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成长:一本好书,还有个好书名
“你一定要看这本书。”宝爸看完了《终身成长》后告诉我。怕我不看,他还把书放到了我的包里。
今天晚上,我终于看完了,想告诉大家:值得一看。
书的作者卡罗尔·德韦克是斯坦福大学的一位心理学家,书里展现了她许多年的研究:人们获得的成功并不是能力和天赋决定的,更受到人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展现的思维模式的影响。
怎么介绍都带着一股浓浓的鸡汤味。但是书真的是好书。
可能大家通过阅读一些公众号的文章,已经了解了一点这本书的内容。
比如说,有两种思维模式:固定型与成长型,它们体现了应对成功与失败、成绩与挑战时的两种基本心态。
你认为才智和努力哪个重要,能力能否通过努力改变,决定了你是会满足于既有成果还是会积极探索新知。
只有用正确的思维模式看待问题,才能更好地达成人生和职业目标。
有时觉得书中的观点并不新鲜,我们也常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还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以及,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物。
但干巴巴的观点,说来说去变成了口水词儿,变成了话是这么说,内心却是空洞的或者不相信的。
这是《终身成长》这本书的宝贵之处,它提出了观点,还有充足的、生动的案例来论证——也许有点太充足了,以至于阅读起来有点啰嗦。
事实上,我觉得这本书,最重要的就是第一章、第二章和最后的第八章。前面两章足以醍醐灌顶,第八章能让人避免误入歧途或者走进思维的死胡同。
前面两章讲的是:思维模式决定了你能否成为自己希望成长的人。
人因什么而不同?
人与人之间的性格、能力、面对困难和挑战的反应有很大不同,但这些不同并非与生俱来、不可改变,而是基于不同的思维方式造成。改变思维方式,可以改变我们生活的许多方面。
成长式思维模式认为人的类型可以改变,无论是智商、性格或者商业天赋、运动天赋都可以在后天习得。
固定式思维模式认为能力是固定不变的,而且人们需要不断去证明;成长式思维模式认为能力是可以通过学习不断发展提升的。
具有固定式思维模式的儿童往往不好学,因为他们想要确保自己的成功,所以不愿意尝试有难度的游戏或挑战,避免失败;成长式思维的孩子认为成功意味着不断拓展自己的能力;固定式思维的孩子认为成功意味着对自己的不断肯定。
固定式思维者往往宁愿获得短暂的成就感而不愿暴露自己的不足;成长式思维者相信成功是个过程,因而愿意把握看似困难、又有挑战性的机会。固定式思维者往往会错失学习机会。
脑电波实验证明固定式思维者在反馈信息反映其能力水平时很兴奋;成长式思维者则对能够增强自身能力的知识更关注。
固定式思维者心中的理想伴侣会奉承自己已有的内在品质,视其为偶像;成长式思维者希望对方能发现缺点、建议、鼓励、促进自己不断进步,当然,并非挑刺。
固定式思维者作为领导希望自己在别人眼中完美无缺,因而往往远离批评;成长式思维者作为领导勇于面对缺点。
成长式思维者在运动领域往往敢于不断挑战,挑战越大,其发挥的潜能越大。
我觉得,这本书还有育儿指导的意义,作为父母要好好想一想自己对待孩子的言行是否能帮助塑造他们的成长型思维模式。
书中有一个案例:
菲利普是一个14岁的小男孩,他和父亲一起做手工时,不小心把钉子撒得满地都是。他内疚地看着父亲。
菲利普:天呐,我太笨手笨脚了。
父亲:我们把钉子撒了的时候,不应该说这样的话。
菲利普:那应该说什么呢?
父亲:你应该说,钉子撒了——我要把它们捡起来!
菲利普:就这样?
父亲:就这样。
菲利普:谢谢,爸爸。
孩子非常敏感,他们急于从这个世界得到认可。
如果我们只是粗暴地评判他:你这样不对!你太笨了!你怎么不认真?你真粗心!甚至是这样的表扬都有害:你真聪明!你做得真快!
这样的标签只会让他们变成固定思维者。无论是批评还是表扬,这样对待孩子的方式,都让他们觉得,自己的智商和能力是固定不变的,从而不敢失败,他们只想证明自己不笨,很聪明。
要让孩子认识到,每个人的能力都可以改变,努力是最有效的方式。自己是否完美无缺不重要,不断进取才重要。尤其是,不要让孩子觉得,只有按照父母的价值观和方法取得成功,才能得到父母的爱。
我在这方面的失误太多太多了。
小宝小时候,我对他用心爱护,常常表扬,夸他聪明的次数也很多。他经常关注:“我聪明吗?” 事实上他上小学后遇到很多的挫折。表扬他一点一点的努力,和努力之后取得的进步,这是今后我要学会的事。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学霸和学渣就有一些观察——不只是学生,还包括身边的人。
学渣和学霸在思维上有什么差距?在于思维深度和广度以及逻辑性。学渣不一定智商低,但学渣跟民科一样,对自己肤浅的结论蜜汁自信,所有付出都是为了证明自己智商多高、多优秀。学霸则相反,不一定智商高,但总是在听取别人的意见,总是在学习,在进步。不用日久天长,其中的差别就很明显了。
对于我来说这本书,另一点极为重要的启发是不要太在乎别人的评价。我以前真是太在乎别人眼中的自己了,别人的一句话可能都会让我辗转反侧。随着年龄增长,我在改变,但是看了这本书,从理论上又有所认知。
那些评价不过是一些固化的标签,而你是一个活生生的不断前进的人。重要的不是别人怎么说,而是你怎么做,怎么快乐、充实地度过每一天、每一年。
读完这本书,我又想到了另一个流传已久的说法——也是来自美国的畅销书:一万小时定律,也在强调后天努力的重要。
问题在于,大多数人根本不晓得自己想要什么,冲动是没用的,持续控制就需要持续动力支持。而这一切若是没有最开始一个强大的动机,就不可能有后来的一切。坚持一万小时?一小时就很累了好吗。
所以,从这点上来说,我觉得终身成长这样的倡导更有意义,提醒我们学会从新的角度看待成功,认定自我价值,从而能够不断进步,更加快乐和充实地过自己的生活,从而在终结日来临之前,说一声“不负此生”。
今年给自己定一个小目标:更好地用语言表达自己——该沉默的时候沉默,该说话的时候好好说话。
对了,为什么说这本好书有个好书名呢?这本书英文原名叫《Mindset: 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出版于2007年, 2011年中信出版社出版了中译本《看见成长的自己》。而现在引起广泛讨论的译本《终身成长——重新定义成功的思维模式》出版于2017年,出版社为“后浪丨江西人民出版社”。这是作者的胜利,也是出版社营销包装的胜利。作为读者,乐见其成。
最后,告诉大家如何通过正规渠道免费读到这本书:在微信里搜索“微信读书”小程序,在小程序里搜索“终身成长”,就能找到这本书,有7天的免费阅读时间,足够读完了。排版看起来还行,字体还比较大。如果不喜欢手机上看,那就还是买实体书来读吧,定价49元,估计还有折扣。
文化杂食者,环境观察家
媒体转策划,不变娃的妈