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每晚一首诗|人们总向我提起我的出生地

京京读书会 京京读书会 2022-08-13


"


出生地

---冯娜


人们总向我提起我的出生地
一个高寒的、山茶花和松林一样多的藏区
它教给我的藏语,我已经忘记
它教给我的高音,至今我还没有唱出
那音色,像坚实的松果一直埋在某处
夏天有麂子
冬天有火塘
当地人狩猎、采蜜、种植耐寒的苦荞
火葬,是我最熟悉的丧礼 
我们不过问死神家里的事
也不过问星子落进深坳的事


他们教会我一些技艺

是为了让我终生不去使用它们

我离开他们

是为了不让他们先离开我

他们还说,人应像火焰一样去爱

是为了灰烬不必复燃


"

「 诗歌赏析」
朗读 :基太|普通话、圆心|普通话秋晨|客家话、Sundy|白话剪辑:琴弦、T



本期导赏嘉宾


慕昌
阅读推广人、博物馆讲者

慕昌,四川大学哲学系硕士。艺术、博物讲者,人文行走发起人,曾进行过数十次博物馆、美术馆分享,组织过十数次新疆、泉州、长沙、惠州、潮州、香港等地的人文行走。





     人的一生,总能从两个地方汲取能量:自己的出生地,和一座灵性充沛的小庙。

冯娜无疑是幸运的,有一个美丽的“可以不假思索来赞美的”出生地,而她的工作地,是都市中的知识庙宇——一座大学图书馆。

人类最好的诗歌往往与“还乡”有关。

《奥德赛》的主题是十年还乡;中国古代最伟大的个人诗篇《离骚》以自叙家世开头:“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杜甫也写过自叙诗:“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

所以,依照这个传统,这首诗在我看来,属于冯娜最好的诗篇之一。

它既是一首从云南大山深处流向汉语森林的小调,也是冯娜作为一个少数民族诗人最本真的声量。

冯娜身上有两种气质,一种来自民族本源的萨满诗神,一种来自中国最好大学最好的人文教育和作为博尔赫斯同事的浸染海量文化素材的特权。

比起一般的汉族诗人,她有充沛的灵感来源和把握节奏的能力,写诗如同唱歌、舞蹈,这种能力在他们民族身上本就保存比较完整。

而火塘、秘仪和藏语,丽江城外白雪皑皑的玉龙雪山,这些隐秘的原点更是一般人一生无法抵达的“远方”。

她在图书馆工作越久之后,她的诗歌和早期相比,博尔赫斯的气质愈发浓重了。我不知道这是好事还是坏事?

一个萨满歌者和一个淹博学者,是否能统一在一个人身上。

作为冯娜的读者,我其实更喜欢她偏早期的诗。因为那时候,流畅的灵性和恰如其分的修养,锻造了一种属于现代汉语诗歌的奇迹。

她的诗,改变了我对现代汉语诗歌的想象。一种典雅节制又灵性充分的汉语诗,是可能的;一种深植汉语传统又融会西方文化的汉语诗,是可能的。

在我的心目中,冯娜是用诗歌捍卫了汉语的尊严,给予我对汉语的信心的那少部分人之一。

冯娜的这首诗,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当然这细节不太重要),灵感来自我向她的一次问询。

她由一次简单的问询,“脱口而出”了一首清新的诗。



「  关于诗人 」

冯娜诗人

冯娜,1985年出生于云南丽江,白族。毕业并任职于中山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创意写作中心特聘导师。著有《无数灯火选中的夜》《寻鹤》《唯有梅花似故人——宋词植物记》《颜如舜华——诗经植物记》等诗文集多部;作品被译为英语、俄语、韩语、蒙古语、日语等多国文字。参加二十九届青春诗会。首都师范大学第12届驻校诗人。曾获华文青年诗人奖、美国The Pushcart Prize提名奖等多种奖项。


    各位朋友好,我是冯娜,非常高兴在这里与大家相遇。
我看到了大家抄写的诗歌,也听到了你们的朗读,非常感动,感谢慕昌和朋友们一起分享我的诗歌。这首诗是我几年前的作品,跟今天的写作可能确实有了一些差异。今天晚上我在直播空间里读了另外的一首诗《诗歌献给谁人》,最后面的两句是:

一个读诗的人,误会着写作者的心意

他们在各自的黑暗中,摸索着世界的开关


我想写作的人,当初写下的诗歌原意是什么已经不重要了,当诗歌抵达读者那里时,就是属于读者自己的诗,我也希望读到这首诗的朋友们,诗歌带给你们好天气,谢谢。

「 手抄诗歌 」
屈则成

每晚一首诗|祝您晚安


    

京京读书会2015年创办于广州,不定期举办线上线下文学艺术沙龙,倡导「一起读书,优雅生活」,将文学的诗意融入日常。2019、2020年”生活美学系列读书会”入选广州公益阅读创投项目。

「每晚一首诗」是由阅读推广人慕昌与京京读书会联合发起的一个以“方言朗读、手抄诗歌、导师赏析”为特色的“轻古典”阅读活动,初期以读杜甫的诗歌为主,也偶尔穿插具有古风的现代诗歌。

热切期待一切怀有古典诗意情怀的人们在此相逢。也欢迎您赐言、赐声、赐字。有意分享请加微信:JingJingReadingClub。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