部主题作中心构成,颇为绚烂,但很快便由一小段华彩乐句直接导入再现部,再现部也大加压缩,只有第一主题的片段,尾声由第一主题移到独奏小提琴的低音区,渐弱不停止地转入第二乐章。 


第二乐章﹕不太慢的柔板,F大调、3/8拍子,三段曲式 


第二乐章是一首浪漫曲,A-B-A三段曲式,以富于波希米亚特色的旋律组成。第一部分是一支不停地一口气流唱出来的歌曲,“歌曲”的主题由独奏小提琴主奏,宁静的民谣风,相当优美,且富歌唱性,具有民族风格,预示着风雨前的安详。从延长记号后,进入中间部分,平和的旋律开始波动,独奏小提琴以双音八度弓法诠释着极为强烈的,以小调写成的中间部分主题,曲调性格激烈,激化了音乐的情绪。随后移到细致地推进的弦乐器上,以细腻且悄然的风格进行。高潮出现, 在渐强奏后,小号奏出有点奇异感觉的附点节奏,成为木管重现第一部分主题的背景,独奏小提琴则微妙地驰骋着,保持较为激越的气氛。临近结束时,恢复开始时安详的情绪。最后圆号用装饰性音响奏出主题旋律片段,独奏小提琴配以以华彩般乐句,添加一层诗意和魅力,即兴意味颇浓,最后悄悄地静止。

 

第三乐章﹕不太快的嬉戏的快板,a小调、3/8拍子,回旋奏鸣曲式


兼具舞蹈性与歌唱性的乐章,第一主题与第二主题分别采用极具冲突性,富于波希米亚欢愉的民间舞曲与歌谣写成。回旋曲主题于乐章开始立即由独奏小提琴以相当跳跃的弓法奏出,以波希米亚民族传统的富利安特舞曲(Furiant)节奏作成,民族色彩浓厚。随即由各种乐器接替,并加以发展。 第一副题仍由独奏小提琴的节奏作成。经过反复发展后,回旋曲主题再现。此后变为d小调的2/4拍子,以相同的速度,由独奏小提琴奏出中段哀愁的第二主题,采用相同速度,源自乌克兰的杜姆卡(Dumka)悲歌样式写成。悲歌之后是独奏小提琴的变奏,发挥灿烂夺目的技巧。乐曲回到a小调、3/8拍子后,回旋曲主题再现,亦变得无比亲切,最后第一副题与回旋曲主题再现后结束。有人认为这乐章是德沃夏克所有作品中演奏效果最美的终章音乐。

 

 

 〔下半场的音乐〕

 d小调第七交响曲,作品70号


德沃夏克创作第六和第七交响曲之间隔五年,主要专注于歌剧创作。在这期间,他第一次造访伦敦,在1884年应伦敦爱乐协会之邀,指挥了他的D大调交响曲、《胡斯教徒》序曲、第二号《斯拉夫狂想曲》和《圣母悼歌》(Stabat Mater),受到热烈欢迎。 继后伦敦爱乐协会邀请他写一首新的交响曲。事实上,勃拉姆斯的第三交响曲早已激发德沃夏克要写一首新的交响曲,1884年12月他开始动笔,翌年3月17日完成总谱。1885年4月22日在圣詹姆斯大厅( St James's Hall)亲自指挥首演,立即受到欢迎。这部作品深刻且严肃,有意无意地要消除了英国人认为他只是一个民族音乐主义者的印象。 


d小调第七交响曲是德沃夏克所有交响曲中,波希米亚和斯拉夫色彩最淡薄的作品,且明显地受到他的艺术恩人勃拉姆斯的强烈影响。在这首交响曲中,他把承继自贝多芬和勃拉姆斯的交响曲特质,以精密的结构,厚重的和声,和雄浑的精神表达出来,而较少流露出德沃夏克个人独有的情调。 


德沃夏克这部杰出作品,英国评论界将之与舒伯特C大调交响曲《伟大》,和勃拉姆斯的四首交响曲并列为十九世纪具有特殊重要地位的作品,至今这个评价并没有褪色,灵感和形式都代表了德沃夏克音乐艺术的完美,乐曲中那股精神,仍然能让人感受到是来自他的故乡波希米亚。


全曲演奏时间约四十分钟,采用双管编制,铜管用了四支圆号,两支小号和三支长号,打击乐器只用了定音鼓。


第一乐章:庄严肃穆的快板,奏鸣曲式


开始首先出现呈示部的主题乐思,色调比较暗淡,但较他任何一首交响曲都更富于想象力。单簧管以三度音奏出主题音调,和中提琴及大提琴的演奏,带有不安,和阴郁严峻的成分,不过戏剧性的音型随即以巨大的力量爆发出来,并以不同的调性变化出不同的色彩。这个特殊的调性色彩提高,让这个主题的乐思散发出一种特质,具有奏鸣曲展开所需的一切潜力,包括达到最高潮时极为戏剧性的音型,同时又保持着旋律的自然和悦耳动听。 


第二主题富有感染力,非常愉快、抒情的牧歌风音乐,采用管乐器与弦乐器极其诗意的精湛技巧互相调校出来。这个主题在更丰富的色彩中复奏,变得宽厚大度,像畅通无阻的流水般涌来。随后并和第一主题的材料混合带上高潮。发展部是德沃夏克交响曲中最浓缩和最短的发展部之一,首先集中在第二主题,继而探究第一主题的无限可能,调性对比鲜明有力,充满自信。 再现部把第一主题缩短,再转入第二主题:最后的尾声,很有想象力,在带点激昂的高潮后,减弱气势静静结束。 


第二乐章:稍慢板


慢乐章是德沃夏克的杰作,开始由单簧管主奏的主题旋律已很优美动人,主题与歌剧《胡斯教徒》序曲中的乐思表面上有点相似。在管乐器陈述主题后,弦乐进入,仿如是自然的灵感洪流,接着展开的主题音乐富有表情,充满热情与抒情气质,带出幸福的时刻感觉,管乐与弦乐拨奏更突显这种感觉。随之而来的轻松的圆号独奏,配合着木管的回响,让人听来舒畅愉快,中间部分比较阴郁也更富戏剧性,音调,力度的变化和对比幅度都变得强烈。这个乐章有很多神来之笔,这包括由双簧管再奏出开始时的主题,弦乐的伴奏显得特别优雅动人。 


第三乐章:谐谑曲,活板


诙谐曲乐章堪称舞曲之最,亦是整部作品中波希米亚的乡土色彩较为浓厚的部分。主题节奏令人心醉神迷,具有强烈动势感。各个主题都特色,鲜明且变化多端,非常独特。交叉性节奏(3/2和6/4)的运用,效果尤为突出,令人越听越振奋,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但又带有田园诗格调,最后以强而有力的和弦结束。整个乐章可说浑然天成,创意自然,和感染力十足。


第四乐章:终曲,快板 


有人认为,快板的终乐章,没有新的超越,甚至达不到德沃夏克以前作品的高度。但与他早前的一些主题相较,终章的主题乐思更为强壮而有粗线条的美感,乐句结构也更清晰明确;第一主题采用吉卜赛音阶作成,以单簧管和大提琴呈示,带点忧郁感,音乐形象更突出;大提琴奏出第二主题,歌谣性的音乐,发展部生动活泼,长大的尾声取材自第一主题素材,充满紧迫感。整个乐章具有交响曲所需的一切悲剧力量和份量,充满灵感和诗意光彩。


以上关于音乐会信息来自广州交响乐团公众号,可搜索关注广州交响乐团公众号直接购票





朋友福利来了,现在送出280VIP门票一张,限女生。

给我留言吧,我将从留言中选一位,充满了惊奇,不知是和哪位姑娘今晚一起听这场音乐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